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七期怎么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受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期间,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国家规定是这样的,但是现在企业一般执行成丧假期间基本工资是有的,但是除基本工资以外的其他比如说是绩效奖,全勤奖等待遇就没有了 ,你可以具体看下你们省份关于这方面的规定
按照逝者的生辰八字和过世的时间来排七
七七四十九,每一“七”抽一天,实际上算四十天。
丧事的做七是什么回事?
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
扩展资料
“一七”,即人死后七日,丧家举行隆重仪式,设灵位、供木主,上香叩拜,烧纸箱焚楮镪,请僧道诵经、拜忏。
“二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祭奠,烧纸楮,请道士诵经等。
“三七”,亦称“散七”,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称谓,或上坟焚香接亡灵回家,家中设奠。
“四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焚纸楮进行祭奠。
“五七”,在七七中,五七祭仪尤重,这天,丧家举行祭奠,焚楮烧纸,请僧人、道士放焰口。亲友也携纸钱、锡箔元宝(也有送现金)助祭,丧家要办酒席招待。
“六七”,祭奠一般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焚纸楮祭奠。
“七七”,又称“满七”,“断七”,祭过此七,烧七即完成。“七七”后,孝子才可“弟头”、“修面”和到亲友家做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做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丧葬·悼祭
做 七
做七,亦称烧七、斋七、理七、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间俗信对此尚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例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倍受重视,另有“回煞”仪式;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等。事实上,做七习俗并不是儒家所倡导的传统丧葬礼俗的内容。有关做七习俗的来源及其信仰内涵等问题,至今聚论纷纭,尚无定论。
民间相传,做七习俗始于唐初,大致情节是: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曾嘱咐太子:死后每隔七天须由亲人为其摆一次荐宴,烧一回纸钱,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灵魂得以顺利超度。其中“五七”的置办,尤应丰盛,等等。太宗死后,太子遵旨一一照办。其后公卿百姓纷纷仿效,由此形成做七习俗。这种故事当然于史无征。有人指出,做七习俗虽然自唐初起盛行,但早在南北朝时已见有关记载,《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根据上述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见《瑜珈论》)。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这种由佛教“生缘说”催生的做七习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应视作当时佛教盛行的产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斋说》,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其根据之一便是“伤礼”,不合儒家对人情哀戚的讲求,这也能反证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相反,也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本于道教。从该俗的实践看,做七既请僧众诵经,也请道士诵经,而民间关于做七由来的种种解释,多与道教的地狱结构及功能的宣传相吻合。清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二还结合做七习俗起于元魏、北齐的历史背景来对此论证:“按元魏时,道士寇谦之教盛行,而道家炼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为断,遂推其法于送终,而有此七七之制耳。”他还引证《韩琦君臣相遇传》:宋仁宗驾崩,英宗初即位。光献太后对宰臣韩琦说:“当初立他(指英宗)为皇太子时,臣僚多有言不当立者。恐他见后心里不好,昨因斋七,并焚于钱炉矣。”这个引证别有深意——众所周知,宋朝自太宗以后,道教一直备受尊崇,到真宗时更受到无与伦比的偏爱,还出现一个所谓“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成为赵宋皇家的祖宗,从而使道教跃居“国教”地位。如果做七是佛教所创,很难想像会替已故皇帝行此奠仪的。
还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此外如天以阴阳二气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万物,谓“七政”,人得阴阳、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气亦惟七;以及《易·系·复》曰“七日来复”,《礼记·檀弓上》日“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来,也都是后世做七习俗的信仰内涵外侨公墓所在。不过这些观念和旧礼又是怎么具体变成做七习俗的呢?仍是一个迄今无人作出说明的疑问。
还有人推测,做七习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时“国人”于父母葬后迎其魂灵于殡宫的祭祀仪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灵得到安息。按礼制规定,举行虞祭的时间和次数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区别,士之丧三虞,大夫之丧五虞,诸侯之丧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为期。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诸侯的七虞之礼。再往后,秦并六国,改朝换代,只要有条件谁举办七虞都行,最终流变成了通行民间的做七习俗。
上述诸见以及相互间的驳难,各有一定的根据和理由,可见做七的起源与涵义之谜,仍有待继续剖析。
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此俗汉代尚无记载,大约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南北朝时已多行之,后世沿而不改。佛教《瑜珈论》谓人死后,为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如七日终,不得生缘,则更续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以故有“七七”之期及逢七追荐之俗。一说,人初生以七月为腊,一腊而一魄成,经七七四十九而七魄具;死则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经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泯,此为道教魂魄聚散之说。第七个七日,民间又称为“断七”、“尽七”、“满七”。比较受重视的是头七、五七与尽七。《北史.胡国珍传》:“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至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牡丹亭.遇母》:“空和他做七做中元,怎知他成双成爱眷?”《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又第四回:“光阴弹指,七七之期已过。”参阅明田艺蘅《春雨逸响》。
做七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每隔七天由亲人为其摆一次荐宴,烧一回纸钱,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灵魂得以顺利超度。
我是这2个月才知道的```
丧事里所指的“头七”是从某人过逝当天开始算吗?
做七:死后每隔七日,做七一次,称「做七」。做七应备牲醴菜肴奠祭。
倘遇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称「撞七」,提前一日半夜做七。
死后第七日称第七日称「头七」,俗以死者此日始知己死,亡灵将归宅哀哭,
故於午夜后即哀哭致祭至中午,前延请道僧诵经,开魂路,举行法忏。
「头七」由儿子办理,「二七」为小七,「三七」系出嫁女儿负责,
「四七」也是小七,「五七」为出嫁孙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
「七七」又称「满七」或「圆七」由儿子办理有始有终,功德圆满。
现代人由於工商业发达工作忙碌,有将七七四十九天缩短的情形,
以缩为二十四天为例,其方式为「头七」与「七七」各七天,
中间每隔二天为「七」即为二十四天,在居丧期间未出殡前不过节,
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
做七除上寿者照七七四十九日为尾七外,未上寿者即俗所谓「死人快过日」,
一般多自二七起短为六日,因此实则做尾七为第四十三日。
你好!
从死的那天到第七天,称为头七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丧葬“三七”有什么规矩?
这是一片故事,里面就是丧葬的过程。 算是了结了一桩大事:奶奶的三七结束了。舒口气先。 尽管小时候也参加过不少葬礼,但正因为是小时候,记得的是在当时的自己看来非常劲爆的事情。比如说从大瓮里拖出一条剥了皮的长蛇,它还能在瓦楞间扭动,虽然拖这条长蛇出来的意义我忘了。再比如说给死者换衣服,我凭借瘦小的身躯灵活地挤进忙活的大人中,瞪大了双眼看人体构造……还比如说……哎呀,举不出例子来了。看看我这从小就破的记忆力,sigh吧。 这次的丧葬过程体验得比较完整,但也体验得比较疲惫,在不停的折锡箔、磕头、肩膀酸重(飘飘上身?)中度过。 以下,全是乡下的各路丧葬规矩,不包括详细的意义讲解。 初丧 领回尸体后(因为并不是死在家里),换下脏衣服,擦干净身体,换上新衣服,佩戴首饰如戒指耳环之类。盖上干净的被单,脸上必须覆一块方今遮住所有五官。床榻摆放于客厅,众人一一磕头。大门外放有一小碗,碗中清水过半,其上放一双筷子,头朝内朝外已忘。众人折锡箔变元宝,装麻袋无数,乃阴间钱财。折锡箔的方法多种,除元宝外,还需72个荷花亭,挂于床头,意义忘。黄草纸折成买路元宝。 剪麻布,披头上。儿辈腰间扎草绳,扎麻腰带,臂戴黑纱;孙辈只扎麻腰带,头披麻,戴黑纱;旁系同孙辈。麻布、黑纱的尺寸根据辈分有所不同。这是传说中的披麻戴孝。 因是猝死,无法立刻通知到所有亲戚,于是向殡仪馆借了个冰棺,放置一夜。其间,必须有亲儿子们守夜,女眷可以去休息,孙辈也可以。 第二天一早,先伺候好死者吃,然后活者吃,吃前磕头。 出殡,男眷负责抬棺上灵车,女眷负责哭丧。大儿子需凡事带头。抬出客厅前,需撑一把黄阳伞。抬好后,地上以石灰划出一小块地,众人持香正反方向走三圈。灵车开动。其间女眷必须狂哭,媳妇大喊“亲大人”三声,大媳妇带头,否则死者下去之后会被“别人”当小孩子;女儿大喊“亲娘”。 灵车上需有人负责沿途扔买路元宝,以求众神众魂开道。道地的话,一路上还需吹打。 火化回来,需选择另一条路线。骨灰盒在前,花圈在后。踏过火堆,手沾水。 摆放好骨灰盒,继续磕头。旁系将各自的丝绸被面悬挂起来,以表悼念。 下午火烧死者行李,包括两个衣服包裹,一根挑包裹的木条,一张床,一把椅子等。床上的寿衣摆放成人形,口袋中,周围,放满锡箔元宝。烧前先用扫帚赶跑某些东西(野飘飘),以石灰圈地,在东南西北四角各燃烧一小堆锡箔,持香正反方向走三圈。一把火烧。不可回头,照另一条路线打道回府。仍然踏过火堆,手沾水。 头七、二七 直系子孙齐到,磕头,折锡箔。 办丧事 通常做五七,也可以做三七,看小辈方便与否。 做七需宰牲,灵台摆放物有:活鸡,拔剩尾部的毛;活鱼,只去鳞;猪头,不做处理;豆腐皮,据说用来做垫下巴的手绢;面团捏出并蒸熟的猪头、小圆子、手、舌头;糕点水果等等。摆完死者的,还要摆老祖宗的酒盅碗筷。必须在没有鸟鸣的时候摆放灵台(这该起多早!)。其间,仍须有女眷哭丧。 中午、晚上请有来往的亲戚吃豆腐,并收账。 下午,火烧纸扎的房子,船,躺椅、库间、子孙桶,以及各个花圈。初丧烧的是死者自己的东西,做七烧的则是小辈的拜礼。步骤同烧行李,只是多了浇花一项。即使花圈都是绢花,也必须象征性的浇浇花,浇花桶也要烧掉。纸扎的东西里放满锡箔,使死者钱财无忧。 另外,还要放炮仗,出门三支,回家三支,意义不明。 七七,又称“断七”,丧期至此结束。以后只需清明、周年时扫墓祭拜。 真累。好,睡觉。
亡人滿七怎么回事
从亡故者去世的日子算起第七天为止,就是你说的满七,也叫‘头七’(第一个七天的意思。)按老风俗,为亡故者一共要过七个‘七’,也就是七七四十九天,过了四十九天,丧事基本就算彻底结束了。
头七,一般遇到办丧事的人家,都较为重视,预备下亡故者喜欢吃的菜肴,点心,为亡故者进行祭奠。祭奠也会表达对亡故者的追思。
这一天家族内的人员基本都会到齐,对故去的人进行祭奠。
七道圣旨岳家亡,风波亭里满江红
岳飞被陷害致死的事
人去世后为什么要过几七?
人去世后每七天叫一个“七”,满七个“七”即四十九天时叫断七。这个风俗源于佛教的六道轮回信仰。佛教认为,人死后就会开始重新投胎。而从人死到完成投胎有一个过渡阶段,这时的死者也变成一个过渡的形态,佛教称为“中阴”。中阴必须在四十九天里完成投胎,否则就永远不能投胎了。在这四十九天中,第一个七天和最后一个七天最重要。
佛教认为,人死以后就会开始重新投胎,如果死者一生没啥大毛病还会投胎为人.而从人死到完成投胎有一个过渡阶段,这时的死者也变成一个过渡的形态,佛教称为"中阴".但请注意,这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鬼",和基督教的"灵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佛教认为,中阴只有人生前一半大,只能晚上出来投胎.而且,中阴只能存在四十九天.也就是说,中阴必须在四十九天里完成投胎.否则就永远不能投胎了.
因此,一般风俗,比较正规的丧事需要四十九天的道场,
人死后每七天叫一个“七”,满七个“七”即四十九天时叫“断七”.
这个风俗源于佛教的六道轮回信仰.
佛教认为,人死以后就会开始重新投胎,如果死者一生没啥大毛病还会投胎为人.而从人死到完成投胎有一个过渡阶段,这时的死者也变成一个过渡的形态,佛教称为"中阴".但请注意,这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鬼",和基督教的"灵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佛教认为,中阴只有人生前一半大,只能晚上出来投胎.而且,中阴只能存在四十九天.也就是说,中阴必须在四十九天里完成投胎.否则就永远不能投胎了.
因此,一般风俗,比较正规的丧事需要四十九天的道场,根据就是佛教的中阴观点.
在这四十九天中,第一个七天和最后一个七天最重要.
第一个七天称为"头七",所谓头七最重要是因为人死刚变成中阴,但也可能这个变成中阴的人,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为了让中阴明白自己已经死了,需要抓紧时间投胎,所以要在头七大做法事,以督促中阴在有限的时间赶紧去忙正事.
第七个七天也很重要,因为中阴投胎成不成也就在这几天了.所以最后这七天也要重点做法事,帮助中阴顺利投胎.
头七,证明,你安稳的离去,不会闹活着的人。人们相信头七还魂来看看。
而三年,大致类似。看看家里过得如何,对待过世的人如何。
而每逢,清明。也是祭奠,也是怀念,也是安稳。
大道三观,愁夜凡,
夜凡之公子教化,狂傲至极既是谦虚。
人去世后头七怎么祭奠
老人们讲,头七的时候,人的灵魂还在各处飘荡,在望乡台上,时时刻刻都在看着自己家乡。到了头七晚上半夜的时候,自己的亲人在家里烟囱旁边烧一个梯于形的东西,叫“天梯”,只有烧了这个天梯,灵魂才能顺着这个梯子达到天堂。虽然这只是无情,但是在自己的亲人身上,即使是迷信也要信一信,谁又肯让自己的亲人在这种事情上受委屈呢?
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习俗,然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於「头七」返家,家人应於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亦有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於「头七」前到处飘荡,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於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著这趟「天梯」到天上。
人死后头七返家探视 出自 《西藏度亡经》(又名中阴救度大法)。
东北的七七具体是指: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这几天是要烧纸的(一般为汉族人的风俗)。
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1)准备“后事” 人生百岁总有一死。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 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 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气断,全家举哀。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 孝布白色,。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女儿戴孝同儿媳。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 当地叫“泼汤”。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送汤时,孝男孝女分开进行。男由长子带领;女由长媳带领,并由长媳提汤壶。孝男孝女送汤时必须痛哭,哭的越痛越显孝道;不哭则显对死者无感情,不孝。每次送汤,除丧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吊客也要行跪礼吊祭,丧家儿女们陪祭。
(6)报丧 此地叫“对信”。出殡前一日早,主事人把应前来参加吊丧亲戚的名单,分路排好,由数人分头通知各地亲戚,对信的人手持白布条,向每一亲戚说明死者姓名、接待吊客的时间,出殡的日期。亲戚按通知前往吊丧,俗称“吊纸”.
(7)请灵与送灵 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事先写好所请灵魂的牌位,再写一张请灵文,孝子们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请灵文,焚烧了,行礼毕返家。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这也是丧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殡日早天明时,再将先逝者的灵魂送走,曰“送灵”。因为后死者随之也要归茔。
(8)辞灵 殡日午后,将死者灵魂自家中送走的一道仪式。由丧家孝男孝女同吊客一同进行。
(9)送盘缠 这是活人为死人即将归于另一个世界的时候,送上吃、穿、花、用等物。这些用物除了烧纸之外,就是纸扎的牛、马、轿、车及金库、银库、童男童女等。随同祭奠仪式一并烧之,礼即告成。
(10)出殡 辞完灵,送完盘缠之后,紧接着就是出殡,当地又叫“拉棺”。拉棺仪式与辞灵、送盘缠仪式相比反倒简单。接棺前,孝子们先要跪拜放棺材的木架或拉棺材的车辆,叫做“拜架子”或“拜车”,以祈求死者归茔的路上平安。此后即将棺材抬出院外的路上,孝男孝女泣跪于棺前,在棺材起行的一霎那,主事者将“老盆”放在长子头上绕一圈摔碎,谓之“摔老盆”。然后由庄邻们组成的杠子队抬棺入墓,或由汽车、拖拉机拉棺入墓。这时帮忙的庄邻则分别拿着镢、锨、小车等用具,去坟地为死者添土埋坟。出殡时,孝男们及主要男性亲属应送到墓地,直到棺材入土仪式完成方回。
(11)守灵 据传说,人死后,虽出殡,五七之内灵魂不离灵屋,因而应当守灵。守灵者是死者的儿孙及侄子们。他们在灵屋睡草铺,与亡者共眠,以免亡者寂寞。守灵一月零五天。
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
习惯上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通常头七的祭奠方式是在家设灵位、供木主、焚香明烛、上香叩拜、烧纸箱、焚楮镪,请僧道诵经、拜忏。
除了上述祭奠之法外,还有做法是,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亦有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与“头七”前到处飘荡,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但是地方会有不同风俗,最好结合当地的风俗再行祭奠。
余下六”七“的祭奠之法是:
“二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祭奠,烧纸楮,请道士诵经等。
“三七”,亦称“散七”,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称谓,或上坟焚香接亡灵回家,家中设奠。
“四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焚纸楮进行祭奠。
“五七”,在七七中,五七祭仪尤重,这天,丧家举行祭奠,焚楮烧纸,请僧人、道士放焰口。亲友也携纸钱、锡箔元宝(也有送现金)助祭,丧家要办酒席招待。有的扎纸扎,焚祭亡灵,纸扎有楼阁房宅,内置锡箔元宝;有金山、银山,山上饰草木鸟兽,祭礼时,将这些纸扎拿到墓前焚化。有的这天出嫁女儿挑酒食回娘家祭奠?
“上望”是指在死者去世的第6天午夜,即第7天的凌晨,家里人举行哭祭的仪式,白天要烧“头七”,以后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直到“七七”。
头七:
旧时迷信:人死后的第七日,家人会为逝者准备其生前最喜爱的食物及物件以作最后的致意,中国人称这天为头七。
头七如何祭奠亲人:
「 头七」由儿子办理,「二七」为小七,「三七」系出嫁女儿负责, 「四七」也是小七,「五七」为出嫁孙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 「七七」又称「满七」或「圆七」由儿子办理有始有终,功德圆满。 现代人由於工商业发达工作忙碌,有将七七四十九天缩短的情形, 以缩为二十四天为例,其方式为「头七」与「七七」各七天, 中间每隔二天为「七」即为二十四天,在居丧期间未出殡前不过节, 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 做七除上寿者照七七四十九日为尾七外,未上寿者即俗所谓「死人快过日」, 一般多自二七起短为六日,因此实则做尾七为第四十三日。
烧纸
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头七习俗也不尽相同。
烧七
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计七次四十九天,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
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年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死者从去世之后,在七七四十九天内,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称“过七灾”。在烧七时,丧家要在大门口挂白纸灯笼,表示家有重孝。头七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供献酒肴祭奠,下余六七都到坟地化纸钱。一般以一、三、五等单七祭礼较隆重,亲友皆至,孝子要哭灵;二、四、六等双七,亲友不来。孝子只烧纸、不哭灵,称为“空七”。其中“三七”和“末七”尤为最重要,每逢这两个“七”日,亲友都要到坟上烧纸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场。“末七”又称“尽七”,丧家大都要诵经礼忏,亲友也要送冥币、香、纸、大蜡、金银斗等祭奠。
冲七
“烧七”若与夏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谓之“冲七”或“犯七”,认为亡魂“逢七有灾,冲七有难”在关中的耀县和陕南的丹凤县,除认为“冲七”是忌期外,还以“烧七”与月中的初八、十八、二十八相逢也是忌期。
俗云:“逢七逢八,铜锤铁钗;烧七烧九,阎王请吃酒”,认为烧七遇到七和八的日子,阎王要拷打亡魂,遇到这种情况,要提前或推迟一天祭奠。
关中一些农村,遇到“冲七”时,孝子要给死者坟顶插纸伞,意在协助亡魂躲避灾难。陕北的延长县,在“冲七”的先一天下午就要剪若干白纸旗,由子女、儿媳从家门口沿途插到坟前,将亡灵请回家中祭奠,以避过灾劫。插白旗意在引路,据说亡魂如果来不及回家,可藏于白旗下躲难。
出煞
各地农村还有一种极端迷信鬼神的“出煞”陋习。“出煞”又称“回煞”,据说人死后其魂魄犹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阴魂要回家一次,具体时间由道士推算。届时,丧家把香烛酒食摆好,在地上铺一层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检验死者回来的足迹。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贴纸钱一张,立在门口台阶上或插于死者落气之屋的房檐下,据说阴魂见此就会进屋。用土罐装一煮熟了的鸡蛋置于房屋角,以此贿赂殃神(俗称鸡脚神),让死者鬼魂在家里多待一会儿。这时,一家老少躲得远远的,待规定的时间过去之后,先将一串爆竹丢进屋内,爆完才可以进家。满百日和周年时,还要烧纸祭奠。在人死后的半年或一年时,再给死者做一次道场。此俗建国后已摒弃。
守七
民间有“守七”的习俗,死者自去世之日起,其家属每隔七日要设祭一次,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第七个七日,俗称“断七”为止。其中以“头七”和“六七”(或“五七”)最为隆重。
“头七”晚上祭祀死者,至亲好友厮守通宵,午夜吃“头七馄饨”,派人到他人地里“偷菜”,目的是要被偷之家咒骂,据说骂得越凶,财发得越快。而被偷之家常会察觉近旁人家“烧头七”的隐秘而噤若寒蝉。
在死者第五个或第六个七日忌日,其家属请僧侣或道士做法事超度,叫做“六七”,遍请亲友前来参祭。死者已出嫁的女儿,于“六七”的前一天晚,置办三牲、果品前来祭祀,人称“烧六七羹饭”。这祭桌一直设到“六七”忌日的下午。“断七”以后,丧礼才告结束。
头七:死亡后七天七次,说七次。
前七位人民纪念碑遵循以下做法:
1.准备一餐并确定悲伤。
2.可以烧纸制品和纸币。
拓展资料:
以下是中国关于前七名的一些习俗
1.中国人民的丧葬习俗是根据死者的死亡时间和天地支部计算的日子和时间来确定的。然而,习惯上认为“前七”是指人死后的第七天。
2.“前七”由他的儿子处理。 “七十七”是小七。 “3-7”是嫁给女儿的责任。 “4-7”也是小七。 “5-7”是结婚孙女的仪式。 “6-7”也很小。 7.“七七”又称“满族七”或“七圈”,由他的儿子完成。他的优点是完整的。
现代人忙于工商业。有些情况下他们可以在749天内缩短天数。以24天为例。模式是“头七”和“7-7”每个七天。 “七”的两天是二十四天。在丧亲期间,在丧亲之前没有节日。当他们遇到祖先时,他们没有崇拜。根据7月7日,除了作为第七届生日,第49届是最后的七次。那些不守守的人就是所谓的“比平时更快地经过太阳的死亡人员”,他们通常从2-7天到6天。四十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