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社会上说的生态安葬是什么安葬形式
安葬 :埋葬(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带有敬重的感情色彩)。
意为人死后埋葬及葬骨骸等仪式。 出处 埋葬。语出《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秋末既能安葬了,春间暂请赴京都。” 明·高明 《琵琶记·糟糠自厌》:“待我一霎时叫家僮讨棺木来,把老安人殡。
搜一下:2016年社会上说的生态安葬是什么安葬形式
“生态土葬”可行吗
楼主所说的“生态土葬”我到是赞同,不过实施起来可能有困难。我还是倾向传统的土葬,土葬再豪华,豪华不到那里去。过去讲“入土为安”,一个刚安葬珍珠源公墓的坟包是大点, 不过几十年后,百年后还有多大呢?老话讲“三代的经,四代的坟”,也就是说烧经只要到曾祖,上坟最多到高祖就行了,老祖宗立下的规矩是有道理的,往上数有几个人知道自己祖坟到几代,在哪里?多年后坟墓、棺木、尸骨不还是回归自然了,要不咱如东也有上千年的历史,坟墓不是多得没魂?骨灰安葬修建亭子,那才叫豪华,占地不比土坟包少,————————就不多说了。
以前不就是生态土葬么,现在还不是挖出来...
到时候就怕哪家哪家都找不到!
这种生态与会与传统不符,没有生命力,估计楼主家里也不会同意。
楼主所说的“生态土葬”我到是赞同,不过实施起来可能有困难。我还是倾向传统的土葬,土葬再豪华,豪华不到那里去。过去讲“入土为安”,一个刚安葬的坟包是大点, 不过几十年后,百年后还有多大呢?老话讲“三代的经,四代的坟”,也就是说烧经只要到曾祖,上坟最多到高祖就行了,老祖宗立下的规矩是有道理的,往上数有几个人知道自己祖坟到几代,在哪里?多年后坟墓、棺木、尸骨不还是回归自然了,要不咱如东也有上千年的历史,坟墓不是多得没魂?骨灰安葬修建亭子,那才叫豪华,占地不比土坟包少,————————就不多说了。
什么叫生态节地葬
你说的应该是节地生态墓葬吧“节地生态墓葬”是指将逝者的骨灰放置于环保可降解的骨灰筒内,以“树葬”等方式深埋于生态节地墓区,或将骨灰嵌放在墙壁内进行“壁葬”。 现在都很倡导生态节地葬
大蜀山文化陵园有树葬,花葬,壁葬,森林葬,花坛葬。这些葬式生态环保节地,价格便宜,森林葬和花(坛)葬等还享受国家惠民补贴。选择生态节地葬的人很多文化程度都比较高。
什么是生态安葬
就是不占地方,不污染环境,像灰撒到大海里面就是生态安葬
安葬 :埋葬(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带有敬重的感情色彩)。
意为人死后埋葬及葬骨骸等仪式。 出处 埋葬。语出《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秋末既能安葬了,春间暂请赴京都。” 明·高明 《琵琶记·糟糠自厌》:“待我一霎时叫家僮讨棺木来,把老安人殡。
什么是生态葬法
生态葬法是以绿色殡葬为目标的葬法改革。根据上级要求,从现在起公墓建设要彻底摒弃“水泥石材”公墓传统建设思路,走生态公墓发展道路。生态公墓建设标准就是以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绿色葬法为主体,以塔葬、壁葬、骨灰堂(廊)安放等少占或不占地方为重点,使公墓成为弘扬先进殡葬文化的优美的人文景观。
你说的应该是节地生态墓葬吧“节地生态墓葬”是指将逝者的骨灰放置于环保可降解的骨灰筒内,以“树葬”等方式深埋于生态节地墓区,或将骨灰嵌放在墙壁内进行“壁葬”。 现在都很倡导生态节地葬
常见的生态葬方式有哪些
八宝山革命公墓常见的7种生态葬方式
壁葬
从八宝山革命公墓主干道一直往北山走,第一站便是玉岑园,这里便是生态墓园的骨灰廊,是立体安葬的集中区域。在玉岑园正门,是一座全木质结构的牌楼,是该园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该园的入口。进入玉岑园正门,正门两侧有一副对联:“玉岑回廊长留浩气,灵安仙山永慰英魂”。进入园中,只见园内亭台楼榭、雕梁画栋,设有山石流水,种满花草,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的仿古院落。
这是一个全封闭式的骨灰廊,依山势而建,道路蜿蜒曲折。孟宪铠表示,玉岑园的立体安葬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骨灰亭、骨灰墙、骨灰廊并搭配角亭。园中种植了松柏、玉兰、海棠、五角枫等10余种花草植物,堆砌景石营造假山,使园中的景色更加生动,富有层次。该园占地面积9600平方米,设计骨灰格位10020个。据悉,立体安葬是最节约土地的生态安葬方式,该区域自2014年5月开始投入使用,目前已经安放4000多份骨灰,每年可安放司局级骨灰800余份。
自然石葬
在各个墓区内,地上都零星地分布着一些小块的白色自然石,部分自然石前侧已经安放了逝者的纪念牌,代表已有逝者在此长眠。孟宪铠表示,自然石葬以锦带、海棠、松柏等常绿植物为背景,自然石作为地上标识,中间点缀金鸡菊等开花植物,形成独立景观。正所谓“无石不园”,这也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重要的表达形式。
景观石葬是自然石葬的另一种方式,根据地形、地势特征由多个景观石错落堆砌而成,再以紫薇、鸢尾、玉兰、松柏等植物为背景,石间点缀兰花、大丽花、孔雀草等开花植物,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型景观区。
骨灰撒散
在生态墓园小广场的西侧,立着一块大约一人高、15米长的弧形壁雕,上面镌刻着北宋画家郭熙的著名论著《林泉高致》。围绕着壁雕周围,平行搭建着一排弧形的长廊,里面还设有座椅可供家属休息。
紧挨着壁雕底部的土地,便是用作骨灰撒散的区域。逝者的骨灰放置在可降解骨灰坛中,深埋土层1米,不保留任何标志,使之融于自然。整个壁雕骨灰撒散区占地50平方米。孟宪铠表示,骨灰撒散可以使土地资源充分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每个墓区都将设置骨灰撒散区。
花坛葬
在整个生态墓园内,将开辟出多个小型花坛,用于花坛葬。例如在主干道南侧的一个大约30平方米大的空间内,结合墓园局部环境营造出自然花境,通过自然置石围合出花坛,栽种榆叶梅、红枫、丁香等10余种花草绿植,置石40余个,每一个自然景石都是一个墓碑。而按照传统方式修建墓碑为10余个,通过这种节地安葬方式目前可安葬40余个,使墓碑掩映在花境之中。
此外,花坛葬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在主干道两旁有几组石灯台,由于石灯台上方的空间较大,它们同时也是一个个小型的花坛,上面可种植花朵。孟宪铠表示,设计花坛的灵感来源于汉代宫廷中的石灯台,形式简洁厚重,文化内涵丰富。它既能起到装饰作用,同时又具有安葬功能,每个石灯台的花坛内能安葬2份骨灰。
水葬
在中心广场北侧的荷园就是水葬区。该水面面积95平方米,岸边安置景石100余块,可以作为安葬骨灰的标志物。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设计了一个可循环的小型瀑布,蜿蜒的水系配以烂漫花卉,湖中种植荷花、芦花、菖蒲等植物,横跨水面的是一座大约5米长的汉白玉石桥。水边置石与瀑布巧妙结合形成了小桥流水的灵动画面。
树葬
树葬则以合欢树、海棠、玉兰、松柏等植物为背景,在树的周围设置自然形状的泰山石作为墓碑标志,泰山石与树和谐地搭配着,上面刻着逝者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据悉,根据树形大小,树的周围可以安葬3到4份骨灰。北青报记者仔细观察发现,不少树木周围已经安放了骨灰,若不是有家属在树旁摆放了鲜花用于祭奠,乍一看还真难以分辨出这树底下就是一方小小的墓地。
草坪葬
相较于其他几种安葬方式,草坪葬则显得更加简单而质朴。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草坪葬直接以大片的草坪作为底色,骨灰安放在地下,再在上面安置一块0.2平方米的小型卧碑,卧碑掩映在茵茵绿草下,远远望去一片浓浓绿意,形成了一片开阔的绿地景观,与周遭环境十分融洽。
生态殡葬如何办理
生态安葬,就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花坛葬、壁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生命融入到自然中,将宝贵的土地资源留给子孙后代。
实践证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不仅减轻了我国的用地紧张问题,也减轻了群众在安葬费方面的压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是保障基本安葬需求的重要途径;是移风易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造福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必然要求。
可以到公墓申请,然后在公墓的指定生态葬区域内进行生态葬。
从2009年开始,民政部明确要求要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十二五”时期国家殡葬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建设以惠民殡葬、公益殡葬、绿色殡葬和人文殡葬为主要内涵的现代殡葬,开创殡葬改革新局面。目前,随着环保观念的提升,绿色殡葬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关注,“魂系生态、叶落归根、回归自然、绿荫后人”的环保理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可,目前全国实行绿色生态安葬的人数正在逐年上升。
“继续巩固提高火化率,推广节地葬法,实现骨灰安葬多样化。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推动绿色殡葬。 ”2009 年,民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绿色殡葬发展指明了方向。
民政部 2012 年清明节工作方案要求,倡导绿色殡葬,弘扬先进文化。
2011年是民政部确定的“绿色殡葬推进年” ,目的是进一步树立绿色环保理念,推动绿色殡葬改革和政策创新,破解殡葬领域热点难点问题。2011 年 7 月 31 日,民政部召开了绿色殡葬座谈会,提出惠民殡葬和绿色
殡葬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两驾马车,要坚持“节地、环保、生态、文化”的方针,大力发展绿色殡葬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