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那几中葬法??
三)葬制
指丧葬的规制。如单身葬或合葬,独立建坟或氏族、家族建墓地,丧葬的等级等。
单身葬是最原始、最通行的规制之一。由于人是一个一个地死去。安葬时也只能一个一个地卧龙公墓安葬,这是自然规律。但是后世由于种种原因,单身葬逐渐失去了它的位置。合葬是随着一夫一妻制的确立而出现的。它是指因婚姻关系,死者合葬在一起,如夫妻合葬、夫妻妾合葬。诗经中的《王风·大车》有“死则同穴”的诗句,说明春秋战国时代已有合葬。合葬的流行是在汉代,乐府诗《焦仲卿妻》有:“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的记述。
夫妻共同生活,一般不会同时而亡,当一方死亡下葬时,就需要空出左或右的空位,以待日后合葬。黄土高原地区盛行合葬,夫妇中一人死去后先入坟,另一人去世后,将坟重新挖开,按男左女右位置并棺,棺上横搭一红布带,意为死后仍结同心。合葬反映了人们生前为夫妻,死后亦做夫妻的爱情观念,甚至生前未能成婚,死后也要合葬为夫妻。另一方面,合葬又体现了宗教思想及夫权观念。封建时代,妇女是没有独立的身份和地位的,妻妾只是丈夫的附属品。生是丈夫的人,死是丈夫的鬼。妻妾只有与丈夫合葬,才能最后确定家族、社会身份。
家族墓地是我国持续久、影响大的墓地型制,在中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其特点一是对婚姻关系的接纳,墓地接受婚姻配偶入葬,并且多为合葬。二是按男性计算世系,排列墓次。相同辈分的死者坟墓排成一列,后代同辈的死者按左长右少的秩序依次排列,整个墓地墓向统一,墓式一致。家族墓地不仅是安葬死者的地方,而且是家族的财产,如同家庙、祠堂一样,神圣不可侵犯。如有侵犯必将引起纠纷,甚至械斗。
(四)随葬品、冥器
随葬品在传统葬礼中标志墓主的身份、地位。中国古代礼制对随葬品有所规定,随葬品要与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相应,超过了级别为“逾制”。随葬品的出现与人们的社会意识、宗教信仰相关,孝及灵魂不死观念的深入人心,使人们普遍存有厚待死者、希望死者在冥间生活得更好的意识,而随葬品正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历代厚葬死者之所以普遍也源于此。
最早死者的随葬品多是生活用品,如粮食、工具、家畜家禽等。人们认为死者虽死犹生,他还要像活人一样生活,因此应该让他带去生活必需品。后来,人们把死者供养起来,不让他们劳作,随葬品由生活必需品渐渐变成了奢侈品,如金银玉器、布帛绸缎、家具、物品、书画玩器、货币也成为随葬品,供死者花销。然而“人死如灯灭”的事实,对人们意识的渐变是明显的,既然人死后早要成为黄土,随葬品就未必要用实物,于是出现了仿制的象征性的随葬品。人们称这为明器(冥器、社火)。古代的明器多为实物模型,用竹、木、陶木、布帛、锡箔纸等制作。宋代,纸做的明器逐渐流行。一般来说,实物模型明器可用于随葬,也可焚烧,纸做的明器焚烧于坟头。
冥器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的,另一类是象征物。实用明器包括衣食住行,如盘碗、衣帽、被褥、床桌、车马、书童、侍女、房屋、院落等。象征物是人们观念的产物,最具代表性的是聚宝盆和摇钱树。摇钱树东汉墓葬中已有发现,树是铜制的,植于陶质的的座上。铜树枝叶上铸有神话传说人物和吉祥图像,枝上挂有铜钱,树下还有用竹竿打钱的小人。后世的摇钱树多以木、锡箔纸等制成,形似树木。聚宝盆是在一个基座止竖立一个椭圆形的盆,装饰华丽。关于聚宝盆历史上还有个传说。元朝末年,江苏吴县个姓沈名富字仲荣的小农,名虽叫“富”,其实家无资财,连他妻子手上戴的一个银手镯,还是娘家带过来的陪嫁。但是沈富心地善良,见有捕杀乌龟青蛙的,总是上前劝阻,或买下来放生。
有一天晚上,沈富在睡梦中遇见了上百个穿青衣的儿童,向他祈求救命。次日清晨出门,见一渔翁抓了上百只青蛙,正待剖杀。沈富顿生感悟,忙倾囊中所有买了下来,随手放入门前的池塘里。当夜,池塘里蛙声一片,喧鸣达旦,吵得沈富一晚上睡不安。到了天明,即去池塘边,准备驱赶。待走近前一看,只见上百只青蛙全围聚在一个瓦盆边,鼓噪不已,这可是从未见过的怪事。惊异的沈富弯腰把瓦盆拿回屋里,当洗脸盆用。一天,沈富的妻子用这个瓦盆洗濯,偶然将手上的银镯掉进了盆里。顿时,瓦盆中聚生出满满一盆银镯,惊得她喘不过气,忙叫丈夫来看,沈富把一盆银镯倾去,又让妻子把头上的银簪取下来扔进盆中。一转眼,满满一盆银簪聚生在夫妇俩的眼前。
原来这是一个聚宝盆啊!沈富和妻子惊喜万状。从此,沈富用盆聚生金银,买田造房,资巨万万,富甲东南,史称元朝末年“江南第一富家”(《蓬轩别记》)。本人也从吴县移居金陵,据《五杂俎》记载,当时的后湖(即今玄武湖)就是他家的花园。那时的习俗,称富豪为“万户”,沈富就被叫做“沈万户”,又因其行三,而后又被称作“沈万三”了。沈万三致富成名时,朱元璋兴兵攻下金陵,不久便建立明朝,以金陵为国都,号称南京。这位开国皇帝又嫌南京规制狭窄,决定扩建。可是大乱方定,国家府库虚乏,上哪儿去弄这么多钱呢?有人献策:沈万三富可敌国,可以叫他捐资扩城。于是朱元璋把沈万三召来,同他约定,整个国都扩建改筑工程,一分为二,东南的一半由沈负担,西北的一半由国家负担。皇上乾纲圣断,沈万三敢不遵旨吗?
再说他有取之不尽,用之还生的聚宝盆在,也不愁完不了工程。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官民分建京都的浩大工程开始了。从洪武二年(1369)九月起手,到八年(1375)九月竣工,整个工程进行了7年之久。临到沈万三包干的南面城垣快建成时,出了件怪事:那座按设计构有三道瓮城四门贯通、宽达118米,纵深128米的正门城堡,屡建屡倒,怎么也筑不成。误了工期就是忤旨,忤旨可是要砍脑袋的呀!沈万三急得要上吊。他妻子说:“都道军师刘伯温前知六百年,后知六百年,为何不去向他请教?”沈万三一拍后脑勺:“嗨,怎么我就没有想到?”装上满满一车珠宝,沈万三到军师府来求计了。
刘伯温掐指一算道:“你家有个聚宝盆,是十年前一群青蛙从水怪那里借来与你报恩的。如今水怪要讨还此盆,所以在南门下挖窟与你作对。你把聚宝盆埋在城墙下,门即可筑成。”沈万三一听,脸色都变了,忙趴在地上磕头。然后便照军师所教,掘地埋盆。嗨,真灵!巨大的块堡顺利筑成。从此,南京的正南门就叫“聚宝门”,这也就是至今常有老南京把中华门唤作聚宝门的来历。聚宝门矗起了,沈万三有过一个聚宝盆的秘密也就传开了。天下有多少人朝思暮想,欲再弄一个呀?于是画饼充饥,绘成聚宝盆图案:堆金聚宝的盆上,站一童子,头上有“黄金万两”的合体字,手执一面书有“日进斗金”的令旗,四周绘以八宝如意等物,所要表达的愿望,不言而喻。此图又称《黄金万两》或《日进斗金》。
摇钱树有用不完的钱,聚宝盆有使不完的东西,要什么有什么,对于死者来说是最好的物品。现代,农村、城镇送葬的明器追赶潮流,花样翻新,有彩电、冰箱、收录机、摩托车等。有的还为死者准备了城市户口本、医疗证、工作证,让死者在另一世界里农转非、工转干,享受相应待遇。
(五)赶尸旧俗
汉族民间传统观念认为叶落归根,生是故乡人,死是故乡的鬼。如若客死他乡,总想把尸体运回故乡,而各种各样的招魂引尸归家之俗正好适应了这种观念。过去贵州等地交通不便,沿海地方的人到贵州谋生死了之后,很难把尸体运回,于是产生并流行一种赶尸的怪俗。1987年5月《采风》杂志上有所记载。赶尸人利用机械力学中的有限自由度支点原理,利用贵州温湿的气候,以及从贵州向沿海地区的下坡地势,趁死者死后不久,大腿关节尚有20度左右的自由度,从而形成两个有限自由度交支点。
再在两个死尸的腋下用竹杆固结起来成为一整体,从而变成一个具有四个绞支点的行走体,将它放在斜坡顶端,顺着坡势往下,便会左右摇摆着往下坡行走。赶尸人给尸体穿上宽大的黑尸布,便可赶着尸体走出山区,将尸体送回家乡安葬。赶尸人总在夜间行走,鸡呜时在早已联系好的小店休息,尸体立于客店门后,第二天晚上再接着赶路。赶尸人手持小阴锣开道,夜间路人听到锣声要回避,且不能偷看,如若偷看便会被拖入行尸行列中。
湘西也有赶尸的习俗,赶尸人是穿着道袍的法师,与其说是赶尸不如说是领尸。因为法师是在尸体前引路,尸体由草绳联系起来,头戴着高筒毡帽,额上压着几张画着符的黄纸,跟着法师行走。湘西为什么会有赶尸营生呢?因为湘西沅江上游一带地方贫穷,穷人多到川东、黔东山区做小贩,采药或狩猎为生。由于山中瘴气很重,恶性疾病经常流行,生活环境极差,死去的汉人大多无钱,而死后还乡埋葬的观念在汉族中根深蒂固,而在数百里甚至上千里的山路上难以使用车辆或担架将尸体运回家乡,于是出现了赶尸还乡的习俗。
天葬,又称露天葬、鸟葬、风葬。少数民族中这种葬法最多。《隋书·契丹传》载:“父母死,以其尸置于小树之上,经三年后,乃取其骨而焚之”。《唐书·肃慎传》有“秋冬死者,或以其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的记载。藏族多实行天葬,人死后,请喇嘛念经,择定送葬日期。送葬时,用牛驮尸到天葬场后,先把尸体放在葬台上,然后在葬台附近烧松柏香堆,浓烟升起,通知神鹰到来,神鹰习惯见烟飞来寻食。
此时,操持天葬者将尸体从背面剖开。如果死者是僧徙,下刀时,先在背肉上划个有宗教意义的花纹。接着剖腹、取出内脏、切肉、剥去头皮、割掉头颅,把肉切成小块,堆放一旁,再捣碎骨头,拦以糌粑,捏成一团。然后先把骨团喂鹫鹰,再喂其肉。如果骨头没喂家,得再一块不剩地拣起,烧成灰,撒向四方。总之,要一点不剩地把死人处理掉,这样,死者就“升天”去了。天葬场周围山上的鹫鹰,除了吃尸体以外,不伤害任何幼小动物,被称之为“神鸟”,受到藏族人的保护,猎人绝对不能捕杀。藏族人把尸骨喂神鸟,神鸟吃完后飞到高山之巅屙屡,这样死者便可投胎到高贵人家。
树葬,也称风葬。东北鄂温克人实行树葬,人死后,将尸体包裹后挂于树上或放在支起的木架上,任凭风吹日晒,待皮肉烂掉后拾骨埋葬。
崖葬,也称岩葬,流行于西南少数民族中。此葬法是将棺木安放在通风的岩洞里,有的安放在洞中的木架上,洞口用草木遮掩。悬棺葬是利用天然崖洞或绝壁上的平台,有的在峭壁上凿孔打桩,将棺木放在上面。福建、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中曾流行县棺葬。当地俗称“挂岩子”。悬棺葬是中国古代南方一些民族的葬俗,其中以福建悬棺葬的年代最为久远,大约在夏代之前,距今已有3000多年。由于年代久远遗留下来的悬棺已不多见,只在武夷山的千仞绝壁上还能看到一处虹桥板。悬棺遗迹最多的是四川珙县麻糖坝。这种丧葬礼制的产生和形成,是与当地人民的灵魂信仰、祖先崇拜分不开的。采用悬棺安葬死者,是为了保护好死者,使他不受侵犯。把死者悬葬在临江河的绝壁上,可以使死者继续用他的智慧和权威,保护和监视他的子孙和臣民。
复合葬,是采用多种形式的葬仪。《北史·高东传》记有将死者下半身埋于地下,而上半身不掩,是风葬与土葬的结合。《北史·林邑传》记载了先火葬后水葬的葬仪。有些民族和地区采用火葬,大多也是先火葬后土葬,如土族、藏族等多用此复合葬法。
此外,还有亲人分食尸体的腹葬,不给死者穿衣的裸葬,以及药物存尸等。药物存尸应该说不属于葬法,而是处理尸体的古法。埃及的木乃伊即是,我国西藏高僧多用此法,即用特制香料涂身,存于瓮中,俗称肉身喇嘛。
(二)葬式
即遗体安葬的姿势。人死后埋葬的姿势各种各样,这不仅与葬法、葬具有关,也与宗教信仰相关。在各种葬式中,比较普遍的是平躺身躯,仰面朝天,四肢并拢伸展的平躺式葬法。这种葬法有便于死者与世人交流和让死者平稳安睡之意。我国北方进行土葬时,死者的头向北,脚朝南。墓穴中随葬的衣饭罐置于脚边,便于死者坐起就餐。同时墓门也置于南边(死者脚的朝向),利于死者外出。在平躺式葬法中,有屈肢状的,多为女性或奴隶、侍从,表明女子对男子的依附和屈从,奴隶、侍从对主子的侍奉。
俯身式葬法,多是出于对鬼灵的恐惧和防御所用。云南拉祜族认为,死者如采取仰身葬,会使其他人死亡,因此他们将死亡者俯首侧身埋葬,有的火葬也采取俯身式,将死者俯身架起,下面放柴火焚烧。古代有竖棺而葬的,死者取站立姿势。印度洗骨二次埋葬,死者也取站立姿势,即将尸骨洗净,按从脚至头的顺序放入陶罐,象征直立。
屈体侧身葬,为侧身、屈肢,右手枕头下。这种葬法的含义有二,一是回复胎儿的状态。二是捆绑以防死者灵魂搔扰。所谓让死者回复胎儿状态,意思是怎样来到人世,又怎样离开人世,并有让死者尽快投胎转生之意。旧时,俗固族在人死后尸体未僵之前,把腿和臂的关节收拢,合掌,用带子把尸体捆成胎儿状,谓之圆寂。云南独龙族的屈肢葬是为了让死者环火而眠。
屈体葬除侧身卧之外,还有坐、蹲的形态。西藏的门巴族,人死后尸体捆成胎儿状,双手交叉于胸前,采取蹲式将尸体安放在屋内。下葬时,把尸体蹲放在圆形墓坑内,坑顶填土垒石,纳西族支系摩梭人也采用此葬法,他们认为这样安葬死者灵魂能重新投胎降临人世。台湾高山族安葬死者,是在死者的床下挖一深圆坑,将其蹲放坑中,象征死者与活着的家人一起在屋里生活。该族人吃饭、烤火多取蹲姿,死后也是如此,其含义为“视死如生”。
丧俗葬制
(一)葬法
葬法是指遗体安葬的方法。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崖葬等。
土葬,是我国古代通用的形式,不仅汉族以土葬为主,古代匈奴、突厥、回纥等民族也以土葬为主要葬式。方法是用棺木盛尸,挖葬穴,将棺木深埋于土中,并以丘为标记。土葬的墓穴形制多样,最常见的是长方形土坑,也有“亚”字形的,腰坑放殉葬者及陪葬品。地下筑室墓穴多为皇宫、贵族使用,棺木放于室中。土葬与农业发展有关,农业地进步及与此相关的亲土、恋土、入土为安意识支撑并推动了土葬的发展,成为汉民族的代表葬法。
中国古代有女娲持黄土造人的神话传说,人们普遍认为人既由土而成,死后还应回到土中去。而民间传说中的阴曹地府,也与土葬是相一致的。苗族有多次采取“复葬”的方法,即一次土葬后待棺木朽烂后再备新棺,装骨复葬,俗称“翻尸”,直至捡不出尸骨为止。回族依照宗教礼俗,至今还沿用土葬。到客家人居住的梅县地区旅行的外地人,常常被那些建于山腰或筑于田野的一座座形状奇特的坟地所吸引。在汉民族中,客家人的丧葬习俗和坟地建造很有特点,他们实行二次拾骨葬。客家人素有重孝道、敬祖先的传统。
他们对治丧安葬礼的习俗特别重视。年过花甲的老人,身体尚健,晚辈便要为之准备其死后穿着的寿衣、用物和棺材。老人看着用大杉木制作的棺材,为自已过世之后有了长眠的卧具和归宿而欣慰。他们一高兴,精神愈发健旺,身板更加硬朗。不过,生老病死终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当老人病危弥留之际,儿孙要依俗将他抬至上厅堂,放在临时支搭起来的木床上,铺席置枕,日夜守护伺候。待老人咽气去世(客家人俗称“过身”),遗属立即下跪痛哭,并从河里提回清水为之洗脸、擦身、穿上寿衣,在族人的帮助下,遗属在上厅堂设灵堂,并四出向亲友报丧。亲友闻讯立即前来吊唁,遗属举行隆重的家祭。
最后选择吉日,在吹鼓手的哀乐声和飘飘扬扬的铭旌、挽幛中,出殡送葬。四名壮汉抬着灵柩,送到附近山上事先挖好的墓穴里埋葬。因客家人多住山区,死者皆葬于山上,于是俗称安葬死者为“还山”。与别地安葬逝者要堆坟、立墓碑不同,客家人第一次只是草草埋葬死者,既不起茔,也不竖墓碑,而是在三年、五年或更长时间后,再举行隆重的改葬仪式。就是民俗学家所称的“二次拾骨葬,”或日“二次葬”。
遣属择定改葬的风水宝地后,便于农历八月初一(福建有的地区是大寒前后)请来安葬师傅,在焚香祭奠之后便掘墓开棺。若见土色黑湿,遗骸将靡,即在油纸雨伞的遮盖下,一一捡拾遗骨,并用山茶油拭擦干净。此谓把长眠地下的先人“牵起来”。随后,将遗骨按人体的结构,屈肢装人俗称“金盎”的缸状陶瓮里。这叫“捡金”。最后,将写有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的盆形圆盖,反扣在金盎上,用砖块,三合土等砌建永久性的坟地,客家人称之为“做地”。客家坟地,大多依山势斜坡而筑,后高前低,前后合围,其形状宛若罗圈形的靠背椅。
对此,有人认为,将逝者安葬其中,好似让祖先安坐在向阳背风的安乐椅上,甚为安详稳当。有人则认为,客家坟地的构筑,酷似客家民居围龙屋:碑石后面安葬了“金盎”的穹隆形坟室,围龙屋的“上厅堂”;碑前及碑侧左右筑造的插香燃烛的蜡烛庵,似围龙屋的左右“横屋”;碑前摆放供品的祭台,犹如围龙屋前面的“晒坪”;坟前挖筑的半圆形墓塘,宛若围龙屋前的池塘;而坟后筑造的半圆形坟头,正像围龙屋背后的“后龙山”,是象征承接“龙脉”之处。由此可见,客家人继承着“人死灵魂在,事死如事生”的古老观念,并因此煞费苦心地长眠地下的先人,设计了酷似其生前居住的围龙屋状的坟地。值得一提的还有碑石的谥称。依照惯例,男性墓主称“公”,女性墓主则尊为“孺人”。
中国的丧葬方式有哪些?
据我所知道的有土葬和火葬,现在大家比较推荐的是火葬!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无论是埋葬制度还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这种丧葬制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中许多内容由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反映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554696.htm
土葬、火葬、天葬、水葬、崖葬、塔葬、树葬、船棺葬
树葬 天葬 土葬 火葬 水葬 不葬 木乃伊
客家丧葬时什人带白布,什么人带黑布
长不为少戴孝。讲到孝服,今下一般毋使着,而是直系后代戴孝帽、拿孝棍(男丁加多一条红丝带),旁系近亲(如侄子、侄女、侄孙)臂缠白布条。以前亲友都要送棉旌三牲,现代都简化了,直接包白封包(百岁以上可用红包),上书“奠仪”,落款“阳居某某具”,外加一付香纸烛炮。
这个现在很少了吧,我那里以前奔丧送布是做灵旌(一种旗,丧礼专用)用的,上面会贴上四个大白纸黑字,什么"永垂千古",一般人不用送,跟死者比较亲的才送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客家习俗有丧事年春节有哪些禁忌
你好!
习俗的话很多,不知道题主具体想问哪一方面的?
如娶媳妇进门时跳火盆,过年一般都会煮自己酿的黄酒,大年初一不能干活,必须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
如有疑问,请追问。
第一年春节,初五不过,不去别人家。
客家婚嫁、丧葬有哪些习俗
我们村(农村乡下)的老先生,就这些都出了两三本书了,免费小规模发行,按他的说法,就是在去世前不把这些编撰成文字,再过十几年就绝了。。现在都讲新式,一切从简,不讲那些繁文缛节,,要较起真来,那是深了去了,下面估计会挺杂乱的,都是小时候在老家红白喜事上看到的,这方面知识我连入门都谈不上,写得不好别笑话我。。
人家无论办什么红白喜事,请柬派过来,你弄个红包去,红包上面可不能空白,得写上,具体乔迁、弥月、周岁、嫁女、聚亲都有不同的写法,该怎么写我是不知道了,六十岁生日和七十岁生日的写法不一样。丧事的话,事主家里双亲都不在了或者还健在一个,写法也不一样。
结婚就包括嫁女和聚亲,规矩也是不一样的,礼仪弄错了,会出笑话,严重的还可能会出现误会带来口角。模模糊糊记得是有礼帖,上面有对联,需要女家礼官按照平平仄仄对上,有讲究的。进门跨火盆、敬茶这些,现在是越来越新式了,早年还有戴凤冠霞帔呢,是不是真的凤冠我不知道,反正是类似的东西,我也没见过,听妈妈说的,她见过。请柬称呼是旧式的,可不是现在的“舅舅”“姨妈”这些。
印象最深的是前几年我爷爷去世,对联不能用红纸,宾客的帛金不用红包,但回礼一定得用红包。无论经济条件怎么样,宴席只能有八个菜,菜式没有固定,经济条件好可以丰盛一些。祭文是文言文写的,几个和我同辈小些的,还在念初中,跪在一块都听不太明白,那祭文中的生平事迹,白话文肯定表达不了这么好,加上主祭先生念的那个悲调调,当时恨不能随爷爷而去。
时间精力有限,楼主莫怪,我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