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建立正见,深人理解南传佛教的义理及修持次第。早期南传经典相应部、增支部、长部、中部、小部几乎通篇都在讲述这一重点内容。如三无漏学、四圣谛、五蕴、六度、七觉支、八正道、十二因缘等。这些范畴是南传佛教甚至是整个佛教体系的核心构架,正确理解其含义及修持核要,才可能进一步实现生命质地之纯化。
其次是步人止观,调驯身心惯有业力。身心是同一整体,止观对于调顺身心功能之紊乱具有重要作用。小部《法句经》之“心品”云:“心转随欲转,微妙猛难见,智者当护心,护心得安乐。远行与独动,无形隐胸窟,若谁制彼心,脱出魔系缚。若心不安定,不辨于正法,信念不坚者,智慧不成满。若得心无恼,亦无思虑惑,超脱善与恶,觉者无恐怖。”至于具体的止观调驯方法,基础性的有静坐炼养等。但对南传佛教来说,生命体现于生活之时时刻刻,也流失于生活之点点滴滴,要做到真正的、彻底的人文关怀,就必须止观于一切时、事中。为此,佛教总结出了精到的“四念处法”。中部《念处经》云:“为有情之净化、愁悲之超越、苦优之消灭、正道之获得、涅梁之作证,此有一法,即四念处也。四民宿住宿登记者何耶?曰:比丘!于此,于身随观身,热心而注意,甚深持念,于世间除去贪忧。于受随观受,热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间除去贪优。于心随观心,热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间除去贪优。于法随观法,热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间除去贪优。”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包含动静止观之精要,在每一念处又包含无数变化之种类、方法。此处限于篇幅,不再展开。重点唯阐明南传佛教以种种止观来实际调顺身心,而非落人空说。
上海公墓,浦东公墓,上海墓地,上海华南陵园,
再次是从本心的高度来反思自身之修持,转化主体之束缚,真正安顿于无碍解脱。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历来个体之修持,常常以强大的心力“念中修念”,左冲右突,但始终落于下乘。这也即本文一再强调的陷人欲望、本能、理性之“骗局”。这样自然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生命安顿。关于这种问题的处理,长部《清净经》云:“应去正说是:‘视而不见’如何为视而不见耶?如是具足一切相,一切相成就圆满,无减、无增,纯粹圆满之梵行,已明显善说示。实若彼想此应除去,如是思惟:‘如斯会更清净。’则是不见。若彼想此应增加而思惟:‘如此会更清净’,则不见,是谓:‘视而不见’也。”也即虽有一切修持、成就,但应“视而不见”,清醒地觉知自我心念之满足否、分别否,不被“现象”所迷。对此,《法句经》之“道品”还提出了更为详致之“观照”法:“‘一切行无常’,依智观照时,则得厌离苦,此为清净道。‘一切行是苦’,依智观照时,以得厌离苦,此为清净道。‘一切法无我’,依智观照时,以得厌离苦,此为清净道。”
唯如此,一切人文关怀才可立于本心,发生“新人”效应。新人文所提及的个体修持,准确地说应该是个体对本性的实证,核心在于心性“清净”之显现,而非一味闭目高坐、炼气通神。这样才可能真正破除主体束缚、有形作为,脱离旧人文侄桔之“骗局”。
理清此个体解脱之路径、实质,则把握住了南传佛教人文关怀体系之核心。这里需要稍作说明:本文强调个体的解脱并不因南传佛教被称为“小乘”,不重大乘菩萨的普渡众生。反而是返回到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名言上的大小乘分别而深人真实解脱。实际上,解脱就是解脱自身,没有所谓的大小乘戏论。
个体具有本心解脱的高度,才是真正的“新人文”实践者,才有能力推己及人,将“新人文”视域浸润、贯穿于整套实践体系。于是,于宗教信仰,就不会陷人神抵迷信。即使专心膜拜神佛,也是真实心、恭敬心的自然表现。信仰的过程,就是立足于终极关怀深层,体验本性存在的过程。于寺庙教育,也将会有一种全新的认识,既是教导知识,也是对人生安顿、证取本性的学习高雄海边的民宿。于民俗文化,则更多是返本还源,多了一种生命的深度,少了现代社会所增人的急躁、功利、物欲。民俗文化将成为一种深沉的积淀,一种蕴藏着古老智慧而在无形涵化生命的重要人文关怀。于身心医疗,则可更深一步地看清身心疾病的来源及其虚幻,邳州市殡仪馆招聘从而综合调治、优化整合。于生态蕴养,可更深层地认识到生态与人类的一体关系,维护生态,就是对自身的蕴养。于对话交流,就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他山之石来审视自身对人文关怀的落实,并将自身优秀传统加以发扬,以利彼此。
从上述理路来看,南传佛教“新人文”视域的现代价值无疑是巨大的。首先,反思了主体的存在现状。现代人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说明,我们所寄予厚望的人文关怀体系并没有展现其所应有的时代作用。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人文关怀体系的厚薄,而是作为主体的人受限于思维惯性,不能更好地借人文关怀体系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这种反思,应该是对主体的振聋发耽,是对价值提升的奠基。其次,展现了一种理想的生命安顿境界。“新人文”视域以生命的全域性作为人文关怀理论的基点,提倡从本心来审视生命的存在,相对于现代社会从社会关系、身心关系来窄化生命内涵,这显然是一种更高立意、更深透的解脱希望。再次,提供了一整套可借以升华生命的人文实践方法。这是问题的重点。甚深境界,只是给出了一种理想目标和超越可能,而实现,则必须依赖具体有效的实践方法。现代文明的外向式特征导致人们并未重视实践方法的传承、建构,从而遗留了人生问题之种种。在迫切需要自我反思的今天,我们提倡新的生命观、新的人文视野,甚至呼唤能更进一步细化我们的研究,这对于人文价值之提升,社会精神之进步,无疑是有其重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