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住在北京的清朝皇族要把陵墓建在河北尊化
清朝的官书对此地的风水备加赞赏,在《畿辅通治》、《清朝文献通考》等上都有记载。也就是说建陵在关内是因此地为风水宝地,可以永保帝运昌盛。
清东陵的风水宝地是谁指定的呢?是顺治皇帝定的。
在《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校猎于此,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因自取佩牃掷之,谕侍臣曰:‘牃落处定为穴。’至是陵成,皆惊为吉壤。”就这么定下来了。看起来很有传奇色彩。不过在清人的记载以及乾隆的几首诗中都是这么写的
清代的陵寝以京城为中心,东有遵化的清东陵,西有易县的清西陵,这就为后代子孙选址带来困难。按理说应当都随了雍正葬在西陵,但是首先乾隆就不愿意,他自己是看上了东陵的胜水峪一带的地方。所以他就想出了一个“昭穆而建”的方法。
“昭穆”就是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排列依照始祖居中,后世中偶数排列的位于左方,奇数排列的位于右方。按照这种昭穆次序,自雍正帝之后,凡帝数为偶数的皇帝就葬在西陵,奇数的就葬在东陵。但是这一制度并没有被严格执行。
你问的是清东陵吧?
古代皇帝选择陵墓,都是依据风水来定的。清东陵所在的河北遵化是风水宝地,只要看看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多大影响而离唐山很近的清东陵几百座陵建都没有太大损伤,你就可以知道了。
可能是那里风水好。他们向往。
风水绝佳
北京的”七王坟“埋葬的清朝的哪个王爷
七王坟
醇亲王墓俗称七王坟。七王坟位于北京西郊北安河西北10余里的妙高峰古香道旁,是清道光帝第七个儿子醇亲王奕轩的陵墓。
墓主醇亲王名奕譞,为清道光皇帝第七子,是光绪皇帝生父、慈禧太后的妹夫,地位十分特殊,曾任满洲都统、御前大臣等要职。
七
王坟址早在唐代就是佛家圣地,“西山八院”之一的香水院,就指这里。
醇亲王生前在蔚秀园养病,到西山响堂闲逛,看中了此地,慈禧和光绪赐银五万两买山建坟。七王坟于同治七年( 1868年)
开始筹建,光绪二十六年(190O年)竣工。墓地有四个宝顶:正中大的为七王奕轩之坟,左右三个小的是他的三个妻子之墓。
墓地建筑依山势而设,
由低到高,层层有序,顺着一百多蹬石阶拾级而上,首先看到的是碑楼,碑文记载着酸亲王的生平。碑楼西边有数棵粗壮挺拔的古松,碑楼后是一个石拱桥。石阶顶
端,便是七王坟墓地。墓地的北边,是七王坟的阳宅。该
宅由四个院落组成,院内有祠堂、享殿、过厅、走廊、花园等,布局幽静完整。院中有大小建筑数十间,最低层北跨院的一座殿堂内,有一块石碑,记载着修建七王
坟的经过。游人在参观古墓之后,站在妙高峰上远眺,起伏的山峦、宽阔的田野、整齐的果林,会感到心旷神怡 。
王爷,皇帝的儿子和女儿一般都是自己建立陵墓,单独埋葬,主要是埋在北京、河北一带,那时候应该叫直隶。但有个别的会埋在皇陵里,一般都是早殇的皇子公主。
北京的八王坟是谁的墓,墓主人是什么时候下葬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据有关资料记载,八王坟就是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墓地,也是北京比较有名的一处清代王爷坟。老居民也回忆说,从祖辈上流传下来就知道这里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坟地。既然英亲王阿济格在努尔哈赤的众多皇子中排位第十二,为什么会对他死后的墓地称为“八王坟”呢?这是因为阿济格在清朝初期开国诸王的排序中列为“八王”,所以对于他去世后所葬的墓地,民间老百姓一直俗称“八王坟”,并作为地名称谓一直延续几百年至今。 阿济格,生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与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同为太妃阿巴亥所生。阿济格从征察哈尔、喀尔喀、朝鲜,到与明军交手的宁远之战、锦州之战、广渠门之战,一直是后金骁将。崇德元年(1636年)进爵武英郡王,攻略明朝保定等地,“五十六战皆捷”。顺治元年(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带领阿济格和多铎夺取了北京城,阿济格被封为英亲王,在王爷中排位第八。同年,他奉命追击李自成,军队开进江西。1651年,多尔衮病死,阿济格密谋承袭摄政王位,事泄遭幽禁,后被赐死——其骨灰埋葬于通惠河畔一处荒凉之地,即后世所谓之“八王坟”。 八王坟的历史变迁 康熙帝在位时,开始重新重视阿济格的开国功勋。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八王坟,有了宫门、享殿、宝顶、墙圈、驮龙碑,正坟、土坟主次分明,更有“东衙门”、“西衙门”之别,占地一顷数十亩,规模宏大,墓主人的地位可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地宫大门。据见过它的老人回忆,门后有两道弯槽,内有两个石球;关门时,石球顺着弯槽滚至门后,大门就无法推开了。 但是,辛亥革命后,王爷坟的宫门、享殿被拆除,卖作砖瓦木料,受到严重破坏。日伪时期,王爷坟多次被盗,“东衙门”因为埋有殉葬品,更是首当其冲。到了解放初期,八王坟已经破败不堪。 1950年,“东衙门”地皮被财经印刷厂征用,5年后转给葡萄酒厂。正坟和“西衙门”则被度量衡厂(后迁走,原址建设为北京仪器厂)占用。与厂区配套,八王坟一带很快形成了居民区。随着长安街向东西两侧延长,开通了八王坟到公主坟的1路汽车,八王坟被牢牢地定在了北京交通网的主干线上,成为家喻户晓的地名。1965年,受极左思潮影响,八王坟一度被改名为“建光东里”;1977年才恢复原名。而今的八王坟,位于长安街东沿长线上,以大望桥(立交桥)为核心,西接建国路,东启京通快速路,南北纵贯西大望路;地铁1号线横穿于此,设站点“大望路”;几十条公交线路在此设站,去往河北三河地区的930路及其支线以八王坟东为首发站;八王坟长途汽车站也是赫赫有名。这一切,都使八王坟成为京东近郊地区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进入21世纪后,SOHO现代城、蓝堡国际中心等一系列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八王坟地区更成为令房地产界垂青的黄金地段,而原来历史上曾经真正存在过的“八王坟”,却因为早已不存在几乎被人们遗忘了。
康熙的陵墓安葬在哪里
康熙的陵墓位于清东陵。
清东陵在河北省尊化县的昌瑞山下,是清朝入关以后营建的最大的陵墓区。整个陵区划分为前圈和后龙两部分,前圈是陵园建筑区,后龙是衬托山陵建筑的北隅,范围很广。
东陵背依昌瑞山。历史记载,这块地方是由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清入关之后,有一次顺治皇帝狩猎,偶然来到昌瑞山下,停辔四顾,惊叹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说完就取出佩仍向远处,对侍臣说:"落处定为穴。"由此开辟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陵墓区。清东陵的陵园布局以孝陵为中心,东边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边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和咸丰皇帝的定陵。陵园里一共葬有一百五十多人,包括五个皇帝、十五个皇后,还有很多皇贵妃、贵人、常在、答应、格格、阿哥等。
1.康熙死后葬于清东陵。
2.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占地80平方公里。
3.清东陵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死后葬于清东陵,既今天的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内葬有顺治帝孝陵、孝庄的昭西陵、乾隆帝裕陵、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康 熙帝的陵墓为景陵。
一座陵墓,埋葬了一位皇帝,四位皇后,四十八位妃嫔和一位皇子,这样的埋葬规格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就是康熙皇帝的景陵。
从空中看,景陵整体上呈半圆形,地位高者列前居中,地位低者居后。景陵地宫内,除了葬康熙皇帝,还有孝成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和敬敏皇贵妃。景陵妃园寝内葬有四十八位妃嫔和康熙的皇十八子胤衸。四十八位妃嫔中,包括贵妃1人,即温僖贵妃;妃11人,即慧妃、惠妃、宜妃、荣妃、平妃、良妃、宣妃、成妃、顺懿密妃、纯裕勤妃、定妃;嫔8人,贵人10人,常在9人,答应9人。敬敏皇贵妃原本和妃嫔们葬在一起,后来移葬在景陵地宫内。景陵妃园寝正中是温僖贵妃,景陵双妃园寝葬抚育过乾隆的康熙妃嫔悫惠皇贵妃和惇怡皇贵妃。
景陵为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陵寝,位于唐山遵化马兰峪清东陵昌瑞山脚下,清孝陵东约一公里处。景陵背靠昌瑞山,南望象山,峰峙山川,山水交映,可谓是景物天成,“上吉佳壤”的风水宝地。自建成后就引起了盗墓贼的觊觎。1945年日本投降后,清东陵附近的一些土匪掀起了继孙殿英之后的第二次盗掘清东陵文物的狂潮。同年9月,当地一个姓张的人纠集约300余人对景陵展开了大规模的盗掘,将尘封了200余年的景陵地宫打开,并把随葬珍宝全部盗走,康熙皇帝及四后一妃的骸骨散落在地宫之中,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清东陵埋葬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孝庄文,慈安,慈禧等十五位皇后,香妃等一百三十六位妃嫔
河北省易县永宁山清西陵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还有皇后妃嫔,其中包括珍妃
清东陵中的景陵,位于唐山遵化马兰峪清东陵昌瑞山脚下,清孝陵东侧1公里处。该陵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十日动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
与康熙帝同葬景陵的有: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辅政大臣索尼孙女,废太子生母,康熙十三年因难产而死,年仅22岁)、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女,康熙十七年逝世)、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佟国维之女,康熙二十八年病逝,死前一天立为皇后)、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雍正帝生母,康熙时为德妃,后尊为皇太后,雍正元年逝世)、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皇十三子怡亲王胤祥生母,康熙时为敏妃,康熙三十八年去世,入葬景陵妃园寝,雍正元年追封为皇贵妃,迁葬景陵)。
清朝一品到九品下葬制度
秦汉以后,几乎可以说是无墓不坟了。在整个封建社会,坟墓等级分明,官爵越高,墓地越大,坟头越 高。郑玄提到“汉律曰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
唐、宋、元、明、清五朝的典章对比不同品官和庶人。
人墓地的大小
公侯100 方步
一品90 方步
二品80 方步
三品70 方步
四品60 方步
五品50 方步
六品20 方步
七品以下20 方步
庶人20 方步
坟高也尊卑有别:
公侯20 尺
一品18 尺
二品16 尺
三品14 尺
四品12 尺
五品9 尺
六品7 尺
七品以下6 尺
庶人4 尺
墓碑与碣
《说文》对碑字下的定义是“竖石也”。碑可以立在庭院中测量日影长短,用作计时工具,也可立在门外用作拴牲口的桩子。先秦古书提到的碑,都是指这一类长条型的竖石。当时下葬,也在墓穴四角或两边树碑,碑的上端凿有圆孔,叫做穿,以穿为支点并控制平衡,用绳索慢慢地悬棺而下。这种用来下棺的碑有木制的,也有石制的。棺木放入墓穴后,碑也随之埋入墓中。
从西汉末年开始,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墓中,也不在下葬后撤除,而且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官爵姓名,这就成了墓碑。早期的墓碑上部仍有穿,顶端或作方尖形,称圭首,或作圆弧形,刻上云气图案,称晕首。
东汉时墓前立碑蔚成风气,许多墓碑除刻有墓主官爵姓名外,还刻上介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并加以颂扬的长篇文字,碑阴则详列立碑人的姓名。
晋代由于墓碑“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一度曾予禁止。
唐宋时准许一定级别的官员墓前立碑。碑首称碑额,刻有螭(chī,无角的龙)、虎、龙、雀等图样,碑身下还有碑座,称为趺。当时规定五品以上墓碑为螭首龟趺,高度不得超过九尺,七品以上墓碑为圭首方趺,高四尺。
明清时更把墓碑的形制作为体现墓主身份的标志,规定更为细致:一品为螭首龟趺,二品为麒麟首龟趺,三品为天禄、辟邪(传说中的两种神兽)首龟趺,四至七品为圆首方趺,圆首的碑又称碣。碑身、碑首的高度、宽度以及趺座的高度也都有等差,最高等级的墓碑通高达一丈六尺。原则上庶人墓前不许立碑碣,但这种禁令并未严格执行,所以一般人死后墓前大多立有石碑,只是体小制陋,又无趺座而已。
很复杂,很详细。。。以下是清史稿的原文,除了品官也包括公侯伯的。
品官丧礼定制,有疾迁正寝,疾革书遗言,三品以上官具遗疏,既终乃哭。立丧主、主妇。护丧诸执事人治棺,民公采板,侯、伯、一品官以下朱棺。讣告。设尸床、帷堂,陈沐具。乃含。三品以上用小珠玉,七品以上用金木屑五。袭衣,常服一称,朝衣冠带各以其等。明日小敛,陈敛床堂东,加敛衣,三品以上五称,衤复三、襌二;五品以上三称,衤复二、襌一;六品以下二称,衤复、襌各一:皆以缯。衤复衾一。又明日大敛盖棺,设灵床柩东,柩前设灵座,陈奠几,丧主及诸子居苫次,族人各服其服。
朝夕奠肴馔,午饼饵。遇朔望,则朝奠具殷奠,肴核加盛。初祭,陈馔筵羊酒,具楮币。公筵十五席,羊七,楮四万;侯筵十二,楮三万六千;伯筵十二,楮三万二千:羊俱六。一品官筵十,羊五,楮二万八千;二品筵八,羊四,楮二万四千;三品筵六,楮二万;四品筵五,楮万六千:羊俱三。五品筵四,楮万二千;六、七品筵三,楮万:羊俱二。
族人齐集,丧主以下再拜,哭奠如礼。卒奠,大功者易素服,大祭同。初祭,期服者易素服,百日致奠薙发,三月而葬。
一品茔地九十步,封丈有六尺,递杀至二十步封二尺止。缭以垣。公、侯、伯周四十丈,守茔四户;二品以上周三十五丈,二户;五品以上周三十丈,一户;六品以下周十二丈,止二人守之。公至二品,用石人、望柱暨虎、羊、马各二,三品无石人,四品无石羊,五品无石虎。其墓门勒碑,公、侯、伯螭首高三尺二寸,碑身高九尺,广三尺六寸,龟趺高三尺八寸。一品螭首,二品麒麟首,三品天禄辟邪首。四至七品圆首方趺,首视公、侯、伯递杀二尺至尺八寸止,碑身递杀五寸至五尺五寸止,广递杀二寸至二尺二寸止,趺递杀二寸至二尺四寸止。
清朝时期爱新觉罗姓的墓地在哪
清朝皇室除了皇帝,后,嫔,妃陵寝有东陵和西陵之外,其他勋贵王侯是没有特定陵寝的。举个例子:
八王坟 八王坟,位于今日东四环四惠桥西南侧的通惠河北岸。这里,曾经埋葬着清朝的“八王”阿济格。
历史文化背景
据有关资料记载,八王坟就是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墓地,也是北京比较有名的一处清代王爷坟。老居民也回忆说,从祖辈上流传下来就知道这里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坟地。既然英亲王阿济格在努尔哈赤的众多皇子中排位第十二,为什么会对他死后的墓地称为“八王坟”呢?这是因为阿济格在清朝初期开国诸王的排序中列为“八王”,所以对于他去世后所葬的墓地,民间老百姓一直俗称“八王坟”,并作为地名称谓一直延续几百年至今。
阿济格,生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与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同为太妃阿巴亥所生。阿济格从征察哈尔、喀尔喀、朝鲜,到与明军交手的宁远之战、锦州之战、广渠门之战,一直是后金骁将。崇德元年(1636年)进爵武英郡王,攻略明朝保定等地,“五十六战皆捷”。顺治元年(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带领阿济格和多铎夺取了北京城,阿济格被封为英亲王,在王爷中排位第八。同年,他奉命追击李自成,军队开进江西。1651年,多尔衮病死,阿济格密谋承袭摄政王位,事泄遭幽禁,后被赐死——其骨灰埋葬于通惠河畔一处荒凉之地,即后世所谓之“八王坟”。
八王坟的历史变迁
康熙帝在位时,开始重新重视阿济格的开国功勋。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八王坟,有了宫门、享殿、宝顶、墙圈、驮龙碑,正坟、土坟主次分明,更有“东衙门”、“西衙门”之别,占地一顷数十亩,规模宏大,墓主人的地位可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地宫大门。据见过它的老人回忆,门后有两道弯槽,内有两个石球;关门时,石球顺着弯槽滚至门后,大门就无法推开了。
但是,辛亥革命后,王爷坟的宫门、享殿被拆除,卖作砖瓦木料,受到严重破坏。日伪时期,王爷坟多次被盗,“东衙门”因为埋有殉葬品,更是首当其冲。到了解放初期,八王坟已经破败不堪。
1950年,“东衙门”地皮被财经印刷厂征用,5年后转给葡萄酒厂。正坟和“西衙门”则被度量衡厂(后迁走,原址建设为北京仪器厂)占用。与厂区配套,八王坟一带很快形成了居民区。随着长安街向东西两侧延长,开通了八王坟到公主坟的1路汽车,八王坟被牢牢地定在了北京交通网的主干线上,成为家喻户晓的地名。1965年,受极左思潮影响,八王坟一度被改名为“建光东里”;1977年才恢复原名。而今的八王坟,位于长安街东沿长线上,以大望桥(立交桥)为核心,西接建国路,东启京通快速路,南北纵贯西大望路;地铁1号线横穿于此,设站点“大望路”;几十条公交线路在此设站,去往河北三河地区的930路及其支线以八王坟东为首发站;八王坟长途汽车站也是赫赫有名。这一切,都使八王坟成为京东近郊地区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进入21世纪后,SOHO现代城、蓝堡国际中心等一系列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八王坟世界华侨陵园地区更成为令房地产界垂青的黄金地段,而原来历史上曾经真正存在过的“八王坟”,却因为早已不存在几乎被人们遗忘了
公主坟 -- 北京究竟有多少公主坟
数百年来,北京地区埋葬历代公主数以百计,形成公主坟村的何止数十。但因年代久远,大多数公主坟地早已湮灭无痕。笔者走访了几十处公主坟,发现目前仍叫公主坟的地方有十处左右。
北京人乃至到过北京的人,大都知道在北京长安街延长线复兴路西三环交会处有个名叫公主坟的地方。若问,北京其他地方还有没有叫公主坟的地方?或许人们就不知道了。其实,数百年来,北京地区埋葬历代公主数以百计,形成公主坟村的何止数十。但因年代久远,大多数公主坟地早已湮灭无痕,就是公主坟村,也所剩无几了。近年,笔者走访了几十处公主坟,发现目前仍叫公主坟的地方有十处左右。兹略加整理,贡献诸考之前,以祈指正。
海淀区香山公主坟:该村北依西山,南临山沟,西为碧云寺,东接西营村,是一座只有37户(1999年)人家的小山村。而它的村名可上溯千年,比北京这个地名还要早,可能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公主坟。可是,现在村中已无人知道该村为什么叫公主坟了。据笔者查知,这里可能埋葬着辽圣宗(公元982-1021年在位)第10女菩萨公主,村庄因此得名。公主墓地早已无存,村周围未发现任何确认为辽公主坟的遗迹。但村名仍存。
房山区公主坟:属房山区大紫草坞乡。这里埋葬的是明成祖长女永安公主,村庄因此得名。现在,墓已平毁,村庄仍在,村名依旧,至今已六百余年了。
朝阳区草房村公主坟:朝阳区内叫公主坟村的地方有好几个,最东的是草房村北的公主坟村。这里埋葬的是清太清颐园公墓宗后皇太极十四女和颐格纯长公主。她是有清一代惟一嫁给汉人的皇帝亲女。她的丈夫是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吴三桂反,吴应熊及其子世霖被诛。因公主是康熙帝姑母,得到康熙帝特别慰谕。她活了63岁,死后葬于今草房村北,形成公主坟村。草房村与公主坟二自然村于1958年合并,称公主坟村,1982年改名草房村至今。公主坟则已平毁。
丰台区长辛店公主坟:在今长辛店南约3.5公里处,有村庄名公主坟村。该村附近埋葬的是清世祖福临抚其兄承泽亲王硕塞之女和颐和顺公主。村名沿用至今三百余年,现公主坟宝顶夯土仍存二米多高,是北京地区唯一留有残迹的公主坟。
海淀区永丰乡公主坟:在海淀区东北边界,昌平县沙河镇西南有座小村叫公主坟,它位于西玉河村东,属东玉河村委会管辖,现有81户居民254人。传说这里埋葬的是乾隆帝第10女固信和孝公主,她的丈夫丰绅殷德,就是有名的贪官、乾隆帝宠臣和珅的独生子。坟墓早已平毁,现在上面已盖起了房子。
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位于复兴路与三环交会处,1965年修地铁时才将遗骸迁出坟墓平毁,现为街心公园。这里埋葬了两位公主,一位是清嘉庆帝三女儿庄敬和颐公主,另一位是嘉庆帝的女儿庄静固伦公主。二人都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去世。这或许是二位公主葬于一处的原因。二人宝顶东西并列,坐北朝南。东边是三女儿庄敬,西边的是四女儿庄舒。这里村子原叫王佐村,清末改名苑家村,是北京最著名的公主坟。
对于这座公主坟,有许多传说:一是说这里埋的是“清代惟一的汉族公主孔四员,另一说这里埋的是乾隆帝的女儿———“还珠格格”原型和颐公主,虽然这两种说法都分别上了一些旅游书籍,但都是毫无根据的臆造。
朝阳区大山子公主坟:该村隔京顺公路与大山子北里相望。在修筑望京街时,全村搬迁,村名不存。此村曾名公主坟,1966年定名公主坟。此村因埋葬乾隆帝抚其弟弘昼女和颐和婉公主得名。
朝阳区静安庄公主坟:因埋葬雍正帝抚其弟允祥女和颐和惠公主得名,但村庄早已不存。
除上面介绍的八个公主坟村外,还有两个“六公主坟”:
朝阳区和平街六公主坟:今和平街胜古东里原名六公主坟。1984年,根据其位于胜古南里和胜古北里之东,改名为胜古东里。这里埋葬的是康熙帝十女固伦纯悫公主。公主有五个姐姐都夭折了,她成了老五;然而,康熙帝还抚养了其弟恭亲王常宁之女为义女,此女比纯悫公主年长,于是人们便称她为六公主了。
朝阳区来广营乡六公主坟:位于东北四环转弯处。因埋葬道光帝六女寿恩固伦公主而得名。1982年地名普查时,将六公主坟改名六公主村。但目前多路公交车过此,都仍以六公主坟为站名。
你想盗墓啊,
清朝皇家陵墓,为何不放在北京
清朝皇族陵寝有三处: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关外三陵是最早的,因为清朝也是从那发迹的。
一、关外三陵,也就是三处:
一是永陵:公元1558年建立,葬着努尔哈赤的祖先,有六世祖、曾祖父、曾祖、祖父、父亲、叔父等。二是福陵:始建于1629年,葬着努尔哈赤及其皇后。三是昭陵,葬着皇太极及其皇后。
二、清东陵
这是规模最大、也是最著名的清朝皇家墓群。清军入关后,有一次顺治皇帝在外围猎,走到今天的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看到这一代风水极好,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南有金星山如做朝拜、中有影壁山做书案、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如白虎盘踞,还有两条大河环绕夹流。顺治皇帝立即启动了清东陵的建设。清东陵建设前后两百多年,有五座皇帝陵(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另外埋着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三、清西陵
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雍正年间开始建设,里面有皇帝陵四座(雍正、嘉庆、道光、光绪),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
关内的清东陵、清西陵,其实离北京都不远。如果要计较为什么北京没有陵墓,只能怪北京的面积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