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墓地推荐
北京墓地
 北京墓地 > 国粹文化 >

全国哪里古代墓地下葬,关于全国哪里古代墓地下葬有什么说法

发布时间: 2021-10-04 07:50 阅读量:   文章来源:采编 作者:京诚小编

中国古代帝王的陵墓主要分布在哪里

  北京明十三陵,南京明孝陵,清东陵,清西陵,陕西秦始皇陵墓,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等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 秦始皇陵全景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层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邯郸,公元前246年13岁即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王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赵政即位的次年即开始修陵园。到公元前208年完工,历时39年。(另两资料:一、他在位37年,而为其修建陵墓的时间就长达36年;二、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当时的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由大将军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惠灵山陵园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中国古代的坟墓一般是朝着哪个方向葬的 一个家族的坟墓是不是都葬于一起或周边呢普通家族

  坐北朝南,和房子一样的方位,这是方水信仰,有的是一个大家族的埋葬在一起,我家的祖坟埋了2座山了! 一般的墓地长有2--3米左右吧,宽的话前面2米后面1.5-2米
  朝南,传统以北为尊。只要是大一点的家族都是群葬,而且有严格的等级秩序,距离方面没有听说过。

中国哪个地区发现的古代墓地最多

  应该是陕西吧!有句俗语:地下看陕西地上看山西,陕西大墓较多,无论规格还是价值,其他地方无法比拟。

公墓下葬需要哪些证明。去哪里开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下葬之前还要由死着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种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衫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拦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古人下葬,都是怎样选地的

  唔,那要分情况而定了。不同的朝代、地域、风俗入葬的方式都是不同的。从而在选址上也会有所差异。一般的入葬方式主要有悬棺而葬,洞葬,土葬。前两种葬法主要沿用在部分少数民族和西南地区。而汉族则以土葬为主。古人入葬讲究风水,风水决定着墓地的好坏以及对生者的影响。一块好的墓地不仅要好风水还要有好的地理环境。如,选址不宜过于干燥,也不宜过于潮湿,潮湿会让尸体腐化成荫尸,会让活着的亲人接二连三的丧生。邓丽君的墓地位于台湾八宝山的山腰,雨水多在此处聚集无法排散导致水入棺椁造成荫尸。所以,顺风顺水是关键。
  不同的年代、民族、风俗决定了方法。例如汉朝时期的贵族喜欢凿山为墓,就是把一座山掏空了住进去...
  而简单点的来说,多数是依山傍水,靠近家乡。但其中细节很多,水为阴,阻阳气,环水而聚尸气,不利。中国阴阳五行八卦之学博大精深,非简单几字所能概括。另外天子与百姓选地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想看块地,请把相关资料发给我,我帮你看看..要很详细哦~~~

古代葬地是可以随便下葬的 不用买地就可以下葬 的是吗大概什么年代就开始有,什么年代兴旺

  早年,乡下人都有自己的土地和“坟茔地”,坟茔地就是“祖坟”所在地。
  城里的人,一般都 乡下买一点土地,以备后路。
  当官的人,也在乡下买地,留于子孙。
  我家的“坟茔地”是30亩,四周都是高大密集的杨树林。在旁边还有一块“小坟茔地”,3亩地,是暂时埋葬老夫妻中先去世的老人,待老夫妻双双去世后,再合葬进祖坟。
  现在的祖坟面积只有2亩大小。
  自古以来到改革开放前,使用公共墓地都是不花钱的,是国家的福利措施之一。
  古代一些好心的富人,还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土地,当公共墓地,叫做“义冢”。
  买墓地,是在“改革开放”若干年后兴起的,是一种赚钱的手段。现在的人,不但赚活人的钱,还想方设法、绞尽脑汁赚死人的钱!
  不用买的地,一定不是好地——即使是自家的,也是有价值的,绝不等于“随便找一块”。当然,“乱葬岗”除外。
  关于墓地,士大夫以上多半都会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准备:选墓址、建陵墓、准备寿材等等,一旦本人的身份发生重大变化,可能还要重新考量——比如爵位的变化。一般人家(也包括很多士族)很多都在家族墓地,如孔林。关于墓地的最初选取,或者迁移,都是家族的大事,很隆重,而且,会请专门的风水师挑选,现在一般讲究“活马跑林”。
  三)葬制 指丧葬的规制。如单身葬或合葬,独立建坟或氏族、家族建墓地,丧葬的等级等。 单身葬是最原始、最通行的规制之一。由于人是一个一个地死去。安葬时也只能一个一个地安葬,这是自然规律。但是后世由于种种原因,单身葬逐渐失去了它的位置。合葬是随着一夫一妻制的确立而出现的。它是指因婚姻关系,死者合葬在一起,如夫妻合葬、夫妻妾合葬。诗经中的《王风·大车》有“死则同穴”的诗句,说明春秋战国时代已有合葬。合葬的流行是在汉代,乐府诗《焦仲卿妻》有:“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的记述。 夫妻共同生活,一般不会同时而亡,当一方死亡下葬时,就需要空出左或右的空位,以待日后合葬。黄土高原地区盛行合葬,夫妇中一人死去后先入坟,另一人去世后,将坟重新挖开,按男左女右位置并棺,棺上横搭一红布带,意为死后仍结同心。合葬反映了人们生前为夫妻,死后亦做夫妻的爱情观念,甚至生前未能成婚,死后也要合葬为夫妻。另一方面,合葬又体现了宗教思想及夫权观念。封建时代,妇女是没有独立的身份和地位的,妻妾只是丈夫的附属品。生是丈夫的人,死是丈夫的鬼。妻妾只有与丈夫合葬,才能最后确定家族、社会身份。 家族墓地是我国持续久、影响大的墓地型制,在中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其特点一是对婚姻关系的接纳,墓地接受婚姻配偶入葬,并且多为合葬。二是按男性计算世系,排列墓次。相同辈分的死者坟墓排成一列,后代同辈的死者按左长右少的秩序依次排列,整个墓地墓向统一,墓式一致。家族墓地不仅是安葬死者的地方,而且是家族的财产,如同家庙、祠堂一样,神圣不可侵犯。如有侵犯必将引起纠纷,甚至械斗。 (四)随葬品、冥器 随葬品在传统葬礼中标志墓主的身份、地位。中国古代礼制对随葬品有所规定,随葬品要与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相应,超过了级别为“逾制”。随葬品的出现与人们的社会意识、宗教信仰相关,孝及灵魂不死观念的深入人心,使人们普遍存有厚待死者、希望死者在冥间生活得更好的意识,而随葬品正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历代厚葬死者之所以普遍也源于此。 最早死者的随葬品多是生活用品,如粮食、工具、家畜家禽等。人们认为死者虽死犹生,他还要像活人一样生活,因此应该让他带去生活必需品。后来,人们把死者供养起来,不让他们劳作,随葬品由生活必需品渐渐变成了奢侈品,如金银玉器、布帛绸缎、家具、物品、书画玩器、货币也成为随葬品,供死者花销。然而“人死如灯灭”的事实,对人们意识的渐变是明显的,既然人死后早要成为黄土,随葬品就未必要用实物,于是出现了仿制的象征性的随葬品。人们称这为明器(冥器、社火)。古代的明器多为实物模型,用竹、木、陶木、布帛、锡箔纸等制作。宋代,纸做的明器逐渐流行。一般来说,实物模型明器可用于随葬,也可焚烧,纸做的明器焚烧于坟头。 冥器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的,另一类是象征物。实用明器包括衣食住行,如盘碗、衣帽、被褥、床桌、车马、书童、侍女、房屋、院落等。象征物是人们观念的产物,最具代表性的是聚宝盆和摇钱树。摇钱树东汉墓葬中已有发现,树是铜制的,植于陶质的的座上。铜树枝叶上铸有神话传说人物和吉祥图像,枝上挂有铜钱,树下还有用竹竿打钱的小人。后世的摇钱树多以木、锡箔纸等制成,形似树木。聚宝盆是在一个基座止竖立一个椭圆形的盆,装饰华丽。关于聚宝盆历史上还有个传说。元朝末年,江苏吴县个姓沈名富字仲荣的小农,名虽叫“富”,其实家无资财,连他妻子手上戴的一个银手镯,还是娘家带过来的陪嫁。但是沈富心地善良,见有捕杀乌龟青蛙的,总是上前劝阻,或买下来放生。 有一天晚上,沈富在睡梦中遇见了上百个穿青衣的儿童,向他祈求救命。次日清晨出门,见一渔翁抓了上百只青蛙,正待剖杀。沈富顿生感悟,忙倾囊中所有买了下来,随手放入门前的池塘里。当夜,池塘里蛙声一片,喧鸣达旦,吵得沈富一晚上睡不安。到了天明,即去池塘边,准备驱赶。待走近前一看,只见上百只青蛙全围聚在一个瓦盆边,鼓噪不已,这可是从未见过的怪事。惊异的沈富弯腰把瓦盆拿回屋里,当洗脸盆用。一天,沈富的妻子用这个瓦盆洗濯,偶然将手上的银镯掉进了盆里。顿时,瓦盆中聚生出满满一盆银镯,惊得她喘不过气,忙叫丈夫来看,沈富把一盆银镯倾去,又让妻子把头上的银簪取下来扔进盆中。一转眼,满满一盆银簪聚生在夫妇俩的眼前。 原来这是一个聚宝盆啊!沈富和妻子惊喜万状。从此,沈富用盆聚生金银,买田造房,资巨万万,富甲东南,史称元朝末年“江南第一富家”(《蓬轩别记》)。本人也从吴县移居金陵,据《五杂俎》记载,当时的后湖(即今玄武湖)就是他家的花园。那时的习俗,称富豪为“万户”,沈富就被叫做“沈万户”,又因其行三,而后又被称作“沈万三”了。沈万三致富成名时,朱元璋兴兵攻下金陵,不久便建立明朝,以金陵为国都,号称南京。这位开国皇帝又嫌南京规制狭窄,决定扩建。可是大乱方定,国家府库虚乏,上哪儿去弄这么多钱呢?有人献策:沈万三富可敌国,可以叫他捐资扩城。于是朱元璋把沈万三召来,同他约定,整个国都扩建改筑工程,一分为二,东南的一半由沈负担,西北的一半由国家负担。皇上乾纲圣断,沈万三敢不遵旨吗? 再说他有取之不尽,用之还生的聚宝盆在,也不愁完不了工程。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官民分建京都的浩大工程开始了。从洪武二年(1369)九月起手,到八年(1375)九月竣工,整个工程进行了7年之久。临到沈万三包干的南面城垣快建成时,出了件怪事:那座按设计构有三道瓮城四门贯通、宽达118米,纵深128米的正门城堡,屡建屡倒,怎么也筑不成。误了工期就是忤旨,忤旨可是要砍脑袋的呀!沈万三急得要上吊。他妻子说:“都道军师刘伯温前知六百年,后知六百年,为何不去向他请教?”沈万三一拍后脑勺:“嗨,怎么我就没有想到?”装上满满一车珠宝,沈万三到军师府来求计了。 刘伯温掐指一算道:“你家有个聚宝盆,是十年前一群青蛙从水怪那里借来与你报恩的。如今水怪要讨还此盆,所以在南门下挖窟与你作对。你把聚宝盆埋在城墙下,门即可筑成。”沈万三一听,脸色都变了,忙趴在地上磕头。然后便照军师所教,掘地埋盆。嗨,真灵!巨大的块堡顺利筑成。从此,南京的正南门就叫“聚宝门”,这也就是至今常有老南京把中华门唤作聚宝门的来历。聚宝门矗起了,沈万三有过一个聚宝盆的秘密也就传开了。天下有多少人朝思暮想,欲再弄一个呀?于是画饼充饥,绘成聚宝盆图案:堆金聚宝的盆上,站一童子,头上有“黄金万两”的合体字,手执一面书有“日进斗金”的令旗,四周绘以八宝如意等物,所要表达的愿望,不言而喻。此图又称《黄金万两》或《日进斗金》。 摇钱树有用不完的钱,聚宝盆有使不完的东西,要什么有什么,对于死者来说是最好的物品。现代,农村、城镇送葬的明器追赶潮流,花样翻新,有彩电、冰箱、收录机、摩托车等。有的还为死者准备了城市户口本、医疗证、工作证,让死者在另一世界里农转非、工转干,享受相应待遇。 (五)赶尸旧俗 汉族民间传统观念认为叶落归根,生是故乡人,死是故乡的鬼。如若客死他乡,总想把尸体运回故乡,而各种各样的招魂引尸归家之俗正好适应了这种观念。过去贵州等地交通不便,沿海地方的人到贵州谋生死了之后,很难把尸体运回,于是产生并流行一种赶尸的怪俗。1987年5月《采风》杂志上有所记载。赶尸人利用机械力学中的有限自由度支点原理,利用贵州温湿的气候,以及从贵州向沿海地区的下坡地势,趁死者死后不久,大腿关节尚有20度左右的自由度,从而形成两个有限自由度交支点。 再在两个死尸的腋下用竹杆固结起来成为一整体,从而变成一个具有四个绞支点的行走体,将它放在斜坡顶端,顺着坡势往下,便会左右摇摆着往下坡行走。赶尸人给尸体穿上宽大的黑尸布,便可赶着尸体走出山区,将尸体送回家乡安葬。赶尸人总在夜间行走,鸡呜时在早已联系好的小店休息,尸体立于客店门后,第二天晚上再接着赶路。赶尸人手持小阴锣开道,夜间路人听到锣声要回避,且不能偷看,如若偷看便会被拖入行尸行列中。 湘西也有赶尸的习俗,赶尸人是穿着道袍的法师,与其说是赶尸不如说是领尸。因为法师是在尸体前引路,尸体由草绳联系起来,头戴着高筒毡帽,额上压着几张画着符的黄纸,跟着法师行走。湘西为什么会有赶尸营生呢?因为湘西沅江上游一带地方贫穷,穷人多到川东、黔东山区做小贩,采药或狩猎为生。由于山中瘴气很重,恶性疾病经常流行,生活环境极差,死去的汉人大多无钱,而死后还乡埋葬的观念在汉族中根深蒂固,而在数百里甚至上千里的山路上难以使用车辆或担架将尸体运回家乡,于是出现了赶尸还乡的习俗。
  肯定不是,有下葬的区域
  是

康熙的陵墓安葬在哪里

  康熙的陵墓位于清东陵。
  清东陵在河北省尊化县的昌瑞山下,是清朝入关以后营建的最大的陵墓区。整个陵区划分为前圈和后龙两部分,前圈是陵园建筑区,后龙是衬托山陵建筑的北隅,范围很广。
  东陵背依昌瑞山。历史记载,这块地方是由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清入关之后,有一次顺治皇帝狩猎,偶然来到昌瑞山下,停辔四顾,惊叹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说完就取出佩仍向远处,对侍臣说:"落处定为穴。"由此开辟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陵墓区。清东陵的陵园布局以孝陵为中心,东边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边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和咸丰皇帝的定陵。陵园里一共葬有一百五十多人,包括五个皇帝、十五个皇后,还有很多皇贵妃、贵人、常在、答应、格格、阿哥等。
  1.康熙死后葬于清东陵。
  2.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占地80平方公里。
  3.清东陵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死后葬于清东陵,既今天的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内葬有顺治帝孝陵、孝庄的昭西陵、乾隆帝裕陵、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康 熙帝的陵墓为景陵。
  一座陵墓,埋葬了一位皇帝,四位皇后,四十八位妃嫔和一位皇子,这样的埋葬规格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就是康熙皇帝的景陵。
  从空中看,景陵整体上呈半圆形,地位高者列前居中,地位低者居后。景陵地宫内,除了葬康熙皇帝,还有孝成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和敬敏皇贵妃。景陵妃园寝内葬有四十八位妃嫔和康熙的皇十八子胤衸。四十八位妃嫔中,包括贵妃1人,即温僖贵妃;妃11人,即慧妃、惠妃、宜妃、荣妃、平妃、良妃、宣妃、成妃、顺懿密妃、纯裕勤妃、定妃;嫔8人,贵人10人,常在9人,答应9人。敬敏皇贵妃原本和妃嫔们葬在一起,后来移葬在景陵地宫内。景陵妃园寝正中是温僖贵妃,景陵双妃园寝葬抚育过乾隆的康熙妃嫔悫惠皇贵妃和惇怡皇贵妃。
  景陵为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陵寝,位于唐山遵化马兰峪清东陵昌瑞山脚下,清孝陵东约一公里处。景陵背靠昌瑞山,南望象山,峰峙山川,山水交映,可谓是景物天成,“上吉佳壤”的风水宝地。自建成后就引起了盗墓贼的觊觎。1945年日本投降后,清东陵附近的一些土匪掀起了继孙殿英之后的第二次盗掘清东陵文物的狂潮。同年9月,当地一个姓张的人纠集约300余人对景陵展开了大规模的盗掘,将尘封了200余年的景陵地宫打开,并把随葬珍宝全部盗走,康熙皇帝及四后一妃的骸骨散落在地宫之中,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清东陵埋葬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孝庄文,慈安,慈禧等十五位皇后,香妃等一百三十六位妃嫔
  河北省易县永宁山清西陵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还有皇后妃嫔,其中包括珍妃
  清东陵中的景陵,位于唐山遵化马兰峪清东陵昌瑞山脚下,清孝陵东侧1公里处。该陵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十日动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
  
  与康熙帝同葬景陵的有: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辅政大臣索尼孙女,废太子生母,康熙十三年因难产而死,年仅22岁)、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女,康熙十七年逝世)、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佟国维之女,康熙二十八年病逝,死前一天立为皇后)、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雍正帝生母,康熙时为德妃,后尊为皇太后,雍正元年逝世)、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皇十三子怡亲王胤祥生母,康熙时为敏妃,康熙三十八年去世,入葬景陵妃园寝,雍正元年追封为皇贵妃,迁葬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