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墓地推荐
北京墓地
 北京墓地 > 国粹文化 >

传统的殡葬文化

发布时间: 2021-08-18 19:00 阅读量:   文章来源:采编 作者:京诚墓地小编

中华民族殡葬习俗和文化知识

  殡葬文化是围绕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动而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
  并且受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民风民俗、人情世故的影响和制约。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的说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编辑本段中华传统文化细品__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温泉墓园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更头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于不正当的性行为造成的,这说明他们已经远离自己的信仰,沦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依斯兰教,都没有发展前途,因为它们都不能为科学思想所接受,最终会被人们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以上各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语言和文字上的优势,这在以前的帖子中都谈到了,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中国传统丧葬文化是怎样的?

  套衫。为死者准备的衣服(寿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达十一件(但必须是奇数),先由孝男套上试穿,称为“套衫”。孝男穿好寿衣后,拿一个秤子,好像要称衣服似的,这就是告诉死者寿衣是子孙买的,要他穿了去见祖先。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是什么样的?

  -- 丧葬礼仪
  生与死,是人生之大事,尤其『死』是人生的终点,所谓「人死为大,丧之以礼」, 可见丧葬礼仪的重要性。台湾人对死亡的观念是灵魂不灭,认为人就是肉体灵魂的结合。死后,肉体归于尘土,而灵魂离开身体存于宇宙之间,同时灵魂对其子孙会加以保护,因,此子孙要尽孝,死后, 子孙要祭祀。 一般台湾的丧葬礼仪大约可分为如下的部份:
  1.临终
  (1)《搬铺》:病重临危,则病人由床房移至正厅中临时铺设之板床,称 为搬铺或徒铺,凡男女成人,中年以上有配偶子嗣而死,谓之「寿终」 ,而依古礼,男徒正寝,女徒内寝。惟徒铺为男移正厅正旁(右侧), 女移倒旁。如是,徒移正厅,认为死者能在家中最好地方死得安定。俗 以死者在睡床上,死魂将被吊床中,不能超度,因此,未成年者夭折, 虽不移正厅,亦移床前地上。家有长辈,亦不移正厅而移护龙(侧屋) 。凡被搬铺,已知将离此世,召换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此谓「分手 尾钱」,嘱家人预备丧事。
  
  (2)《竖魂帛》:死后,死者身上盖「水被」(白布中央缝红绸之被布) ,以银纸或石头为枕,并在死者脚边供「脚尾饭」(米饭一碗,饭上置 鸭蛋一粒及插筷子一双),烧银纸,点香烛,意在充其食用及路费,并 照明其行路。另以厚纸或白布,上写死者姓名,死亡年月日,作「魂帛 」暂代位牌,供于正厅一角,燃烛烧香,谓之「竖魂帛」。又取下厅中 天公灶,及以布遮盖神明、祖先的灵位(此于纳棺后始恢复原状),其 他如将碗器击破其一,门联上斜贴白纸条,烧纸制小轿借以对天奉告死 亡,门前置香案等,类此均为丧家之表示。
  
  (3)《开魂路》:至弥留状态或于死亡之后,即请道僧诵经「开魂路」, 乃由道僧制「幡仔」,男者绿色,女者黄色,三四尺长白布,上写死者 姓名、生、死年月日,将之悬于有叶竹枝。幡仔,葬仪时由丧家长子执 之,作为领先标志,灵时烧掉。
  
  (4)《乞水》:死后,家人穿孝服,往河边「乞水」。即掷筶,以铜币投 于水中,为买水之意。水乞回后,用竹端挟白布沾之,由父母双全之「 好命人」以拭净死者,或仿作其状为仪式。
  
  (5)《剃头》:男尸理发称为「剃头」,请理发师为之,亦叫「剃死人头 」,价钱超出生人十倍以上,且须用红包讨吉。女尸梳妆,则由长媳为之,须跪下哭呼恭敬梳理,但忌眼泪滴在死人身上。
  
  (6)《换寿衣》:继而为死者洗身后换寿衣,称「套衫」,使用之栉具折 断之,一片弃于路上,一片置于棺内。为死者穿服之寿依,系用死者生 前寿辰由其儿女赠制之「张老衫仔裤」,女之寿衣即用婚嫁时穿之「白 布衫、白布裙」。寿衣至少五件多至十三件,但须奇数,不能用偶数, 因丧事只可单不可双,以避免不吉,此由孝女负担。
  
  (7)《抽寿》:换寿衣后,另有「抽寿」之俗,则丧家人均食面线(寿面 )煮乌糖(亦称红糖)者。糖原用于吉事,丧事反而用糖,盖此假借化 凶为吉,故俗称抽寿,据说死者年岁可添加于子孙寿命,为吉兆。
  
  (8)《哭路头》:家中有人去逝,要召集族在死身边大声恸哭,但在还没 死去前,无论如何,都不能在病人前哭泣,以免意外刺激。号哭时,要 脱下帽子和鞋子,妇人要摘下发上饰,并把鞋底下的木板块拿掉,男人 也要把鞋皮和饰品拿掉,近亲也是一样拿掉所有的饰品,一律穿着素服 。男人在死者床位东边,女人在床位西边号。出嫁的女儿,在听到讣音 后,随即穿着素服奔回娘家,于靠近家时,沿途听爬号哭。出嫁的女儿 ,在听到讣音后,随即穿着素服绝,此时大家悲由心生,一屋尽是号哭 声,号哭的内容多为怨死者为何不长寿。
  
  (9)《惊猫》:在尸体体温尚未完全冷却的时候,要安顿好四肢、身体, 同时避免被猫接近,因猫属虎性,如果被猫跳过尸体,尸体会站立起来 ,抱走其它的东西,所以安置尸体的房间,要有人通霄看护,如果不幸被猫跳过尸体,尸体会站起来,这时候,扔一秤棒或手扶,让死人抱住 ,死人就会恢复原来侧下的姿势。
  
  (10)《报外祖》:外祖就是母方的曾祖父,母亲死了以后,子女要拿着 半反的白布面回娘家向外祖报告死讯,俗称「报外祖」。外祖得知消息 后,立刻拿枎子到死者家里,门前的桌布要反翻过来,死者的子女在门 外迎接外祖,称为「报外祖」,外祖要问明死因,如果认为有可疑的地 方或看护不周致死,可以用手枎鞭打子孙,由此可见,外祖的样力是很 大的,如果外祖不能来,可由其它亲人代替。待外祖入丧家后,方可入殓。
  
  (11)《守铺》:死后至纳棺期间,丧主等人侍服死者铺侧,称「守铺」 ,以示孝服。又,纳棺后,遗族亦睡棺旁,俗称「困棺柴」
  
  (12)《送礼敬》:人死未殓,至戚亲往吊,俗称「送礼敬」,即至灵前 焚香,丧事限烧香条二支,亲朋转赠则以挽联、挽帏、大银烛、糕仔封 (白腊烛、银纸、糕仔、香条等,以白纸包封者)引丧。
  
  (13)《买寿板》:买棺材避言买棺材,而谓「买大厝」或「买寿板」, 以取吉祥。运棺途上,过桥及十字路处,需留置银纸及小红布条,称为 「放纸」。丧仪时亦要放纸。棺木运回,烧金纸「接棺」,奉入厅中。
  
  (14)《围库钱》:接棺后,行「围库钱」之仪。库钱或称「随身库」, 即冥币,乃由遗族焚烧库钱及纸制库官库吏。其焚化之库钱,灰日后埋 入墓畔。围库钱时须多烧,此为寄托死者转交早前往故之其它家族,俗 称此为「寄库」。
  
  (15)《挂孝》:丧家于门柱「挂孝」贴用白纸,亡父贴斜左,亡母贴斜 右,门外另贴「讣白」,书明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
  
  2.入殓
  入殓就是「纳棺」,置尸于正厅一二日,请道士择定时刻,将尸体纳入 棺内,其时刻非常重要,纳棺的顺序下:
  
  (1)《辞生》:纳棺内,备十二种菜碗供祭死者,称「辞生」。此为对 死者表示告别之仪,其仪,由道士取各种食料作给食之状,而念吉祥 之句。
  
  (2)《放手尾钱》:入殓前有「放手尾钱」(留身后钱财)之俗。俗称 「放手尾钱,富贵万年」,以为死者身后留有钱留存子孙为吉兆。则 于纳棺前预先在死者神中存制钱若干,而将倒入揧器中,然后取出, 分与子孙。临终前「分手尾钱」或(分手尾物),其意亦同。分得遗 物如金饰、衣物、钱财等,子孙均极珍重之。
  
  (3)《割 》:丧俗有「割 」者,系以长麻一端击于死者身上,他端 则由遗各执其一段,而由道士念吉句,将丝一一斩断,然后各人将手 中麻丝包入银纸烧之,俗如是可与死魂断绝来往,此后始免被扰。
  
  (4)《洗净》:又于丧事,道士在一盆水中放黑麻油,丧家每人用指头 沾濡此水于眉下处,俗称「洗净」,意为洁净。纳棺、出葬、做功德 时,均有此俗。
  
  (5)《收乌》:纳棺请道士供祭,称为「收乌」,程序如下:
  
  (1):棺材的最底部要放草丝,为的是吸收尸体的水气。
  (2):草丝上面还要放烧过的灰,也是用以吸数尸体的水气。
  (3):灰上放银纸,充作旅费,银纸上天放库钱,也是前往阴府所用的金钱。
  (4):放「七星枋」,乃是写有七星的薄板,七星代表太极。
  (5):放桃枝,因为亡魂前往阴间的路途遥远,恐会遇到恶狗,而桃枝可用来驱逐恶。
  (6):放一个石头在棺材中,这是认为人死后会复活,而是鬼不是人,由于惧怕,所以放一个石头在棺中,表示必须等到石头腐烂,才能复活,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
  (7):放一个煮熟的鸡蛋,道理同上,要等到酱油曲发芽后复活。
  (8):放一碗酱油曲,道理同上,要等到酱油曲发芽后再复活。
  (9):放「过山裤」,也就是登山时穿的裤子,用白布剪个样子,而且一边要缝对,一边要缝错,这是因为亡魂在前往阴 间的登山路途中,如果遇到魔鬼,就拿出裤子丢在路上,魔鬼发现裤子后,一定会穿上,但因有一边是缝错的,魔鬼穿来穿去,要花很多时间,亡魂就不会被魔鬼捉到。
  (10):放「鸡枕」,是用红布白布缝成的枕头,中间放有银纸。
  (11):在尸体旁放金器和宝石,为的是鼓励子孙日后能为死者洗骨。
  (12):放「水被」,即棉被,盖在死者身上。
  (13):放「掩身旗」,这是道士做的白布,长度和棺柴一样,死者有几个子女,就撕成几条,把剩下部份放在棺材中。
  (14):放银纸。
  
  (6)《搁棺》:出葬因要择吉日吉地安葬,以致停柩日久,称为「搁棺」或「停棺」。则于收殓后,佣工在棺木上油漆粉刷多次, 以防湿防漏,俗称为「打桶」,以后又在旬祭时,复作 此种油刷。
  
  3.居丧
  遗族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称为「居丧」。死者之卑族者须脱冠履, 披发跣足,妇人则脱去身上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人不穿皮鞋,不着 华服,男女各依其辈份轻重,穿孝服,戴麻冠。
  居丧之孝子禁止理发,夫妻不能同房,禁访朋友,参加喜宴及到寺庙 参拜等,此类居丧之俗,尤以殓葬以前为严格,以后直至「除灵」仍遵守 之,以昭孝道。
  
  (1)《带孝》:服丧之孝服如下: 「麻」—-麻布。子女、儿媳、长孙用之。 「苎」—-苎布。孙、甥、侄用之。 「浅」--浅布。曾孙及其同辈用之。 「黄」—-黄布。玄孙及其同辈之之。 「红」—-红布。直玄孙之儿子用之。(丧事用红色系出自死者有五代子孙,含有引为荣誉意。)「白」—-白布。与死者同辈及外亲用之。 孝帽,大人载「草箍」(丧布圈以绳者),小孩带「荖苞」(丧布迭 折帽状者)。孝鞋,男用草鞋,女于布鞋上缝丧布。带孝由于孝之轻重,男分白蓝青黄四色,用绒线折缝小球佩之,男佩 左腕,女结头发。待至「除灵」后依次换其频色,则由「粗孝」换为「幼 孝」,称为「换孝」。 服父母之丧,古时至百日,须服麻布衣而不斩衰,不剃头。过了百日 ,始剃发。用麻布条扎腕,至七旬换白布条,至百日「脱孝」。女儿嫁出 者,其带孝方式多以「手尾钱」寄于生家灵桌上,限于归致祭时,始带之。
  
  (2)《麻灯》:丧用灯类统称「麻灯」。包括「大门灯」、「柑灯」、「孝灯」、「红灯」、「富贵灯」。
  
  4.出殡
  出殡埋葬(俗称『出山』,台湾人自古以来多采用「土葬」,很少用 火葬,这是由于人们俗信让死者能「入土为安」,后来政府曾一度规定, 因传染病而死的人要举行火葬,为的是怕传染病的流行,结果还是很多人 偷偷的土葬传染病死者。本来在遗言中行火葬的人并不多,因规定传染病 者一律火葬,又有一些贫穷人家因钱的问题,而改土葬为火葬,所以火葬 就渐渐多起。男有「招魂葬」,这是由于失踪或溺水死亡的人,由于找不 到尸体,使用其遗物来引魂埋葬。
  出葬通常由和尚或道士来主持,日期由择日师决定,程序如左。
  
  (1)《转棺》:把棺材移至门外布至好的告别式场,内称为「转棺」,如果时间是在半夜,只好略微动一下棺材即可,等到天亮以后再移出。
  
  (2)《起柴头》:或称「起车头」,就是以「五牲」供奉棺材,五牲乃是由死者出嫁的子孙所赠送,如果死者的配偶已亡,牲礼则要成双成对,若是配偶还在,牲礼只要成单即可。棺材的前面要有几张桌子,把遗族所赠的五牲及外戚送来的礼物排列好,最前面的一张桌子要点上蜡烛并烧香。此时由孝男行三跪九拜之礼,其它遗族也要跪拜,其它遗族也要跪拜,拜完之后,丧主就跪在桌下,对外祖,女婿,孙婿跪拜加以答礼。「礼生」(司仪)要站在供物桌边,主持礼仪,跪拜的人也要听其号令,并指挥外祖,女婿,孙婿的三跪九 拜,在第二次跪拜时,将稻曲放在洗脸盆里,加上酒,是为「奠酒」,再来礼生要为外祖,女婿,孙婿要行三跪九拜并哭泣,俗称其状为「喷土粉」,表示这些人的哭泣带有讽刺意味的,因此也有人戏称「喷埃」。喷土粉后,丧主要在跪拜者的后方随拜。最后由亲戚朋友礼拜,并向丧主跪拜答礼。
  
  (3)《封钉》:和尚或道士于念经后,将棺盖盖在棺木,四端各钉上长钉一只,称之为「封钉」。如果死者是母亲,就由外戚来打钉,打钉的寺候要说好话,不会说的由道士代说,「封钉」的人可得到一 个红包。如果死者是父亲,就由同且是好命人或同辈来说好话和打钉,同样也是有红包,最后钉下的一只钉为「子孙钉」,要轻轻的 钉下,再由丧主咬下来,并削下棺木的一点点,一同放在灵桌上的 香灶里保存,等二天才丢弃。封钉时,道士念的吉利好话如下:
  
  一点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居福禒。
  二点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家伙。
  三点西方庚辛金,子孙代代发万金。
  四点北方壬癸水,子孙代代大富贵。
  五点中央戊己土,子孙寿元如彭祖。
  
  (4)《旋棺》:对钉之后,由道士鸣钟钹为先导,引导孝男孝妇绕棺材三次,称之为「旋棺」,孝妇不论在转柩或旋棺的时候,都要靠棺木上号哭,孝男则跪拜在地。
  
  (5)《绞棺》:旋棺以后,取来木棒放在棺材上,用麻绳好,称之为「绞棺」。绞棺之后,再行「棺罩」,就是以物盖在棺木上,通常是花卉和人物等刺绣,外加五色的「布球」,看来颇为美丽,现今则用毛毡做为棺罩者居多。
  
  (6)《哭棺柴头》:出殡,前丧妇女身穿丧服倚棺而,哭,称「哭棺柴头」。
  
  (7)《吊祭》:起柴头时,外祖女婿等供牲醴「吊祭」。对此,丧家视其费用答以比之多额之回礼。
  
  (8)《发引》:发引就是把棺材扛到墓地。吊祭后,丧葬行列开始起行。一般棺材有四人或八人扛,若棺材很,大则需十交人或廿四人扛,也有三十六人扛的棺材。
  
  (9)《落葬》:就是埋葬的意思。埋葬时,先将棺柩置于墓前,男人在棺的右边,女人在棺左边,哀哭一番而礼拜告别。然后由僧道诵经,又在棺木穿气孔,即在棺木上钻上一孔,使空气流入,以便棺内尸体与地下土气相通,此称「放栓」。
  
  (10)《坚灵》:「安灵」是于埋葬后,把亡魂牵引到家中,暂时安置在灵桌的意思,这个时,候,要准备供物,由道士僧侣诵经,行安灵式,遗族也要烧香礼拜号哭,一直到除灵后,每天早晚两次烧香 礼拜号哭。
  
  5.做旬
  出葬后,除每日朝夕「孝饭」外,另每隔七日奠旬祭一次,称「做旬」。其各旬旬祭情形如下:
  
  (1)《头旬》:第七日称《头旬》:传说人于死后的第七天,方知自己已死,亡魂会回到家中哭泣,所以遗族在半夜十二点开始哭泣,到第二天中午供养供物,并烧金纸和号哭,「头旬」是由死者的儿子来祭祀,并延请僧道在灵前诵经「开魂路」,道僧举行法忏,多设法坛于葬家(一、二、四、六旬为小旬,奠祭从略。
  (2)《做百日》:死后一百天所做的祭祀叫做「做百日」,钱皂人请来和尚和道士,举行盛大的供养,贫人只是在灵前摆供物,由子孙礼拜号哭,在这一天,要由「粗孝」换成「幼孝」。
  
  (3)《做对年》:死后一年的祭祀叫做「做对年」,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来,以牲醴祭祀,但不请道士,待天亮后,大家一起把孝服脱掉。
  
  (4)《除灵》:于尾旬或「做百日」、「做对年」时「除灵」撒灵桌。古俗,除灵次日,丧家妇女换穿素服,至寺庙行香后,始准回家省亲,称「行圆」,盖视丧中为不祥也。
  
  (5)《合炉》:合灶是在丧事终了后,亡者香灶一部份放在祖先的一部份放在祖先的香灶中,和祖先的牌位一同奉祀,也有的人把新亡的牌位烧掉,把各字写在大牌上。合灶的时间在一年忌前半期的六月或后半期的十月,由于「合灶」为丧事,一般人均不愿在过年时做,有些地方则要满三年才除灵与合灶。
  
  (6)《拾骨》:拾骨就是「洗骨」的意思,埋葬后,经过一定的时间,要把骨头挖出来,擦干后晒太阳,然后放在「金斗」中。洗骨为台湾的民间习俗,同样要选吉日良辰,请土公拾骨,放在「金斗」时,头骨要朝上,并用绵包起来,细的骨头则用红纸包,如果骨头上的肉都已完全腐掉,表示吉利,反之,成木乃尹或有未腐掉的肉,则对子孙不利,要把肉削掉。洗骨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定,十六岁以下未成年不做;三十岁以下于埋 葬五年做;四十岁前后于埋葬六年后;五十岁以上于埋葬六年、八年、十二年后,也就是依照年龄而成正比。但「破骨」的人(生辰八字不好的人)不拾骨。古时农业社会,生活步调缓慢,故许多生命礼俗,以一件件琐碎做来 ,但今日工商社会,一切讲求时效,以上这些习俗也就简略多了,所谓「简单、隆重」即可,避免繁复奢华是当今处世之道。
  
  不知道你是那里人?北方人还有做生意的都相信风水。
  你应该去请个风水师!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有哪些

  停尸仪式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
  同时,家里人还要在死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铜钱,这叫做"含口钱"。在江浙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给死人烧纸锭、锡箔之类的信物,就是"烧落地纸"。
  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旧时北京的丧葬讣文是比较严格的。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把消息告诉给亲友。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 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招魂、送魂仪式
  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丧家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
  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吊唁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点燃长明灯。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
  入敛仪式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 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一般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入殓后,雨打棺。否则,以为后代子孙会遭贫寒。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丧服仪式
  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戴丧服。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
  出丧择日仪式
  尸体收敛之后就要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丧,又叫"出殡",俗称为"送葬"。停尸祭祀活动后就可以出丧安葬。在许多民族中对出丧日期都要慎重选择。出丧择日仪式甚是简单,有时只需翻翻皇历或问问"阴阳先生"即可。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
  最后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停尸
  
  ----
  
  
  
  报丧仪式
  
  
  
  
  
  
  
  招魂、送魂
  
  
  
  ---
  
  
  
  做‘七’
  
  吊唁。
  
  
  
  
  
  -
  
  
  
  入敛
  
  
  
  -
  
  
  
  丧服
  
  
  
  出丧择日
  
  
  
  
  
  
  
  哭丧
  
  
  
  -
  
  
  
  下葬仪式
  
  http://cn.netor.com/know/mcustom/custom.htm
  
  
  
  自古以来,死亡就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严酷现实。死亡也许是人生中最神秘、最惊心动魄的事件。面对死亡,每一个人应把安详和勇气、生活的力量和慰籍留给活着的人们,这似乎成为人类精神上比宗教还要强烈的需求。因此,关于死亡和死亡以后的事情,从来就是各类宗教谈论的主要话题,也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无不探讨此问题。从遥远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就围绕着如何认识死亡、对待死者演出了一幕幕历史话剧。在民间中早已形成既相近又有区别的各种自成体系的丧葬文化。由于丧葬文化最贴近人类生活,因此颇受老百姓的关切,甚至将其视为最神圣的私事而加以严格管理。这样,就使丧葬文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并逐渐成为一种禁区文化。目前由于殡葬管理的法制化强制化,这些图片在现实生活中将成为历史。
  
  
  
  
  
  
  
  旧时死者入土时,多少有一些陪葬品,其中以幽契最为值得注意。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人活着离不开土地,死后也离不开土地。土地作为一种财产,比货币更稳定,比金银更实际。由此便产生了一种人与鬼之间的土地契约关系,即幽契。
  
  
  
  幽契又称“墓别”,亦称“冥契”、“买地券”。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唐宋以降传布于大江南北。幽契是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反映,世间的土地契约是保护土地财产私有权的手段,而幽契是人间契约的模拟,借以保护其阴宅的私有权,在迷信思想中地券是冥府公验的凭证,象征着神权,在墓中起着震慑邪魔、保护墓主魂灵的作用。
  
  
  
  
  
  
  
  
  
  
  
  这是汉民的传统了 没有什么好说的
  
  魏晋南北朝时殡葬礼仪大体上与汉代相同,只是汉代明器陪葬之风甚盛,至魏晋衰落了。但此时在殡葬礼仪上出现了一种渴葬的新现象。所谓渴葬,就是不按传统殡葬利益的时间程序而提前埋葬,"朝终夕葬,相尚以速"。此举受到部分士大夫的诘难和反对,他们向朝廷上书疾呼:"请自今士庶宜悉依古,三日大殓。如其不奉,加以纠绳。"但部分士大夫的呼吁并没有改变民间渴葬的盛行。这主要是魏晋南北朝期间,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停,庶民百姓生活艰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平民百姓自然欢迎从间从速的渴葬方式。 中华民俗节庆网
  
  
  
  
  
  
  
  wish.1155815.com
  
  
  
  
  
  当历史车轮进入唐代,殡葬礼仪又反而趋于崇尚周礼倡导的那套模式。唐代一代雄主李世民由于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出现了社会安定、天下大治的盛况。"衣食足,然后知礼仪",只有当天下百姓大众过上温饱的日子,才会在生活的各方面更自觉地崇尚礼节仪制。唐代殡葬礼仪在参照周礼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化、程序化了。当时一死者从断气到殡葬、奠基完毕,共有六十六道仪式,繁文缛节,不一而足。但另一方面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出唐代盛世的面貌。
  
  
  
  Chinese Folklores & Festivals Website
  
  
  
  
  
  
  
  
  
  www.1155815.com
  
  
  
  宋人对殡葬礼仪也十分重视。宋朝政府为了整饬礼仪,敦厚风俗,曾多次颁发新的殡葬仪注,严立禁约,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政和礼》。北宋许多著名的士大夫也在官修礼书的同时,为整饬礼仪,纷纷著书立说,畅谈各自的观点。例如北宋司马光根据《仪礼》而参照当时所可行的殡葬礼仪,撰成《司马氏书仪》。他所制定的殡葬程序,虽然仍旧基本沿用前代,但已根据当时民间的社会习俗作了一些删改厘订,多为当时士大夫所遵奉。此外,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又以《司马氏书礼》为基础,酌古今之制而有所增削,撰成《朱子家礼》。 民俗节庆网
  
  
  
  
  
  
  
  民俗节庆门户网站
  
  
  
  明、清两代的殡葬礼仪,主要依据《仪礼·士丧礼》,另外参考了《朱子家礼》,形成一套隆重而繁琐的殡葬礼仪。
  
  
  
  www.1155815.com
  
  
  
  www.1155815.com
  
  
  
  中国古代的殡葬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其演变和发展有其客观需要的一面,也就是有其理性的一面,这是应当扬弃的。事物总是可以一分为二的,中国古代殡葬文化有闪耀着崇尚文明、爱敬尊长、寄托哀思的合理成份,这对丰富我国当代的殡葬礼仪文化也是有启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