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墓地推荐
北京墓地
 北京墓地 > 常见问题 >

丧事坐夜,关于丧事坐夜有什么说法

发布时间: 2021-10-16 02:30 阅读量:   文章来源:采编 作者:京诚小编

丧事上香的正确方法

  这个丧事上香的规矩和忌讳每个地方都是有不同的,下面说一下比较常见的供你参考好了:
  一、丧事上香,忌讳上化学香或者劣质香,这样的危害香上给逝者,反而招惹麻烦,不吉反凶的;上天然香才是正确的上香规矩和仪式。这建议到无相铜炉官网定好点的天然香供奉为好。
  二、上香的时间,头七、二七、三七等时间都是要上香的:
  1、“一七”,即人死后七日,丧家举行隆重仪式,设灵位、供木主,上香叩拜,烧纸箱焚楮镪,请僧道诵经、拜忏。
  2、“二七”,祭礼从简,这天上香,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祭奠,烧纸楮,请道士诵经等。
  3、“三七”,亦称“散七”,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称谓,或上坟焚香接亡灵回家,家中设奠。
  此外,有心的人,可以丧事上香完佩戴一款吉祥物,为自己开运转运,趋吉避凶的。这个可以同时在无相铜炉官网定无相吉祥吊坠佩戴为好。
  
  一、在丧事上,切勿使用化学香或者劣质香这样的香上给逝者;这样的香有危害,反而是折损逝者的阴德;同时折损自身的福报的。上天然香为宜,这建议到无相铜炉官网一对一定好点的天然香为宜。
  二、丧事上香切忌穿的艳丽,佩戴明显的饰品;但是可以适当戴吉祥物在身,趋吉避凶的。这个可以同时在无相铜炉定适合的无相吉祥吊坠为好。
  三、丧事上香时,不能喝酒、不能说脏话、不能动作有失礼仪等等。这个需要自己做好。
  四、丧事上香后,你可以洗一下柚子叶水澡,去晦气的。

丧事五七如何操办

  烧五七,丧礼相关的一种仪式。指人死后三十五天,到逝者坟上烧纸祭奠的一种纪念死者的一种方式。传说,人死后,三十五天内灵魂不会消失,舍不得离开家,会一直保护着家,直到三十五天那天,看到子孙后代披麻戴孝的来到自己的坟前,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属于这个世界了,才会到另外一个世界。
  具体方式及细节:
  祭菜一般五七前夜就会摆桌,讲究的还会有人陪夜;
  至于烧衣火化相关东西一般会在五七的白天午间,锡箔等通常会有收(所以大多保留,日后出售),遗物灰、蜡烛、贡品等则视自家安排。
  具体的所谓流程还得根据所在区域而定,相差数十公里以上,一些细节上则又会有不同讲法。
  如郊区乡间,部分地方还会有走桥(三层以上的八仙桌相叠而成)等更复杂的仪式。
  所以,这方面的内容个人建议尽量向亲人或周邻的一些年长者询问,会得到符合逝者乡俗讲法的更“确切”的指导。
  如果确实无头绪可寻,需知类似仪式总会在执行中存在一定变数,对逝人的祭奠,贵在心意。
  
  哭着办

丧事的做七是什么回事?

  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
  
  
  
  扩展资料
  
  “一七”,即人死后七日,丧家举行隆重仪式,设灵位、供木主,上香叩拜,烧纸箱焚楮镪,请僧道诵经、拜忏。
  “二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祭奠,烧纸楮,请道士诵经等。
  “三七”,亦称“散七”,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称谓,或上坟焚香接亡灵回家,家中设奠。
  “四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焚纸楮进行祭奠。
  “五七”,在七七中,五七祭仪尤重,这天,丧家举行祭奠,焚楮烧纸,请僧人、道士放焰口。亲友也携纸钱、锡箔元宝(也有送现金)助祭,丧家要办酒席招待。
  “六七”,祭奠一般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焚纸楮祭奠。
  “七七”,又称“满七”,“断七”,祭过此七,烧七即完成。“七七”后,孝子才可“弟头”、“修面”和到亲友家做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做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丧葬·悼祭
  
  做 七
  
  做七,亦称烧七、斋七、理七、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间俗信对此尚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例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倍受重视,另有“回煞”仪式;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等。事实上,做七习俗并不是儒家所倡导的传统丧葬礼俗的内容。有关做七习俗的来源及其信仰内涵等问题,至今聚论纷纭,尚无定论。
  
  民间相传,做七习俗始于唐初,大致情节是: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曾嘱咐太子:死后每隔七天须由亲人为其摆一次荐宴,烧一回纸钱,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灵魂得以顺利超度。其中“五七”的置办,尤应丰盛,等等。太宗死后,太子遵旨一一照办。其后公卿百姓纷纷仿效,由此形成做七习俗。这种故事当然于史无征。有人指出,做七习俗虽然自唐初起盛行,但早在南北朝时已见有关记载,《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根据上述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见《瑜珈论》)。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这种由佛教“生缘说”催生的做七习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应视作当时佛教盛行的产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斋说》,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其根据之一便是“伤礼”,不合儒家对人情哀戚的讲求,这也能反证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相反,也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本于道教。从该俗的实践看,做七既请僧众诵经,也请道士诵经,而民间关于做七由来的种种解释,多与道教的地狱结构及功能的宣传相吻合。清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二还结合做七习俗起于元魏、北齐的历史背景来对此论证:“按元魏时,道士寇谦之教盛行,而道家炼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为断,遂推其法于送终,而有此七七之制耳。”他还引证《韩琦君臣相遇传天寿陵园》:宋仁宗驾崩,英宗初即位。光献太后对宰臣韩琦说:“当初立他(指英宗)为皇太子时,臣僚多有言不当立者。恐他见后心里不好,昨因斋七,并焚于钱炉矣。”这个引证别有深意——众所周知,宋朝自太宗以后,道教一直备受尊崇,到真宗时更受到无与伦比的偏爱,还出现一个所谓“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成为赵宋皇家的祖宗,从而使道教跃居“国教”地位。如果做七是佛教所创,很难想像会替已故皇帝行此奠仪的。
  
  还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此外如天以阴阳二气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万物,谓“七政”,人得阴阳、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气亦惟七;以及《易·系·复》曰“七日来复”,《礼记·檀弓上》日“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来,也都是后世做七习俗的信仰内涵所在。不过这些观念和旧礼又是怎么具体变成做七习俗的呢?仍是一个迄今无人作出说明的疑问。
  
  还有人推测,做七习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时“国人”于父母葬后迎其魂灵于殡宫的祭祀仪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灵得到安息。按礼制规定,举行虞祭的时间和次数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区别,士之丧三虞,大夫之丧五虞,诸侯之丧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为期。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诸侯的七虞之礼。再往后,秦并六国,改朝换代,只要有条件谁举办七虞都行,最终流变成了通行民间的做七习俗。
  
  上述诸见以及相互间的驳难,各有一定的根据和理由,可见做七的起源与涵义之谜,仍有待继续剖析。
  
  亦称“斋七”、“理七”、灵山宝塔陵园“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此俗汉代尚无记载,大约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南北朝时已多行之,后世沿而不改。佛教《瑜珈论》谓人死后,为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如七日终,不得生缘,则更续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以故有“七七”之期及逢七追荐之俗。一说,人初生以七月为腊,一腊而一魄成,经七七四十九而七魄具;死则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经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泯,此为道教魂魄聚散之说。第七个七日,民间又称为“断七”、“尽七”、“满七”。比较受重视的是头七、五七与尽七。《北史.胡国珍传》:“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至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牡丹亭.遇母》:“空和他做七做中元,怎知他成双成爱眷?”《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又第四回:“光阴弹指,七七之期已过。”参阅明田艺蘅《春雨逸响》。
  
  做七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每隔七天由亲人为其摆一次荐宴,烧一回纸钱,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灵魂得以顺利超度。
  
  我是这2个月才知道的```

人死后五七为什么要坐夜

  风俗而已,不是全国都这样。
  几十年前坐到凌晨就行了,现在可能更少这样了。
  原因很简单,只有两个,一个是防止假死,如果是,可以有人及时发现,马上送院抢救。
  二是迷信说法是第七天会回魂,回来看到儿子在守夜会更得安慰。
  
  因为夜深人静,便于调节呼吸。然后自然呼吸。呼吸要深匀长。打坐时要忘却自我,忘却周围一切,不要被外界所干扰。所以最好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空旷没人的地方练。打坐时要数息,就是数自己的呼吸。要把意念充满每一次呼吸,不可以想其他事情。如果数着数着断了,忘记前面数过的数了就要重新从一开始数。

人死后办后事要守一夜灵是怎么回事

  守灵也称为守夜。古人认为人死后三天内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等他的灵魂归来。每夜都有亲友伴守,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演变到现在,守灵便是亲人们聚在一起,悼念死者,抒发缅怀之情。
  
  守灵基本上以三天为限,有在住宅内的灵棚、灵堂内守灵的,也有在殡仪馆内租礼厅守夜的。在郊县现在还有“搁三朝”之举。《礼记·问丧》中有“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亦。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已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所以守灵三夜,并不完全出于迷信,而是三天的时间,准备工作都全了,远方的亲戚、朋友也能赶到,足以尽人情。
  
  超度的意义
  一、超脱三恶道:得升三善道或常往极乐净土,免遭三世迁流。
  
  二、指引正确方向:堕落轮回的众生,有如行走于茺野中的瞎子,前路茫茫。超度可以指引众生运用自己本性的智能之光,远离无明黑暗。
  
  三、消业除障:众生罪业牵缠,释迦牟尼佛为消除众生罪业,传授小乘、大乘、密乘的方便法门,然后按各乘修行,消除众生业障。
  
  四、消魔障:由已业所显的魔障会伤已害人,为魔超度、传法灌顶、劝其行善发大悲菩提心,以免堕入多生多死的轮回漩涡。
  
  五、为龙修法:龙生病会使地球遭受各种天灾人祸,为龙修法,使法界平安。

农村办丧事从人去世到下葬要几天。还有是第几天吹喇叭的

  农村办丧事从人去世到下葬一般是一天,三天,五天或者七天,但一定是要单数。
  吹喇叭一般是在出殡的那一天。
  
  你好!
  
  一般都是3天丧,出丧那天吹喇叭。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各地风习不同,停放时间也不同,有的地区刊期停放上月,也有一两天的。至于吹喇叭,一般出殡前夜(坐夜)和出殡时,也有搞多少天的。
  
  各地不一样,我们这里人一去世就吹。大普分三天,也有七天的!

办丧事得讲究

  新中国成立前,丧事烦琐,讲究封建礼仪,主要过程为:送终 长辈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更衣 死者在弥留之际,脱下旧衣,更换寿衣,用白线扎腿,根数与卒年龄相等。
  中文名
  丧事
  拼 音
  sāng shì
  基本解释
  指人死后殓葬、哀悼等事情
  对应词
  喜事
  相关礼仪
  报丧,入殓等
  地 位
  中国传统习俗
  目录
  1释义
  2概述
  3布依族丧事
  4汉族丧事
  
  1释义编辑
  词目: 丧事
  拼音: sāng shì
  基本解释
  [funeral affairs;funeral arrangements] 指人死后殓葬、哀悼等事情
  对应词 喜事
  详细解释
  1. 泛指人死后殓奠殡葬等事宜。
  《周礼·地官·牛人》:“丧事共其奠牛。”《南史·宋纪上·武帝》:“己卯,禁丧事用铜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陆珪》:“ 陆 固好动,既恶小舲狭隘,又不耐丧事之扰,竟舍舟从陆。” 朱自清 《背影》:“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2. 特指灵柩。
  《后汉书·伏湛传》:“诏 隆 中弟 咸 收 隆 丧,赐给棺敛,太中大夫护送丧事,诏告 琅邪 作冢。”《南史·宋纪上·武帝》:“使兼太尉持节护丧事,葬以 晋 礼。”
  
  2概述编辑
  报丧 人死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
  
  接帐(关中地区外戚要送帐,以表哀悼)
  烧倒头车 人死后,全家痛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香案,摆供品,孝女烧纸七刀半(1刀纸100张),在门外烧纸车、纸马,谓之“烧倒头车”。
  送纸 孝子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至五道庙祭祀神鬼,其他亲人随孝子后面痛哭,谓之“送纸”,亦称“报庙”。
  吊纸(即吊唁)人死后,乡亲邻里人买些“烧纸”前去吊唁,并宽慰家属,吊纸者多为女性。由死者儿媳行礼、陪祭。
  磕孝头 亲友灵前吊丧,孝子磕孝头。意为老人死亡,晚辈有罪,以磕头来向亲友谢罪。
  批榜 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男左女右。父亡,殃榜上书“故先考享年月日,寿终正寝”;母亡殃榜上书“故先妣,享年月日,寿终正寝”。
  入敛 人死后第二天中午或晚上进行大敛入棺,谓之入敛,又叫成敛。成敛前铺棺,然后,死者由孝子包头,仰面朝天,放入棺材,周围塞棉花、草纸、死者衣袖放入2个面饼、1支九连环,谓之“打狗棒”。盖棺前,死者家属用棉球蘸香油,擦死者口、鼻、耳、眼,然后,由继承人“下扎”将棺盖钉死。全家痛哭,邻里、亲友持纸帛、果品前往吊唁。
  送行 入敛后,孝子拉着扫帚,拿托命纸及死者先前旧衣,端着灵牌,前往五道庙迎接亡魂。吹鼓手奏哀乐,所有吊丧者均绕庙3周,呼死者上车,后将命纸、旧衣放入纸车中焚烧,孝子大哭,亲友北面行礼,孝子答礼,谓之“送行”,俗称“接丧”。
  
  出殡
  出殡 又曰发送,指埋葬死者的礼仪。出殡前,亲友在灵前行礼祭奠,棺木抬出堂院,停放门口外。吹鼓手奏着哀乐,长子或其他继承人在棺前摔碎孝盆,扛起幡杆,长媳抱罐,其它子女及亲友紧随其后,走向墓地。灵柩有8人抬、16人抬、32人抬、64人抬。男人走到前面,妇女坐车在后,死者女婿沿路撒纸钱。有身孕的妇女不能到墓地。用彩纸糊成的飞禽、走兽、摇钱树、阴阳宅、童男、童女等须成双成对,由男孩送到墓地,用以陪葬。送葬路上,抬棺者放棺休息时,儿子跪在灵前,哭声不断,直到重新抬起为止。到墓地后,先焚烧随葬品,后落棺入穴,长子埋第一铣土,其它人则埋土成坟,招魂幡插上坟头,入土为安。下葬时,儿媳们均抢墓前一把土,俗称“抢财土”,相传谁先到家谁先发财。
  复山 出殡后第三天,要到坟上祭扫。届时用小猪、鸡、豆腐等供奉,烧化香亭、纸马,谓之“复山”。丧事到此便告结束。以后每年清明全家备祭口到墓前祭扫。
  祭日 死人埋葬第3天,亲人到坟前祭祀,用秫秸7根,横三竖四插在坟上,明曰“为死者插房子”。坟头重新填土,谓之“圆坟”。每7天一祭,直到“七七”。“五.七”时祭奠规模较大,家中儿女均到,坟前烧纸祭奠。死者死去100天,谓之“百日”,儿女均到。死后一、二、三周年,均举行仪式,儿女亲友持纸帛、供品到坟前祭奠;设酒席款待亲友,谓之“做周年”。
  
  孝服
  孝服 死者的嫡系子孙,批麻戴孝(县内满族,不批麻戴孝);旁系子孙,戴孝不批麻。死者有曾孙时,谓之“白喜”。曾孙戴孝,鞋帽上有红布条。持供品吊唁,近亲给孝袍、孝帽各1件;远亲给孝带1条,男人系在腰间,女人系在头上。死者儿女穿孝3年,父母双亡,其鞋为全白;只亡1人,其鞋面大部分蒙白布。守孝期间,儿女不给长辈拜年,不办喜事。
  棺木 棺木的大小、厚薄不等。富户所有棺木多以松、柏木为料,穷户所有棺木多以柳、杨、杂木为料,棺木前刻有“寿”字。贫苦人家也有苇席埋葬者。富户人家年过六七十岁就准备棺木,穷人家或暴病而死的,在人死后才开始做棺木,叫“赶热活”。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提出移风易俗,丧事简办。1960年,全县各公社建公墓,迁旧坟于公墓,薄棺埋葬。1969年1月开始火化,1975年全县基本实现火葬化。土葬和丧事大办之风又有抬头。
  
  3布依族丧事编辑
  马关县布依族丧事习俗较繁琐,履行若干仪式:
  给死者安慰喊话。刚断气时,给亡人喊话,即“你顶不起天应丢心了,你去要走黄泉大路,不要走毛草棵,你去要喝清凉水,不要喝迷昏汤”等语言。给亡人洗澡、理发、换新衣服,放含口银(用一小点碎银放在死者的舌头下面),意为死者有穿有吃、富裕。拴寿发带,用白棉线拴在死者的腰上,死者几岁拴几根,另添爹一根,娘一根,天一根,地一根。选“吉时”将死者装入棺内,垫、盖完毕后用金竹枝、桃树枝拍扫棺木,边拍边喊:“生魂出、死魂入棺木”灵柩停在堂屋中央,点长明灯在棺材底下。亲戚来吊丧时,孝子执孝棍叩头,吊丧者烧化钱纸敬亡人。孝子披麻戴孝,吃素饭、忌五荤,碗筷要用灰水洗擦干净。不坐高凳子,不上楼,不睡高床,铺地铺在堂屋棺材左右两侧守教;待安葬后,喝了芫麻汤表示开荤,才能喝酒、吃油、吃肉。做早起晚散:对寿高的死者要办斋事,富者请道师来为死者办一、三、五、七天的斋。
  死者停柩于堂屋时,由道师带着死者的后辈唱“朝安”,“祖世苦情”孝歌,内容为:一讲死者生前凄苦,二诉说后代人对死者的悲伤。
  打望山钱,死者有几岁打几张,再加天一张、地一张、爹一张、娘一张。请道师先生寻龙脉坟地,算出殡送葬之“吉日”。送葬时,敲锣打鼓,放鞭炮。男女孝子绕棺悼念,卧于路上搭三步桥,一、二步向前方,第三步转回头,身孝垫给亡人渡过。殡送至墓地,孝子先开挖。挖好后,用朱砂、雄黄、大米在井正中画八卦,而后放一只雄鸡进井去称,“跳井”。棺井冥钱“暖井”,随及移动棺柩入于井中,拨准方向,先由孝子先捧三把土盖棺,帮忙者才掏土盖棺,垒砌面坟墓。埋葬结束后,当天晚上,请道师全家人“叫魂”。
  孝子守孝三年,在婚丧喜事中不坐首席,坐于侧席:孝联不贴红联,贴黄、绿联、贴满三年后,才贴红联。
  自亡人亡日起,每隔七日烧一次钱纸,要烧到五七为止,子才换衣服,洗孝带,孝帕要包至一百天,满了一百天焚化百日冥财万贯,才洗孝帕,满一周年,还要烧一次周年冥财万贯包。
  做斋事,多为过去有钱人家办理的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了破除迷信的教育,丧葬习俗也逐步简化了。
  
  4汉族丧事编辑
  新中国成立前,汉族的丧事比较繁琐(天津为例),讲究封建礼仪,主要过程为:
  送终 长辈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
  更衣 死者在弥留之际,脱下旧衣,更换寿衣,用白线扎腿,根数与卒年龄相等。
  报丧 人死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
  烧倒头车 人死后,全家痛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香案,摆供品,孝女烧纸七刀半(1刀纸100张),在门外烧纸车、纸马,谓之“烧倒头车”。
  送纸 孝子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至五道庙祭祀神鬼,其他亲人随孝子后面痛哭,谓之“送纸”,亦称“报庙”。
  吊纸(即吊唁) 人死后,乡亲邻里人买些“烧纸”前去吊唁,并宽慰家属,吊纸者多为女性。由死者儿媳行礼、陪祭。
  磕孝头 亲友灵前吊丧,孝子磕孝头。意为老人死亡,晚辈有罪,以磕头来向亲友谢罪。
  批榜 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男左女右。父亡,殃榜上书“故先考享年月日,寿终正寝”;母亡殃榜上书“故先妣,享年月日,寿终正寝”。
  
  你好。这事全国各地风俗可能不一样,在北方(北京)丧事出份子是直接给现金,各区县贫富状况不同,所出份子也不同。这其中还要看吊唁者与丧家平日的关系,亲戚朋友份子钱出的多,一般是500元,亲戚当中走的近的,平日特别好的朋友份子钱要超过500元。一般同事关系、邻居出份子200~300元。丧家办丧事的头天、第二天会设置账桌,请人帮忙记账,账簿多是白本黑字。丧事出份子不能落后,北京城近郊区办丧事一般是三天,如三天内不知情,没有到场,这个份子就不要出了。民间讲究,这种事是没有后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