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墓地推荐
北京墓地
 北京墓地 > 国粹文化 >

殡葬文化生死智慧

发布时间: 2021-08-20 00:40 阅读量:   文章来源:采编 作者:京诚墓地小编

“由生观死,由死观生,生死相安,盍视一般。”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谢谢

  谈生说死[佛教基础读物][杂文、随笔、散文、诗歌、短文、开示][达亮文集]
  
  ;由生观死,由死观生,生死相安,这是最佳境界的一种生死大智慧。关键词:生、死、安乐之死、死亡的艺术、由生观死、由死观生、生死互渗。

中国有哪些传统的殡葬习俗?

  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是社会是社会习俗和文化的一部分。是生者为死者而建立、形成、发展起来的习俗和文化,也是社会礼仪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它反映并长期受制于社会传统。
  殡葬俗指白事,在民间因地域和民族各有其独特的风俗。所谓殡葬,"殡"是祭奠或悼念死者,即丧礼;"葬"则是安葬遗体的行为。殡葬一方面是在安置死者,另一方面又是在安排招待那些前来治丧、吊丧的人群。丧葬习俗是处理死者遗体及相关的悼念方式,是构成了人生仪礼的最后一环。死亡意味着人生旅程的终结,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就有开始与结束。人有生死,就有生死的文化。殡葬文化是围绕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动而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并且受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民风民俗、人情世故的影响和制约。
  中华民族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源远流长,数万年前就有了一定的丧葬形式。由于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对死人的崇拜,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发展到对死人的畏惧,沿着这条线发展到“厚葬薄养”的传统习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唯心主义“占上风的一个习俗文化领域。迷信的、封建的殡葬活动,在民间仍然流行并严重地存在。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当亲人临终时,亲属要给他穿好衣服,带上渡河线、买路线,如同给出远门的亲人整理行装一样。安葬之后,每逢节日、诞辰,亲属要上坟扫墓,焚纸送物,不仅带有点心、水果,还有巧克力、啤酒,甚至还要为死人点燃一支香烟,如此体贴周到的服务,孝子与亲友间的人情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始人对"弃尸"已经"看不下去",心中不忍。于是产生了殡葬。殡葬是人类自我意识达到高度清晰的产物,到文明社会,丧礼发展起来,后来变得越来越繁琐。比如,一位老人忙了一辈子,死后若不给一个"象样的"丧礼,不受到"郑重"的对待,人们总会觉得对不起死者,会认为后人"不孝"、死者一辈子"不值"等。即使是现代,如果丧事太草率,人们仍会觉得人生不完整。同时,重要人物的丧礼要格外的隆重,如为帝王筑陵墓。如果将大人物的丧事办得和小人物无差别,人们也会觉得太不应该。殡葬活动是生者筹办的、办给生者看的。告诉别人这样不会有始无终。心理需求也是人性的需求。就象吃饭、睡觉一类物质需求一样。只要不妨碍社会,就应当予以满足,
  全部殡葬活动都是按照生者的生活模式而设计的,如生者的房屋称"阳宅",墓地则称"阴宅"。生者爱受人尊敬,因而人们也就百般地"尊敬"死者,给他们瞌头、上香。生者要吃饭,因而也就给死者上祭品等。因而,殡葬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文化。
  入殓以后,紧跟着就要定出殡的时间。山西各地办丧事,一般不“热死热埋”,否则便会被认为对死者不孝不敬。至于什么时候出殡,往往要根据准备情况、时令、至亲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备等因素来定。时间可长可短,大抵最短的为三日,依次为五、七、九日……长者可达百余日,均须单数。旧时还讲究由阴阳先生择吉日,定坟“空”,即所谓坟地上什么时候能进得去。
  出殡时间确定以后,便要通告亲友,五寨一带称之为“送孝”。去时要带去孝布一块,依关系远近亲疏,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晋中祁县等地,于出殡这天,门前要悬挂用白麻纸剪成图案的幡状物;纸与纸的衔接不用浆糊粘连,而是用铁器或石器把纸折叠后捣在一起,名为“砸岁纸”。这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岁数纸”,只是悬挂时间不一罢了。死者达到耄耋高龄的“岁纸”,当地人时行撕一条给孩子佩戴,据说可以延年益寿。撕回家糊在面瓮上 ,不生虫子 。旧时有些地方还要在大门外立起“避忌牌”,男左女右,不仅写明生卒年月、出殡日期,还要列出避忌事项。
  除宁武一带有“ 崖葬”习俗外,山西各地都通行“ 土葬”。即“墓葬”。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后临时开穴打墓的。打墓旧时要请阴阳先生坐看风水,将穴定点 。然后撒五谷,在所定穴位上用银针开“ 十”字,名为“ 开土”或“ 破土”。“开土”之后,便可打墓挖土了。合葬者,只须在旧葬处旁边另开一穴。死者如入祖坟,其墓穴在上辈脚下。依次类排,直到坟地无法再开穴后 ,再请阴阳先生看风水 ,选新地另建新坟。
  旧时出殡前,在山西各地,如沁县、祁县等地都有“点主”的仪式。即请人用朱砂笔往牌位上原来写的“ 王”字上加一点,使“ 王”字成为“主”字。俗称“成主”,即成为神灵之意。点主的人称为“点主官”,要请当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学者或地方长官担任。这项仪式一般只限于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幼丧及凶死者不举行。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五十年代以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即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山西各地都有在出灵时于棺木后头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饭碗的习俗,五寨一带称之为“斩殃”,取的是斩殃杀祟,祛灾除祸之意。有些地方还要磕碎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着熬药了。起灵前,晋中祁县一带,死者的儿子们还要进行一种摁“食压钵”的仪式。他们在一个瓷罐中挟入各种菜肴、食品,然后轮番摁捺 ,一直到满为止 。最上面放一个馒头盖住,用一双筷子竖立穿孔,上面再盘一些染红的粉丝。此罐食品连同“下气馒首”、“长明灯”等,在出殡时都将随棺下葬。
  棺木抬出灵堂后,便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五寨一带,还要在棺木前摆上供桌、供品,家人扛着引魂幡,在鼓乐声中绕棺木左转三圈 ,右转三圈 ,以表示对死者的依恋难舍。每转一圈,就要浇奠一次。绕棺完毕,升棺起灵,当地称为“绕灵大起丧”。
  
  棺木抬起之前 ,死者的长子双膝跪倒 。手捧烧纸钱的瓦盆,痛哭失声,然后把玩盆在地上摔破。忻州、定襄一带称之为“摔丧子盆”。民间认为,摔破丧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用了。
  摔过“丧子盆”,出殡便正式开始了。晋南一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院门时,要大头在前;出了门后,都要掉个头,一直抬到坟地。原来人们认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着一样,出门头向前,等于回首瞻顾家园,表示了对人世的依恋;出门以后头朝后,等于再不往后看,一往无前,直奔西天乐土。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走向文明,为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出现了殡葬服饰文化、公墓文化、殡仪馆建筑文化、殡葬设备和技术等等,内容非常丰富,这些新的学科分支形成殡葬文化学的学科群。

什么叫“生死教育”?请详细解释它的内涵,最好有实例。谢谢!

  关于生命,死亡,濒死体验,自杀,殡葬文化,安乐死,临终关怀,永生等。
  
  生死教育
  摘录自国立台湾大学动物学系,齐肖琪副教授之生死教育
  「因为生命脱离不了死亡,死亡让在世的生命变得有限,因为有限,所以珍惜.藉由对死亡的认识,让我们思考存在.」
  1.未知的恐惧.
  2.死亡的形貌及过程.
  3.对未了的心愿之遗憾或悔恨,来不及补救之恐惧.
  1.将未知变为已知.
  有坚定深厚的信仰,能减除对死亡未知的恐惧.
  2.学习面对人生无法避免的失落.
  从日常生活中操练面对失落:
  怨天尤人-->谢天谢地;
  放不下-->舍得放下;
  不甘心-->坦然接受;
  危机-->转机
  3.认识生命的不可逆,责任与尊重.(养动物与电子鸡的省思)
  1.认识何为永恒,什麼对你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价值观的调整.
  2.生命的三个层次:灵,魂,体.
  保养身体,充实生命的内涵,追求认识永恒的真理.
  3.生涯的规画要包含预立遗嘱.
  1.认识医学的有限.
  2.把病人当人而非病例来对待.
  3.增进知识与技能来照顾病人.
  4.尊重遗体.
  我有权,被人们以活人看待;
  抱持希望;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绪与感受;
  参予关乎自己的医疗照护计画;
  知道自己的病情;
  提出疑问,获得诚实回答;
  即使无法治愈,仍能获得持续性的医疗与照护,达到殊适的目的;免於痛苦;
  在接受死亡这件事上得到帮助;
  不必在孤独的状况下面对死亡;
  要求遗体受到尊重的对待.
  十二世纪: 世界华侨陵园 朝圣者的中途之家
  十九世纪:癌症末期收容所
  1967桑德丝修女(医生,护士,社工),结合医疗与爱心,於伦敦成立安宁疗护医院.
  1976美国第一家安宁疗护医院
  1990台湾马偕成立安宁疗护病房
  全人,全家,全程,全队照顾.
  非安乐死乃是善终.
  1.设法让病人身体的疼痛减至最低.
  2.保持病人身体的整洁与清爽,是否插管与开洞要尊重病人的决定.
  3.饮食尊重病人的喜好而非勉强.
  4.常活动,用轮椅推病人到户外晒太阳接触自然.
  5.布置一个舒适像家的环境.
  6.帮助病人完成心愿.
  1.以同理心陪伴病人.
  2.以药物及物理治疗缓和病人的疼痛.
  3.庄严的葬仪文化.
  4.将对逝者的爱与精佛驿宫力转移到其他理想的人事物上.
  5.净化生命中的价值顺序.
  6.自信仰中寻生命的终极意义.
  1.心理:
  震惊,否认,愤怒,忧虑,讨价还价,接受;
  过去的恩怨情愁易浮上心头;
  害怕成为家人的累赘与负担;
  害怕失去自主能力而任人摆布;
  偶有崩溃感,想放弃奋斗;
  害怕孤独;
  放不下心爱的人;
  2.需要
  需要寻找意义;
  需要宽恕与和好;
  需要信仰的盼望与力量;
  希望交待未了的心愿;
  3.道别

介绍死亡方面 好书?关于介绍面对死亡,认真面对死亡的智慧的。谢谢。

  《殡葬人手记》;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死亡回忆》;
  《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稍微有点通灵的感觉,不相信这方面就不建议看了);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死亡美学》;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南怀瑾老师的书,是从宗教的方面写的,他的书值得细细研读);
  
  还有一些书虽然不是单独的写关于“死亡”的,但是都有谈到人生在世与人死之后,特别是涉及到宗教方面的书里,都有对这些方面认知的阐述。其实关于死亡的智慧,并不是说光看书就可以理解的,就像人生,你不可能单纯的读书就能明白,必须经历和磨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读书的确能使我们的认知面扩大,可以帮助我们思考。
  
  哪有书是 介绍人怎么死的啊,这种书 还没出版都会被封禁的!
  
  我跟你一样呀,我现在每每睡觉起来好怕死,一天都很难受。
  
  你好!
  
  我和差不多,最近总在想死亡什么的事情,快被折磨死了,有个消息也许可以帮你,美国科学家在04年的时候称在20年内可以通过老鼠抗老实验来是人类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宁可信其有,呵呵
  
  打字不易,采纳哦!

佛教丧葬文化有哪些,在生死观上和道教有什么不同?

  百度看看:慧律法师视频(临终备览)和法宣法师临终助念等视频,你就知道了!咒轮,金光明沙,陀罗尼被,你就知道如何处理了!西藏密宗还有中阴身解脱法。都可以了解的!
  
  基督认为升天就行了,道家也是。佛教认为天人亦有寿命结束的时候,属于六道轮回,不是真正的解脱。从根本上说,佛教是最终的修行,其他是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