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对孝道的传承丧葬文化改造有意义,风水墓地和福位怎么选,对比一下就知道
现在的丧葬文化看起来可能有些复杂,很多年轻人有些不理解,认为丧葬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和金钱,步骤程序过于的繁琐,而实际上现在的丧葬文化其实已经简单了很多,在古时候它可要更加的复杂,而且子孙后代付出的也会更多。而之所以要把丧葬文化传承下去,其实也是对中华孝道的一种传承和延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说取缔就能取缔的。
因为丧葬文化是很早之前就有的,而且也是人类自我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意识,人类在刚刚开化的阶段,就已经对衰老和死亡有了更加深刻意义上的探讨,并且从恐惧到敬畏,这是一个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衍生出了孝文化,这也是为什么文明发展越早的地方,越重视孝道文化,而文明落后的地方,对于这种孝道非常的不重视。特别是从人们给逝者选择风水墓地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对死亡是非常敬畏的,同时也用这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孝心,而且通过在这里祭拜的方式,认为祖先依然可以感受的到,因为我们中国的传统思维中认为,人的灵魂是可以永存的,所以能够用这种方式继续的阐释自己的孝心。
对大凉山丧葬文化的研究
所以那些认为丧葬文化应该取缔的人,可能他们并不孝顺吧,也对生命并不敬畏和尊重。因为丧葬文化的出现和完善,其实满足了个人的心理需要,还有社会稳定的需要,如果没有了这种基础,可能社会会更加的混乱,对于生命对于长者,就失去了敬畏之心,也让孝道文化彻底的沦为下成,这就是非常不好的结果了。
不过在新的时代中,丧葬文化也在逐渐的改进和调整,在保证主体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可以让孝道依然保留,也能够让所有人都轻松一些,也减轻一些负担,并且也能节省更多的土地资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现在都选择给逝者使用风水墓地的原因了,毕竟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愿意把逝者的骨灰安放在福位里,放入到寺庙中,这样既可以减少土地的浪费,符合了国家的土地资源发展利用的规划,同时也节省了不少的费用,让后代可以在更加庄严的场合里祈福和祭祖,也让祭祖更加的统一,对于社会资源也是一种保护,对于生命的敬重依然存在,孝道也得到延续。
丧葬小百科
中国的丧葬文化的研究 船棺悬葬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奇特的葬俗,它分布在我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其葬法是在悬崖上插入木桩,把棺木放在木桩上,有的将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中。葬地都在面临江河的绝壁悬崖上。
船棺形体像一只小铅。一般长二至三米,宽半米多,分为头、尾和舱三部分。头尾翘起,舱为棺灵柩,安放尸体。据考古学者测定,此葬俗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武夷山西北侧的江西贵溪是船棺的发源地。
船棺葬之谜
那么,究竟古人为什么要用船做棺柩?又为什么存放在崖壁上呢?有研究者认为,船棺是死者生前生活方式的再现。我国古代的东南地区,曾住着一个叫百越的民族,百越人以打渔作为主要生活来源,船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所以,人死后死者的灵魂需要生存,当然也离不开船于是船便成为了死者的棺柩。
还有的研究者认为,船棺是为让死者的灵魂返回故乡。百越民族虽然邦族不大,但可能经过大的迁移,对故乡非常留恋。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应当返回故乡,灵魂只有回到了故乡,死者才能真正安宁。灵魂要返回故乡,就必然离不开船,船可以帮助死者找到灵魂的归宿。
船棺放进崖壁的山洞,有学者说是出于对先辈的崇拜和崇敬。百越族是一个对祖先丧葬文化项目创新特色概述和英雄崇拜的民族,悬棺葬的死者一般都在部落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与声誉。将死者安葬在绝璧之间,不仅可以防止人兽的侵扰和破坏,而且希望死者的灵魂保佑、降福于他们。
1 、垂降式
在山顶就地打造船棺,将死者放于其中,然后从崖顶架设辘把船棺吊悬垂下,放到葬位。古代文献中也有“于临江高山半肋,凿盒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的记载。
2 、栈升式
在崖壁上架设栈道或云梯,借助它们在悬崖上凿洞架木,然后把船棺放到葬位。古代百越民族有着出色的建筑技术,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很有可能的。
3 、提升式
在崖底或其他地方,采用绞车或用人力,借助于滑轮装置向上提升船棺,再由人在崖壁上配合,将船棺安放到位。
古代百越人不断四处迁移,有的还到了台湾及东南亚一带,船棺悬葬风俗也被带到了当地并被保留下来。
船棺悬葬作为一种文化,对民族学、考古学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但由于文献史料记载不多,加上出土的随葬品不丰富,葬品也无文字可考,所以对船棺悬葬的研究一直比较艰难,以上所列的几种关于船棺悬葬的说法是否站得住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