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墓地推荐
北京墓地
 北京墓地 > 常见问题 >

余旭安葬地,关于余旭安葬地有什么说法

发布时间: 2021-10-23 03:30 阅读量:   文章来源:采编 作者:京诚小编

仓颉葬于哪里为什么到处都有仓颉墓陵

  仓颉在位执政四十二年,卒于仓颉四十二年(乙酉,前4596),享年七十一岁。死后遗体葬在利乡,尊号仓帝。
  全国有多处纪念仓颉的遗迹,有仓颉陵、仓颉庙、造字台等。在众多仓颉及遗迹中,始建于汉代者有四处:河南南乐 、虞城 、开封 和陕西白水 ;始建于晋代者两处:山东寿光和东阿 ;建于宋代者两处:河南阳武、洛宁 。
  南乐仓颉墓
  仓颉陵
  仓颉陵位于河南南乐县,原称仓颉祠,位于县西北吴村附近,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其后屡毁屡建,1966年一次毁灭性的劫难,使仓颉庙成为废墟,仓颉墓亦被挖开,出土大量龙山和仰韶时期的器物。仓颉庙现存有两通旧碑:其一为元代延佑年间的残碑,有"仓颉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另一旧碑刻有北宋名相寇准祭拜仓颉庙时留下的联语:"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 陵墓西侧有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的仓颉庙宇,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文革"中毁坏殆尽。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仓颉的葬地,史书多有记载,《禅通记》上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明朝的《汴京遗迹志》上有载:"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南乐县元代延佑年间的残碑,记有"仓颉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
  虞城县仓颉墓
  虞城县仓颉墓
  仓颉墓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西北12公里的古王集乡堌堆坡村西北隅。黄帝史官、文字鼻祖仓颉卒后即葬于此。至于仓颉墓始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每年春秋祭祀,历代香火不断,直至今日。
  据《虞城县志》记载,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仓颉墓前立碑一通,正书"古仓颉墓",后废。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又重立石碑一通,阴刻"古仓颉墓"四字,后废。康熙九年(1670年),虞城县知县程本节重修仓颉祠大殿3间。新中国成立后,仓颉墓被虞城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
  开封仓颉墓
  开封仓颉墓
  开封仓颉墓,在今城东北9.5公里、黄河大堤之外,刘庄村的北侧。明《汴京遗迹志》载:"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俗称仓王冢是也。"《禅通记》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关于利乡的位置,罗泌称:"浚仪县即春秋阳武高阳乡也,或曰利乡。亦即时和保之墟也。"这是开封认定开封仓颉墓是真迹的重要论据之一,《水经注》及宋《太平寰宇记》东汉《陈留风俗传》等著作也有有关仓颉城和仓垣陵墓的记载。
  今仓颉墓,呈椭圆形,周30平方米,高4米,墓东南约300余米处有一方形土丘,高1.5米,周亦30平方米,传即仓颉造字台。旧时台上有石牌坊、仓颉庙。庙于明末清初时被拆,开封文庙的砖瓦木料部分就是仓颉庙的原物。
  鲁山仓颉祠
  鲁山仓颉冢
  经许多史学专家考证,仓颉死后,葬于鲁山仓头,黄帝赐名仓子头。仓颉冢位于现鲁山仓头乡乡政府后院,冢上有仓颉祠。祠内有一棵五百年的皂角树。仓颉祠内曾有"仓子头"碑铭及其他碑刻100多块,在1958年仓头修建水库时被用作溢洪道顶板。现今祠内仅剩3块石碑。2004年,湖北著名中医刘道成先生出资30多万,铸造鎏金青铜仓颉像,供奉于仓颉祠内。2005年,缅甸华侨捐献玉石仓颉像。
  白水仓颉墓与庙
  白水仓颉庙是国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乡,庙东一里多为武庄村,相传仓颉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过;庙南一里余为史官村,是后人为纪念仓颉,以其官职为村名;庙西北方向约五里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县衙所在地;庙西南方向约二十公里有阳武村,是仓颉的出生地。
  陕西白水仓颉墓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白水县仓颉庙内,墓园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
  仓颉墓冢是一大土冢,早在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就已有之,周围有三米高的砖花墙,是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修建的,开有东西两门,东门上联为"画卦再开文字祖",下联为"结绳新创鸟虫书",横批为"通德"。西门上联为"雨栗当年感天帝",下联为"同文永世配桥陵"横批是"类情"。墓冢上边大树遮天,正南边有一小型墓碑。
  仓颉造字台
  仓颉造字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长里村北,台高6米,周长100余米,方形,系夯土建筑,原为土台,在夯土中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器皿遗物,推知为上古文化遗址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现被修葺一新,外包一层青砖砌为砖台。南面宽8米45度的斜坡,可拾级而上,中间为3米宽的水泥抹面,上书见方2米左右"仓颉造字台"五个仿宋体雕塑大字。
  后人为了纪念仓颉的功绩,在他的老家白水县史官乡杨武村修建了仓颉墓,在他创造汉字的地方长安区长里村修建了造字台。据史载:周穆王曾在终南山造中天台,后又在仓颉造字台建神庙,名叫"三会道场"。汉魏以后,佛教兴盛造字台被改建成了"三会寺"。到了清代,只剩下孤台古庙,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亲笔书写"仓颉造字台"石碑立于台旁,残部石碑至今犹存。
  凤凰衔书台
  凤凰衔书台
  凤凰衔书台位于河南新郑县城南,相传为仓颉造字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把河南新郑县城南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宋朝时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取名"凤台寺"。

和硕温恪公主死后被安葬在那里她陵墓的详细仔料。

  葬于内蒙古赤峰市以西约60 公里的松山区大庙镇公主陵村,老哈河支流阴河(英金河)北岸,最初是公主府,公主去世后改府为园寝。现已遭到破坏。王府驻地:现赤峰市松山区王府乡,原建筑规模叫喀沁旗王府更加气派,后在建国后由于保护不力,致使大批文物丢失。建筑损毁。现今,惟有几座建筑屹立,成残垣断壁之状!
  
  看参考资料 很详细
  和硕温恪公主(1687-1709) 人物彩绘
  【圣祖第十三女】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生,和硕温恪公主。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生,四十八年六月薨,年二十三。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七月,20岁的八公主被封为和硕温恪公主。 康熙四十五年七月,下嫁仓津。仓津,初名班第,博尔济吉特氏,袭翁牛特部杜凌郡王。尚主。雍正五年,坐事夺爵 无附载------------------《清史稿 公主表》 公主是清代唯一一个帝王万圣至尊亲自陪送下嫁的公主,也是官方记载的清朝唯一的死于难产的公主。 四十五年七月癸巳,上幸巴颜额尔追地方,翁牛特诸台吉及众蒙古列跪道左奏言:臣等翁牛特地方向来谋生甚艰,蒙皇上遣官训以谋生之道,禁止盗贼加以养育,又赐牛羊使孳生蕃息,臣等俱已各得其所矣,今公主下嫁多罗杜楞郡王仓津,又蒙圣驾亲临光荣无比,合词迎驾欢呼动地。是日,上驻驿和硕温恪公主第。--------------------------《清圣祖实录》 [1]康熙四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丁卯,康熙往塞外避暑行猎。这次他是九月二十三日回京的。八公主就死于这个时间段。
  编辑本段额附博尔济吉特氏·仓津
  另外,多罗杜楞郡王仓津之祖母郡主为英亲王阿济格第四女。 博尔济吉特氏生活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在皇太极入关时期,作为漠南蒙古曾给与了清朝极大的支持,尤其在军事上。后为了安抚边疆,清朝采取怀柔之策,在长城以北设立40几家蕃王,相互牵制。以维护国家安定。 其中四十几家蕃王中,以翁牛特右翼旗实力较强。颇受恩宠,康熙四十五年(1706)和硕温恪公主,嫁给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翁牛特部杜棱郡王仓津。康熙四十八年六月去世,年二十三,因难产生下一双胞胎女儿后薨逝(参考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二日在京的胤祉得到公主去世的消息时,给康熙上的奏折折子)。 公主逝世后,裕亲王福全第六女郡主在康熙五十五年丙申九月,下嫁翁牛特多罗杜棱郡王仓金;仓金雍正五年革郡王、额附,郡王雍正十年壬子六月初一日子时卒,年三十二岁。
  编辑本段和硕温恪公主之死
  皇十三女(八公主),是胤祥的同母妹妹,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生,康熙四十五年七月封和硕温恪公主,下嫁翁牛特杜楞郡王仓津(四十五年七月戊午封下嫁翁牛特多罗杜楞郡王仓津公主为和硕温恪公主,授仓津为和硕额驸。《清圣祖实录》)。康熙四十八年六月卒,年23岁。 感觉康熙是比较喜爱这个女儿的,年20岁出嫁,已经不小了,所嫁的地方又在热河附近,而且当年公主嫁给仓津的时候,康熙还到公主家去了。(四十五年七月癸巳,上幸巴颜额尔追地方,翁牛特诸台吉及众蒙古列跪道左奏言:臣等翁牛特地方向来谋生甚艰,蒙皇上遣官训以谋生之道,禁止盗贼加以养育,又赐牛羊使孳生蕃息,臣等俱已各得其所矣,今公主下嫁多罗杜楞郡王仓津,又蒙圣驾亲临光荣无比,合词迎驾欢呼动地。是日,上驻驿和硕温恪公主第。《清圣祖实录》) 康熙四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丁卯,康熙往塞外避暑行猎。这次他是九月二十三日回京的。八公主就死于这个时间段。 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二日在京的胤祉得到公主去世的消息,给康熙上折子。 臣胤祉等谨奏:为奏闻事。 窃本月二十一日夜亥时,八公主产下双胞胎,因甚虚弱,不醒人事。在彼护理之大夫霍桂芳、戴君选等未及用药,一面往报在京值班之臣胤褀、胤佑,故皆未赶上,即时薨。今除臣胤祉、胤褀等与礼部、工部、内务府总管等共同按例料理丧事外,臣等叩请皇父,公主妹业已如此,圣躬甚属要紧,务须精心养神。此不但我等之福,且又天下众人之福。再者,公主之事,臣等尚未奏闻太后祖母,俟皇父命下之日,再行奏闻。所有大夫等奏书,谨并奏以闻。 臣胤祉、胤褀、胤佑、胤祹、胤祯。 朱批:著奏闻皇太后。近来朕体稍弱,不甚强健。公主乃已嫁之女,为彼令朕做何事?只是照常养身罢了。至随朕来此之妃嫔等,匿而不令闻之。 看康熙的话有一种表面麻木,内心绞痛的感觉。他说,我近来身体不太好,公主已经是嫁出去的女儿了,我又能做什么,我会照常养生的。然后还嘱咐不要告诉“随朕来此之妃嫔等”。 附一:公主产下二女 公主产下二女,皆安然无恙。 附二:大夫诊治书 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 六月二十一日亥时,大人霍桂芳、戴君选请得八公主产下双胎,六脉全无,牙关紧急,四肢逆冷。随用人参汤及童便,不能下咽,即时暴脱。谨此启闻。 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臣胤祉等谨奏: 窃于二十四日午时,捧回臣等本月二十二日奏闻折,奉御批:著奏闻皇太后。近来朕体稍弱,不甚强健。公主乃已嫁之女,为彼令朕做何事?只是照常养身罢了。至随朕来此之妃嫔等,匿而不令闻之。钦此钦遵。奏闻太后祖母。臣等闻近来皇父圣躬稍弱,不甚强健,不胜忧虑。伏乞皇父,好生保养圣躬,以副天下众人感激之情。人心诚切,感召天和。闻皇父照常养身罢了之旨,思念皇父不已。近两日来,臣等急欲得知天颜万安。为此谨具奏请万安。臣等临奏不胜仰望之至。 臣胤祉、胤祺、胤佑、胤祹、胤祯。 朱批:朕体安 胤祉看到康熙的话,立刻就体会到康熙丧失爱女的痛苦和对无常生死的无奈,于是“不胜忧虑”“伏乞皇父,好生保养圣躬”,还说“闻皇父照常养身罢了之旨,思念皇父不已”,可见对康熙故作淡然地担忧,也可见胤祉深知八公主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这个消息一直到四十八年七月初六日,康熙才对胤祉说“公主之事不必再隐”了,消息匿而不发竟有半月余。
  编辑本段和硕温恪公主陵
  和硕温恪公主深受康熙宠爱!死后康熙亲自为其篆刻碑文。葬于内蒙古赤峰市以西约60 公里的松山区大庙镇公主陵村,老哈河支流阴河(英金河)北岸,最初是公主府,公主去世后改府为园寝。现已遭到破坏。王府驻地:现赤峰市松山区王府乡,原建筑规模叫喀沁旗王府更加气派,后在建国后由于保护不力,致使大批文物丢失。建筑损毁。现今,惟有几座建筑屹立,成残垣断壁之状! 赤峰市在伪满期间,饱受日伪侵害,蒙古人屠杀驱逐殆尽。在赤峰市内,仅有十几家与博尔济吉特氏有亲缘关系的蒙古族家庭得以幸存。 博尔济吉特氏现大部分改姓鲍,仍在王府居住。
  编辑本段珠胎毁月——和硕温恪公主
  “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 以上这段话来自《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说起永泰公主,相信大多数朋友都不了解。她是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关于她的死因,历史上向来说法不一。有人说她是被祖母武则天杀死的,也有人根据墓志铭中“珠胎毁月”一句,断定她是因为难产而死。在这里,飘飘不打算就这个问题进行更多地说明,之所以将永泰公主墓志铭上的一段话记录在上,只是为了用这段话中蕴含的“难产、早逝”的含义引出几百年后,又一位与永泰公主有着相同命运的清朝公主——和硕温恪公主。 在整个清王朝三百年的历史中,一共记载了两位因难产而送掉性命的皇室女性,巧合的是,她们都跟康熙皇帝有着亲密的关系。一个是康熙的嫡妻孝诚仁皇后,另一个就是本文的女主角,康熙的女儿和硕温恪公主。 十三女(1687—1709):和硕公主。玄烨之十三女。其母为玄烨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贵妃,与二十二子允祥、十五女同母。康熙二十六年(1687) 十一月二十七日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20岁时受封为和硕温恪公主。是年嫁与博尔济吉持氏蒙古翁牛特部杜凌郡王仓津。仓津是蒙古翁牛持部札萨克多罗杜凌郡王毕里哀达赍次子,初名班第,赐名仓津。康熙三十二年(1693)袭封郡王。雍正五年(1727)以擅请准噶尔使入藏熬茶夺沦罪削职。康熙四十八年(1709)六月公主去世,时年23岁。 康熙三十八年闰七月,妃子章佳氏去世了。在她的身后,留下了三个年幼的儿女。他们是:怡亲王胤祥、和硕温恪公主、和硕敦恪公主。 说起章佳氏,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她就是后来因儿子怡亲王的贤能,而得到雍正追封的敬敏皇贵妃。 其实,在康熙年间,章佳氏的地位并不算突出,只是一名普通的妃子,死后也只被追为“敏妃”。但到了雍正年间,由于儿子选对了政治方向,并且在朝中大展才华,得到了新君的器重与信任。作为母亲的章佳氏也因此被追赠了皇贵妃的头衔,同时被赐予附庙的殊荣,成为了清朝第一位得以附庙的妃子。 应该说,敬敏皇贵妃是一个母以子贵、死后哀荣的典型。所不同的是,她“母以子贵”的对象不是皇帝丈夫,而在继立的新君。 在章佳氏去世时,温恪公主只有十三岁。这个年纪对于当时的女孩子,很难说是大是小。不过按照康熙朝公主们出嫁的年龄来看,十三岁应该算是不大的年纪吧。在这之后,康熙皇帝让德妃抚养胤祥,而温恪与敦恪公主也交给了其他的妃嫔抚养。 这种少年丧母特殊经历使温恪公主养成了稳重、谨慎的性格。在那段日子里,温恪公主一面处处谨慎的应对养母,一面尽心的照顾年幼的妹妹。从温恪公主与敦恪公主的寿命上看来(一个死时23岁,一个死时19岁),也许是继承了母亲的遗传,姐妹二人的身体都很孱弱。在风雨交加的皇宫中,她们就像是两株柔弱的嫩柳,对于昌平凤凰山陵园命运是那样的力不从心,只能被动的随风摇摆。 好在,对于温恪公主这个失去了母亲的娇弱女儿,康熙皇帝还是心存怜爱的。这种怜爱一方面是对女儿,另一方面想必是来自对章佳氏的一份歉疚之心。 应该说,章佳氏是一个幸运的母亲,因为她生下的三个孩子全都长大成人了,所以没有像其他妃嫔那样尝受过失去子女的痛苦;但章佳氏却不是一个幸运的妻子,尽管为丈夫生下了三个子女,可她到死也没能得到一个名份上的认可。下面是《清史稿》中对于章佳氏的记载: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事圣祖为妃。康熙三十八年,薨。谥曰敏妃。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亲王允祥贤,追进封。妃又生女二,下嫁仓津、多尔济。 飘飘请大家注意“事圣祖为妃”及“谥曰敏妃”二句。这“事圣祖为妃”中的“妃”字其实很不好理解。在清朝皇宫中,“妃”是皇帝妻子的其中一个等级,地位次于皇后、皇贵妃和贵妃。但“事圣祖为妃”里的“妃”真是指的是这个“妃”吗?飘飘个人认为,此“妃”绝非彼“妃”,而是指的“庶妃”。那么何谓“庶妃”呢?庶妃其实就是从来没得到过任何封号的(哪怕是贵人),没有名分,未被正式认可的妃子。 我们都知道,如果是真正的“妃”,那么在其妃号之前,都有具体的称谓,比如说:德妃、荣妃、宜妃等等。而章佳氏却是在死后才被追封为“敏妃”。这个“敏妃”才是我们前面说到的真正的妃子。因为追封往往都是比从前高的名份,这也说明了,章佳氏在生前只不过是一名庶妃。康熙的后妃中,有庶妃称呼的还有:钮祜禄氏,张氏,王氏和刘氏。 从这件事上,我们不禁看出了一个小小的细节,那就是康熙对于章佳氏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我们先来看看章佳氏为康熙诞育皇子的日期吧:允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温恪公主生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敦恪公主生于康熙三十年正月。允祥与温恪公主的生日相差一年,而温恪公与敦恪公主的生日则相差了三年。 这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章佳氏在初进皇宫时受到了康熙的宠爱,以至于在一年之内连续生下一子一女。但是,她却没能一直将皇帝留在自己的身边。一开始,康熙还对这个楚楚可怜的小妃子充满怜惜,可时间久了,这种怜爱便无法在激起皇帝的兴趣。于是很快,个性温顺柔弱的章佳氏便慢慢在康熙的视线中淡化了,快到康熙还未来得及给她一个应有的名份。 在沉寂了两年后,康熙在无意间又想起了章佳氏——那个始终默默无闻的女人。于是,章佳氏又有了第三个孩子。这时的章佳氏多么希望再能生下一名皇子,她明白自己软弱的性格是不可能与其他妃子争宠的,因而只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这几个孩子的身上。康熙三十年正月初六,在皇宫为庆祝新年的一片张灯结彩中,章佳氏生下了敦恪公主。而这时已是儿女成群的康熙皇帝正在一心一意的与来自漠西苍狼一决高低,这个小小的女孩儿并没有能引起他更多关注。就这样,章佳氏最后一点希望破灭了,然而她就是她,性情决定了她永远不会主动地引起皇帝的注意。这算是清心寡欲吗?章佳氏不知道,她只知道,从此以后,她又被丈夫遗忘了,成了姹紫嫣红的皇宫中又一段平淡无奇的插曲。 当章佳氏最后一次进入康熙的视线时,是太监对他报告的章佳氏的死讯。这时,日理万机的康熙皇帝突然惊呆了,就在自己不经意的忽视之间,章佳氏便去了。八年,对于一个一心建功立业的君主来说是多么的短暂。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耗尽了所有的青春与心血的苦苦的期盼,却成为了一生、成为了永远…… 此时望着章佳氏留下的三个年幼的子女,康熙心中充满了愧疚。现在,他依然可以及其章佳氏的温驯与柔顺。还是那句话:人,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但是,对于一个妻妾成群的皇帝来说,这种留下遗憾的女人,章佳氏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接着,章佳氏被追封为“敏妃”。别怪康熙太吝啬,对于一个没有名份的庶妃来说,这已经是极大的恩典了。 章佳氏走了,但她还给康熙留下了三个孩子,面对这三个失去母亲的子女,康熙心中充满怜惜。当然不只是康熙,生前谦虚有礼,处处与人为善的敏妃在后宫中还是有着不错的人缘的。于是,其他的妃嫔,对温恪公主兄妹也都存着一份恻隐之心。不过这里面最为甚者,便是皇太后了。 尽管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但几十年来与康熙间的母子之情,早已使得皇太后将这些皇子公主们视若己出。眼看着没娘的小孙女,皇太后自然较别人有着另一份偏爱。加上温恪公主温柔懂事,祖孙二人的感情也就十分的亲密。 在皇太后身边,温恪公主又享受到了久违了的关爱。也正因为这种少有的,来自皇宫的人情味儿,使得失去母亲的温恪公主并没有变的孤僻敏感。相反的,她学会了感恩,而且更加的热爱生活。尽管在皇宫中她显得那么渺小,可她仍然努力生活,努力使生命充满绚丽的色彩。 就这样,温恪公主慢慢的长大了,也到了该婚配的年龄。在女儿婚嫁的问题上,康熙皇帝始终遵循着政治为先的原则。这并不会因为温恪公主幼年丧母的经历而有所改变。这一次,康熙为温恪公主选择的夫婿是翁牛特部杜凌郡王仓津。 翁牛特部是漠南蒙古的一个部落,在古北口外,至京师七百六十里,属于昭乌达盟。平时我们听到的关于这个部落的机会并不算多,它既不像科尔沁,是朝廷在蒙古的亲信;也不像喀尔喀,拥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更不像准噶尔,干脆以反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翁牛特一直是寂静的,直到今天,能够让我们想起它的,恐怕也只有这位温恪公主了。 了解蒙古情形的人都会发现,当时漠南蒙古六盟中(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昭乌达盟无疑是除哲里木盟以外与清政府关系最为亲近的盟派。这一点从下嫁公主的情况就可见一斑。昭乌达盟各部在清朝统治时期共迎娶了八位皇室公主,她们是:哈达公主、固伦敖汉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端献长公主、固伦荣宪公主、和硕温恪公主、和硕和婉公主、固伦寿安公主。 在温恪公主下嫁翁牛特部之前,昭乌达盟中的主要部落巴林、敖汉、扎鲁特都先后成为了皇家的姻亲,有的甚至已经娶来了两位公主。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康熙皇帝有意平衡昭乌达盟各部之间的关系,这才决定将温恪公主嫁到翁牛特。 关于这位八额附的名字,我们在这儿还要多说一句。清朝历史上一共有两位额附改过名字。一位就是本文中的仓津,另一位是和硕寿臧公主(道光第五女)的额附恩祟。恩崇初名思醇,他之所以改名是因为穆宗登基后,为避皇帝名讳而改为恩祟。那么仓津又为什么要改名呢? 飘飘认为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因为重名的原故。飘飘不太清楚“班第”在蒙语中的含义,不过相信一定是一个不错的名字,以至于蒙古贵族里很多人都以此为名。就拿额附们来说,在清朝一共有五个额附都叫班第:一个是敖汉公主的额附,一个是太宗十二女的额附,一个是固伦端敏长公主的额附,一个是固伦纯禧公主的额附,一个就是这位温恪公主的额附。在温恪公主指婚给仓津时,仍然还有两位名叫班第的额附在世。有鉴于此,康熙这才决定从新赐给他一个新的名字:仓津。 除此以外,飘飘认为其改名的另一个原因是康熙对这位未来女婿有着不错的印象。大家都知道,在封建王朝中,尤其是清朝,皇帝赐名对于臣子来说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它表现了皇帝给予的莫大的恩赐与荣宠。举个例子来说,在乾隆朝时期,乾隆皇帝就曾为重臣傅恒的第三子赐名“福康安”,就因为皇帝的这个赐名,福康安的两个哥哥的名字也都由原先的“傅”字头改为了“福”字头。因而其重要性就可见一斑。 正因为这样,皇帝其实也并不常常会有这样的举动,尤其是对一个已成年的臣子。所以若说重名,那早在纯禧公主下嫁的时候,就该为她的额附班第改名了,而之所以到了仓津才得到这样的待遇,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显示出了皇帝对他的喜爱与重视。当然,这其中既包括对仓津的,也包括对温恪公主的。 康熙四十三年,康熙皇帝为温恪公主与仓津指了婚。听到这个消息的温恪公主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般,有着说不出的各种滋味。一方面,出嫁离家总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情;而另一方面,对于即将到来的新的生活的向往,也使温恪公主的心中闪过一丝丝的喜悦。这些年,每当她在祖母身边时,都会听到了很多关于蒙古,关于草原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她的心中成为了一种美丽的憧憬,而如今,那片神奇的土地马上就要真实地呈现在她的面前,并即将成为她的第二个家。从此,温恪公主以往对于生活的幸福的憧憬有了沉实和确定的走向。 然而好事多磨,还沉浸在父亲北巡带来的翁牛特已修建好公主府,婚事也准备妥当的好消息中的温恪公主,却突然病了。这一病非同小可,它不令温恪公主的身体倍受摧残,也使得康熙不得不在无奈的情况下,无限期的推迟了这桩婚礼。 这一年的冬天似乎特别的寒冷,入冬后的几场大雪将整个北京城都覆盖成了银白色的世界,而此刻温恪公主的心情也一如这天气一般,寒冷而凄凉。在送走皇帝、太后和其他来探望的人之后,温恪公主独自躺在床上。屋里那么的安静,她甚至可以听到窗外下雪的声音,那声音直刺穿了她的心底。 太医说了,如果能熬过这个冬天,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就没有大碍了。可是,我能挺过这个冬天吗?会不会像着窗外的白雪一样,天一暖,就融化了呢?我的草原,我的未来,难道就要这样永远的埋葬在这片凄凉苍茫的白色之中了吗? 正在温恪公主胡思乱想的时候,门外悄悄走进一个人。那瘦瘦的身影,轻飘飘的脚步,温恪公主再熟悉不过了,是妹妹,她的亲妹妹!敦恪公主来到姐姐的床前,背在后面的双手仿佛藏着什么东西。与此同时,一阵清冽的芳香传到温恪公主的鼻中,这个季节怎么会有花香呢?莫不成,是梅花!敦恪公主笑嘻嘻的将藏在身后的一只带着残雪的梅花递到姐姐面前。看着这枝灿烂绽放的花朵,温恪公主笑了。原来春天已经来了,不过不再外面,而是在梅花的花心里。 当然,也可以在人的心里…… 就这样,温恪公主用她那份对生活强烈的爱支撑过了这个寒冷的冬天。到了康熙四十五年,温恪公主已然恢复如初了。看到女儿身体康复,康熙皇帝心中也十分开心,两年前的那桩婚事终于可以成行了。 康熙四十五年,温恪公主正式受封为和硕公主,并且下嫁仓津。临行前,温恪公主认真地向父亲、祖母和诸位母妃颗了一个头。她是真正受整个皇宫的抚育长大的,可从此,她就在也不属于皇宫了。未来会是怎样没人知道,但是她却始终充满了信心。鼓乐响起,温恪公主那朵风干了的梅花小心翼翼的揣进怀里,在送亲队伍的护送下启程了。 这一年的翁牛特草原到处充满了喜悦与歌声,草原的百姓用真诚的祝福迎来了翁牛特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大清公主。 婚后温恪公主的生活其乐融融。仓津虽然不是一个十分体贴的丈夫,但却也中规中举,而最重要的是,温恪公主那努力生活的热情支持着她始终保持着一份乐观平实的心态。 两年后,温恪公主怀孕了,这是她期盼已久的事情——成为一个母亲。小时候,她失去了母亲,但却得到了更多人的照料。现在,温恪公主多么希望将众人给予她的那些爱,以母亲的身份全部交给自己的孩子,让他(她)也同样能够体会到被爱的幸福。 孕后的温恪公主按惯例回到了京城,在这里,她可以受到最周到的照顾。怀孕与回家双重的喜悦使温恪公主忘记了妊娠带给她的巨大的身体上的不适。看着腹部一天天的隆起,温恪公主始终沉浸在将为人母的无限喜悦中。可另一方面,危险的阴影也正一步步地向她逼近。 温恪公主的身体自小就很孱弱,加上前两年的那场大病,使她的元气受到了巨大的损伤。对于这样的身体来说,怀孕生子本就是一件十分辛苦而危险的事情,而温恪公主怀的这一胎,却也十分与众不同。六七个月的时候,温恪公主的肚子就已经如待产孕妇一般,待到后来,就更加大得明显。温恪公主在佛祖面前求签的时候,占到了一支双星报喜的吉签,这就是上天给她的启示吗?温恪公主手中握着这之签,苍白的面孔上露出一丝甜甜的笑容:我的孩子,额娘等着你们! 康熙四十八年六月,康熙皇帝启程去承德秋猕了。温恪公主因有身孕在身,便留在了京城。此时,她的身体已经被身孕拖得十分虚弱了,她双脚无力,浑身酸软,只能每天躺在床上。太医霍桂芳等人专门在府内为公主生产进行护理。 这天夜里,在一阵剧烈的疼痛之后,温恪公主开始了艰难的生产过程。北京酷热的盛夏天气,温恪公主在产房内痛得浑身大汗。嬷嬷紧紧抱住了她的上身,并将一块手巾让她咬在嘴里。温恪公主一面随着稳婆的指示用力,一面用手死死的抓着身边的被褥。在几次痛昏过去之后,温恪公主已经奄奄一息。不过,她的头脑还是很清醒,她在心里轻轻的呼唤着:孩子,快出来吧,不要再难为额娘了! 随着一声婴儿清脆的啼哭声,温恪公主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女婴。可是痛苦远远没有结束,因为温恪公主怀的是双胞胎! 稳婆一边擦着头上的汗,一边焦急地对太医说:公主再这么下去可就危险了,一下子生两个,实在太难了,要是真的不行,干脆…… 太医点点头:还是想办法保住公主的性命要紧! 听了他们的话,温恪公主急得大声地喊着:不,保住我的孩子!我要我的孩子! 夜深了,已经到了亥时,筋疲力尽的温恪公主终于用尽最后的力气生下了第二个女孩儿。看着身边一对可爱的女儿,温恪公主无限安慰地笑了。这时的她只觉得很累,真得很累!只想闭上眼睛好好的睡上一觉,好好的睡上一觉。于是,在看了女儿们最后一眼之后,她睡着了,嘴角还挂着幸福的笑容。 只是这一睡,就是上千年,再也没有能在醒过来…… 此刻的康熙皇帝还在沉浸在因太子被废而带来的痛苦之中,来到这塞外水好之处,本想好好的修养一番,可是,北京却传来了皇五子胤祺和皇七子胤佑的奏折:八公主殁了。折子后面又写着一些劝慰康熙的话语,最后写道:“公主生的两个女儿都好。” 原本等着外孙出生的康熙皇帝等来的却是女儿的死讯!康熙愣了一会儿,提起笔回复儿子,让他们先不要告知宫中嫔妃,只先告诉太后吧。写完,康熙放下笔,木然呆坐,不再说话了。这时的他,再也没有悲伤的力气了。 温恪公主走了,带着她对生活全部的热爱。不过,她走时依然充满感恩,毕竟上天让她在世上留下了自己的血脉,那是她生命的延续,是她对生活所有热情与感悟的真实表达……
  和硕温恪公主深受康熙宠爱!死后康熙亲自为其篆刻碑文。葬于内蒙古赤峰市以西约60 公里的松山区大庙镇公主陵村,老哈河支流阴河(英金河)北岸,最初是公主府,公主去世后改府为园寝。现已遭到破坏。王府驻地:现赤峰市松山区王府乡,原建筑规模叫喀沁旗王府更加气派,后在建国后由于保护不力,致使大批文物丢失。建筑损毁。现今,惟有几座建筑屹立,成残垣断壁之状!赤峰市在伪满期间,饱受日伪侵害,蒙古人屠杀驱逐殆尽。在赤峰市内,仅有十几家与博尔济吉特氏有亲缘关系的蒙古族家庭得以幸存。博尔济吉特氏现大部分改姓鲍,仍在王府居住。

杜甫的葬地在哪里和死地在那里

杨家将各人死后葬在哪里

  除了杨令公,别的都是虚构出来的。
  杨令公是被围困而死的,因而没人知道葬在哪。
  杨家将中的杨令公,佘太君,杨家七子,穆桂英等等著名人物死后都各葬在那里??谢谢!!
  佘太君,杨家七子,穆桂英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牙城镇有一条杨家溪.是国家二批重点旅游风景区.
  杨文广与杨金花曾率兵在此平定南蛮第十八洞,并派杨家将驻守眩地,所以把此溪叫杨家溪。
  不过当地是有这么一个传说,说他死在杨家溪,在当地还有他的石棺.
  葬在杨家公祠
  大多数 死无葬身之所
  杨家将中的杨令公,佘太君,杨家七子,穆桂英等等著名人物死后都各葬在那里??谢谢!
  穆桂英 可能是虚构的 杨家七子 一位 出家 一位 叛国 一位 鞠躬精粹,死而后已 四位死于乱军之中 杨业 亦是死于乱军之中 系 为 潘美背约所负
  我也只是知道大概
  在我们这里的古北口吧,我记得前年还去令公庙来着
  杨家将十代英雄榜
  一代英雄杨衮:杨衮生于乱世的残唐五代,他自幼随父学刀,后又向神枪手夏书棋学枪,向飞锤将金良祖学锤,练会全身武艺,名震中原。他曾与刘知远、高行周结拜为兄弟。后来刘知远当上后汉皇帝,时逢辽兵进犯中原,杨衮联合了三十六寨兵马,在火塘寨自立为火山王。打出“扶汉灭辽”大旗,一举打败辽兵。但是他也认清了刘知远并非明君,拒不接受皇封,仍归火塘寨而去。精彩情节有“杨衮大战李存孝”、“五龙二虎逼死王彦章”、“真杨衮义收假杨衮”、“火山王战败辽太宗”等。
  二代英雄杨继业:杨衮之子杨继业,娶妻余赛花。夫妻二人归宋后,南征北战,威名远震。杨继业为边关八大令公之一,人称杨令公;佘赛花生有七子,并收一义子,人称佘太君。辽兵犯境,潘仁美挂帅,杨继业为前部先锋。他带领七郎八虎大战金沙滩,救驾立功,大郎、二郎、三郎死于战场,四郎、八郎被辽兵所俘招为驸马,五郎出家为僧,潘仁美官报私仇,乱箭射死七郎,杨令公被困两狼山,碰碑而死。
  三代英雄杨延昭:描写的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宋代名将杨延昭抗辽御敌的故事。主要故事是杨延昭、寇准与*臣潘仁美、王强及萧太后率领的辽国兵马的激烈冲突为主线,并通过“审潘洪”、“黑松林”、“云南发配”、“牤牛阵”等单元。其中人物:杨延昭大智大勇,寇准多谋善断,孟良粗中有细,焦赞义气为先,潘仁美阴险狠毒,王强笑里藏刀等。
  四代英雄杨宗保:杨延昭二次挂帅后,内奸王强设计,将杨延昭骗入司马府,杨延昭所骑白马跑回天波府。王强阴谋暴露,劫走杨延昭,又被边关将杨兴救回,王强逃回辽国。杨六郎因中蒙汗药,卧病不起,孟良为救元帅,化装潜入辽邦,盗取“雌龙发”,并得到宝马金枪。杨元帅病愈后,带孟良、焦赞去探天门阵,孟良受伤,跑到五台山,巧遇杨五郎,得知要破天门阵,须有“降龙木”。孟良前往穆柯寨借木,不成,搬来少帅杨宗保。杨宗保招亲,女将穆桂英归宋,代理元帅,指挥全军。时逢杨宗英下山认祖归宗,通过他收降辽邦女将姜北平。穆桂英又请来大刀王兰英,杨宗保巧遇任宝童,最后“少八郎”聚会,大破天门阵。多次陷害杨六郎的王强也死在杨家将之手。
  杨家将中的杨令公,佘太君,杨家七子,穆桂英等等著名人物死后都各葬在哪里??拜托!我问的是葬地?谢谢!
  五台山 七十二座瘗骨塔。由于年久失修,已有七十一座只剩有塔基或连塔基也荡然无存,唯独这座塔却巍然尚存。其所以巍然尚存,是由于建造此塔时是用了特殊材料,并加工细致,否则它和其他七十一座塔一样早已不存。此外,在七十二座塔中,唯有这座塔建在风水宝地上。瞧,此塔居高临下,周围的九道山路象征杨业的七子二女,它们似九条小龙一样,争先恐后向这里飞跃,杨老令公高卧在这山坡上便可“望子成龙”。按风水先生的说法,这是一块真正的风水宝地,所以杨五郎才选择这里葬下父骨。依据这两方面的理由,杨家后代才确定此塔是杨业的瘗骨塔,并在塔旁用砖砌一碑龛,内刻“杨令公之墓塔”,落款日期:民国六年五月。
  杨家将中的佘太君,杨家七子,穆桂英等等著名人物死后都各葬在哪里??拜托!我问的是葬地?谢谢

柳永死后被江淮名妓葬在何处

  由于官方正史《宋史》中没有柳永的传记,当时文人学士的诗文集里也没有关于柳永的记载,所以连柳永的生卒年限都没有定论。
  据明万历《镇江府志》卷三六附记,直到王安礼知润州时,才将柳永安葬在北固山下。但查了一下资料历来文学史家均语焉不详。宋代以后各家记载,也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归纳起来,其说有四:
  一、卒葬湖北襄阳说
  宋祝穆持此说,祝在《方舆胜览》中记载:柳永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资葬于南门外。每春日上冢,谓之“吊柳七”,也叫“上风流冢”。渐渐形成一种风俗,没有入“吊柳会”、上“风流冢”者,甚至不敢到乐游原上踏青。
  二、葬湖北枣阳花山说
  宋曾达臣(敏行)、元陈元靓持此说。曾在《独醒杂志》中记载:“耆卿墓在枣阳县花山,每岁清明词人集其下,为吊柳”。陈在《岁时广记》中亦载:柳耆卿“掩骸僧舍,京西妓者鸠钱葬于县花山,其后遇清明日,游人多狎饮坟墓之侧,谓之吊柳七”。
  三、葬北固山或银山说
  柳永的故乡是福建崇安也支持葬镇江说。柳永纪念馆一块与柳永铜像齐肩的长方形石头,上面刻写着:“柳永墓冢抔土还乡记”几个大字,下面还有几行碑文写着:“公元二〇〇四年九月,值武夷山柳永纪念馆新馆落成之际,柳永仙冢抔土自镇江北固山分移至此。
  柳永纪念馆一块与柳永铜像齐肩的长方形石头,上面刻写着:“柳永墓冢抔土还乡记”几个大字,下面还有几行碑文写着:“公元二〇〇四年九月,值武夷山柳永纪念馆新馆落成之际,柳永仙冢抔土自镇江北固山分移至此。千载游子今朝还乡,一代词宗魂归故里”。
  四、葬仪征说
  王士祯在《分甘余话》中却提到了:“相传柳耆卿卒于京口,王和甫葬之,今仪征西地名仙人掌有柳墓,则是葬于真州,非润州也”。仪征古名真州,柳墓在仪征仙人掌。
  扩展资料:
  柳永如何死的:
  1、柳永约生于公元984年,一身仕途之路相当坎坷,暮年及第,约于公元1053年去世,因为在正史《史记》中没有柳永的个人传记,所以关于柳永的死因,没有详细且确切的记载。
  2、现在关于柳永去世原因及埋葬地点的说法都来自宋朝和清朝的文人笔记,而且都是零零散散的记录,加上世人各种言传,要具体且正确地说出柳永的死因和埋葬地难上加难。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柳永
  生前身后 柳永后事  据明万历《镇江府志》卷三六附记,直到王安礼知润州时,才将柳永安葬在北固山下。但查了一下资料历来文学史家均语焉不详。宋代以后各家记载,也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归纳起来,其说有四:
  一、卒葬湖北襄阳说。宋祝穆持此说,祝在《方舆胜览》中记载:柳永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资葬于南门外。每春日上冢,谓之“吊柳七 ”,也叫“上风流冢”。渐渐形成一种风俗,没有入“吊柳会”、上“风流冢”者,甚至不敢到乐游原上踏青。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后人有诗题柳永墓云: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二、葬湖北枣阳花山说。宋曾达臣(敏行)、元陈元靓持此说。曾在《独醒杂志》中记载:“耆卿墓在枣阳县花山,每岁清明词人集其下,为吊柳”。陈在《岁时广记》中亦载:柳耆卿“掩骸僧舍,京西妓者鸠钱葬于县花山,其后遇清明日,游人多狎饮坟墓之侧,谓之吊柳七”。《枣阳县志》记载:“宋词人柳耆卿(即柳永)墓在兴隆镇花山”。据说柳永晚年游历到枣阳,与教坊乐工和歌妓为伴,靠作曲填词度日,后来死在枣阳兴隆一带,还是歌妓们凑钱将他安葬在兴隆镇西北3公里外的花山上。
  三、卒京口、葬北固山或银山说。宋叶梦得(少蕴)持此说。叶在《避暑录话》中记载:柳永“终屯田员外郎,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时,求其后不得,乃为出钱葬之。王和甫究竟葬柳永于何处?叶梦得未提及。据传北固山下有已湮没的柳永墓。但明代正德《丹徒县志》有“屯田郎柳永墓在(丹徒)土山下 ”,万历《镇江府志》不但有同样记载,而且记载了在土山下发现的柳永墓志铭[1]残碑的部分内容。元代镇江籍学者俞希鲁所撰《至顺镇江志》卷七说:“土山,在县西江口,俗呼竖土山(唐刘禹锡诗:‘土山京口峻’)。旧与蒜山相属,今改名银山。”而北固山,东晋以来就很出名,人们并没有称它为“土山”的。可见,柳永墓所在的“土山”,就是“银山”(今天镇江五十三坡下仍有叫银山门的地方),就是云台山北面的那一部分,并不是北固山。清代镇江籍词人赵彦俞有一首凭吊柳永墓的《琵琶引》词,上段开头就说:“芳草西津,那堪问,故里清明时节。”中间又有“春去也,荒坟一掬”等语;下段更有“惟有土山深处,记王郎碑碣”(指柳永墓残碑)等语。从中可以看出,柳永墓所在的“土山”,是紧靠“西津”(即西津渡)。这首词,既是柳永墓“在土山下”的旁证,更是“土山”就是“银山” 的明证。清代考据家叶名沣在《桥西杂志》中也支持葬镇江说。柳永的故乡是福建崇安也支持葬镇江说。柳永纪念馆一块与柳永铜像齐肩的长方形石头,上面刻写着:“柳永墓冢抔土还乡记”几个大字,下面还有几行碑文写着:“ 公元二00四年九月,值武夷山柳永纪念馆新馆落成之际,柳永仙冢抔土自镇江北固山分移至此。千载游子今朝还乡,一代词宗魂归故里”。
  四、葬仪征说。清王士祯(渔洋)持此说。王士祯在《分甘余话》中却提到了:“相传柳耆卿卒于京口,王和甫葬之,今仪征西地名仙人掌有柳墓,则是葬于真州,非润州也”。仪征古名真州,柳墓在仪征仙人掌。王士祯在《真州绝句》中还又一次提到:“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诗文相互印证,当不致有误。但有一点存疑,仪征四郊无仙人掌这个地方,不知王士祯以柳墓在仙人掌何据?而明《隆庆仪真县志·免谈考》载:“柳耆卿墓在县西七里近胥浦”。清《嘉庆扬州府志·冢墓》亦载:“屯田员外郎柳耆卿墓在仪征县西七里近胥浦”。据此,柳永墓在仪征胥浦较为可信。
  由于官方正史《宋史》中没有柳永的传记,当时文人学士的诗文集里也没有关于柳永的记载,所以连柳永的生卒年限都没有定论。而现在所有关于他卒葬地的说法都来自宋人和清人的笔记,且是零星记载,传闻各异,要下一个定论,就更难了。这也是词人的悲哀!但换一种想法:这也是词人的一种荣幸,让更多地方的人记住他、关心他!幸与不幸竟在一念之间!

江青死后葬在何处

  北京西郊福田公墓东南隅。祭台前的青白石碑被塑料鲜花簇拥,碑文简洁,“一九一四年——一九九一年,先母李云鹤之墓,女儿女婿、外孙敬立,二零零二年三月”。
  李云鹤是江青的曾用名,碑文所记载的生卒年也恰与其吻合。作家舒云据此与江青的秘书阎长贵与杨银禄核实,得到的答复是,江青确实葬于北京西郊的福田公墓。不过,杨银禄谢绝向媒体透露江青墓地的更多情况。
  福田公墓内所葬名人众多,清王朝最后一位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钱玄同,以及现代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等人均长眠于此。公墓始建于1930年,北依燕山龙脉,西邻八大处,南抱永定河引水渠,东望京城,因近邻福田寺得名。
  掩映于名人墓区中的江青墓葬并不惹眼,但体例罕见。这座朴素石碑的前方并无其他墓葬遮拦,低矮灌木前,成排的石碑在江青墓葬正前方恰好留出一块空地。这成为这片墓地区别于其他的最大不同。
  据江青秘书杨银禄曾经的回忆,江青在监狱里曾有遗嘱,希望死后葬回山东老家诸城。1996年江青秘书阎长贵去诸城时,诸城方面让他转告李讷,诸城老家有凤凰墓地,可以接受江青骨灰,可埋坟,也可立碑,并说人已死了,如李讷同意,他们去车拉回即可。阎长贵回京后把诸城市委的意思转告给李讷。李讷表示还不是时候,恨江青的人还很多,放在那里,又不能去守墓,如果被砸,子女岂不更为不孝,此事因此作罢。
  随后,李讷提出将江青葬于北京的建议,这一建议最终被批准。李讷随即开始筹办江青的墓地安葬事宜。李讷以局级干部的身份退休,由中办秘书局管理。爱人王景清是军队副师级干部,家境并不富裕。但作为江青唯一的女儿,为了让母亲入土为安,李讷自掏腰包,花了五六万元丧葬费。至此到2002年3月下葬之时,江青骨灰入土一事,在其自杀身亡12年后,才得以完成。
  江青的墓地,在一片果树之下。远处树枝上有两只鸟窝,墓地上空不时有鸟鸣叫掠过。江青所在的墓穴左右棺邻的石碑上,落着早已风干的鸟粪,似久无人打扫,而江青石碑的碑身则显得光洁干净。碑文名号并没有用其一生最响亮的名字“江青”,而在她的石碑之后,空无一字。
  

爱新觉罗永璂死后死葬在哪里吖那块墓地现在还在吗

  永璂安葬的十二贝勒园寝位于朱华山端慧太子园寝的西侧。
  
  朱华山在清东陵风水墙的西峰口外。端慧太子园寝(实际上安葬了七位皇子、一位公主,均是未成年夭折的孩子),因为该陵墓最早因乾隆第二子永琏而建,所以称作端慧皇太子园寝。
  
  永璂的园寝规制较小,享殿覆筒子瓦,布瓦盖顶,与东侧的太子陵相比大为逊色,显然亦是被其母连累所致。
  
  虽然这组陵寝也经历过无数次盗墓,致使陪葬品和一些真贵的建筑材料被洗劫一空,但陵寝的基本建制还在,现在仍是清东陵旅游的项目之一。如果lz感兴趣,可以去看一看。
  在朱华山。朱华山,坐落于天津蓟县孙各庄满族乡朱华山村。 朱华山园寝西侧有“皇十二子园寝”。葬有清高宗第十二子永璂(亦写永玑),生于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母皇后乌拉那拉氏。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溘逝,享年25岁。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嘉庆四年三月追封口勒。园寝规制略小,享殿覆筒子瓦。1927年以后,朱华山北边的黄花山园寝成为“群雄聚义”之所,几百人啸聚于兹。朱华山被这伙强人盗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