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元朝古墓找不到
中国古代都讲究“厚葬”,身份越高,陪葬品越丰富。曹操都封过“摸金校尉”,可见盗墓这个活儿干好了还真的是挺挣钱的。尤其是皇陵,里面更是珍宝无数,价值连城。
然而有一个特殊的王朝,却讲究“薄葬”,没有为任何一位皇帝修建陵寝——那就是元朝。
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族,而蒙古族之前一直都是在塞外生活的游牧民族。所以相对汉王朝的繁文缛节来说,蒙古族的生活方式要更简单。
后来建立了元朝,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蒙古人逐渐开始使用棺木。但是他们的棺木和我们平常见到的棺材也不一样。就像成吉思汗去世的时候,是用了一棵大树,把树干掏空,然后把遗体放进去。而不是我们所说的那种四方的棺材,还钉个棺材盖。在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之前,如果有人去世,就会让他坐在生前所居住的帐幕中,祷告之后就直接下葬。连棺木都没有。随葬品也非常简单,一般就是弓箭、战马一匹、还有一些食物。这三样也是蒙古族人最重视的东西,不愧为“马背上的民族”,看这个陪葬品给人的感觉跟战斗种族无异。是要让死者即使到了另一个世界也保持生前的战斗力。
而且在下葬之后,会尽量掩藏下葬的痕迹。为了不被盗墓,也不被打扰死者的安宁,会在下葬地点的周边搭一圈帐篷,然后等待第二年这里的草重新发芽,看上去跟别的地方没有什么区别,才会把帐篷撤走。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被盗墓者打扰,保证了安全性。然而有一个坏处,就是后代想扫墓都找不着地方。为了祭祀能够准确地找到地点,蒙古人就会在下葬的地方杀死一头幼年骆驼,而且是当着这头骆驼母亲的面。这样这头母骆驼就会牢牢记住这个地点,等到再来祭拜的时候,带着这头母骆驼,母骆驼就会在小骆驼被杀死的地方流泪。这也就是下葬的地方了。
而元朝后来的皇帝也基本遵从这个模式,一切都从简。随葬品比普通人多一些,但是总的来说也还是比较有限。比起历朝历代规模宏大的陵寝来说,元朝的皇帝陵墓就像是不存在一样。至今也没有发现一座元朝的皇帝陵寝。一般皇帝的陵寝中会设立功德牌坊,而元朝把这一制度也取消了。这大概也是民族差异吧!
所以可能不是没有,而是不知道在哪。
元朝是怎么葬死人的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数秦始皇为最侈,穷天下之力,倾天下之财,尽后宫之女而为之,高耸的陵冢数十里远即可看到,墓内还建筑各式宫殿,陈列各色奇珍异宝,汉、唐、宋、明、清诸帝陵也极为奢华。唯独元朝的皇陵至今仍是一个谜,虽然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伊金霍洛有一个成吉思汗陵,但那仅是后人设的一个祭祀之地;真正掩埋遗体的陵寝究竟在何处?至今仍无法弄清。
蒙古旧俗,人死后,如果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就被秘密地埋葬在他们认为是合适的空地上。埋葬时,同时埋入他的一顶帐幕,使死者坐在帐幕中央,在他面前放一张桌子,桌上放一盘肉和一杯马乳。此外,还埋入一匹母马和它的小马,一匹备有马笼头和马鞍的马。另外,他们还杀一匹马,吃了它的肉以后,在马皮里面塞满了稻草,把它捆在两根或四根柱子上。因此,在另一个世界里,死者可以有一顶帐幕以供居住,有一匹母马供他以马乳,他还有可能繁殖他的马匹,并且有马匹可供乘。
至于重要的人物,他们死后则秘密地找一个空旷的地方,在那里他们把草、根和地上的一切东西移开,挖一个大坑,在这个坑的边缘,他们挖一个地下墓穴,在把尸体放人墓穴时,还用活人殉葬,他们把他生前宠爱的奴隶放在尸体下面。这个奴隶在尸体下面躺着,直至他几乎快要死去,这时他们就把他拖出来,让他呼吸;然后又把他放到尸体下面去,这样他们一连三次,如果这个奴隶幸而不死,那么,他从此以后就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能够做他高兴做的任何事情,并且在他主人的帐幕里和在他的主人亲戚中成为一个重要人物。他们把死人理人墓穴时,除将他生前的帐幕丢在空地上,也把上面所说的其它各项东西一道埋进去。然后把墓穴前面的大坑填平,把草仍然覆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由于蒙古墓无冢,所以,以后没有人能够发现这些墓葬。
元朝皇帝的安葬是极为秘密的。据史载,诸帝皆葬于所谓漠北的起辇谷。蒙古人把这块墓地称之为“大禁地”。《蒙古黄金史纲》作不峏罕哈勒敦。波斯学者拉施特《史集》多次明言成吉思汗的大禁地在不儿罕·合勒敦山,幼子抱雷,及孙蒙哥合罕,忽必烈合罕、阿里·不哥以及其他后裔也埋葬在那里。但另处又说靠近薛灵哥河之不答温都儿有成吉思汗的大禁地,除忽必烈外,唆鲁永帖尼别姬及所有其他宗王均葬于此。关于元朝的“大禁地”究在何处,异议甚多。如历史地理学家张相文认为,成吉思汗的葬地在鄂尔多斯的伊金霍洛;而著名蒙古史学家屠寄认为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客鲁伦河曲之西,土拉阿之东,肯特山之阳。蒙古大汗去逝,用棺殓之,棺“用梡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大汗无论死于何地,也要运其梓宫于漠北。为了保守秘密,不让人知道大汗的确切葬地,在前往墓地的当天,如遇有行路之人,皆尽行杀戮。至其所葬陵地,开穴所起土成块,依次排列,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运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葬毕,“则用万马蹴平,俟草青方解严,则已漫同平坡,无复考志遗迹”。若干年后,参加送葬的人一死,便再也无人知道葬地的确切位置了
现位于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陵,是一个象征性的陵寝。蒙古人对大汗的葬地极为保密,但对祭议祀的仪式则是公开进行并承袭下来的。在墓家之外作八室神主,设立“室”,即“影堂”,蒙古俗尚白色,“祏室”由八个白色的帐包组成,所以又称“八白室”,内置画像,作为大汗陵寝的象征,供后人瞻仰祭扫。所藏的“银棺”及“遗物’等不过是象征寄托之物。葬地与祭祀之地的分离,主要是由于草原游牧民族频繁的流动和迁徒所造成的,特别是战争年代,所据之地随时可得可失,只能将葬地保密起来,才不致于受到破坏。但祭祀的仪式却不能因此而废,只好通过象征性的陵寝沿袭下来。并随部而行。
由于蒙古民族的安葬习俗和保密传统,要考察清楚元朝帝王葬地的确切地点便成为十分困难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地名、地貌的变化,语言翻译的局限,使元朝皇陵的地点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元朝皇帝墓是如何防止盗墓者发现的
将墓埋在地下啊,但是他们埋的地方一是人烟稀少,很难找到,二是他们埋过之后,你从来都看不到有任何的痕迹,完好如初。所以现在成吉思汗的墓地,至今没有找到,仍然是一个历史之谜。
元朝皇帝陵墓可能做了如下的安排:
1:选择一个人口稀少的风水宝地作为陵寝的埋葬地,然后将当地的所有人口进行迁移,让这个地方变成无人知晓的空白地;
2:在身后百年时悄悄地下葬,不允许有汉族官员参加元朝皇帝的送葬仪式和到达下葬地点;
3:对外宣称皇帝遗体运回漠北进行安葬,并且在历史的记录中加以记载,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让盗墓贼无法下手;
4:陵墓不做过多的建筑,不设置过多的随葬品,不设置墓碑,使得皇陵外表看起来和普通的墓葬没有区别;
5:在记录皇陵时只记录蒙古贵族和皇族清楚的地名,让外人很难察觉一切都是精心策划的骗局。
你的也还说的通啦!不过元朝皇帝下葬有守墓者,他的墓会葬在大草原下,然后由万马踏平,待到第二年草从新长出来时,守墓者便可离开,试想在辽阔的大草原盗墓者如何去盗呢?以致于现在还无人发现任何元朝皇帝的墓。
这是成吉思汗陵墓的传说,也是蒙古人的习俗啦
这是有史学根据的
古代的蒙古帝王都实行秘密安葬,他们下葬的时候会把筑陵和附近的人都全部殉葬的,,,元朝的皇帝都是出身蒙古,自然也会实行这种安葬方法的。。。后代都不会知道的。。
元朝实行密葬,下葬地不封不树,且万马踏平。目前仍未找到一位元朝皇帝的墓葬。
元朝皇家死了以后,用大树(多用楠木)切割两半,掏空后把尸体放入,再用黄金条把树身箍好。选择看好的地方深挖埋好。不留任何记号,用重兵把守多年,直到目的和周围地貌没有任何区别后,就算是好了。这也就是元朝皇家墓地没有被发现的原因。
更详细的你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成吉思汗下葬的那段,在一个没有地标的平地上埋了之后填平用马踏实,再用小骆驼血做标记,半路上把这些现场的士兵全部杀掉灭口,来年来祭祀的时候带着老骆驼来,老骆驼根据小骆驼的气味能判断出位置的。确实做得相当好,比起我们中原其他王朝保密性工作做得不错
他们出殡时是在路上见一人杀一人!
建成土丘样式
元朝皇帝墓是如何防止盗墓者发现的大神们帮帮忙
元朝实行密葬,下葬地不封不树,且万马踏平。目前仍未找到一位元朝皇帝的墓葬。
元朝皇帝陵墓可能做了如下的安排: 1:选择一个人口稀少的风水宝地作为陵寝的埋葬地,然后将当地的所有人口进行迁移,让这个地方变成无人知晓的空白地; 2:在身后百年时悄悄地下葬,不允许有汉族官员参加元朝皇帝的送葬仪式和到达下葬地点; 3:对外宣称皇帝遗体运回漠北进行安葬,并且在历史的记录中加以记载,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让盗墓贼无法下手; 4:陵墓不做过多的建筑,不设置过多的随葬品,不设置墓碑,使得皇陵外表看起来和普通的墓葬没有区别; 5:在记录皇陵时只记录蒙古贵族和皇族清楚的地名,让外人很难察觉一切都是精心策划的骗局。
将墓埋在地下啊,但是他们埋的地方一是人烟稀少,很难找到,二是他们埋过之后,你从来都看不到有任何的痕迹,完好如初。所以现在成吉思汗的墓地,至今没有找到,仍然是一个历史之谜。
元朝皇家死了以后,用大树(多用楠木)切割两半,掏空后把尸体放入,再用黄金条把树身箍好。选择看好的地方深挖埋好。不留任何记号,用重兵把守多年,直到目的和周围地貌没有任何区别后,就算是好了。这也就是元朝皇家墓地没有被发现的原因。 更详细的你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成吉思汗下葬的那段,在一个没有地标的平地上埋了之后填平用马踏实,再用小骆驼血做标记,半路上把这些现场的士兵全部杀掉灭口,来年来祭祀的时候带着老骆驼来,老骆驼根据小骆驼的气味能判断出位置的。确实做得相当好,比起我们中原其他王朝保密性工作做得不错
元朝皇帝死后为何不用棺材而是把一棵大树掏空
在我国历史上,各大封建王朝的帝王都十分看重自己的陵墓修建,一旦登基,当即要做的事情就是陵墓的地址选择,所以历朝历代,几乎很少有皇帝没有属于自己的陵墓。然而元朝的皇帝就是个特例,他们没有陵墓这件事成为千古奇闻,令人费解。
明朝的一本史书里记载,元朝皇帝在驾崩的时候,只是让人用两半树木的枝干,从中间掏空后将遗体放入其中,勉强作为一个棺木的形状,两半树干合上之后就用漆给它上色,再用黄金镀金一种材质的绳子在棺木上绑几圈,找好地方后将其深挖,放入棺木,再让马儿上去将土地踏平,尔后杀一头骆驼在帝王的陵墓上方,安置数千匹马儿守在陵墓边,等到来年草木生长,这片陵墓也土地平整的看不出曾有人葬在这里,于是,再不为人所知。
当年,在成吉思汗下葬的时候,也运用了这样的下葬方式,据南宋一本史书上记载,成吉思汗病逝后,手下的人便将他运送回故乡,也采用了剖空树干做棺材的方法,后在地上深挖一个洞葬在里面,用土掩埋好就让马儿将土地踩平,这样的做法,看来就是希望这里恢复到土地的原貌而让人看不出这是陵墓,之后再让人用帐篷把这里都遮盖起来,直到春暖花开,这里的一切都与周围没什么不同后,再将帐篷撤掉,此时这片土地上长满了鲜花绿草,也就看不出曾被挖开的迹象。
这一切都完成以后,成吉思汗的手下们,也会杀掉一头骆驼,但他们杀的,是有母亲的小骆驼,此时此刻,骆驼母亲由于失去孩子的伤心,就会死死地记住这片地方的所在,这样,来年再有人想要祭奠,就可以凭借母骆驼而找到原来的地方。
蒙古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他们能够在这历史上书写鸿篇留下印记可并不只是凭借魁梧的身材和蛮力,他们也是有着灵活的头脑。所以说,凭借母骆驼去寻找帝王陵墓地点的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可靠,很有可能是后来的统治者为了污蔑蒙古人所说,因为骆驼的寿命远没有人类想象得长,想要依靠它们常年指引是无法做到的
在元朝建立以前,蒙古族人一直本着丧葬从简的原则生活,这是他们多年以来的习俗。蒙古族人常年过着游牧生活,吃喝都凭借这草原上的生灵,他们是游牧民族,所以终日居无定所,在草原上流浪四处为家,生活起来很是简朴。尤其是在战争年代,蒙古人的丧葬仪式就更为简洁,下葬的时候,他们让死者坐在自己生前生活的帐子里,祈祷的人就围坐在他的四周,随葬品就是一些马匹,弓箭还有饮食,最后再放入土里,这样的习俗就是为了让死者在死后也有马可以骑,有酒肉可以下肚。
忽必烈在建立了元朝以后,逐渐被汉人的一些习俗所影响,他们也开始使用棺木,但是他们使用的是树干的两半,而不是汉人棺材铺里精心打造的棺材盒子,将两块剖空的树干放入遗体,再合起来用贴条绑上使它变得牢固,蒙古人遵循着简朴生活的原则,寿衣也从不特意缝制,而是穿平时普通的衣服下葬,随葬品就是死者生前喜好的一些随身物品。
元朝的皇族们,因为毕竟贵为君主,下葬的礼数要比平常人多一些,皇帝死后,先是要举行一个比较隆重的仪式以示祭奠,然后才准备后事,随葬的物品也更加丰富和名贵,可是皇帝下葬时,还是不允许官员们在场参加,陵墓地址都是秘密的,不设立墓碑所以没人会知道,为的也是不在后世被盗墓贼挖开坟墓,所以在史书上的记载是寥寥无几,以至于让人觉得元朝皇帝的陵墓根本不存在
忽必烈在位的时候,也为坟墓不被人挖掘思索了很多方法,他对于元朝皇室坟墓的选址有一个较为周密的计划:首先,要选择一处风水宝地,将尸体埋进去,然后,要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驱逐出去,做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于是这片地方变得空无一人,这里曾经埋葬了皇室成员也就不为任何人知道,下葬时候不会有余外的官员参与,直到祭奠仪式上,假选一个地址向外宣布声称是皇帝的遗体所在地,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这样盗墓贼们就没法下手,这一切都成为一个精心策划的完美骗局。
由于历史记载并不完整,所以元朝被人们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这或许就是元朝皇帝没有陵墓的原因,也或许,终究是个解不开的谜题
元朝皇帝死后怎么下葬
皇帝死后,麾下臣子遵照他的遗命,秘不发丧,也不举哀,他们秘密地把灵柩送回漠北。皇帝棺木秘密送至墓地后,下葬深埋,然后万马踏平坟地,不留任何痕迹。不建陵台、碑亭,不修神道、高墙,也没有石人、石兽。为了不泄露灵柩的去向,护送灵柩的部队将一路所遇人畜全部杀死。到目的地后,蒙古宗王、后妃、亲属、臣僚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仪式。由于吊唁的人太多:加之有些部落地处偏远,直到3个月后,还有人陆续前来哀悼。显然,无论是成吉思汗,或是元朝皇帝,都保留传统蒙古的丧葬习俗。蒙古的秘密埋葬死者的习俗,是元代皇帝陵墓至今下落不明的主要原因。
元朝皇帝的陵寝到底在哪里》、
元朝皇帝死后,都是秘密下葬的。
他们的遗体会被运到山里深埋,埋起来之后,上面的土地会被万马踏平,等到长出草来,和周围的地表看着差不多了,埋葬皇帝的人们才会离开。所以元朝皇帝的陵寝始终是一个谜。
每个封建王朝的皇帝死后都有陵墓,唯独元朝皇帝没有留下一座陵墓,这是一个千古历史之谜。
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山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 (箍两头、中间)”。然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当年成吉思汗去世,就是采用了这种方式下葬。南宋文人的笔记记载,成吉思汗在宁夏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遗体存放在一个将大树中间掏空做成的独木棺里。独木棺下葬后,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为了不让外人通惠陵园看出曾经动土的痕迹,“万马踏平”后,还要用帐篷将周围地区全部围起来,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长出,与周围的青草无异,才将帐篷撤走,这样墓葬的地点就不会泄露了。
全套工作完成后,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杀死一头小骆驼,这时,陪伴这头小骆驼前来的母骆驼就会十分悲痛地号叫,并且记住这个地点。第二年来祭祀的时候,把这头母骆驼牵来,在杀死小骆驼的地点,母骆驼就会悲痛地流泪。这样,前来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确切地点。
蒙古民族是一个有智慧的民族,他们建立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绝对不是光靠着武力,也同样依靠着很高的智慧。依靠骆驼寻找祖宗坟墓的说法,是建立在封建时代汉族统治者对蒙古民族的歧视和排斥的基础上的荒谬论调。骆驼是一种牲畜,它的寿命不会比人的寿命更长,依靠骆驼寻找坟墓的说法并不可信。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其特点是薄葬简丧。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比较简单实用。特别是在蒙古人大举扩张的战争年代,丧葬仪式尤其简单。下葬时,他们让死者坐在一顶生前用的帐幕中央,边上围着祭祀的人进行祷告,随葬的有马匹、弓箭和摆放着肉乳的桌子,最后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个世界上生活时,有帐幕住,有马骑,有肉乳吃。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实行汉法,也渐渐受到汉人丧葬习俗的熏染,开始用棺木入葬,但所用棺木与汉人不同。死者入殓后,两块棺木合在一起,又成为一棵圆木,然后“以铁条钉合之”。尽管入主中原,蒙古人入殓仍然俭朴如初,寿衣大多就是平时穿的衣服,随葬的器物也会比较少,大部分是死者生前喜好的武器,如弓箭、刀剑一类的东西。
而元朝皇族,特别是皇帝死后和一般的皇族及贵族稍有不同,皇帝死后首先是要有一个下葬的仪式,随葬品也要多一些,只是在皇帝下葬时不得有汉族官员参加,也不会在地面上建设大规模的建筑物,不设功德牌坊和墓碑,一切看起来都很简单。另外为了不留下可以让盗墓贼发现的线索和痕迹,元朝在皇帝下葬地点上的史书记载也少得可怜,以至于让人感到元朝不存在皇帝陵墓。
元朝皇帝忽必烈在位期间,为自己也为后代子孙找出了陵墓不被盗掘的方法,为此他对于元朝皇帝陵墓做出了周密的安排:选择一个人口稀少的风水宝地作为陵寝的埋葬地,然后将当地的所有人口进行迁移,让这个地方变成无人知晓的空白地。下葬时,不允许汉族官员参加元朝皇帝的送葬仪式和到达下葬地点;皇帝去世后,对外宣称皇帝遗体运回漠北进行安葬,并且在历史的记录中加以记载,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让盗墓贼无法下手;陵墓不做过多的建筑,不设置过多的随葬品,不设置墓碑,使得皇陵外表看起来和普通的墓葬没有区别;在记录皇陵时只记录蒙古贵族和皇族清楚的地名,让外人很难察觉一切都是精心策划的骗局。
记录的不完整和有意的编造使得元朝这个汉族以外的朝代越来越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加上蒙古族特有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性还有很多不为外界所了解,这就使后代很难了解历史的真相。这或许就是元朝皇帝没有陵墓的原由。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发现。
谁知道也不会告诉你啊,真是滴问这么个问题
难说,他们的墓地着实是个秘密 ,当然有些人说在蒙古国也就是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