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多拉查人的丧葬习俗?
居住在苏拉委西岛中南部的多拉查人的丧葬礼仪也很奇特。多拉查人认为,人死后就会回到造物主的身边那里,因此他们对死者的葬礼和祭典很隆重。根据死者的地位,多拉查人的葬礼大致分为4等:(1)在政府任职的贵族,葬礼活动要进行14天,起码宰杀24头牛;(2)不任职的贵族,葬礼活动搞7天,宰牛12头;(3)非贵族出身的社会名流,葬礼活动进行5天,宰牛6头;(4)一般百姓,葬礼搞3天,宰牛数量根据财力而定。按规定,贵族举办丧事,要为死者造灵堂,为死者制作讲究的棺架和灵柩。棺架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仅作为装饰,下层放灵柩。棺架通常要绘制传统的图案,棺材外面要缠上红色或黑色的布。多拉查人的棺材不是埋在地下,而是放置在山洞里的石崖内。他们认为放置在石崖内的死者的灵魂与活着的人们保持着联系,可以协助人们守护稻田,驱逐恶魔。山洞前立有模拟死者的雕像。
印度为什么要进行公开葬礼
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与民族的葬礼都是公开的,包括中国在内。
发讣告,开追悼会,都是广而告之的。
只有极个别的特殊情况,才会搞秘密葬礼。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传统上,将死者抬送到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担任,但是现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给专人处理。在印度,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 一般送葬的仪式都非常简单,但是比较富有的人家,可能会请乐师在前面演奏,浩浩荡荡地游行。火葬前,死者的长子必须手持油灯绕行遗体3次,当火葬柴堆被点燃时,死者长子必须将头发剃光,只在后脑勺留一小撮,然后到河里沐浴净身。火葬结束后,死者骨灰会被扫到河里,代表灵魂已经脱离躯壳、得到解脱。
印度寡妇的自焚殉葬风俗是怎样的?
在人类的婚姻关系中,印度的女人是不幸的。印度的姑娘,按习俗一般长到10岁就要嫁人。妻子必须把丈夫捧为神明,心甘情愿地顺从丈夫的意愿。作为丈夫,尽管他相貌丑陋、年老体衰、举止寒酸、性情暴躁、荒淫无耻、酗酒无度、赌博成性,尽管他是个瞎子、聋子、哑巴。总之,不管丈夫怎样不健全,妻子都不能计较,不得流露出半点不满。妻子只有在丈夫吃饱饭后才能吃饭;丈夫唱歌,她必须感到快乐,丈夫苦恼,妻子也应该面带愁云;如果丈夫对她发火,甚至打她,她应该忍气吞声。
最不幸的是印度寡妇。在印度教里有一种叫“萨蒂”的寡妇殉葬制度,如果丈夫死了,妻子也应该同亡夫一起躺在火葬的干柴上,让自己活活烧死。只有这样,所有人才会称赞她是个贤德的妻子。
十八世纪初,印度的马拉瓦亲王活到八十岁时才死掉,他的遗体裹着华丽的服装,摆放在一个铺满干柴的大坟坑里,他的四十七个遗孀也被推进这个坟坑里活活地用火烧死了。一开始的时候,这些女人虽然憋得喘不过气来,但还显得很勇敢。可是一旦烈火烧身时,她们都大声痛苦地惨叫不绝,有些女人忍受不住,从烈火中蹿出来,守护在周围的士兵会毫不留情地用长矛逼迫她们两次跳入火中。
寡妇自焚的残忍习俗,归根结底是一种丈夫支配妻子的最露骨的手段。这样做是为了确保丈夫在生病期间能够受到妻子的照料,并且防止妻子起毒害丈夫之心。因为丈夫健康,妻子就没事,丈夫如果死了,妻子就得自焚殉葬。这样就使得女人不敢冒险犯上作乱。
这种陋习虽然早在1829年就被统治印度的英国人废除了(英国殖民者总算做了一件好事)。但是,即便是现在,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农村里,还能看到这种痕迹。2006年5月,一位名叫维德娅瓦蒂·辛格35岁的印度寡妇在亲戚逼迫和殴打下,被迫跳向焚烧丈夫遗体的火葬堆,为丈夫殉葬。400多名村民们将她丈夫拉克罕的遗体送往火葬场所,当木柴开始熊熊燃烧时,维德娅瓦蒂在当地村民的怂恿和逼迫下,痛哭着抛下3个年幼的孩子,跳向了燃烧着拉克罕遗体的火葬堆,在村民众目睽睽注视下活活被烧死。一开始是她自己爬上火葬的柴堆,火烧起来后,她想逃出来,但是被她丈夫的三个兄弟用棍棒赶了回去。
即使没有自焚殉葬,印度的寡妇通常也都遭受种种非人的待遇。许多寡妇被婆家赶出门,过着乞讨的生活。娘家也不允许她回家,即便能够接受,也要剃掉头发,日食一餐,睡地板,吃剩饭,而且不许改嫁,不许倚门而立,不许参加祭祀。
印度是个奇怪的社会。虽然是个文明古国,但也残留了不少骇人听闻的野蛮和愚昧,传统与现代文明并存。在新德里、班加罗尔以及孟买宽敞的大街上,古老的神牛悠然地在散步。
克里什娜·达斯今年只有25岁,长得楚楚动人,她很会带孩子,而且有一手制作芳香咖喱粉和松软面包的绝活,然而,对于在印度西孟加拉区她的婆家人和朋友们来说,她就像不在人世一样。
一年前达斯的丈夫不幸去世,达斯在婆家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在周围人的眼中,她成了一个不祥的动物。她不得再婚,不能穿鲜艳的莎丽服,甚至在每天祈祷几个小时后,只能吃到别人施舍的如同猪狗食的饭菜。
印度社会等级森严,但再也没有比丧夫的妇女更悲惨的命运了。印度许多地方的寡妇,都被打入社会最底层。虽然从当地宗教中找不到如此对待寡妇的根据,但这已经成为印度家族文化的一部分。
在传统的印度家族里,女人只能扮演相夫教子的角色,只有那些有钱的或者比较文明的家族中的妇女才有机会逃脱被迫害的命运,而能够再婚的女人更是少之又少。印度全国目前约有3300万寡妇,其中,约有一半的寡妇年纪都在50岁以上。丈夫死了,她们的生活也如同死亡。
70岁的老寡妇穆克吉光脚坐在瓦腊纳西市的一家小纺织作坊门口,手里握着把剪刀,一刀接一刀机械地撕扯着一块旧衣料。她的身后摆放着一堆卷布和两台老掉牙的织布机。由于年深日久,机器一运转起来就晃荡个不停,还时不时地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穆克吉的工作就是把那些卷布加工成被单、床罩等最基本的床上用品,她每天从这份活计中获取的报酬不足一个美元。除此之外,穆克吉每天还得给三户人家打扫卫生,以此换取几十个美分。这两项微薄的收入加在一起,刚好够她吃饱肚子,另外再租上一间没有床的屋子。
穆克吉7岁那年就被父母卖到一户人家作媳妇,丈夫原配的妻子死了,带着4个孩子。婚后还不到两年,丈夫就撒手归天了,当时只有9岁祥鹤园公墓的穆克吉便从此成了“寡妇”。蛮不讲理的婆家将她扫地出门,万般无奈之下她只得搬回家和父母住在一起,不料没过多久,父母亲也相继去世了,哥嫂拒绝收养穆克吉——这个在他们看来没人愿要的“弃妇”。
印度有哪些丧葬民俗
按印度教风俗,人死后,由家属给尸体洗澡,穿上新衣服。然后,将尸体放上柴堆,覆盖干柴,浇上酥油。在祭司的指挥下,死者直系男亲属高举火把,绕柴堆转多圈后,点火将尸体焚化。火葬后第四天,死者家属到火葬场取死者骨灰,并盛放在一个金属罐里,后投到圣河里。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教徒不火化,按教规,实行土葬,葬礼由阿訇或牧师主持。
在印度,一个印度教徒死了,大家出于礼貌,都要向死者的家属致哀表示哀悼,否则被旁人和家属看不起,人死后,从哀悼的那一天开始,死者的家属要停止做饭,不动烟火,有的地方长达十天之久。
印度教一般实行火葬,这与我们中国一样,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史书记载,我们的火葬是从印度传过来的。我们是死者被拖入火葬场,整容化妆后,搞一个简单的悼念仪式就被送入专门的焚烧尸体的火炉中焚烧。而在印度是有一个专门的露天焚烧实体的场所。有的地方只有一个供焚烧的火化台,有的地方有十几个火化台,尸体多了就排队,一个一个地轮流进行。
火葬时,人们要把尸体抬到焚尸场或运到河边,用木材或牛粪焚烧,在抬死者到焚尸场或运到河边的路上,人们嘴里不停地喊着:“拉姆,拉姆,瑟迭咳!(意思是“罗摩的名字是真理)”,即罗摩在召唤,死者要回到罗摩那里去了,也就是说,死者要升天了。一般的家庭用普通的木柴加上汽油、煤油或植物油等焚烧,而一些富有之家则用带香味的木材或在上面浇上煤油或酥油焚烧。点火之前家属要围绕尸体连饶四圈,从右往左,死者的头部朝西面,长子才能举火点柴,从头部开始烧起,焚尸时,除死者的妻子以外其他女性都不得在场。因为她们属于不祥之物,有的地区是禁止所有女性不得在场。死者的头颅不易烧透,由长子敲碎表示死者的灵魂已经升天。在印度教徒看来,儿子的作用是很大的。
焚尸场的场面,一字排开的火化台上燃烧着熊熊烈火,人们不断地加油,尸体在木柴与油料的作用下越烧越旺,浓重的黑烟和焦糊味扑面而来,周围全是或站或坐死者的家属。
死者的骨灰最后被撒入神圣的恒河让河水冲走,随水流去,印度教徒们认为,这样做可以洗掉死者生前的罪过,变得圣洁,可以升天。印度人称恒河为“圣河”,是母亲河,河水可以洗涤净化人的灵魂,感激它,尊敬它,很多人跳进河里洗澡,有时早晚洗一次,有时一天洗几次。到恒河里洗澡的人拥挤不堪,场面也很壮观。人们更愿意死后在河边焚尸体,然后再把骨灰撒到河里,好让自己的灵魂上天。
尸体火化完毕,家属回家后先要洗澡,否则不能接触别人和任何东西,丧事过后有的还要去庙里拜神,给些施舍,有的还请穷人吃饭,就是在印度各地做法都不一样。
印度有哪些文化习俗
印度最具特色的国服称"沙丽"。沙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是印度妇女的普通装束。沙丽是一块一米多宽、五六米长的布料。穿着时,妇女们自腰部缠起,绕过胸前,一端搭在肩上,用一枚别针别住。随着历史的发展,沙丽也发生了不少变革。在传统的基础上,妇女们上身配上了名为"杰姆普尔"的紧身胸衣,下身配以叫做"贝蒂戈尔"的衬裙,穿戴起来,沙丽显得更方便实用。印度妇女还喜欢在沙丽上缀上各种图案,如花卉、几何图形等,还少不了一道花边。五颜六色的布料加上独特的图案、花边,沙丽显得更加瑰丽多彩、鲜艳醒目。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语言、风俗、信仰和生活习惯不同,沙丽的式样也很繁多,不拘一格。渔家女喜欢将沙丽的衣片折叠在两腿之间,塞在腰后,便于水上生活;农村妇女由于参加农活,多穿短沙丽。孟加拉地区的妇女常用沙丽的折边遮掩头部,因当地的礼仪限制妇女不得在男人面前抛头露面。西南部地区的妇女穿的沙丽则是一头张开呈扇形,穿起来显得神采飘逸。沙丽的布料则因穿戴者的贫富而不同,穷人穿的沙丽大都是用棉布或粗麻布制作,贵妇人则穿用丝绸或薄纱制作的沙丽,还缀上金丝银线织成的图案装饰。 每逢节日,印度妇女都会穿起自己最喜爱的沙丽逛街串门,走亲访友。 印度妇女还有一种衣服比较普遍,上衣比较宽松,长至膝部,称"古尔蒂",下身穿紧身裤,名叫"瑟尔瓦",再加一条纱巾围在脖子上,长长地向后飘。 印度妇女的首饰种类繁多,有耳环、项链、戒指、手链、手镯、发饰、额饰、鼻饰、胸饰、脚链、脚镯等,从头到脚都有 装饰 品。 印度男人的服饰最普遍的叫"托蒂",是一块三四米长的白色布料,缠在腰间,下长至膝,有的下长到脚部。农村的男人则普遍穿"哈达",即一块布围住腰,一端搭在肩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男人除"托蒂"外,上身加一件肥大的衬衣,名为"古尔达"。天冷时再加一件披肩。在特别重要场合,老人会穿上"古尔达",下身围"托蒂",足踏拖鞋。这种打扮是最有身份的标志。 在城市里,印度男人穿西装也是很普遍的了。一些政府官员在正规场合,穿一种很像我国"中山装"的上衣,也是紧紧的衣领,胸部有一口袋,别一枝钢笔。 即使在热季(3~5月),印度人也很少穿T恤和短裤,男子一般穿长袖衬衫和长裤,女人更不穿短裤,一是为了防暴晒,二是防蚊虫叮咬。 印度男人的头巾和帽子也是一绝。在城市里,除了锡克教徒外,男人一般不戴帽或头巾,而在农村戴帽和头巾非常普遍。印度男人头上的头巾称"塔布",颜色多种多样,戴法各异。男人戴的帽子有土耳其帽、波斯帽、漏斗式斜帽、船形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