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孚的身份
司马孚,司马懿之弟,自曹操时代起,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累迁至太傅。司马孚在“高平陵事变”之际,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后又督军成功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多有功劳,但他性格十分谨慎,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便逐渐引退,未参与司马氏几次废立魏帝之事。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封为太宰,晋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 简明演义传记 司马孚,司马懿之弟,魏国大臣,于三国演义第78回登场,而后多次出现:曹操去世时,司马孚任中庶子,劝曹丕节哀,早登王位;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曹爽之际,司马孚任尚书令,与太尉蒋济共同做表,弹劾曹爽;魏帝曹芳被废后,司马孚赞同太后之言,主立曹髦为帝;曹髦被杀后,司马孚枕尸痛哭,又上表请以王礼安葬;晋代魏时,司马孚哭拜于废帝曹奂前,言“身为魏臣,终不背魏”,被晋帝司马炎封为安平王,不受而退。 历史年表 司马孚,司马懿的三弟,兄弟八人俱知名,时号“八达”。司马孚性格温厚廉让,以贞白自立,不与他人结怨。他还博涉经史,汉末动乱时,与兄弟在迁徙途中,仍不忘读书自学。陈留人殷武,海内闻名,曾获罪被流放,司马孚前去探望他,与他同住同食,被时人称颂。 魏陈思王曹植很有才华,清选官属,以司马孚为文学掾。曹植恃才放旷,司马孚总是诚恳地劝谏他,曹植开始并不接受意见,而后却能向他道歉。后来,司马孚又升为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 【220年】 曹操去世,司马孚劝谏太子曹丕节哀,与尚书和洽等整顿秩序,准备丧事,共同拥护曹丕继位,为魏文帝。当时,曹丕选拔侍中、常侍等官,多用左右亲近之人,司马孚劝谏,于是更改人选。司马孚转任中书郎、给事常侍,宿省内,除黄门侍郎,加骑都尉。 【221年】 刘备伐吴,孙权向魏称臣,许诺送来儿子作人质,送回俘虏于禁,很久没有到达。曹丕疑惑,询问司马孚,司马孚建议不要紧逼,而是准备部队,静观其变。后来,于禁到达,只是因为路上得病而有所耽搁,而孙权的儿子终究没有送来。曹丕率军到达长江岸边,责问吴国违背诺言,于是吴魏关系恶化,吴国停止进贡。之后,司马孚外放为河内典农,赐爵关内侯,又转任转清河太守。司马孚在曹丕时代也和辛毗观点相同,反对伐吴,主张休养生息。 【226年】 魏明帝曹叡继位,欲启用司马孚,问身边的人:“司马孚有他兄长的风范吗?”身边的人回答说:“和他的兄长很相似。”曹叡说:“我有司马懿兄弟二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于是任命司马孚为度支尚书。度支尚书,魏文帝曹丕时开始设置,掌管国家财政。 司马孚认为要擒敌获胜,应该先有准备,每次诸葛亮入侵关中地区,边境的士兵不能抵挡,需要调集中央军队奔赴战场,仓猝间总是来不及准备,应该预先选出步骑二万部队,分为两部,以作交战之用。他又建议,关中地区连年交战,粮食物资储备不足,应该从冀州调集农夫五千人屯于上邽,秋冬训练,春夏屯田。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于是关中物资充实,对待蜀国的进攻也有应对。 【239年】 魏帝曹芳继位,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后来曹爽专权,李胜、何晏、邓飏等乱政,司马孚不管杂事,唯端正自己的行为避免被人陷害而已。 【249年】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政变夺权,司马孚同司马师一起屯兵司马门,控制京师。曹爽一党被诛杀,司马孚因功进爵长社县侯,加侍中。后来,司马孚升任司空,又代替王凌为太尉。 【253年】 吴将诸葛恪征发二十万人伐魏,围攻新城。司马孚督诸军二十万防御,到达寿春,派毌丘俭、文钦等进攻。诸将想迅速出击,司马孚说:“进攻的一方,是要消耗大量人力才能成功的,暂且使用诈巧,不要与敌人力争。”故意滞留了一个多月才进军,此时吴军士卒疲劳,加之瘟疫流行,于是望风而退。 【255年】 蜀将姜维进攻陇右,雍州刺史王经战败,朝廷派遣司马孚镇守关中,统领诸军。不久,征西将军陈泰与安西将军邓艾进击姜维,姜维撤退。司马孚回到京师,转任太傅。 【260年】 魏帝曹髦不满司马昭专政,率宫人讨伐司马昭,于宫门处被杀。百官不敢奔赴,司马孚前往,枕尸痛哭,说:“让陛下被杀是为臣的罪过。”上奏请求捉拿主谋者,正赶上太后下令以平民的礼节安葬曹髦(注:司马昭借太后之名称曹髦有不孝的举动,有罪不配为帝,以掩饰弑君之过),司马孚同群公上表,请求改以王礼安葬,得到批准。 司马孚性格十分谨慎,司马懿执政之际,他就有意避免过多地参与权政,而后司马氏几次废立皇帝,他也未参与谋划。司马师、司马昭因司马孚是长辈,也不敢逼迫他,后来进封他为长乐公。 【265年】 西晋代魏,魏帝曹奂被贬为陈留王,迁往金墉城。司马孚前往拜辞,握着曹奂的手,泪流满面,不能自制,说:“臣死的那天,也是纯粹的魏国之臣。” 晋帝司马炎封司马孚为安平王,食邑40000户,进拜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设置官属。每次元会时,皇帝下令让司马孚乘车上殿,皇帝则降阶相迎。等到就座后,皇帝亲自献酒祝寿,以家人之礼对待。皇帝每次下拜,司马孚都下跪来制止,皇帝又赐予他云母辇、青盖车。司马孚虽被如此尊宠,却不以为荣,常有忧色,临终遗令:“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 【272年】 司马孚去世。
明朝汝南王葬在哪
依封地来看应该葬在云南大理。
朱有爋(1380-?)明太祖孙,周定王朱橚第二子,分封汝南王。
洪武十三年二月初五日生,建文四年八月封汝南王。
建文年间,可能是为了夺取周王继承权,有爋告其父谋反,新登基的朱允炆因此削周王爵。成祖即位,复周王爵,有爋为其父所不容,遂改封云南大理。
宣德三年以罪削爵,封国撤除。
汝南王朱有爋生有两子,长子子墐,次子子壛。
你好!
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景泰陵。朱祁钰是天堂公墓因其兄朱祁镇被俘而即位的,夺门之变朱祁镇复位后被废,死后以王礼下葬,因此不在十三陵,宪宗即位后追认其皇帝之位,将其墓扩修为皇陵。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朱元璋死后埋葬在哪里
太祖朱元璋死后埋葬在南京钟山脚下,称孝陵;景帝朱祁钰,因英宗复辟遇害,初以王礼葬北京西郊金山,成化年间恢复帝号,又将王坟稍扩其制,改为帝陵,世称景泰帝陵。其余的13位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县境的天寿山一带,通称明十三陵。
朱祁钰之后的皇帝
之后是明英宗朱祁镇,再往后是他的侄子明宪宗朱见深
朱祁钰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夺了明代宗朱祁钰的皇位,复位成功,改元天顺。
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景泰陵。朱祁钰是因其兄朱祁镇被俘而即位的,夺门之变朱祁镇复位后被废,死后以王礼下葬,因此不在十三陵,宪宗即位后追认其皇帝之位,将其墓扩修为皇陵。
求王嘉《拾遗记》的译文
东晋 王嘉《拾遗记》
译文:
任城王曹彰,是魏武帝曹操的儿子。小时候就刚强坚毅,学习阴阳术数,诵读《六经》、《尚书》等典籍数千言。武帝计划攻打吴、蜀,问曹彰行军作战的诀窍。曹彰能左右开弓,剑术于百步之内,断人的胡须和头发。当时东浪郡献来一只猛虎,纹理斑彩,用铁笼关住。力士们都不敢看。曹彰抓住虎尾,缠在自己胳膀上,猛虎贴着耳朵,不敢出声,大家都佩服他的神勇。后来南越国献一白象子给武帝,曹彰用手捏住它的鼻子,象乖乖地伏在地上不敢动。文帝曹丕曾铸一口万斤重的大钟,悬在文华殿,想换一个地方。力士水泉沟纪念林一百人也挪不动。曹彰把钟背起来就走。四方听到他的神勇,都息兵自保。文帝说:“以任城王的雄武,并吞巴蜀,就象猫头鹰衔死老鼠!”后来曹彰死了,以汉代王礼安葬。出丧时,空中有几百人的哭声相送。都说过去乱兵互相残杀而死的魂灵。没有棺椁收殓,任城王仁慈恩惠,埋葬了这些枯骨。死者在地下也喜欢,精灵心知感激。所以有人赞美王的恩德,国史撰有《任城王旧事》三卷,晋初珍藏在持宫秘阁中。
睿身长七尺,仪容甚伟——期年后,诏听以王礼葬,竟无赠谥焉。北齐书 ·卷十三·列传第五 求这些段落
高睿身高七尺,长得很MAN……一年后,皇帝下诏按照郡王规格安葬,居然没有给予谥号。
采纳为满意答案后 私信本人,加我QQ我现场翻译给你听
记得给问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