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墓下葬流程和细节
下葬仪式的一般程序: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下葬之前还要由死着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种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衫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拦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永远怀念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有关怀念、纪念、祭奠、吊唁、扫墓、献花等虚拟到网上,使失去亲友的用户足不出户便可在网上祭奠自己逝去的亲人。
坟墓安葬有哪些规则
因阴宅的重要性大于阳宅,所以对阴宅的安排有一系列的规则:
1、安葬一定要迎山立向,迎水立向。男材在上首,阴材在下首。怎样分辩上首与下首呢?
上首在左边,下首在右边。这个由人站立面朝某方而定。但是,人面不宜朝东北、西北和正北,这三个方向是冷向,不宜应用。如果东北、西北有大水之地可用,这个叫做枪环水地,可用,用之不凶。如无水之境千万不用,用叫冷向,必凶。
2、安葬的棺材应是单向,不能用兼山向。
3、一男双妻葬法(并葬):
男在上首,下首为长妻,再下道为次妻,用之不凶,照样并葬。
如并葬的地量不足,千万不要并葬,不能藏葬,更不能分裙葬。所谓分裙葬,就是男女材小头分开(不靠拢),也叫做大头靠拢,小头不靠拢。千万不能葬,如葬必伤主家人口。
4、材底有材不可葬
安葬如遇材底有材,坚决不安葬,重新选新地形。如葬不叫材堆材,而叫天诛地灭。会伤地师,不伤地师,会伤主家人口。
5、不要在人家墓前安葬
安葬如在人家墓前,决不葬。这叫调人家风水,会伤人家人口的。这叫地师没眼晴,乱用地,后葬人家优,先葬人家忧愁,眼晴出瞎子,千万注意。
6、安葬应理:
祖父母的墓未并葬,父母的墓一般不可并葬。
父母的墓并葬,观地形优次。如阳墓地形优于阴材,就阳并葬;如阴墓地形优于阳材,就阴并葬。不可言论,阴材一定要就阳材。优次决定不可违之而用,千万千万。
不管材之好坏,材一移后,将原材底血土挖一尺五寸深 全部移入新井底下,然后放材。
好材将底土移入新井中,如次材拿不上手,发现尸骨乱堆,一定将尸骨拾齐移走,到新井中,一定要将尸骨要放好,头骨放在头部,足骨放在足部,其于骨骼放在中间。
说明一下,原材材下血土移走一定用笆斗存放挑入新井中,不可在途中散撒。如撒下这些土会受日晒夜露或浅踏,说实话,对不起祖上骨血肉身,其次用笆斗存移时,要用东西将笆斗上面遮好,也不许太阳晒及风吹。因为土中为亲体血肉,能让日晒风吹吗?如果亲人在世,他的血肉下人该怎样爱护呢?
在移尸骨时,一定要请死者的弟兄或表兄弟即平辈之人去拾尸骨,去安放,他的下人无权随便拿取安放。此人在世时,下人只有孝敬奉养权,是不得摸他的骨骼的。
如你按理办就是一个孝子,狂者就是一个逆子,切记按理办。
不管男女阴阳材并葬,材底部一定要相平,不许阳高阴低。如果此二老有儿孙,无女儿,千万相平,不可乱埋。如果此二老无儿孙有女儿,那么阴材底部可以高于阳材一些,但要女儿出喜钱,包女儿发福。
一般不许随便迁墓。古人云:“富不迁坟,穷不打门(置门)。”
7、如果发现坟墓无故自陷,草木枯死,出现淫乱风声,六畜死绝,男女忤逆,颠狂劫盗,刑伤人口,妇人不孕,家财耗散,官司不休,人命盗贼,宜速迁之。
8、安葬从权法
择大寒节五日后,立春节之前,乃新旧岁官交承之时,先择日破土,又择吉日安葬,如开山立向,不忌年月日时克山家,更不忌太岁日家诸凶神杀,就立春前谢墓,或于来年寒食节后清明节内,用人夫工匠,尽一日之内,加土谢墓,则无禁忌。
设从权之法:如遇贫乏之家,或死于四、五月或六、七月炎蒸酷热之天,衣食尚且不足,棺木自然薄削,臭秽莫堪,岂可停,必致败害,故不得已,从权葬之,术士宜谅。丧家稍有力者,则抬出阴幽之所,掘土砂从压之,使伏土气,免致败害。另择吉日埋葬,使生人致
福,死者得安,乃术士仁人之心,亦丧家子孙之幸也。
9、乘凶葬法
如死者三日之内,或七日或旬日之内,择日安葬,不忌年月诸凶,不须昭告地,斩草名曰盗葬,当日清早开圹,尽一墓亦可。
10、地理七山不葬
一不葬童山;二不葬断山;三不葬石山;四不葬过山;五不葬独山;六不葬逼山;七不葬侧山。
《青乌先生葬经》曰“童断与石,过独逼侧,能生新凶,能消己福。”注曰:“旧说:不生草木曰童,崩陷坑堑曰断。童山无衣,断山无气,石则土不滋,过细势不住,独山则无雌雄,逼山则无明堂,侧山则斜欹而不正。
墓地下葬的主持,哪里去找
四道街卖殡葬用品的一打听就知道。
问问奇乐妈妈。
墓地需要什么服务
殡仪服务礼仪 还有安葬流程 要详细点的
喪葬禮儀
生與死,是人生之大事,尤其『死』是人生的終點,所謂「人死為大,喪之以禮」, 可見喪葬禮儀的重要性。台灣人對死亡的觀念是靈魂不滅,認為人就是肉體靈魂的結合。死後,肉體歸於塵土,而靈魂離開身體存於宇宙之間,同時靈魂對其子孫會加以保護,因,此子孫要盡孝,死後, 子孫要祭祀。 一般台灣的喪葬禮儀大約可分為如下的部份:
1.臨終
(1)《搬鋪》:病重臨危,則病人由床房移至正廳中臨時鋪設之板床,稱 為搬鋪或徒鋪,凡男女成人,中年以上有配偶子嗣而死,謂之「壽終」 ,而依古禮,男徒正寢,女徒內寢。惟徒鋪為男移正廳正旁(右側), 女移倒旁。如是,徒移正廳,認為死者能在家中最好地方死得安定。俗 以死者在睡床上,死魂將被吊床中,不能超度,因此,未成年者夭折, 雖不移正廳,亦移床前地上。家有長輩,亦不移正廳而移護龍(側屋) 。凡被搬鋪,已知將離此世,召換家人留遺言,分配遺物,此謂「分手 尾錢」,囑家人預備喪事。
(2)《豎魂帛》:死後,死者身上蓋「水被」(白布中央縫紅綢之被布) ,以銀紙或石頭為枕,並在死者腳邊供「腳尾飯」(米飯一碗,飯上置 鴨蛋一粒及插筷子一雙),燒銀紙,點香燭,意在充其食用及路費,並 照明其行路。另以厚紙或白布,上寫死者姓名,死亡年月日,作「魂帛 」暫代位牌,供於正廳一角,燃燭燒香,謂之「豎魂帛」。又取下廳中 天公灶,及以布遮蓋神明、祖先的靈位(此於納棺後始恢復原狀),其 他如將碗器擊破其一,門聯上斜貼白紙條,燒紙製小轎借以對天奉告死 亡,門前置香案等,類此均為喪家之表示。
(3)《開魂路》:至彌留狀態或於死亡之後,即請道僧誦經「開魂路」, 乃由道僧製「旛仔」,男者綠色,女者黃色,三四尺長白布,上寫死者 姓名、生、死年月日,將之懸於有葉竹枝。旛仔,葬儀時由喪家長子執 之,作為領先標誌,靈時燒掉。
(4)《乞水》:死後,家人穿孝服,往河邊「乞水」。即擲筶,以銅幣投 於水中,為買水之意。水乞回後,用竹端挾白布沾之,由父母雙全之「 好命人」以拭淨死者,或仿作其狀為儀式。
(5)《剃頭》:男屍理髮稱為「剃頭」,請理髮師為之,亦叫「剃死人頭 」,價錢超出生人十倍以上,且須用紅包討吉。女屍梳粧,則由長媳為之,須跪下哭呼恭敬梳理,但忌眼淚滴在死人身上。
(6)《換壽衣》:繼而為死者洗身後換壽衣,稱「套衫」,使用之櫛具折 斷之,一片棄於路上,一片置於棺內。為死者穿服之壽依,係用死者生 前壽辰由其兒女贈製之「張老衫仔褲」,女之壽衣即用婚嫁時穿之「白 布衫、白布裙」。壽衣至少五件多至十三件,但須奇數,不能用偶數, 因喪事只可單不可雙,以避免不吉,此由孝女負擔。
(7)《抽壽》:換壽衣後,另有「抽壽」之俗,則喪家人均食麵線(壽麵 )煮烏糖(亦稱紅糖)者。糖原用於吉事,喪事反而用糖,蓋此假借化 兇為吉,故俗稱抽壽,據說死者年歲可添加於子孫壽命,為吉兆。
(8)《哭路頭》:家中有人去逝,要召集族在死身邊大聲慟哭,但在還沒 死去前,無論如何,都不能在病人前哭泣,以免意外刺激。號哭時,要 脫下帽子和鞋子,婦人要摘下髮上飾,並把鞋底下的木板塊拿掉,男人 也要把鞋皮和飾品拿掉,近親也是一樣拿掉所有的飾品,一律穿著素服 。男人在死者床位東邊,女人在床位西邊號。出嫁的女兒,在聽到訃音 後,隨即穿著素服奔回娘家,於靠近家時,沿途聽爬號哭。出嫁的女兒 ,在聽到訃音後,隨即穿著素服絕,此時大家悲由心生,一屋盡是號哭 聲,號哭的內容多為怨死者為何不長壽。
(9)《驚貓》:在屍體體溫尚未完全冷卻的時候,要安頓好四肢、身體, 同時避免被貓接近,因貓屬虎性,如果被貓跳過屍體,屍體會站立起來 ,抱走其他的東西,所以安置屍體的房間,要有人通霄看護,如果不幸被貓跳過屍體,屍體會站起來,這時候,扔一秤棒或手扶,讓死人抱住 ,死人就會恢復原來側下的姿勢。
(10)《報外祖》:外祖就是母方的曾祖父,母親死了以後,子女要拿著 半反的白布面回娘家向外祖報告死訊,俗稱「報外祖」。外祖得知消息 後,立刻拿枎子到死者家裡,門前的桌布要反翻過來,死者的子女在門 外迎接外祖,稱為「報外祖」,外祖要問明死因,如果認為有可疑的地 方或看護不周致死,可以用手枎鞭打子孫,由此可見,外祖的樣力是很 大的,如果外祖不能來,可由其他親人代替。待外祖入喪家後,方可入殮。
(11)《守鋪》:死後至納棺期間,喪主等人侍服死者鋪側,稱「守鋪」 ,以示孝服。又,納棺後,遺族亦睡棺旁,俗稱「睏棺柴」
(12)《送禮敬》:人死未殮,至戚親往弔,俗稱「送禮敬」,即至靈前 焚香,喪事限燒香條二支,親朋轉贈則以輓聯、輓幃、大銀燭、糕仔封 (白臘燭、銀紙、糕仔、香條等,以白紙包封者)引喪。
(13)《買壽板》:買棺材避言買棺材,而謂「買大厝」或「買壽板」, 以取吉祥。運棺途上,過橋及十字路處,需留置銀紙及小紅布條,稱為 「放紙」。喪儀時亦要放紙。棺木運回,燒金紙「接棺」,奉入廳中。
(14)《圍庫錢》:接棺後,行「圍庫錢」之儀。庫錢或稱「隨身庫」, 即冥幣,乃由遺族焚燒庫錢及紙製庫官庫吏。其焚化之庫錢,灰日後埋 入墓畔。圍庫錢時須多燒,此為寄托死者轉交早前往故之其他家族,俗 稱此為「寄庫」。
(15)《掛孝》:喪家於門柱「掛孝」貼用白紙,亡父貼斜左,亡母貼斜 右,門外另貼「訃白」,書明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
2.入殮
入殮就是「納棺」,置屍於正廳一二日,請道士擇定時刻,將屍體納入 棺內,其時刻非常重要,納棺的順序下:
(1)《辭生》:納棺內,備十二種菜碗供祭死者,稱「辭生」。此為對 死者表示告別之儀,其儀,由道士取各種食料作給食之狀,而唸吉祥 之句。
(2)《放手尾錢》:入殮前有「放手尾錢」(留身後錢財)之俗。俗稱 「放手尾錢,富貴萬年」,以為死者身後留有錢留存子孫為吉兆。則 於納棺前預先在死者神中存制錢若干,而將倒入揧器中,然後取出, 分與子孫。臨終前「分手尾錢」或(分手尾物),其意亦同。分得遺 物如金飾、衣物、錢財等,子孫均極珍重之。
(3)《割 》:喪俗有「割 」者,係以長麻一端擊於死者身上,他端 則由遺各執其一段,而由道士唸吉句,將絲一一斬斷,然後各人將手 中麻絲包入銀紙燒之,俗如是可與死魂斷絕來往,此後始免被擾。
(4)《洗淨》:又於喪事,道士在一盆水中放黑麻油,喪家每人用指頭 沾濡此水於眉下處,俗稱「洗淨」,意為潔淨。納棺、出葬、做功德 時,均有此俗。
(5)《收烏》:納棺請道士供祭,稱為「收烏」,程序如下:
(1):棺材的最底部要放草絲,為的是吸收屍體的水氣。
(2):草絲上面還要放燒過的灰,也是用以吸數屍體的水氣。
(3):灰上放銀紙,充作旅費,銀紙上天放庫錢,也是前往陰府所用的金錢。
(4):放「七星枋」,乃是寫有七星的薄板,七星代表太極。
(5):放桃枝,因為亡魂前往陰間的路途遙遠,恐會遇到惡狗,而桃枝可用來驅逐惡。
(6):放一個石頭在棺材中,這是認為人死後會復活,而是鬼不是人,由於懼怕,所以放一個石頭在棺中,表示必須等到石頭腐爛,才能復活,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事。
(7):放一個煮熟的雞蛋,道理同上,要等到醬油麴發芽後復活。
(8):放一碗醬油麴,道理同上,要等到醬油麴發芽後再復活。
(9):放「過山褲」,也就是登山時穿的褲子,用白布剪個樣子,而且一邊要縫對,一邊要縫錯,這是因為亡魂在前往陰 間的登山路途中,如果遇到魔鬼,就拿出褲子丟在路上,魔鬼發現褲子後,一定會穿上,但因有一邊是縫錯的,魔鬼穿來穿去,要花很多時間,亡魂就不會被魔鬼捉到。
(10):放「雞枕」,是用紅布白布縫成的枕頭,中間放有銀紙。
(11):在屍體旁放金器和寶石,為的是鼓勵子孫日後能為死者洗骨。
(12):放「水被」,即棉被,蓋在死者身上。
(13):放「掩身旗」,這是道士做的白布,長度和棺柴一樣,死者有幾個子女,就撕成幾條,把剩下部份放在棺材中。
(14):放銀紙。
(6)《擱棺》:出葬因要擇吉日吉地安葬,以致停柩日久,稱為「擱棺」或「停棺」。則於收殮後,傭工在棺木上油漆粉刷多次, 以防濕防漏,俗稱為「打桶」,以後又在旬祭時,復作 此種油刷。
3.居喪
遺族自死者斷氣時起服喪,稱為「居喪」。死者之卑族者須脫冠履, 披髮跣足,婦人則脫去身上裝飾品,脫下彩色衣服,男人不穿皮鞋,不著 華服,男女各依其輩份輕重,穿孝服,戴麻冠。
居喪之孝子禁止理髮,夫妻不能同房,禁訪朋友,參加喜宴及到寺廟 參拜等,此類居喪之俗,尤以殮葬以前為嚴格,以後直至「除靈」仍遵守 之,以昭孝道。
(1)《帶孝》:服喪之孝服如下: 「麻」─-麻布。子女、兒媳、長孫用之。 「苧」─-苧布。孫、甥、姪用之。 「淺」--淺布。曾孫及其同輩用之。 「黃」─-黃布。玄孫及其同輩之之。 「紅」─-紅布。直玄孫之兒子用之。(喪事用紅色係出自死者有五代子孫,含有引為榮譽意。)「白」─-白布。與死者同輩及外親用之。 孝帽,大人載「草箍」(喪布圈以繩者),小孩帶「荖苞」(喪布疊 摺帽狀者)。孝鞋,男用草鞋,女於布鞋上縫喪布。帶孝由於孝之輕重,男分白藍青黃四色,用絨線摺縫小球佩之,男佩 左腕,女結頭髮。待至「除靈」後依次換其頻色,則由「粗孝」換為「幼 孝」,稱為「換孝」。 服父母之喪,古時至百日,須服麻布衣而不斬衰,不剃頭。過了百日 ,始剃髮。用麻布條紮腕,至七旬換白布條,至百日「脫孝」。女兒嫁出 者,其帶孝方式多以「手尾錢」寄於生家靈桌上,限於歸致祭時,始帶之。
(2)《麻燈》:喪用燈類統稱「麻燈」。包括「大門燈」、「柑燈」、「孝燈」、「紅燈」、「富貴燈」。
4.出殯
出殯埋葬(俗稱『出山』,台灣人自古以來多採用「土葬」,很少用 火葬,這是由於人們俗信讓死者能「入土為安」,後來政府曾一度規定, 因傳染病而死的人要舉行火葬,為的是怕傳染病的流行,結果還是很多人 偷偷的土葬傳染病死者。本來在遺言中行火葬的人並不多,因規定傳染病 者一律火葬,又有一些貧窮人家因錢的問題,而改土葬為火葬,所以火葬 就漸漸多起。男有「招魂葬」,這是由於失蹤或溺水死亡的人,由於找不 到屍體,使用其遺物來引魂埋葬。
出葬通常由和尚或道士來主持,日期由擇日師決定,程序如左。
(1)《轉棺》:把棺材移至門外佈至好的告別式場,內稱為「轉棺」,如果時間是在半夜,只好略微動一下棺材即可,等到天亮以後再移出。
(2)《起柴頭》:或稱「起車頭」,就是以「五牲」供奉棺材,五牲乃是由死者出嫁的子孫所贈送,如果死者的配偶已亡,牲禮則要成雙成對,若是配偶還在,牲禮只要成單即可。棺材的前面要有幾張桌子,把遺族所贈的五牲及外戚送來的禮物排列好,最前面的一張桌子要點上蠟燭並燒香。此時由孝男行三跪九拜之禮,其他遺族也要跪拜,其他遺族也要跪拜,拜完之後,喪主就跪在桌下,對外祖,女婿,孫婿跪拜加以答禮。「禮生」(司儀)要站在供物桌邊,主持禮儀,跪拜的人也要聽其號令,並指揮外祖,女婿,孫婿的三跪九 拜,在第二次跪拜時,將稻曲放在洗臉盆裡,加上酒,是為「奠酒」,再來禮生要為外祖,女婿,孫婿要行三跪九拜並哭泣,俗稱其狀為「噴土粉」,表示這些人的哭泣帶有諷刺意味的,因此也有人戲稱「噴埃」。噴土粉後,喪主要在跪拜者的後方隨拜。最後由親戚朋友禮拜,並向喪主跪拜答禮。
(3)《封釘》:和尚或道士於唸經後,將棺蓋蓋在棺木,四端各釘上長釘一隻,稱之為「封釘」。如果死者是母親,就由外戚來打釘,打釘的寺候要說好話,不會說的由道士代說,「封釘」的人可得到一 個紅包。如果死者是父親,就由同且是好命人或同輩來說好話和打釘,同樣也是有紅包,最後釘下的一隻釘為「子孫釘」,要輕輕的 釘下,再由喪主咬下來,並削下棺木的一點點,一同放在靈桌上的 香灶裡保存,等二天才丟棄。封釘時,道士唸的吉利好話如下:
一點東方甲乙木,子孫代代居福禒。
二點南方丙丁火,子孫代代發傢伙。
三點西方庚辛金,子孫代代發萬金。
四點北方壬癸水,子孫代代大富貴。
五點中央戊己土,子孫壽元如彭祖。
(4)《旋棺》:對釘之後,由道士鳴鐘鈸為先導,引導孝男孝婦繞棺材三次,稱之為「旋棺」,孝婦不論在轉柩或旋棺的時候,都要靠棺木上號哭,孝男則跪拜在地。
(5)《絞棺》:旋棺以後,取來木棒放在棺材上,用麻繩好,稱之為「絞棺」。絞棺之後,再行「棺罩」,就是以物蓋在棺木上,通常是花卉和人物等刺繡,外加五色的「布球」,看來頗為美麗,現今則用毛氈做為棺罩者居多。
(6)《哭棺柴頭》:出殯,前喪婦女身穿喪服倚棺而,哭,稱「哭棺柴頭」。
(7)《弔祭》:起柴頭時,外祖女婿等供牲醴「弔祭」。對此,喪家視其費用答以比之多額之回禮。
(8)《發引》:發引就是把棺材扛到墓地。弔祭後,喪葬行列開始起行。一般棺材有四人或八人扛,若棺材很,大則需十交人或廿四人扛,也有三十六人扛的棺材。
(9)《落葬》:就是埋葬的意思。埋葬時,先將棺柩置於墓前,男人在棺的右邊,女人在棺左邊,哀哭一番而禮拜告別。然後由僧道誦經,又在棺木穿氣孔,即在棺木上鑽上一孔,使空氣流入,以便棺內屍體與地下土氣相通,此稱「放栓」。
(10)《堅靈》:「安靈」是於埋葬後,把亡魂牽引到家中,暫時安置在靈桌的意思,這個時,候,要準備供物,由道士僧侶誦經,行安靈式,遺族也要燒香禮拜號哭,一直到除靈後,每天早晚兩次燒香 禮拜號哭。
5.做旬
出葬後,除每日朝夕「孝飯」外,另每隔七日奠旬祭一次,稱「做旬」。其各旬旬祭情形如下:
(1)《頭旬》:第七日稱《頭旬》:傳說人於死後的第七天,方知自己已死,亡魂會回到家中哭泣,所以遺族在半夜十二點開始哭泣,到第二天中午供養供物,並燒金紙和號哭,「頭旬」是由死者的兒子來祭祀,並延請僧道在靈前誦經「開魂路」,道僧舉行法懺,多設法壇於葬家(一、二、四、六旬為小旬,奠祭從略。
(2)《做百日》:死後一百天所做的祭祀叫做「做百日」,錢皂人請來和尚和道士,舉行盛大的供養,貧人只是在靈前擺供物,由子孫禮拜號哭,在這一天,要由「粗孝」換成「幼孝」。
(3)《做對年》:死後一年的祭祀叫做「做對年」,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來,以牲醴祭祀,但不請道士,待天亮後,大家一起把孝服脫掉。
(4)《除靈》:於尾旬或「做百日」、「做對年」時「除靈」撒靈桌。古俗,除靈次日,喪家婦女換穿素服,至寺廟行香後,始准回家省親,稱「行圓」,蓋視喪中為不祥也。
(5)《合爐》:合灶是在喪事終了後,亡者香灶一部份放在祖先的一部份放在祖先的香灶中,和祖先的牌位一同奉祀,也有的人把新亡的牌位燒掉,把各字寫在大牌上。合灶的時間在一年忌前半期的六月或後半期的十月,由於「合灶」為喪事,一般人均不願在過年時做,有些地方則要滿三年才除靈與合灶。
(6)《拾骨》:拾骨就是「洗骨」的意思,埋葬後,經過一定的時間,要把骨頭挖出來,擦乾後曬太陽,然後放在「金斗」中。洗骨為台灣的民間習俗,同樣要選吉日良辰,請土公拾骨,放在「金斗」時,頭骨要朝上,並用綿包起來,細的骨頭則用紅紙包,如果骨頭上的肉都已完全腐掉,表示吉利,反之,成木乃尹或有未腐掉的肉,則對子孫不利,要把肉削掉。洗骨的時間有一定的規定,十六歲以下未成年不做;三十歲以下於埋 葬五年做;四十歲前後於埋葬六年後;五十歲以上於埋葬六年、八年、十二年後,也就是依照年齡而成正比。但「破骨」的人(生辰八字不好的人)不拾骨。古時農業社會,生活步調緩慢,故許多生命禮俗,以一件件瑣碎做來 ,但今日工商社會,一切講求時效,以上這些習俗也就簡略多了,所謂「簡單、隆重」即可,避免繁複奢華是當今處世之道。
丧葬礼仪 生与死,是人生之大事,尤其『死』是人生的终点,所谓「人死为大,丧之以礼」, 可见丧葬礼仪的重要性。台湾人对死亡的观念是灵魂不灭,认为人就是肉体灵魂的结合。死後,肉体归於尘土,而灵魂离开身体存於宇宙之间,同时灵魂对其子孙会加以保护,因,此子孙要尽孝,死後, 子孙要祭祀。 一般台湾的丧葬礼仪大约可分为如下的部份:
1.临终
(1)《搬铺》:病重临危,则病人由床房移至正厅中临时铺设之板床,称 为搬铺或徒铺,凡男女成人,中年以上有配偶子嗣而死,谓之「寿终」 ,而依古礼,男徒正寝,女徒内寝。惟徒铺为男移正厅正旁(右侧), 女移倒旁。如是,徒移正厅,认为死者能在家中最好地方死得安定。俗 以死者在睡床上,死魂将被吊床中,不能超度,因此,未成年者夭折, 虽不移正厅,亦移床前地上。家有长辈,亦不移正厅而移护龙(侧屋) 。凡被搬铺,已知将离此世,召换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此谓「分手 尾钱」,嘱家人预备丧事。
(2)《竖魂帛》:死後,死者身上盖「水被」(白布中央缝红绸之被布) ,以银纸或石头为枕,并在死者脚边供「脚尾饭」(米饭一碗,饭上置 鸭蛋一粒及插筷子一双),烧银纸,点香烛,意在充其食用及路费,并 照明其行路。另以厚纸或白布,上写死者姓名,死亡年月日,作「魂帛 」暂代位牌,供於正厅一角,燃烛烧香,谓之「竖魂帛」。又取下厅中 天公灶,及以布遮盖神明、祖先的灵位(此於纳棺後始恢复原状),其 他如将碗器击破其一,门联上斜贴白纸条,烧纸制小轿借以对天奉告死 亡,门前置香案等,类此均为丧家之表示。
(3)《开魂路》:至弥留状态或於死亡之後,即请道僧诵经「开魂路」, 乃由道僧制「旛仔」,男者绿色,女者黄色,三四尺长白布,上写死者 姓名、生、死年月日,将之悬於有叶竹枝。旛仔,葬仪时由丧家长子执 之,作为领先标志,灵时烧掉。
(4)《乞水》:死後,家人穿孝服,往河边「乞水」。即掷筶,以铜币投 於水中,为买水之意。水乞回後,用竹端挟白布沾之,由父母双全之「 好命人」以拭净死者,或仿作其状为仪式。
(5)《剃头》:男屍理发称为「剃头」,请理发师为之,亦叫「剃死人头 」,价钱超出生人十倍以上,且须用红包讨吉。女屍梳粧,则由长媳为之,须跪下哭呼恭敬梳理,但忌眼泪滴在死人身上。
(6)《换寿衣》:继而为死者洗身後换寿衣,称「套衫」,使用之栉具折 断之,一片弃於路上,一片置於棺内。为死者穿服之寿依,系用死者生 前寿辰由其儿女赠制之「张老衫仔裤」,女之寿衣即用婚嫁时穿之「白 布衫、白布裙」。寿衣至少五件多至十三件,但须奇数,不能用偶数, 因丧事只可单不可双,以避免不吉,此由孝女负担。
(7)《抽寿》:换寿衣後,另有「抽寿」之俗,则丧家人均食面线(寿面 )煮乌糖(亦称红糖)者。糖原用於吉事,丧事反而用糖,盖此假借化 凶为吉,故俗称抽寿,据说死者年岁可添加於子孙寿命,为吉兆。
(8)《哭路头》:家中有人去逝,要召集族在死身边大声恸哭,但在还没 死去前,无论如何,都不能在病人前哭泣,以免意外刺激。号哭时,要 脱下帽子和鞋子,妇人要摘下发上饰,并把鞋底下的木板块拿掉,男人 也要把鞋皮和饰品拿掉,近亲也是一样拿掉所有的饰品,一律穿著素服 。男人在死者床位东边,女人在床位西边号。出嫁的女儿,在听到讣音 後,随即穿著素服奔回娘家,於靠近家时,沿途听爬号哭。出嫁的女儿 ,在听到讣音後,随即穿著素服绝,此时大家悲由心生,一屋尽是号哭 声,号哭的内容多为怨死者为何不长寿。
(9)《惊猫》:在屍体体温尚未完全冷却的时候,要安顿好四肢、身体, 同时避免被猫接近,因猫属虎性,如果被猫跳过屍体,屍体会站立起来 ,抱走其他的东西,所以安置屍体的房间,要有人通霄看护,如果不幸被猫跳过屍体,屍体会站起来,这时候,扔一秤棒或手扶,让死人抱住 ,死人就会恢复原来侧下的姿势。
(10)《报外祖》:外祖就是母方的曾祖父,母亲死了以後,子女要拿著 半反的白布面回娘家向外祖报告死讯,俗称「报外祖」。外祖得知消息 後,立刻拿枎子到死者家里,门前的桌布要反翻过来,死者的子女在门 外迎接外祖,称为「报外祖」,外祖要问明死因,如果认为有可疑的地 方或看护不周致死,可以用手枎鞭打子孙,由此可见,外祖的样力是很 大的,如果外祖不能来,可由其他亲人代替。待外祖入丧家後,方可入殓。
(11)《守铺》:死後至纳棺期间,丧主等人侍服死者铺侧,称「守铺」 ,以示孝服。又,纳棺後,遗族亦睡棺旁,俗称「困棺柴」
(12)《送礼敬》:人死未殓,至戚亲往吊,俗称「送礼敬」,即至灵前 焚香,丧事限烧香条二支,亲朋转赠则以挽联、挽帏、大银烛、糕仔封 (白腊烛、银纸、糕仔、香条等,以白纸包封者)引丧。
(13)《买寿板》:买棺材避言买棺材,而谓「买大厝」或「买寿板」, 以取吉祥。运棺途上,过桥及十字路处,需留置银纸及小红布条,称为 「放纸」。丧仪时亦要放纸。棺木运回,烧金纸「接棺」,奉入厅中。
(14)《围库钱》:接棺後,行「围库钱」之仪。库钱或称「随身库」, 即冥币,乃由遗族焚烧库钱及纸制库官库吏。其焚化之库钱,灰日後埋 入墓畔。围库钱时须多烧,此为寄托死者转交早前往故之其他家族,俗 称此为「寄库」。
(15)《挂孝》:丧家於门柱「挂孝」贴用白纸,亡父贴斜左,亡母贴斜 右,门外另贴「讣白」,书明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
2.入殓
入殓就是「纳棺」,置屍於正厅一二日,请道士择定时刻,将屍体纳入 棺内,其时刻非常重要,纳棺的顺序下:
(1)《辞生》:纳棺内,备十二种菜碗供祭死者,称「辞生」。此为对 死者表示告别之仪,其仪,由道士取各种食料作给食之状,而念吉祥 之句。
(2)《放手尾钱》:入殓前有「放手尾钱」(留身後钱财)之俗。俗称 「放手尾钱,富贵万年」,以为死者身後留有钱留存子孙为吉兆。则 於纳棺前预先在死者神中存制钱若干,而将倒入揧器中,然後取出, 分与子孙。临终前「分手尾钱」或(分手尾物),其意亦同。分得遗 物如金饰、衣物、钱财等,子孙均极珍重之。
(3)《割 》:丧俗有「割 」者,系以长麻一端击於死者身上,他端 则由遗各执其一段,而由道士念吉句,将丝一一斩断,然後各人将手 中麻丝包入银纸烧之,俗如是可与死魂断绝来往,此後始免被扰。
(4)《洗净》:又於丧事,道士在一盆水中放黑麻油,丧家每人用指头 沾濡此水於眉下处,俗称「洗净」,意为洁净。纳棺、出葬、做功德 时,均有此俗。
(5)《收乌》:纳棺请道士供祭,称为「收乌」,程序如下:
(1):棺材的最底部要放草丝,为的是吸收屍体的水气。
(2):草丝上面还要放烧过的灰,也是用以吸数屍体的水气。
(3):灰上放银纸,充作旅费,银纸上天放库钱,也是前往阴府所用的金钱。
(4):放「七星枋」,乃是写有七星的薄板,七星代表太极。
(5):放桃枝,因为亡魂前往阴间的路途遥远,恐会遇到恶狗,而桃枝可用来驱逐恶。
(6):放一个石头在棺材中,这是认为人死後会复活,而是鬼不是人,由於惧怕,所以放一个石头在棺中,表示必须等到石头腐烂,才能复活,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
(7):放一个煮熟的鸡蛋,道理同上,要等到酱油麴发芽後复活。
(8):放一碗酱油麴,道理同上,要等到酱油麴发芽後再复活。
(9):放「过山裤」,也就是登山时穿的裤子,用白布剪个样子,而且一边要缝对,一边要缝错,这是因为亡魂在前往阴 间的登山路途中,如果遇到魔鬼,就拿出裤子丢在路上,魔鬼发现裤子後,一定会穿上,但因有一边是缝错的,魔鬼穿来穿去,要花很多时间,亡魂就不会被魔鬼捉到。
(10):放「鸡枕」,是用红布白布缝成的枕头,中间放有银纸。
(11):在屍体旁放金器和宝石,为的是鼓励子孙日後能为死者洗骨。
(12):放「水被」,即棉被,盖在死者身上。
(13):放「掩身旗」,这是道士做的白布,长度和棺柴一样,死者有几个子女,就撕成几条,把剩下部份放在棺材中。
(14):放银纸。
(6)《搁棺》:出葬因要择吉日吉地安葬,以致停柩日久,称为「搁棺」或「停棺」。则於收殓後,佣工在棺木上油漆粉刷多次, 以防湿防漏,俗称为「打桶」,以後又在旬祭时,复作 此种油刷。
3.居丧
遗族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称为「居丧」。死者之卑族者须脱冠履, 披发跣足,妇人则脱去身上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人不穿皮鞋,不著 华服,男女各依其辈份轻重,穿孝服,戴麻冠。
居丧之孝子禁止理发,夫妻不能同房,禁访朋友,参加喜宴及到寺庙 参拜等,此类居丧之俗,尤以殓葬以前为严格,以後直至「除灵」仍遵守 之,以昭孝道。
(1)《带孝》:服丧之孝服如下: 「麻」─-麻布。子女、儿媳、长孙用之。 「苎」─-苎布。孙、甥、侄万桐园公墓用之。 「浅」--浅布。曾孙及其同辈用之。 「黄」─-黄布。玄孙及其同辈之之。 「红」─-红布。直玄孙之儿子用之。(丧事用红色系出自死者有五代子孙,含有引为荣誉意。)「白」─-白布。与死者同辈及外亲用之。 孝帽,大人载「草箍」(丧布圈以绳者),小孩带「荖苞」(丧布叠 摺帽状者)。孝鞋,男用草鞋,女於布鞋上缝丧布。带孝由於孝之轻重,男分白蓝青黄四色,用绒线摺缝小球佩之,男佩 左腕,女结头发。待至「除灵」後依次换其频色,则由「粗孝」换为「幼 孝」,称为「换孝」。 服父母之丧,古时至百日,须服麻布衣而不斩衰,不剃头。过了百日 ,始剃发。用麻布条扎腕,至七旬换白布条,至百日「脱孝」。女儿嫁出 者,其带孝方式多以「手尾钱」寄於生家灵桌上,限於归致祭时,始带之。
(2)《麻灯》:丧用灯类统称「麻灯」。包括「大门灯」、「柑灯」、「孝灯」、「红灯」、「富贵灯」。
4.出殡
出殡埋葬(俗称『出山』,台湾人自古以来多采用「土葬」,很少用 火葬,这是由於人们俗信让死者能「入土为安」,後来政府曾一度规定, 因传染病而死的人要举行火葬,为的是怕传染病的流行,结果还是很多人 偷偷的土葬传染病死者。本来在遗言中行火葬的人并不多,因规定传染病 者一律火葬,又有一些贫穷人家因钱的问题,而改土葬为火葬,所以火葬 就渐渐多起。男有「招魂葬」,这是由於失踪或溺水死亡的人,由於找不 到屍体,使用其遗物来引魂埋葬。
出葬通常由和尚或道士来主持,日期由择日师决定,程序如左。
(1)《转棺》:把棺材移至门外布至好的告别式场,内称为「转棺」,如果时间是在半夜,只好略微动一下棺材即可,等到天亮以後再移出。
(2)《起柴头》:或称「起车头」,就是以「五牲」供奉棺材,五牲乃是由死者出嫁的子孙所赠送,如果死者的配偶已亡,牲礼则要成双成对,若是配偶还在,牲礼只要成单即可。棺材的前面要有几张桌子,把遗族所赠的五牲及外戚送来的礼物排列好,最前面的一张桌子要点上蜡烛并烧香。此时由孝男行三跪九拜之礼,其他遗族也要跪拜,其他遗族也要跪拜,拜完之後,丧主就跪在桌下,对外祖,女婿,孙婿跪拜加以答礼。「礼生」(司仪)要站在供物桌边,主持礼仪,跪拜的人也要听其号令,并指挥外祖,女婿,孙婿的三跪九 拜,在第二次跪拜时,将稻曲放在洗脸盆里,加上酒,是为「奠酒」,再来礼生要为外祖,女婿,孙婿要行三跪九拜并哭泣,俗称其状为「喷土粉」,表示这些人的哭泣带有讽刺意味的,因此也有人戏称「喷埃」。喷土粉後,丧主要在跪拜者的後方随拜。最後由亲戚朋友礼拜,并向丧主跪拜答礼。
(3)《封钉》:和尚或道士於念经後,将棺盖盖在棺木,四端各钉上长钉一只,称之为「封钉」。如果死者是母亲,就由外戚来打钉,打钉的寺候要说好话,不会说的由道士代说,「封钉」的人可得到一 个红包。如果死者是父亲,就由同且是好命人或同辈来说好话和打钉,同样也是有红包,最後钉下的一只钉为「子孙钉」,要轻轻的 钉下,再由丧主咬下来,并削下棺木的一点点,一同放在灵桌上的 香灶里保存,等二天才丢弃。封钉时,道士念的吉利好话如下:
一点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居福禒。
二点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家伙。
三点西方庚辛金,子孙代代发万金。
四点北方壬癸水,子孙代代大富贵。
五点中央戊己土,子孙寿元如彭祖。
(4)《旋棺》:对钉之後,由道士鸣钟钹为先导,引导孝男孝妇绕棺材三次,称之为「旋棺」,孝妇不论在转柩或旋棺的时候,都要靠棺木上号哭,孝男则跪拜在地。
(5)《绞棺》:旋棺以後,取来木棒放在棺材上,用麻绳好,称之为「绞棺」。绞棺之後,再行「棺罩」,就是以物盖在棺木上,通常是花卉和人物等刺绣,外加五色的「布球」,看来颇为美丽,现今则用毛毡做为棺罩者居多。
(6)《哭棺柴头》:出殡,前丧妇女身穿丧服倚棺而,哭,称「哭棺柴头」。
(7)《吊祭》:起柴头时,外祖女婿等供牲醴「吊祭」。对此,丧家视其费用答以比之多额之回礼。
(8)《发引》:发引就是把棺材扛到墓地。吊祭後,丧葬行列开始起行。一般棺材有四人或八人扛,若棺材很,大则需十交人或廿四人扛,也有三十六人扛的棺材。
(9)《落葬》:就是埋葬的意思。埋葬时,先将棺柩置於墓前,男人在棺的右边,女人在棺左边,哀哭一番而礼拜告别。然後由僧道诵经,又在棺木穿气孔,即在棺木上钻上一孔,使空气流入,以便棺内屍体与地下土气相通,此称「放栓」。
(10)《坚灵》:「安灵」是於埋葬後,把亡魂牵引到家中,暂时安置在灵桌的意思,这个时,候,要准备供物,由道士僧侣诵经,行安灵式,遗族也要烧香礼拜号哭,一直到除灵後,每天早晚两次烧香 礼拜号哭。
5.做旬
出葬後,除每日朝夕「孝饭」外,另每隔七日奠旬祭一次,称「做旬」。其各旬旬祭情形如下:
(1)《头旬》:第七日称《头旬》:传说人於死後的第七天,方知自己已死,亡魂会回到家中哭泣,所以遗族在半夜十二点开始哭泣,到第二天中午供养供物,并烧金纸和号哭,「头旬」是由死者的儿子来祭祀,并延请僧道在灵前诵经「开魂路」,道僧举行法忏,多设法坛於葬家(一、二、四、六旬为小旬,奠祭从略。
(2)《做百日》:死後一百天所做的祭祀叫做「做百日」,钱皂人请来和尚和道士,举行盛大的供养,贫人只是在灵前摆供物,由子孙礼拜号哭,在这一天,要由「粗孝」换成「幼孝」。
(3)《做对年》:死後一年的祭祀叫做「做对年」,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来,以牲醴祭祀,但不请道士,待天亮後,大家一起把孝服脱掉。
(4)《除灵》:於尾旬或「做百日」、「做对年」时「除灵」撒灵桌。古俗,除灵次日,丧家妇女换穿素服,至寺庙行香後,始准回家省亲,称「行圆」,盖视丧中为不祥也。
(5)《合炉》:合灶是在丧事终了後,亡者香灶一部份放在祖先的一部份放在祖先的香灶中,和祖先的牌位一同奉祀,也有的人把新亡的牌位烧掉,把各字写在大牌上。合灶的时间在一年忌前半期的六月或後半期的十月,由於「合灶」为丧事,一般人均不愿在过年时做,有些地方则要满三年才除灵与合灶。
(6)《拾骨》:拾骨就是「洗骨」的意思,埋葬後,经过一定的时间,要把骨头挖出来,擦乾後晒太阳,然後放在「金斗」中。洗骨为台湾的民间习俗,同样要选吉日良辰,请土公拾骨,放在「金斗」时,头骨要朝上,并用绵包起来,细的骨头则用红纸包,如果骨头上的肉都已完全腐掉,表示吉利,反之,成木乃尹或有未腐掉的肉,则对子孙不利,要把肉削掉。洗骨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定,十六岁以下未成年不做;三十岁以下於埋 葬五年做;四十岁前後於埋葬六年後;五十岁以上於埋葬六年、八年、十二年後,也就是依照年龄而成正比。但「破骨」的人(生辰八字不好的人)不拾骨。古时农业社会,生活步调缓慢,故许多生命礼俗,以一件件琐碎做来 ,但今日工商社会,一切讲求时效,以上这些习俗也就简略多了,所谓「简单、隆重」即可,避免繁复奢华是当今处世之道。
北京殡葬一条龙服务_北京白事丧葬殡葬价格
1、殡仪服务套餐费用含灵车费、火化费等殡仪馆费用,无额外收费项目(骨灰盒、寿衣及客户要求单加项目除外)。
2、不同殡仪馆的套餐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会有所不同。
购买公墓安葬需要哪些手续
1、由公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墓穴和型号、价格。
2、亲属选好墓地在确定购买之后,交款时,亲属须带身份证、火化证明,须留下亲属姓名、安葬人姓名、与安葬人的关系、家庭详细住址、联系电话。
3、亲属安放骨灰时,到安葬窗口提供墓穴证、领料单、墓穴发票,办理落葬手续,开出派工单。安葬完毕后,安葬人员须经亲属同意,由亲属在派工单上签字后,方可离开。
4、墓穴维修,亲属须带墓穴证和公墓管理中心收款发票,到售后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核实后,按要求将及时安排维修人员进行修复。
需要出示死亡证明即可,原件复印件都可以,具体当当地的政策。一般公墓的销售人员会告知你需要准备哪些资料的,您可以咨询他们。
by恩雪天使公墓电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