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些关于陕西关中地区白水县的葬礼风俗
我只能给你一些关于白水西北乡下(杜康镇以西)的民俗。
白水西北乡下一般都是在逝者去世后的第三天送葬的,一般情况下在去世当天就必须通知亲友或村邻(俗称发丧),同时在自家门前张贴白对联,在村中张贴祭帖,如果去世者是晚上20:00——24:00点以前去世的,可以在次日早晨通知及办理。一般情况下,村邻或者亲戚在接到逝者去世的消息后会立即去逝者家中吊唁(俗称吊丧),接到去世的第二天下午16:00以后亲友们就会带着祭奠的花圈或纸扎、白布、鞭炮、挽联等祭奠物品到逝者家中参加正式的送葬祭奠,主家在当天下午正式邀请村中帮忙的村邻设宴招待亲戚和来宾,当天就开始正式进入祭奠期。主家在当天下午会请唢呐乐队参加,根据季节情况,一般在15:00左右吃过下午饭后,就开始由儿子,孙子及逝者的晚辈未出五服的亲属组成的孝子队伍跟在乐队后边去祖坟邀请各位祖先灵魂回家佛山陵园参加祭奠(俗称请灵),一般情况下分三次将各位祖先的灵魂全部请回家,一般情况下要求最后一次回家的时候天要变黑(到了晚上)。此时各路亲友也基本上都已经到了逝者家中。然后就会安排亲友吃饭,孝子们此时也是趁此机会休息和吃点食物。接下来就是在家中组织各种祭奠活动:
一、抬礼、迎饭:根据亲戚关系的远近排出次序,一般先是逝者的舅父家排在第一批,如果有几位的话再排大小,然后是外甥家排第二批,也按照大小轮序;第三批排干亲(就是逝者的干女儿),第四批为女儿辈的亲戚,第五批为更远的亲戚。
抬礼、迎饭的时候,孝子们需跪在灵堂两侧,灵堂下手侧则坐一村中老者,院落外边礼房边也坐一老者,需要次二位老者的吆喝声能彼此听见。挑选村中两位青壮年抬一张条桌,将亲友为逝者做的礼物或筵席放在长条桌上,当听见里边老者吆喝“请客”的时候,,礼房侧老者此时则答“请起啦!”,唢呐乐队开始伴奏,抬礼者在前,客人跟在后边,由户外慢慢进入灵堂,此时旁边会有帮忙的将桌子上的东西送给老者,由老者将礼物放在灵堂上供奉,此时来宾需在乐队的伴奏声中在灵堂内上香,叩拜,一般需要叩拜两次,再次期间叩拜者可以哭丧,此时孝子们需要陪着一起哭丧。当来宾第二次叩拜完成后,旁侧老者会吆喝“孝子,起来谢!”,此时孝子们需要站起来,重新对来宾跪拜答谢,此时来宾需对旁侧的老者作揖答谢。然后来宾会被帮忙的人(俗称相奉)邀请坐入茶席。此礼仪才算完成。此时旁侧老者则会再喊“请客”进入下一轮。
一般情况下,在抬礼迎饭的过程中,只是开始的礼物和筵席会换,以后就不再进行更换,毕竟灵堂之上也放不了那么多。
二、迎匾、迎轴纸(一般是由女婿们、外甥们、干亲们率孙辈供奉,其他亲友不制作):次序同抬礼迎饭,外地人可能不大明白为何最亲的人反倒是排序偏后,就是为了不让亲戚们感觉生分才如此的。方式基本同抬礼物迎饭。不同的是在礼房处当相奉将匾抬起时,亲戚们需要请乐队在外演奏,俗称吹牌子,当乐队演奏完毕时需要亲戚们需要掏钱答谢乐队。牌匾的内容一般都是敬献逝者德、慈、爱的成语,或者唁文。我想,在此时亲戚们掏钱让乐队鼓乐手们演奏的原因大概就是为了让相邻都过来观看牌匾,一起来思念逝者的缘故吧!
三、奠酒(俗称开奠):此项仪式是在逝者家中最隆重的祭奠活动,分批次进行祭奠,次序基本同抬礼迎饭,只是在亲戚们都祭奠完毕后,会再加入村邻祭奠,最后为孝子、媳妇、女儿的祭奠,仪式也基本同抬礼迎饭,只是不许要抬而已,也是有二位老者迎送亲戚的,在祭奠的时候一般在灵堂前叩拜四次。
当逝者如果年纪较大时,此时身份是女婿的亲戚们一定可要注意了,在奠酒的时候,村中与主家关系相对较好的邻里的大嫂们,往往会故意逗玩女婿们的,故意让女婿们在此场合出丑的,可记得一定要小心了啊!
四、吹牌子:此时一般留下的都是逝者近亲参加,鼓乐手们一般围坐在灵堂前,孝子孝媳、女儿们跪坐灵堂一周,亲戚们坐在茶座上,不论辈分大小,关系远近,谁都可以出钱点曲,由鼓乐手们演奏,一般一首曲子5——10元左右,你愿意出多少就多少了,没有人嫌多嫌少的,只要不冷场就行。
五、烧纸:此时乐队一般不参与,留下孝子们和亲戚们参加。
六、入棺木:一般外人不参与,大多留下村中的长辈,逝者的至亲参加,就是将逝者的遗体放置于棺木之内,一般在此时就会将陪葬的所有物品全部放置进棺木中,一切放好之后,棺木盖不合严,留出一定缝隙。
完毕以后,此时也就接近拂晓,留出几个孝子守灵,其余人员休息片刻,因为一大早就要送葬。
今天先写这部分吧,余下的明天有时间再写。
西安人过丧事有什么习俗
当地风俗,凡人去世后要过七期,每期七天,据说是为死者超度的
丧葬礼仪习俗-烧七
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烧七”。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此中还有一个“回煞”(又名“回殃”)仪式。旧俗以为人死后其魂魄犹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阴魂要回家一次,具有时间由道士推算。届时,丧家把香烛酒食摆好,在地上铺一层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检验死者回来的足迹。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贴纸钱一张,立在门口台阶上或插于死者落气之屋的房檐下,据说阴魂见此就会进屋。用土罐装一煮熟了的鸡蛋置于房屋角,以此贿赂殃神(俗称鸡脚神),让死者鬼魂在家里多待一会儿。这时,一家老少躲得远远的,待规定的时间过去之后,先将一串爆竹丢进屋内,爆完才可以进家。满百日和周年时,还要烧纸祭奠。在人死后的半年或一年时,再给死者做一次道场。
陕西烧七、百日祭、周年祭
死者葬后,孝子在家设灵位,守孝三年,按阴阳先生写出的“期单”进行祭祀活动。“期单”贴在灵堂前,丧家必须照单行事,不得稍有疏忽。“期单”上要写明“烧七“、“回殃”、“百期”等日子。
“烧七”就是... 当地风俗,凡人去世后要过七期,每期七天,据说是为死者超度的
丧葬礼仪习俗-烧七
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烧七”。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此中还有一个“回煞”(又名“回殃”)仪式。旧俗以为人死后其魂魄犹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阴魂要回家一次,具有时间由道士推算。届时,丧家把香烛酒食摆好,在地上铺一层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检验死者回来的足迹。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贴纸钱一张,立在门口台阶上或插于死者落气之屋的房檐下,据说阴魂见此就会进屋。用土罐装一煮熟了的鸡蛋置于房屋角,以此贿赂殃神(俗称鸡脚神),让死者鬼魂在家里多待一会儿。这时,一家老少躲得远远的,待规定的时间过去之后,先将一串爆竹丢进屋内,爆完才可以进家。满百日和周年时,还要烧纸祭奠。在人死后的半年或一年时,再给死者做一次道场。
陕西烧七、百日祭、周年祭
死者葬后,孝子在家设灵位,守孝三年,按阴阳先生写出的“期单”进行祭祀活动。“期单”贴在灵堂前,丧家必须照单行事,不得稍有疏忽。“期单”上要写明“烧七“、“回殃”、“百期”等日子。
“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满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死者从去世之后,在49天内,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称“过七灾”。在烧七时,丧家要在大门口挂白纸灯笼,表示家有重孝。头七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供献酒肴祭奠,下余六七都到坟地化纸钱。一般以一、三、五等单七祭札较隆重,亲友皆至,孝子要哭灵;二、四、六等双七,亲友不来。孝子只烧纸、不哭灵,称为“空七”。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这两个“七”日,亲友都要到坟上烧纸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场。“末七”又称“尽七”,丧家大都要诵经礼忏,亲友也要送冥币、香、纸、大蜡、金银斗等祭奠。“烧七”若与夏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谓之“冲七”或“犯七”,认为亡魂“逢七有灾,冲七有难”。在关中的耀县和陕南的丹凤县,除认为“冲七”是忌期外,还以“烧七”与月中的初八、十八、二十八相逢也是忌期,俗云:“逢七逢八,铜锤铁钗;烧七烧九,阎王请吃酒”。认为烧七遇到七和八的日子,阎王要拷打亡魂,遇到这种情况,要提前或推迟一天祭奠。关中一些农村。遇到“冲七”时,孝子要给死者坟顶插纸伞,意在协助亡魂躲避灾难。陕北的延长县,在“冲七”的先一天下午就要剪若干白纸旗,由子女、儿媳从家门口沿途插到坟前,将亡灵请回家中祭奠,以避过灾劫。插白旗意在引路,据说亡魂如果来不及回家,可藏于白旗下躲难。
各地农村还有一种极端迷信鬼神的“出煞”陋习。“出煞”又称“回煞”,据说人死后阴魂还留在家里,“出煞”就是阎王在七七四十九天内的某个时辰,要差鬼卒勾取魂魄去阴曹地府;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死者的亡魂要在某一时辰回家辞灶。“出煞”的日期和时辰,由阴阳先生根据死者的生辰和死亡时间算定。此俗建国后已摒弃。
死后百日头上叫“百期”,文称“过百日”。也是例祭日之一。这天死者的一般亲戚不来,但死者的亲属及近亲中的晚辈如侄儿、外甥、已出嫁的女儿等必须上坟祭祀。在陕北的延长县一带,先一天下午孝子就要到坟上去请灵,去时头顶木盘,内放一个大蒸馍,馍上插根高粱杆,杆的顶端夹一长方形的自纸,上写“恭请显考×公讳××府君之神位”(或显妣×氏××孺人之神位),当地称为“牌位子”,到坟前先烧纸祭奠,然后仍将“牌位子”顶在头上返回,至大门口,子女哭迎,天黑后烧夜纸祭奠,次日早饭后,再到灵牌前哭祭,名曰“烧百日纸”。
旧时丧葬礼俗,孝子百日内不宴客,不饮酒娱乐,不到别人家去、不剃头、甚至不洗澡,也不换衣服,谓之“百日守灵尽孝”。过了百日,这些禁忌便可取消,孝服也可逐渐减除,孝子除在重要祭奠日穿白戴孝外,平时只穿白鞋,男的在帽子上逢一圈白布;女的扎白头绳,有的地方男的用自帽顶、女的用白衣扣表示戴孝。陕南的孝子在剃头时,后脑勺上要留一撮头发,以示守孝,因古人认为“发肤受之父母”,表示不忘父母养育的恩德。
父母死后,要过三个周年,三年内不得婚娶,不穿艳丽的衣服,春节丧主家门上只贴绿纸或黄纸对联,字用白色颜料书写,忌用红纸。每遇岁节,要到灵前或坟上祭奠,每季新粮成熟,也要先收回一些做成熟食,供献在灵前,让父母的亡魂“尝新”。死后满一周年,称为“头周年”,这天也称“忌日”,祭奠仪式较“烧七”和“百期”宏大,孝子要穿白戴孝,先在家祭奠,再到坟上烧纸,俗称“烧周年”,古代称“小祥”。两周年是死者的第二个忌日,孝子只烧纸。不哭祭,俗称“哑周年”,古称“大祥”。三周年为“谭祭”,行释服礼,俗称“除服”。祭礼极为隆重,亲友皆至,所送祭品大致与下葬时相同,富裕人家要请吹鼓手,并请道士做斋醮、立墓碑,有的还举行“三献礼”。孝子家门上早晨贴白纸对联,午饭前改贴红纸对联。孝子全身穿白戴孝,到坟前烧纸祭奠,祭毕,当场脱掉孝服,换上常服,并将换下的孝服在火上一燎,回到门口,从墙上扔至院内,以兆“服去福来”。
白天设宴待客,晚上张灯结彩,请自乐班唱地方戏,或放映电影。从此守孝期满,孝子恢复正常生活,死者也不再享受特殊祭祀,除年节祭拜和清明扫墓外,不再举行其他悼念活动。
办丧事广州风俗要3天
西安哪有批发葬礼用品的
八仙庵,在东关柿园路北面。
东郊的八仙庵
西安哪里有殡葬用品,种类比较齐全的
这是我在陕西殡葬服务单位列表里面找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西安福寿祥殡葬服务有限公司
西安市高陵区小红殡葬用品大全
西安市长安区福寿安殡葬用品服务中心
花圈寿衣店(二马路218号) 地址:二马路218号电话:
经营范围:销售(花圈寿衣、骨灰盒),迁坟移干骨,代办公墓西安市金桥礼仪殡葬用品有限公司 地址:自强东路287号 经营范围:销售(花圈、寿衣)花圈寿衣店(11) 经营范围:销售(花圈、寿衣)殡葬用品店(二马路59号) 地址:二马路59号电话:
经营范围:销售(寿衣、骨灰盒、花圈)凤鸣纸花店 地址:自强东路8号电话:
经营范围:销售(殡葬用品)
你好!
八仙庵知道不 街上就是批发这些东西的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www.cnbzmh.com 中国殡葬网上很多,自己去找找
八仙庵附近有好多店,
八仙庵知道不 街上就是批发这些东西的
西安都有哪几个陵墓
黄帝陵就不说了
说说秦陵
大名鼎鼎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而著称于世。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秦二世(胡亥)墓 位于西安市大雁塔东南、西曲江池村南面的半坡上。整个陵园占地20余亩。正南是一座朱门红柱卷棚式三间进深的山门。门额正中高悬一块“秦二世皇帝陵园”的黑色金字大匾。穿过山门拾级而上,是一座秦代建筑风格的硬山式大殿。面积约184平方米的大殿内,陈列着“指鹿为马”的塑像群。2米多高的胡亥、赵高、子婴、阎乐等5个人的彩色立体像,塑造得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大殿的后面就是胡亥的陵墓。墓为土筑,圆形,高5米,直径25米。墓北竖有一块3米多高的石碑,正面阴刻着“秦二世皇帝陵”六个隶书大字,为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
秦庄襄王陵,庄襄王死后,据载:“葬芷阳”。又据记载:“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五里,俗称谓子楚,始皇陵在北,故亦为见子陵。”据考证,芷阳为当时秦国一个县,辖今白鹿原。今西安市韩森寨的大土冢,若认为是秦庄襄王陵,也在芷阳的辖区内。另据笔记史料《隋唐嘉话》载:“望京城东有冢,俗谓吕不韦冢,以其尖上,亦谓之尖冢,咸亨初,有英禅师言见鬼物云,秦庄襄王过其家索食,自言是其冢。”所以,自唐以后,一般以此笔记史料,就称今韩森寨大冢为庄襄王的陵墓。此冢原占地4公顷,今减少为2公顷,高约17.3米。如今陵周是工业区,还有西安市动物园(原来老的),有路可通陵上。
说说汉陵
在陕西咸阳市北原(亦称五陵原)上。西汉共有十一个帝王陵墓,除文帝刘恒霸陵和宣帝刘询杜陵在西安郊区处,其余九陵都分布在渭河以北咸阳北原,自西而东为武帝刘彻的茂陵,汉陵形式均为覆斗形状,全部用夯土筑成,上小下大,显得稳重。汉陵因为其规模宏伟,故称为“山陵”,汉陵均有城垣和祭祀建筑遗迹。
文帝葬在霸陵,在现在西安市的东边。霸陵是个朴素的陵墓,据说是瓦做的,里面也没有什么珠宝玉器,所以很完好地保存到了现在.
阳陵简介:
汉景帝刘启陵墓,位于咸阳市秦都区张家湾机场汽车专用公路西侧。陵墓东西长166.5米,南北宽155.4米,高31.6米,呈覆斗型。1990年5月,汉陵考古队在阳陵南区发现一组14行共24个俑坑的丛葬设施。共81座位陪葬墓,现已清理的第6和第8号两坑,虽均遭盗扰,仍出土彩俑彩陶400余件,铜铁兵器、农工工具、衣饰及货币千余件。另从17号坑发掘出土木车数乘和一批随车陶兵陶俑。出土陶俑均为男性裸体,除发、须、眉、眼涂黑外,通体为橙红色彩绘。
据测算,阳陵的陶俑总数可达数万个。伴随出土文物以金属器物为主,有铜簇、弩机、带钩、马衔、“半两钱”、铁矛、戟、剑,还有陶井、灶等。
说说唐陵
1、永康陵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陵墓,位于咸阳城东北 55 公里处三原县陵前乡侯家堡。
2、兴宁陵 位于咸阳城东 20 公里处渭城区正阳乡后排村。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昞之墓。
3.唐献陵。唐献陵在三原县北20公里徐木乡永和村荆原,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墓葬,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葬于此。献陵墓冢呈复斗形,长宽约100米,高13米,陵前饰有大型华表、石犀,特别是石虎、石犀,体态雄建、沉毅、昂扬,除其中一石犀、石虎已移入陕西省博物馆石刻室外,其它均保留在墓前。献陵附近还有不少初唐的功臣、密戚陪葬冢,已发掘的和有墓碑者,计有李风、李神、樊兴等30多座。
4.唐昭陵。唐昭陵位于西安市西北70公里的礼泉县城东北22.5公里的九仲山上,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九仲山山峦起伏,气势宏伟,主峰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极象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号称“笔架山”。唐太宗的陵墓即凿山为洞,在山峰底部建成地下宫室。以地下寝宫为中心,四周围绕墙垣,号称“皇城”,内有献殿、祭坛等建筑。皇城之外的山南部分平原地带约20平方公里的扇形地区,为唐代称作“柏城”的昭陵陵园。陵园内以寝宫为中心,按亲疏远近、地位等级,分布有167座宗亲和臣僚的陪葬墓。另外在皇城祭坛附近还置有阿史那杜尔等十四君长石刻像,以及“昭陵六骏”石刻像。在陵园内各陪葬墓前还有许多碑刻与石像。是一座非常庞大的陵园。今昭陵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残存的碑刻、建筑材料,以及陪葬墓的发掘资料等,都集中陈列在昭陵博物馆内。
5.唐乾陵。唐乾陵位于西安市西北80公里的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他的皇后大周大圣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梁山海拔1048米,是石灰岩质圆锥石山,山峰有三处:北峰最高为乾陵;南峰较低,分为两座山头,东西对峙,正面各有一土阙,当地称“奶头山”。远望乾陵梁山,恰似美女披发仰卧,头枕东北,脚蹬西南,缥缈秀逸。乾陵陵园原有内外两重城。内城以乾陵为中心,东西长1450米,南北长1582米,四面各开一门。城内建有众多建筑。今在内城及其南门(朱雀门)外甬道两侧,残存有石人、石狮、石马、石朱雀、华表,以及“述圣记碑”、“无字碑”和61尊番酋石像等大批陵墓石刻。乾陵外观宏伟,内藏丰富,修建坚固,至今未被盗掘。
6. 唐恭陵是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之子李弘的陵墓
7.唐中宗李显定陵,位于富平县凤凰山的狮子窝村北,南距县城约十三公里。李显曾改名哲,又复名显,为唐高宗李治第七子。于公元710年被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同年十一月安葬定陵,谥为孝和皇帝,庙号中宗。定陵是由三个墨青石岩山峰连系而成,好象一只飞翔的凤凰,以此而得名“凤凰山”。陵园为长方形,座北朝南,地形北高南低,由南面向北分为多层台地,而以陵墓为最高点。周围约十公里,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门。陵前石刻中,现仅存石狮一对(一只腿残),石人五个(二残)。据《旧唐书》、《长安志》、《富平县志》记载:陵区有王妃赵氏、节愍太子重俊、公主宜成、长宁、成安、安定、永寿及驸马王皎等墓十五座(现存数)。
8.唐桥陵。唐睿宗李旦桥陵,位于蒲城县西北十五公里的金炽山,今坡头乡安王村。李旦(公元662年-716年),唐高宗李治子。公元684年至710年在位。始封殷王。桥陵墓地现有石人十对,石马五对,石狮、石驼鸟、独角兽、华表各一对。桥陵内合葬、陪葬的还有其皇后、太子、公主和王公大臣等。碑名中有唐玄宗李隆基亲手写的,还有为后世所推崇的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9.唐泰陵。唐玄宗李隆基泰陵,位于蒲城县东北15公里的金粟山,今保南乡敬母寺村。李隆基(公元685~762年),一称唐明皇,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据《蒲城县志》记载:陵墓占地面积2顷,封内38公里,下宫去陵2.5公里。实测东西长3142.5米,南北宽112.5米。地面文物现存四门石狮6个,华表2个(1残),石人9对,石马5个,立像3尊,独角兽1对及飞马、驼鸟等。这些精美的大型立体石雕,经历了1100多年的风雨浸蚀,到现在大部分尚完好无缺。陵内除玄献杨皇后陪葬墓外,另有内侍高力士墓。高墓碑已残(大历12年,即公元777年立),移至蒲城县文化馆保存。
10.唐建陵。唐建陵是唐代第八个皇帝肃宗李享的陵墓,位于礼泉县东北15公里的武将山上。宝应二年三月(公元763年),葬肃宗于此。整个陵园面积19万多平方米。现在地面尚存大部分石刻,体型略小,但雕刻技巧已超出了前代各陵,为唐代石刻保存最多最完整的一座唐陵。
11.唐元陵。唐代宗李豫元陵,位于富平县西北十五公里的檀山上。元陵现存园内石刻,仅有一个华表、两对石狮(残)、三对石马(残),体型较小。
12.唐崇陵。唐德宗李适崇陵,位于泾阳县西北二十公里蒙家沟的嵯峨山南麓。李适(公元742~805年),唐代宗李豫子。代宗时,李适为兵马元帅,讨史朝义,平定河北。建元元年至贞元二十一年(公元780~805年)在位。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兵变,长安被朱慈占领,他一度逃往奉天(今乾县),后又遭李怀光之乱,逃到汉中,几乎做了亡国之君。嵯峨山古名荆山,是关中名山之一。山的西面为冶谷河,东为清河。山有五峰,秀丽如笔架形,故又名“笔架山”。崇陵石刻保存基本完好,有石人、石马、朱雀、飞马、华表,雕刻形象生动。
13.唐丰陵。唐顺宗李诵丰陵,位于今富平县东北十七公里的雷村金瓮山上。李诵(公元761年~806年),唐德宗李适子。为太子时即与王叔文、王丕等筹划改革政治。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继位,于同年八月被宦官俱文珍等勾结大官僚及藩镇势力迫其退位,立太子纯为帝(即宪宗),次年病死。丰陵地面石刻现存华表一(破裂),石狮一及陪葬墓一座。
14.唐景陵。宪宗李纯景陵,位于蒲城县东北15公里金炽山。
15.唐光陵。穆宗李恒光陵,位于蒲城县北10公里尧山。
16.唐庄陵。敬宗李湛庄陵,位于三原县北柴窑原上。
17.唐文宗李昂章陵,位于富平县西北十公里的西岭乡天乳山上。李昂(公元809~840年),穆宗子,敬宗弟。宝历二年十二月为宦官王守澄等所拥立,公元827年至840年在位,后被仇士良等软禁至死。《富平县志》记载,章陵有陪葬墓一座。现仅存石狮一,石人一,皆残。
18.唐端陵。唐武宗李炎端陵,位于三原县北徐木乡。李炎(公元814~846年),唐穆宗李恒之子。端陵现存四门石狮二对,石马存三个,石人五个,皆残。陪葬墓一座。
19.唐贞陵。唐宣宗李忱贞陵位于泾阳县西北三十公里白王乡崔家村仲山之南麓。李忱陵园内无陪葬墓,地面现存华表一对,石飞马一对,石鸵鸟一,石马四(皆残),石人十三。
20.唐简陵。唐懿宗李崔简陵,位于富平县西北三十公里长青乡紫金山上。李崔于乾符元年(公元875年)入葬。陵园地面现存石马一对(残)、小狮三个、大石狮五个、石人三个(残)。
21.唐靖陵。唐僖宗李儇堆土陵,位于乾县东北10公里鸡子堆。
远古陵墓:黄帝陵
秦陵:秦始皇陵墓
汉陵:有陵11座。汉武帝的茂陵,汉景帝的阳陵,汉文帝的灞陵,汉宣帝的杜陵
唐陵:有陵20座。其中18座位于陕西;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武则天的乾陵,杨贵妃墓,
陕西关中地区的皇帝陵墓总共有48座,总共埋了49个皇帝。(乾陵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
通常旅游最常去的是秦始皇陵和乾陵。(也是唯二到现在都没被盗过,也尚未发掘的皇帝陵墓)
卧龙公墓乾陵茂陵昭陵
秦皇陵兵马俑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的葬礼习俗
我只知道农村的,人老了一般夏天放三天,冬天有七天的也有三天的,下葬的头天晚上要迎饭,祭拜,就是亲戚朋友来摆的花饭,现在寿衣店都有现成的,几百到上千的不等,迎完饭后全体亲戚朋友要逐一奠酒,完了之后就是烧纸,再到第二天早上再亲戚朋友奠酒,然后就按时辰该到墓地下葬了
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总土地面积1233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08度57分—109度26分,北纬34度42分—35度06分之间,全县南北长48千米,东西宽35千米,东邻蒲城、渭南,南接西安市临潼区、闫良区,西连耀县、三原,北依铜川市,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有西包、西禹、富闫高速公路和106省道,咸铜、西韩两条铁路通过,交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