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苏东坡的墓葬究竟在哪
一代文豪苏东坡的墓葬究竟在哪? 一代文豪苏东坡的墓葬究竟在哪??对此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因为他 生前有“葬于嵩山”的遗愿,所以“河南郏县”成为人们较为信服的苏轼安眠地。然 而,记者日前从安徽省霍山县档案局获悉,苏东坡墓不在河南,有“苏氏宗谱” 证明,苏东坡墓就在霍山。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正如苏轼自己所写的这阕《西江月》 ,他的 一生如梦似幻,际遇起伏。眉州、开封、杭州、南京、海南、常州……他的足迹 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刻画了极乐园公墓一幅空前绝后的人生地图。 “宋徽宗即位后,66 岁的苏东坡本来有机会重回朝廷任职,却无奈病逝于北 返途中的常州。 根据档案局收藏的?苏氏宗谱?, 我们发现, 苏轼死后就葬在霍山。 ” 霍山县档案局的局长苏昌清介绍道。
苏东坡的儿子苏过将父亲灵柩运至河南郏城县安葬。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东坡墓葬在哪里
——读书杂记(26)张光明
苏老泉、苏东坡、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其中全能大家苏东坡,道德文章天下一绝,留下许多传世之作。他的墓葬在哪里?过去争论不休,有人说葬于河南,有人说葬于海南,也有人说与其父母、发妻葬于眉山。
近年来,美国学者唐凯琳(女士)断然否定四川眉之说。指出,素有“嵩山小峨眉”的河南郏县,才是苏东坡的真正墓葬地。此说颇受学术界的赞同。
唐凯琳花大量时间,走遍了苏东坡生前去过的所有地方,考察了不少的史实。她说,不了解苏东坡生平的人,会认为他是葬在眉山老家。因为苏东坡和弟弟苏辙,生前都希望落叶归根,告老还乡。然而,由于当时政治情势,使他们的还乡梦破灭。1101年苏东坡客死江苏常州,他的儿子苏过,根据他生前有“葬于嵩山”的遗愿,将遗体运至河南,与早年亡故的继妻王润之合葬于郏县。11年后,他的弟弟苏辙客死河南许昌,就近与苏东坡葬在了一处。因为他们没有实现落叶归根的梦想,后人就在他们父母的墓地建了衣冠墓。这才有了苏东坡葬于四川之说。
郏县墓地也称“三苏坟”,也有苏老泉的墓葬。但只是象征性的“衣冠冢”。是两百年后的郏县县尹杨允,为凑“三苏坟”而搞的。
苏东坡逝世近千年,无论是他故居的三苏祠,他父母在眉山的墓地,他侍妾王朝云在惠州的墓地,他和弟弟在郏县的墓地,都受到战争损毁和盗墓贼破坏。由于历代王朝及民间对“三苏”的敬仰,又都得到了修复。
如今的“三苏坟”,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城西的小峨嵋。背靠嵩阳,面临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苏东坡、苏辙与其父苏老泉的“衣冠冢”整修如新。相继安葬在这里的还有苏氏后代子孙。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三苏坟”已成为郏县一景。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苏东坡家族坟墓在哪里
苏轼(苏东坡)1101年病死于江苏常州,终年六十六岁。苏东坡墓位于河南郏县。
苏轼父子墓位于郏县城西27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东麓。背嵩阳,面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900年的历史。苏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
苏洵、苏轼、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特别是号称全能大家的苏轼,道德文章堪称天下一绝,留下许多传世之作。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病卒于常州。次年,苏辙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为铭”的遗愿,葬苏轼于小峨嵋。11年以后,苏辙于政和二年(1112年)卒于许昌,葬于此。其后,苏轼子孙相继安葬在这里。到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郏县尹杨允置苏洵衣冠“座诸两公之间”。自词始称“三苏坟”。
苏东坡死后葬在哪里
一代文豪苏东坡没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没葬在客死的常州,更没有葬在他曾经被贬谪的地方,而是葬在了河南郏县。
苏东坡为何选中郏县为他的最终归宿?是因为郏县风景秀丽与苏东坡的家乡四川相似,还是因为蜀道崎岖难以归葬?苏东坡的这个选择给后人留下了千古难解之谜,也给郏县平添了一种厚重。
“三苏坟”坐落在郏县茨笆乡苏坟村东南隅,距县城23公里。此地宋时属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苏轼、苏辙兄弟葬此后就改称苏坟村了。“三苏坟”处在许(昌)洛(阳)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峰,面对汝水旷川。“三苏坟”东西的两座小山由北向南逶迤而下,宛若两道剑眉。据郏县县志记载,苏轼生前多次路过此地,见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形似类其乡”,“美似家乡峨眉山”,就有了终老于此的愿望。公元1101年,苏轼病死于常州,临终前,他给弟弟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第二年,苏辙和苏轼的幼子苏过一起遵照遗嘱将其从常州移葬于此。苏轼死前,苏辙就已经隐居在今天的许昌,谢绝宾客,闭门著书。苏轼迁葬小峨眉后,苏过也迁到许昌定居,每年到父亲的坟上祭祀。苏轼、苏辙兄弟一生手足情深,患难与共。苏辙与夫人史氏相约,死后愿和兄长同葬一处。公元1112年,苏辙在许昌去世,其子依嘱将他葬在苏轼身边,从此,这里被称为二苏坟。
到了元代至正年间,郏县县尹杨允到二苏坟拜谒。杨允认为苏轼兄弟之学皆出于其父老泉先生,苏洵葬在老家四川眉山,相距这里数千里,父子往来好不麻烦,于是在苏轼、苏辙两座坟墓之间为苏洵建造了衣冠冢,并在附近的广庆寺里建起了三苏祠。这就是“三苏坟”的缘起。
地下...
“三苏”指苏轼、苏辙兄弟及其父亲苏洵三人。
三苏坟由来: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便道于汝,与弟相会。苏辙领兄游观汝州名胜。郏城县属汝州,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苏洵本葬于眉州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右。这样,原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
土里
苏东坡真正的坟山在哪里
三苏坟是北宋大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的墓冢,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隅。其中有苏东坡兄弟二人坟墓和其父苏洵衣冠冢。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贬汝州团练副使时,其弟苏辙也落职汝州。在此期间,兄弟二人多次路过此地,见这里北靠嵩山,南眺汝水,峰峦绵亘,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因而赞赏此处“形胜类其乡”,继而想到:生前壮志难酬,死后就埋在这里关注国家安危,以尽忠贞之志!苏东坡专嘱其弟苏辙:无论我日后死于何处,也要设法运到此地安葬,并由你为我写墓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在常州病重期间,又给其弟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次年(公元1102年)闰六月二十日苏辙遵其遗嘱,与轼之子苏过扶柩将其运至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安葬。苏辙难忘与兄长苏轼手足之情,不忍心让兄长独眠他乡,便嘱其妻子待自己死后,也葬此地与兄作伴。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郏县尹杨允渭:“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茔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和陟降左右盖未始相远。遂置老泉衣冠瘗诸两公之间。”遂称“三苏坟”。
有机会可以看看,虽然没什么山山水水旁边,但文化气息还是很浓的。
在郏县,是苏东坡的最后落脚地。
但是这种这个结论如果仔细推敲,存在很多疑点。
一、苏东坡去世时正值盛夏酷暑,尸体极易腐烂。
二、常州和河南郏县千里迢迢交通极不方便,是怎么运送灵枢的?
三、古人最信奉的还是早日入土为安。
四、如果真的移灵河南郏县,为什么常州史上没有常州百姓送别苏东坡的记载?
五、为什么移灵沿途州府和郏县没有一点文字记载?难道是苏家后人偷偷干事?
六、已经有考证,常州大部分的苏姓是苏东坡的后裔,他们为什么会留在常州?
常州东坡公园,三面环水,古树林立,风景优美,是个风水极佳之地。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庄先生游览此地,曾经疑问公园布局为什么有陵园风格?
公园东侧的土山是公园最高点,山下有乾隆皇帝御碑亭,苏东坡的洗砚池。
所以苏东坡的坟山应该是在
常州!~
昔日王家大院一带,那是两位少男少女春心萌动的定情约会之所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在郏县,是苏东坡的最后落脚地。生在四川,而且是三位父子都葬于此。
苏轼为什么死后会葬于郏县
苏东坡葬在郏县的原因有多种:第一,苏东坡家居四川眉山市,当时,宋朝京都在开封,郏县是四川到开封去的必经之地,东坡一生从这里路过多次,这里山水多与家乡相似。第二,他的亲属当时已都不在四川。第三,当时朝中高官死后坟墓均在京畿之地,表示死后也要效忠皇帝。苏东坡生在四川眉山,死在江苏常州,葬在河南郏县。苏东坡最后一次被贬到儋州(今海南省),直到宋徽宗登基后才获赦北返。1101年六月行至江苏常州染病在榻,这年他64岁,考虑到自己已选好的归宿地一-汝州郏城上瑞里,遂给弟弟写信道,“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七月二十八日苏轼死于常州,时值炎夏,运送尸身诸多不便,于是就暂时将其寄埋常州。第二年(1102年)闰六月,其弟苏辙、儿子苏过遵其遗嘱,扶柩把东坡尸骨运到河南郏城上瑞里安葬。
生前与郏县并无多少瓜葛,死后为何葬在此地?千百年来一直是扑朔迷离的雾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流行的说法大致有三。
一曰:苏东坡贬谪汝州团练副使时,喜爱其地有山,形胜类似家乡的山水,于是产生了终焉之志。写信告诉弟弟苏辙:“他日我死,贫不能归,其葬我于是。
”苏东坡在常州病逝后,家人就遵其遗命,埋葬于此。
二曰:宋朝制度规定,大臣死后,都要埋葬在京畿附近的三百里左右,一来朝廷便于监督,二来皇帝英灵便于和大臣灵魂沟通交流。当时苏辙居住许昌,遵照苏轼遗愿,就近埋葬于此。
三曰: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苏轼从定州(河北定县)贬至英州(广东英德),途经陈留时,绕道临汝河向时任汝州太守的弟弟苏辙告别并筹借盘费,兄弟相聚三四日,途经郏县时,觉得此处酷似家乡的山水,遂约定将来终老之时,归葬于此。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历遭磨难,早已看破红尘,随遇而安。纵观其一生,并没有刻意选择墓地之举。那么,又为何葬在郏县呢?笔者近日拜读李一冰先生所著《苏东坡大传》一书,始觉拨云见日,真相大白。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崩逝,徽宗即位,皇太后向 氏权同听政,大赦天下,朝廷中的政治风云有所变化。是年5月,苏东坡得赦移廉州(广西合浦)安置,结束了长达3年的海南岛流放生涯。遂渡海北归,途中几经 变改谪命。11月出广州至清远峡,接到诏命:“官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在外军州,任便居住。”翌年,改元建中靖国(1101年),4月行至豫章(江 西南昌)时,接到弟弟苏辙(子由)的来信,邀他全家到许昌同住,彼此有个照应。同时信中还谈到辙的季子苏远之妻黄氏病殁,打算在汝州郏城的自有土地上辟设 苏家墓园,先葬远之妇于此,征求兄长的意见。苏家祖茔原在四川眉山县老泉山,但关山阻隔,路途遥远,势已不能归葬。苏辙买田汝州郏城县,子孙全家安居许 昌,几已不作他迁之想,适逢远妻葬事,所以先和兄长商议葬地之事。苏轼答应前往许昌定居。且派长子迈、次子迨去宜兴变卖田产,准备搬家,自己在真州(江苏 仪征)等他们。
5月,舟行至真州。苏轼约时任浙西路漕司的舅表弟程德孺及钱世雄在金山会晤。其间,谈到向太后崩逝,朝局发生变化。左相韩忠彦失势,右相曾布乘此跋扈起来,到处安插亲信,绍述之说重新燃起,马上就会变成“曾布专政”的局面。
这个形势变局的消息,使苏轼顿生警惕,马上意识到绝不能再投身到火场的邻屋去,立刻打消前去许昌的计划。于是托时任淮南路监司的黄师是(苏辙的亲家)转交《与子由书》。
信中除了解释不能前去许昌的原因外,还谈到葬地之事,让弟弟单方决定,既然八郎妇可用,自己为何不能用?苏东坡并不重视身后葬地这类俗事,就这样一言遂决。所以,他后来也就葬于郏城。
在真州,苏轼全家以舟为家。一年来的长途跋涉,已使他身体十分亏损,真州再度中暑,恶性痢疾复发,又使他元气大伤,就一发不可收了。时为建中靖国元年(1101)7月28日,享年65岁。
翌年,改元崇宁(1102年),诸子从常州扶柩至郏城钧台乡上瑞里(今河南郏县茨巴乡苏坟村),遵照苏轼生前遗愿夫妇合葬于此。
11年后,即宋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病逝,葬于兄墓之左。元朝至正年间,郏县县令杨允置其父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墓之中,故世称“三苏坟”。千百年来,前往凭吊者络绎不绝。
苏轼墓在哪
三苏墓,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城西27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东麓茨芭乡苏坟村东南隅。背嵩阳,面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900年的历史。苏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
位于郏县城西27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东麓。
苏洵、苏轼、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特别是号称全能大家的苏轼,道德文章堪称天下一绝,留下许多传世之作。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病卒于常州。次年,苏辙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为铭"的遗愿,葬苏轼于小峨嵋。11年以后,苏辙于政和二年(1112年)卒于许昌,葬于此。其后,苏轼子孙相继安葬在这里。到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郏县尹杨允置苏洵衣冠"座诸两公之间"。自此始称"三苏坟"。
三苏坟由三苏陵园、广庆寺、三苏祠三部分组成。三苏陵园,总面积14800平方米,坐北向南。步入神道,古柏相映。甬道两侧有石柱、石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对排列,仪仗严整。陵园门两侧蹲一对石雕雄狮。进入红漆大门,迎面是一座高5米、宽3米的红石牌坊,横眉镌刻"青山玉瘗"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面是明代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絅的《祭三苏先生文》。左右石柱隶刻苏轼《狱中示子由》词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过石坊,东边有斋房5间,是过去官宦、名流祭三苏吃素沐浴之处。正中为飨堂,系康熙四十七年重建,堂内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众多石碣。堂后为祭坛,坛后三冢隆起,中为苏洵衣冠冢,东为苏轼墓,西为苏辙墓。三墓西南一字排列6个墓冢,为苏轼六公子墓。园内有古柏588株,多为明清时所值,枝繁叶茂,苍翠挺拔。广庆寺、三苏祠座落在陵园西南300米处,前寺后祠,占地6903平方米。广庆寺大门为南天门,入大门是天王殿、大雄宝殿,三苏祠殿在最后。三苏祠殿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内有三苏彩色塑像,苏洵居中,苏轼、苏辙左右分侍。殿内外有金、元、明、清石碑,清代的"三苏先生佳城图"碑尤为突出。出广庆寺东便门,可至小峨嵋山头,上有高4.2米的苏轼中年布衣持卷雕像。
苏坟园内古柏参天遮日,夜晚山风来袭,潇潇洒洒如落雨声。这便是著名的郏县八景之一"苏坟夜雨"。
三苏坟于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升为国家级。1984年郏县人民政府建立"郏县三苏纪念馆"隶属郏县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