一般死了人。放的那些歌是些什么歌?
哀乐--罗浪编曲
葬礼进行曲---李桐树曲
哀愁的
悲哀伤心
中国人死了放的那死人歌叫什么名字
有两首,一首叫《哀乐》(罗浪 曲);另一首叫《葬礼进行曲》(又名哀乐第二乐章 李桐树 曲)
就叫哀乐
回楼主:叫《哀乐》。。
人去世以后悼念期间放的那个音乐叫什么名字?
那是哀乐(《哀乐丧礼进行曲》)专门用于丧葬或追悼仪式的悲哀乐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哀乐的内容及演奏演唱方式是不同的中国现用的哀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改编自《风风岭》(粉红莲),第二种说法:为刘志丹而作,第三种说法:罗浪原创。
葬礼进行曲 是外国的 中国人就放中国的那个哀乐
这首曲子的名字叫做:哀乐,是专门用于丧葬或追悼仪式的悲哀乐曲,你在看中央台《新闻联播》报道某个人去世的时候,背景音乐就是哀乐。在百度MP3,QQ音乐,搜狗等都能搜索的到,你可以试听一下子。
中国的哀乐,是一首陕北民歌“粉红莲”,本来是个欢快的乐曲.
改成了哀乐呢,就放慢了演奏速度,用的又是低音的乐器。
《哀乐丧礼进行曲》
连接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qyrhyvROl8/
哀乐
人去世时放的音乐
Blueseed Matsuri Uta(祭奠之歌)
肖邦的《葬礼进行曲》
《哀乐》
人家有人去世了在葬礼上放的那个曲子叫什么?
中国以前是没有哀乐的.现在被称为哀乐的那个曲子是电影<上甘岭>中的一段插曲,
由于效果比较好后来经常用在追悼会上. 这首曲子是已故的作曲家刘(火只)老师在五十年代所
中国目前流行的哀乐究其来历颇有意思,它是产生于延安时期,其蓝本是当时陕北流行的一种小调《绣荷包》,照理算是从一首情歌小调改编而成。
刘志丹同志牺牲的时候,考虑到当时还没有咱们自己的正式的哀乐,一位天才的作曲家(不知是谁)就把当时陕北群众熟悉的《绣荷包》音乐放慢数倍权当哀乐,加上演奏时哀挽沉痛的气氛处理,效果还不错。后来就正式把它定为我国的哀乐。
解放后,哀乐录制了管弦乐版本,其中大锣和管乐的处理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哀乐的气氛。
哪位要是有兴趣把我国的《哀乐》加快四倍,用轻快、跳跃的节奏演奏的话(比如用
唢呐),还能从中体会到当初情歌小调的韵味。这就是音乐的神奇之处。
西方在葬礼上并没有固定的正式哀乐。安魂曲,又叫安魂弥撒,是在宗教葬礼上演奏的曲式,所以西方人去世如果举行宗教葬礼的话,通常会演奏安魂弥撒。你说的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不是他的那首绝笔之作《安魂曲》?那首曲子带有的凄凉、惊恐和彻底的忏悔的感觉是他其他作品中没有的,只要听到它,我就不禁产生崇敬、哀叹和心底受到强烈震憾的感觉。
中国的送葬音乐(而不宜称为哀乐)是较少感情色彩的。在中国的许多地区,葬乐和婚嫁音乐完全相同。而西方的则大不相同。虽然,葬礼音乐是一种仪式音乐,最早是由寺庙完成的,民间乐社代替了宗教组织。中国的送葬乐更具呈示化特点;而西方的更加世俗化。这也许可以解释在西方它发展成一种音乐体裁(Chopin, Beethoveen,etc.)。而在中国,它们是古老寺庙音乐的活生生的延续。
也许,这源于二者不同的宗教内涵。
人死了的时候放的曲叫什么名字啊
是哀乐,下面是搜到的东西希望对你有用(哀乐”的由来
解放以来,我国所有对亡者的悼念会上都演奏或播放着一支催人泪下的乐曲。这支属商调式哀乐是谁谱写的呢?
四十年代初,延安的音乐工作者安波、马可、时乐蒙等同志深入民间“采风”,在安塞地区搜集到了这支陕北民乐商调式哀乐。不久,在陕北人民公祭刘志丹同志的大会上,首次唱了由安波同志记谱和填词的歌。
解放战争时期,此曲传到了晋察冀解放区作为挽歌形式使用过。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军乐团团长、指挥罗浪同志为了礼仪的需要(国家需要有庄严的哀乐),把此曲配置了和声作为军乐队的礼仪曲使用,这样,这支哀乐被沿用)
人死后放的音乐叫什么名呢
哀乐
专门用于丧葬或追悼仪式的悲哀乐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哀乐的内容及演奏演唱方式是不同的。中国现用的哀乐选自陕北安塞地区的民乐。20世纪40年代初,延安的音乐工作者安波在深入安塞地区采风时搜集到一首商调式哀乐。1942年刘志丹的灵柩移置于保安县(今志丹县 ),在陕北人民公祭刘志丹的大会上,首次由安波为此曲填词 ,演奏了这支歌,名为《公祭志丹同志》。当时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乐队承担了奏乐任务。自此这首商调哀乐逐渐在晋察冀等解放区流传开来。1949年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第一任指挥罗浪为此曲配置了和声 ,作为军乐队的礼仪曲使用。
1936年,刘志丹同志奉党中央指示率队东征,不幸牺牲于山西中阳县的三交镇。1942年,党中央决定将刘志丹的灵柩迁移到他的故乡----保安县(今志丹县)。为使这次移灵仪式搞得隆重些,“鲁艺”乐队承担了移灵奏乐的任务,并由马可、安波等五名音乐工作者组成哀乐创作小组。他们根据当时广泛流传于晋陕一带的民间送葬等曲子,改编成了正式的哀乐。这支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哀乐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