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墓地推荐
北京墓地
 北京墓地 > 国粹文化 >

丧葬礼仪社会功能的文化解读,,传统文化丧葬礼

发布时间: 2021-09-09 15:40 阅读量:   文章来源:采编 作者:小编

丧葬礼仪社会功能传统文化丧葬礼的文化解读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在丧葬礼仪中,人们为了缅怀亡者,总是在悼念中或哭丧、或唱挽歌来安抚亡者的灵魂,也必然要对亡者一生的美好品行进行回顾与赞扬,所谓“盖棺论定”。汉族的丧葬主要以哭为主,这里的“哭”,不仅是对亲人离去的哀悼和追思,也是对家族命运的追思。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千百年来形成的丧葬礼仪,其过程的复杂繁琐虽有所减弱,但却一直延续下来。丧葬礼仪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1)丧葬礼仪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寄托了活人对亡者的孝,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族关系。在地理位置上,富平地处关中东部,深受封建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孝文化非常讲究,人们均有着浓厚的亲情意识。儒家提倡孝道,对亲人遗体的妥善处理也是尽孝。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国人,在丧葬礼节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无不受其影响。孝是所有社会成员必须格守的道德准则。在丧礼中,“孝”字自始至终地贯穿整个活动过程。以哭为例,哭是中国丧葬礼仪的显著特点,至始至终贯穿于丧葬礼仪的整个过程。苦声的大小,声音的长短,都能看到哭者与亡者的亲疏关系。在祭奠之时,那种声嘶力竭的哭声,更能感染周围的人。一般亲属关系较远的人往往不会流泪,但在那样的氛围之中,也会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哭的内容很随意,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没有限制。从内容来看,主要是对亡者的诉说和对己身的自责以及感叹命运的不公,而有时就是哭,没有具体内容。来参加葬礼的众多朋友和亲戚,给死者家庭带来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勉励他们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坚强地活下去。当亲人为亡人哭吊之时,一般都会有人搀扶,表示安慰的第一句话往往是:别哭了,别哭了,人已经走了,不要再把自己身体弄垮了!这说明哭在其中的重大作用,也反映了人们失去亲人之后的切肤之痛。
  
  (2)丧葬礼仪有利于调节邻里之间的关系,增进村民之间固有的感情,拓宽了家族的人际关系。人死为大,一切的家族恩怨都可以随着亡人的离去而得到缓解。丧礼结束后,主家都要请帮忙的人吃顿饭,以示答谢。人们来参加丧礼,可以尽情地表露想法、宣泄感情,丧礼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场合。丧家要毫无遗漏地请到乡邻,准备好酒菜以表示对前来吊唁和帮忙人的答谢,这时一般没有人会拒绝,在这样的氛围中,反而更有利于人们的交流。人们在酒足饭饱之后,不仅思想得到了交流,感情也得到了巩固。下葬之时,前来填土的一定是整个村庄的代表。在过去,死人是整个村庄的集体事件,每家每户都会派人前来帮忙,丧礼活动是家族人际关系的再延伸。参加亡者丧礼的人,除了家族成员、邻里之间以外,如果还有慕名前来参加丧礼的,就会让家族成员感到无比荣耀,这既能证明家族的地位,也表明家族拓宽了人际关系。
  
  (3)丧葬礼仪起到了调整家族关系、凝聚家人力量的作用。当家中的长者去世,家族内部曾经井然有序的关系必然混乱,尤其在一些传统的大家族。此时不仅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悲伤,整个家族或许因为顶梁柱的轰然倒塌而树倒糊孙散。“一个人突然散手离去,不再回来,不仅带来人们情感上的悲痛,给活着的家族成员造成精神压力,也使家人变的茫然、沮丧、不知所措。但是活人的生活还得继续,家族成员就要选择一位德高望重之人,带领大家继续向前。在丧葬活动上,与亡者相关的事情都交由他来处理,这是一种典型的权利转移,使家族有了新的主心骨,让家族的荣耀可以继续得到传承。报丧之时,首先得到这个噩耗的,必然是死者最亲近之人,抑或这个家族的内部成员,这种简单的报丧形式,是基于共同的血缘和彼此的亲属关系,能够团结家族内部的成员。有人说,一次追悼会不仅是对亡者的追思,更重要的是能把这个集团的人团结起来。报丧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血缘或家族关系,增强了氏族或家族内部的团结,增强了人们彼此之间的凝聚力,显示了族人的集体力量,同时还能起到教育本族成员、强化亲缘观念的作用。在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传统的葬礼不断强化了血缘部族的关系;而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选择留在城市,对于农村的亲戚,大多已经不认识。因而人们对祖先的崇拜以及家族的认同,正在显示出中断的趋势。一旦人们共同的祖先崇拜不能有效延续,彼此之间便很难有身份认同。唯有在丧礼上共同面对祖先的灵位时,才能强化活着的子孙后辈对家族身份的认同。
  
  (4)丧葬礼仪不仅是做给活人看,也是做给亡者看,反映了人们矛盾的心理。人们一般相信人死后灵魂还在,还要在另一个地方继续生活,与此同时,对王侯将相也无法逃避的死亡却非常担心,都害怕这种厄运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死亡被认为是邪恶的,受死亡支配的人没有人性,其行为不可深测,或许会加害于人,哪怕自己最亲密的亲属。所以,整个葬礼祭祀仪式被认为是不纯洁的,带有邪气的,乃至会被恶魔所伤害的,因此活着的人必须采取措施,防止他们自己的亲人死亡或其他相关灵魂带来的不良后果。如此看来,人们对于丧葬礼仪的重视,从开始死亡到最终下葬,以及后世的不断祭祀,都表明隆重的礼仪不仅要能够取悦死者的灵魂,也希望死者不要打扰活人的生活,并保佑家人免遭各种灾难的困扰。
  
  (5)丧葬的仪式可以对活人的人生观起到一定的教育和感化。当人们看到人在死后的情景,对功名之争必有淡化之想。前来参加仪式的人们,对亡者死后的情景记忆深刻。即便你家财万贯、良田千顷,死后一切将不复存在。很多人在此时会蟠然醒悟。有的子女平时对父母不好,一旦父母去世或者自己为人父母,才真正体会到父母养儿育女的不易,所以才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至理名言。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任何人都无法回避。丧葬礼仪可以使人们正确面对死亡,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也使人们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同时,丧葬礼仪还能够教育人们善待生命,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所以在丧礼上,人们不仅是在哀悼亡去的亲人,也是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有些人平时对父母不好,然而在父母的丧礼上却不惜花费屈原丧葬文化视频重金、大办仪式,祭奠之时痛哭流涕、痛不欲生,无非是想借此机会救赎自己以前的错误行为。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只有在庄严肃穆的丧葬礼仪氛围中,人们才有可能真正体会到亲人的离世将会给自身和家庭带来种种变化。当人们怀着虔诚的心态和悲伤的心情来仔细聆听丧事主事人对死者的一生进行总结,总结他在为人处世、子孙教育等方面的心得时,难免会引发出对人生的有益思考,而这样的思考是其他任何形式的礼仪都无法替代的。作为一种十分明显的文化现象,丧葬礼仪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功能价值,十分有利于社会的道德教化。其间蕴含的深刻含义在于送走死者,让其灵魂平安地走向阴间,到达所谓的极乐世界;帮助生者,祈愿死者的灵魂保佑活人健康平安。
  

中原地区传统丧葬习俗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丧葬

  远古时期,先民们的丧葬行为极为简单,既恩施州鹤峰县丧葬文化不建坟墓,也没有礼仪和祭祀。人类有意识地进行丧葬活动,形成原始的丧葬习俗,最早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距今已有1.7万余年。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适应统治阶级和宗法社会的需要,丧葬活动日益繁杂、迷信色彩日益浓郁,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河南地处中原,深受封建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影响,丧葬陋俗根深蒂固。河南传统丧葬习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奉行儒家孝道,事死如事生
  
  孔子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儒教极力倡导孝道,送终之礼尤为重视。受儒教孝道思想影响,丧葬礼仪中日益形成了葬前丧仪、五服制度、居丧守孝、祭祀亡灵等繁琐的丧俗;再者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古人心目中的两个世界,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朋曹地府,因此,古人总是按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为其安排后事,将现实社会的一切原封不动地搬到鬼魂世界,“事死如事生”是我国包括中原传丧葬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隆祭、厚葬之风盛行
  
  居丧守孝是中原传统葬礼中的’重要内容。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五服”制度,其目的是按血缘亲疏关系,确定居丧守孝的亲疏近远,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居丧期间,不仅禁忌重重,而且还规定了七日一祭,百日、周年再祭,以及清明、春分、中元(阴历7月15日)、冬至扫墓的隆祭久祀制度。厚葬之风一直是中原传统丧葬习俗的重要特征之一。“人土为安”、“重殓厚葬”、“铺张浪费”是其重要表现。土葬在原始社会就开始了,当时中原一带人们多用土葬安埋遗体,因而土葬成为中原各地汉民族的传统葬法;“重殓厚葬”的殡葬观念影响至深,“棺椁必重、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以及排场铺张的奢侈之风,代代相因,上行下效,愈演愈烈,导致了历史上经久不衰的厚葬之风。
  
  三、等级森严、封建迷信盛行
  
  早在我国奴隶社会的周朝时期,就形成了“贵贱有仪,上下有等”的丧葬制度。生前的社会地位不同,死后酌待遇也各有所异,古人通过丧礼,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鬼魂生活的冥界。在丧事中的封建迷信活动盛行,这也是河南传统丧葬习俗的又一特征,主要有:搭灵棚、做道场、看风水、择吉日、僧道念经、扬幡招魂、披麻戴孝、烧纸化钱、磕头跪拜、发丧送葬、大出殡、配阴亲、取鬼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