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上海还有大型的悼念仪式吗?
人民广场 8点有万人追悼
为仙居园公墓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北京奥运火炬也将暂停传递3天。 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上海丧事要送钱吗
要的,而且还要是单数,比如101元,201元
工作了你不就可以领钱么?
上海丧事随礼书写什么词
中间写上“奠仪”,然后 华人怀思堂 在右下角写上落款。
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上海丧事风俗
上海是中国最为西化的地方,所谓海派文化,体现在殡葬习俗上也就有那么些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味道。因为上海是个移民城市,老一辈移民又主要来自于江浙两地,所以有些办丧事的风俗跟江浙类似。具体有以下几点:
1、候夜送终
当长辈病情加重时,他的子女都要守在床边,以尽子女最后孝心。这谓之“候夜”。当病人即将咽气时,其家中无论大小,都必须聚集在病人的床前,眼看着病人咽气。当病人一断气,全家大小立刻要嚎啕大哭,同时还要烧一些纸绽、锡箔之类的东西,称做“烧落地纸”。
2、报丧
人死后,要立刻派人到亲友家报信,有的要送“报丧帖”。报丧人要拿一把伞,到了亲友家,将雨伞头朝下,柄朝上竖在堂前,主人一看,就知道该人是来报丧的,于是,马上给报丧者做些茶点吃,同时,为死者准备“纸火”(即蜡烛香纸一类东西)。
3、落材,封材
到了晚上,尸体便要从门板移至棺材内,名曰“落材”,全家人和亲友都要手持燃香相送。第二天封材,若子女在外地工作,要在封材前赶到。封材时要给死者整容,让亲人见最后一面,全家人和亲友要围着棺材,边转边看。
之后,要将亲友送的殉葬物一件件放进棺材,边放边讲是某人所送某物,以告死者。到此,即钉棺材盖,俗称“盖棺死钉”,再在外面糊上棉纸。
4、立孝堂
将封材后的棺材横着摆放,外挂一白布帘,谓之“孝堂”或“灵堂”。一般人家,放三五天即出殡,有钱人家则要放七七四十九天。每天吃饭时,都要盛饭菜供于棺材前。若有亲友前来祭奠,家人要陪哭,直至出殡。
5、做道场
立孝堂后,死者家属要请道士超度亡灵。道场上挂满“十殿阎罗”、“三尊大佛”图像。孝子脚穿草鞋,身穿麻布衣,跟着道士跪拜,并不断焚烧锡箔、纸钱。
6、出殡
幡幛引路,鸣锣喝道,孝子披麻戴孝,手持灵丧棒扶棺,家属亲友后继。人数可多可少,声势亦可大可小,这要由死者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决定。沿途还有亲友“路祭”,水路有“船祭”。凡送至墓地者,均可分得馒头。
7、安葬 圆坟
棺材抬至坟前,八仙们(抬棺人)在得到死者女儿送的红包后,才肯解开绳索,这钱俗称“解索钱”。这时,一家人要围着棺材转三圈,每人手上抓一把土,撒在棺材盖上,谓之“盘丧”。时间一到,把棺材放入墓穴内,由道士一人在坟上念词,谓之“喝丧”。其孝子要率全家大小到坟上添土、奠纸、举哀,俗称“圆坟”。
上海是中国最为西化的地方,所谓海派文化,体现在殡葬习俗上也就有那么些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味道。上海人为逝者开追悼会喜欢放在下午,这样召开完追悼会后正好留请前来的亲朋好友一起在晚上吃“豆腐饭”,时间上要比中午吃豆腐饭结束后大家还要回去上班或有其他事显得充裕。从日子上看,喜欢放在双修日大礼,还是遵循的方便众人、时间充裕的原则。因为上海是个移民城市,老一辈移民又主要来自于江浙两地,所以有些办丧事的风俗跟江浙类似。
作七
作七依古制算法为自往生日起,每七日为一个七,作到七七四十九日为满七。(例如:若在星期一往生,则以每星期日为作七时间。)依佛法而言,中阴身最久可存在四十九日,过此即转往他道,故利用中阴身期间为之念佛求生西方,尚可得度。作七以家属齐聚念佛诵经为原则,若有缘可请法师带动念佛及开示。
多数移风移俗了
上海参加追悼会需要什么?
需要一个白信封,里面放好钱。或者买个花篮。黑纱,白色康乃馨都是死者家属会准备好的。
追悼会仪式
追悼,是对死者追念哀悼。曹丕《赠溢邓哀侯沼》: “追悼之怀,沧然位伤。”开追悼会,就是寄托哀思。当今追悼会的开法是:在开追悼会之前,首先要根据条件的许可布置灵堂。正中忌挂死者的遗像;已经火化的就将骨灰盒置放灵堂桌上,覆盖红布(是共产党员可以盖党旗);未火化的,正中放置棺材。周围留放花圈、松柏,两边墙上挂挽联、祭降,正面墙上挂有写有“某某同志追悼会”的横幅,白纸黑字。如果要向遗体告别,横幅上就写上“向某某老人遗体告别”,灵堂布置好了,就组织开会,请逝世者的亲属站立左边,主要亲属站前排。请参加追悼会的干部群众站到会场的正中,面向死者的遗硅或遗体,分排站好,每个人都在胸前挂上一朵白花。追悼会的主持人,站立前排左边,一半向着参加追悼的领导和群众,一半向着逝世者的亲属。然后司仪主持进行。
上海墓地落葬时程序有哪些?
上海墓地落葬时程序就是亲友到场,安排下葬,举行下葬仪式。
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安排下葬可以选择好的园陵来下葬,比较专业的是永福陵园,永福园陵采用现代化管理网络查询系统,为客户带来方便与快捷。现代管理手段的应用,让每一位客户在感受清新幽雅环境的同时,享受更加贴心优质的服务。由亲情化的服务导购为客户提供详尽周到的服务,专业的艺术雕塑设计团队帮客户实现个性化设计,完善的售后服务人员将每天对园区进行清洁、维护。以亲情待人、用心服务为宗旨,让逝者灵安,生者心慰。永福园陵——用心守护每一份嘱托。
更多问题请咨询永福园陵客服!
■落葬流程
一、落葬准备。
1、带好预约落葬通知书。
2、准备好葬祭用品。
3、若骨灰寄存在墓园的则凭证取出骨灰。
4、联系落葬工人,直至落葬工明确墓穴位置,并告知会按时达到指定墓穴。
5、主祭人要求参加落葬仪式的成员排成两列纵队;主祭人自己双手捧骨灰盒站在两列纵队的中间,领头走向墓穴位置。
二、落葬仪式。
1、全体成员在墓穴前站立,并对墓穴行注目礼。
2、落葬工打开墓盖或墓套,若有骨灰盒保护罩的则取出待用。
3、主祭人要求某家庭成员用少量黄纸或锡箔放入穴内,并点燃,以行暧穴礼(切记不可过热,不然无法冷却,封穴后会产生水蒸气)。
4、将骨灰盒请入骨灰保护罩。基本程序是:落葬工打开骨灰保护罩——逝者亲属放入随葬品垫底——主祭人将骨灰盒轻轻放入保护罩——在骨灰盒的四周和顶部放随葬品——落葬工把骨灰保护罩的盖盖上。
5、主祭人双手捧骨灰保护罩,将骨灰保护罩轻轻请入经暖穴的穴位。
6、落葬工将福荫土撒入骨灰保护罩周围,将骨灰保护罩紧紧裹住。
7、落葬工封穴。
8、主祭人签字确认。
三、落葬祭奠。
1、点烛上香。
2、奏响祭奠音乐(不具备条件的可以省略)。
3、敬献供品。
4、主祭人出场——敬献鲜花——致词(恭读祭文)——三鞠躬或叩首——复位。
5、主要陪祭人依次出场——敬献鲜花——真情倾诉——三鞠躬或叩首——复位。
6、其余人依次出场——敬献鲜花——三鞠躬或叩首——复位。
7、焚烧祭文。
8、礼成(将可食用的供品带回家吃掉,其它不可食用的留在墓上)。
上海墓地落葬时程序:
第一步:选个落葬吉日
人们常认为选个好日子为逝者落葬能够阴泽后代。因为丧葬吉日不可忽视。那么选择丧葬吉日的标准是什么呢?
第二步:迎接骨灰
大部分家属办完丧事后,会把逝者的骨灰寄存于殡仪馆中。那落葬前首先要将骨灰迎接至落葬墓园。期间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二步:迎接骨灰
大部分家属办完丧事后,会把逝者的骨灰寄存于殡仪馆中。那落葬前首先要将骨灰迎接至落葬墓园。期间要注意的是:骨灰盒要摆放在接送车辆的最前排,上面盖好红布。接走时,家属不回头。
第三步:落葬前的准备
落葬前要准备以下物品:
1)带好预约的落葬通知书
2)准备好祭祀用品
3)若骨灰寄存在墓园的,要带好领灰凭证
4)联系落葬工人(实际操作中,只要先联系业务员即可,他们会帮你安排好,也会提醒你要带什么)
第四步:落葬仪式程序
1)全体成员在墓穴前站立,并对墓穴行注目礼
2)落葬工人打开墓盖或墓套,若有骨灰盒的保护壳,把它取出来待用
3)逝者家属用少量黄纸或锡箔放入穴内,点燃,进行暖穴礼(不要过热,否则封穴后会产生水蒸汽)
4)将骨灰盒请入骨灰盒保护壳内。打开保护罩,逝者亲属把垫底用的随葬品放入保护壳,再把骨灰盒轻轻放入,亲属在骨灰盒的四周和顶部放一些随葬品,落葬工人把保护罩盖上。随葬品通常选择陶、瓷、铜、玉、水晶和生前爱好的一些小饰品等材质制作的物件,因为这些材质的随葬品不易风化,可以陪葬久远。
5)双手捧骨灰盒,将其轻轻放入穴位中
6)落葬工将福荫土撒入骨灰盒周围,将四周紧紧裹住。
7)落葬工封穴
8)亲属签字确认
第五步:落葬祭奠仪式
1)点烛上香
2)奏响祭奠音乐(可以省略)
3)敬献供品
4)敬献鲜花并致词(恭读祭文)三鞠躬或叩首、复位
5)其他亲属依次出场敬献鲜花、真情倾诉、三鞠躬或叩首、复位
6)焚烧祭文
7)礼成(将可食用的供品带回家吃掉,其它不可食用的留在墓上,有传统说老人墓前祭奠过得食品,孩子吃了会聪明)
一、 为逝者选定落葬吉日。
二、 将墓穴盖打开后,由亲属动手在落葬的石穴内焚烧少量黄纸暧穴。
三、 由亲属铺金布于石穴底层,小心安放骨灰盒,在骨灰盒上铺盖银布,再复盖红布,红布上摆放玉佩、铜钱。骨灰盒四周缝隙中放入干燥剂。在石穴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置放逝者生前喜爱的物品。但切不要放入有污染或有安全隐患的物品。
四、 亲属确认上述过程后,由封穴人员负责封穴,家属亦可协助封盖。
五、 亲属进行祭供仪式,在公墓的墓位空地献花篮、花束、供放鲜果干点。可对逝者讲些告慰的话,也可读祭文,以示悼念。之后参加落葬的亲朋好友肃立默哀,并三鞠躬,祭奠仪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