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墓地推荐
北京墓地
 北京墓地 > 国粹文化 >

林语堂墓地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大悟丧葬文化

发布时间: 2021-09-08 07:20 阅读量:   文章来源:采编 作者:小编

林语堂墓地: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大悟丧葬文化,逝世后安葬在故居后院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出生,是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学者,同时也是新道教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京华烟云》、《啼笑皆非》等等。于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林语堂曾经获得过两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逝世之后被安葬在了他云南普洱丧葬文化的故居里,这座故居有着他太多的回忆,能够长眠于此也算是“回家了“,这样他自己也能够安心了。
  
  林语堂早年的时候,在美国和德国留过学,获得过哈佛大学的文学硕士,和莱比锡大学的语言学博士。回国之后在我国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地任过教,所以林语堂的故居风格是中西结合式的,有西方的形体美,也有东方的典雅美。
  
  林语堂故居的大门前有一座他的雕像,雕像中的他坐在一把椅子上,双手放于大腿上,眼神微微注视着前方,带着微微的笑容。当年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被改编成为电视剧,一经播出便收视长虹,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如今看到这尊雕像,让人怀念不已!
  
  在林语堂的故居里,有许多他以前的作品。人们还为他雕了一个书本形状的石雕,书本是翻开式的,里面写了《我的家乡》,作者:林语堂。这也是人们纪念他的一种方式。
  
  走到林语堂故居的后院,终于发现了林语堂的墓地,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墓碑,像石棺一样被平放在地上,上面写着“林语堂先生之墓”,四周围绕着一圈小树,就像是在守护着他一样,而林语堂先生就在此处长眠着。
  

棺材在入东西方丧葬文化的差异土之前不能落地

  逝者为大,入土为安,亲人过世后,下葬时要抬棺走到入葬地点。如果棺材没有到达先前选好的入藏地点就落地的话,就必须在落地的地方下葬,因为这是已逝者的意愿,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地方,这时如果将棺材抬起来继续走的话,将会受到上天的惩罚以及已逝者的哀怨。因为棺材停下的地方不一定是哪,可能是家门口,也可能是马路中央,若无法下葬的话又会受到惩罚,所以人们才慢慢衍生出了棺材在入土之前不能落地的说法。
  
  慈棺落地是不舍,凶棺落地是不甘,这两句话均在表达下葬时棺材落地丧葬文化变革的后果,无论哪种后果都是极为不吉利,甚至大凶。所以为了人们的安全以及对鬼神的畏惧,在下葬中,棺材不能落地,作为一条被沿袭了几千年的规矩,人们一直遵守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