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墓地推荐
北京墓地
 北京墓地 > 国粹文化 >

体现殡葬文化的词语

发布时间: 2021-08-31 04:40 阅读量:   文章来源:采编 作者:京诚墓地小编

“指对父母的身前赡养和死后殡葬”的意思的成语是什么

  养老送终;
  
  养老送终
  
  俗话说养儿防老,小的时候爸妈养我们小,长大了我们就要养他的老,人嘛都是有生老病死,做事情要善始善终,你说是不是呢?

与葬相关的词语

  以葬字开头的词语 · 以葬字结尾的词语陪葬 鸟葬 墓葬 靡葬 没葬 倮葬 旅葬 留葬
  
  葬期、葬念、葬语、葬恋、葬士、葬沟、葬友、葬起、葬体、葬下、葬温、这些全是瞎想的啦 至于真正的词语真不好找 你是想取个网名么?葬花恋情

中华民族殡葬习俗和文化知识

  殡葬文化是围绕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动而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
  并且受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民风民俗、人情世故的影响和制约。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的说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编辑本段中华传统文化细品__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更头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于不正当的性行为造成的,这说明他们已经远离自己的信仰,沦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依斯兰教,都没有发展前途,因为它们都不能为科学思想所接受,最终会被人们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以上各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语言和文字上的优势,这在以前的帖子中都谈到了,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关于“殡葬”的诗词有哪些?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宋代: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清代: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唐代: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4、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先秦:屈原《九歌·国殇》
  5、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沈园》
  6、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唐代:白居易《李白墓》
  7、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代:李忱《吊白居易》
  8、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唐代:崔珏《哭李商隐》
  9、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唐代:李商隐《楚宫》
  10、结眉向蛛网,沥思视青苔。鬓局将成葆,带减不须摧。我心若涵烟,葐蒀满中怀。
  ——南北朝:江淹《悼室人》
  
  陶渊明的挽歌诗,虽然写的是一次虚拟的送葬,其中的含义也别有怀抱,但是用白描的语言详细记录了古代送葬前后的具体过程和详细情形,可以参考下:
  第一首: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陶渊明的诗明白如话,造句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似枯而实腴,自然而有妙趣。
  
  第二首是: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这首诗写的是人死后从入殓到停尸家中受祭奠的情形。紧接上篇,活着的时候,想喝酒杯常空。如今,在祭奠的案桌上,酒盈杯,肴摆满。想喝不能喝,想吃不能吃。亲人扶着棺柩哭,我口无音,眼无光。一旦出门去,葬在荒郊野外,长眠地下,暗无天日,与这个世界永别了。
  
  第三首是: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通篇写送葬下葬的过程,突出写了送葬者。把墓地的环境、气份写得历历在目,把送葬者的表现也写得合情合理。最后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意思是说人死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化作大山脚下的一杯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谁也无可奈何这样的命运。陶渊明这样豁达是空前的。

古人丧事守孝词语

  披麻戴孝
  [pī 万安公墓 昌平凤凰山陵园 má dài xiào]
  [释义] 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
  [出处] 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你也想着一家儿披麻带孝为何由,故来这灵堂里寻斗殴。”
  
  古代讲,守孝要三年,这期间不能办喜事,春节不能贴对联。时代不同了,守孝的方式、时间就都不一样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比如,最短的要过了圆坟(从出殡之日算起3天),或者是三期(21天),或者是百日,等等,不能一概而论,况且真正意义上的守孝是什么,就是化悲痛为力量,坚强的生活,让生者高兴,让逝者安心。你说对吗? 节哀顺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