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入殓仪苏拉威西岛丧葬文化式
入殓可分为"大敛"以及"小敛"。小敛指的是给死人穿衣服。根据历史记载,古代小敛在死亡的第二天早上就在卧室门口。那时,小敛的衣服首先在房间里展示,然后铺好折叠床,接着举行着装仪式。接着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
在民间传统葬俗里,入殓的衣服、被子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惟恐因为这个原因遭到断子绝孙的恶报。人们的做法一般用绸子,"绸子"谐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殓衣又忌讳用皮毛制作,兽皮,虽然是难得的贵物,但对于已经死去的人没有益处,留下来对生者倒还可以有用。还有一种说法是,用兽皮做被子的话,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的。另外一种说法是从"全尸"考虑的,说是恐怕人尸与兽革混杂一处而不能辨别。殓衣还不能用带"洋"字的布料,因为殓衣是给去世的人穿的,带洋字的布料会使殓衣带有"阳"的意思,对在阴间的死者不好。
"大殓"是指收尸入棺,这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作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而七星板则是求寿之意。在七星板上铺丧葬礼仪文化体会黄绫子绣花的棉褥子,俗叫铺金,褥子上锈海上江牙、八仙过海等图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灵魂升天成仙。而清末北京丧家流行用的陀罗经被、如意寿枕等物,都寄托了这种意思。
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心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为了保证亡人能够落个尸首完整,据说,凡是亡人生前从身上脱落下来的东西,都应殓入棺内。比如老年时,脱落的牙齿以及小殓沐浴时所剪下来的指甲。这时,家属必须把它们放入棺内。还有,过去有太监因为"净身"而割下来的生殖器,也要在这时候放入棺内,说是"来生要脱生个整身子"。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一般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
丧葬习俗:高悬古朴丧葬文化对联100副的树葬
树葬又称”风葬”、”天葬”、”挂葬”、”空葬”、”悬空葬”,也是一种古老的葬式类型。其葬法是将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在树权上架以横木,然后将死者置于其上任其风化;也有的将死者悬于树上或陈放于专门制作的木架上。
关于树葬,我国历代文献颇多记载。从树葬的葬式和木架结构等情况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古埃及丧葬文化影响.悬尸于树
这种葬法在我国历史文献和民族学材料中都不乏其例。广西在瑶山一带,对小孩也实行这种葬法,其做法是用破布或棕皮包裹尸体,放入竹筐中,请道公开路,把竹筐挂在山冲的树林中,让尸体迅速腐烂,认为这样小孩的灵魂就容易转世投胎。这种悬尸于树的葬法,现代在的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以及南方大瑶山的瑶族中,还有遗存。
悬尸于树
鄂伦春族人死以后,丧仪办得既隆重又神秘,乌力楞的亲友们要用冰雪或河水沐浴尸身,然后剥取桦树皮制成一个特殊的棺材,把死者殓以后,寻找一棵树干茂密的大红松,搭起木架,把棺材悬吊在半空。这样既不用担心野兽伤害尸体,又免去了困人少或天寒地冻而挖土深埋的困难。
另外,广西大瑶山地区的茶山瑶及贵州黎平县肇六乡侗族婴儿死后也实行”挂葬”。具体葬法是:先给死婴穿好衣服,放在粪箕或簸箕中,用新白布(或黑布)盖上,挂在村寨附近的山坡的树枝上、竹枝上,或用草绳捆好挂上,任野兽野禽吞食。
当地人们认为,这样才能使母亲再孕,否则就难孕或绝育。采用此葬法的人们认为,这样可以使死者灵魂更加方便自由地回归本源,转换成新的灵魂进入更加美好的境界。
2.缚尸于树 此葬法是以藤条或绳索之类将死者直接捆缚于树上。这种葬法留下的资料不多。
3.置尸于台 即在大树的两枝树权上并排搭上小树条,上面再铺上树枝,构成一个小小的平台,然后将死者置放在树枝搭成的平台上,这种方式在东北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人中习见,如生活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鄂温克人。
其做法是:人死后在家停放一两天,便将尸体运到山上,选择三棵树或四棵树成正角的地方,在树权间搭以横林木架,上铺树枝,然后将尸体陈放在木架上,并在死者身旁放上锅、勺、碗(必须敲掉一块)、烟袋等物品作为陪葬品。此后,即使树架脱落,尸骨掉下也不再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