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与其他习俗一样,总是直接或间接反映社会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形态等方面的情况。土葬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殡葬形式,它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古人最初用瓦棺,殷商时才使用木棺。
起初,人类的落后,愚昧无法解释与抗拒大自然的力量。为了求得生存与安定的生活,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就找到了精神的寄托-----神。对于人的死,他们就更迷惑,继而“入土为安”这种思想也就成了他们最初的意识形态的体现了。
再者,从古代的社会状况看,人烟稀少,生产力落后,土葬是完全可行的。据统计,地球上自从人类出现,迄今为止,共生存过近一千亿人,但其中95%的人都已经作古了。古代的坟墓,除了极少数帝王将相的坟墓以文物形式存留下来之外,其余的坟墓无一存在。其原因何在?这是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绝大多数的人没有经济能力用砖、石等材料建造永久性坟墓,而木质的棺材、草席和遗体被微生物分解溶入土壤就无影无踪了,所以才为后代的人留下了广阔的净土和生存空间。
但是现在,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0年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表示,2000年,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均耕地面积是0.11 公顷,森林覆盖率13.9%,只及世界水平的15%。据民政部有关资料报道,每年我国平均死亡人数为820万。2002年,土葬率占49.4%,土葬遗体就有405.08万个。每口棺材平均用0.5 m3木材,那么我国每年仅制作木棺需要用202.54万m3优质木材。2000年我国木材产量为4672万m3,则棺木用量就占了4.3%。除此之外,土葬还要占用耕地,按每座坟墓平均占地10m2,特别是现代人用水泥材料修筑的坟墓,包括水泥材质的坟头和墓穴,“水泥”是现代人发明的永不腐朽的建筑材料,非常坚固、很难风化,它是用来建楼房、修桥梁等方面的特好材料,如果用它来修坟墓,坟墓就成了永久的坟墓,那就大错特错了,那么我国每年则有4051公顷土地被坟墓占去。如果任其发展,长此以往,几千年,几万年以后,死人坟墓将会满山遍野,绿色植物将会没有生存空间,活着的人也将无地可耕。
有关资料报道,我国安徽省1998年已查明,全省有坟头2500万座,占用可耕地42万亩,每年由此会少收粮食1.3亿公斤。河南省1500万个旧坟头占地30万亩,每年还要增加33万个新坟。浙江省每年修坟损失耕地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全部耕地,仅1992年温州地区一年就修坟墓3万多个,耗资2亿多元,占地1200亩,有的坟墓修得如宫殿一般;云南省昭通地区1999年有人口480万,其中农业人中470万,人均占有耕地仅为0.78亩,统计资料显示,该地区年均死亡人数为2.8万人,而实行土葬的高达98%以上,每年侵占土地825亩……。死人与活人争地,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土葬在人们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但是它确实已无法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要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强制执行是没有结果的,除非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来代替它,那会是另一翻景象了。看看如今,红红火火,门庭若市的火葬场,是否真的解决了土葬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