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墓地推荐
北京墓地
 北京墓地 > 国粹文化 >

云南农村火花殡葬风俗文化

发布时间: 2021-08-25 00:20 阅读量:   文章来源:采编 作者:京诚墓地小编

云南傣族有什么丧葬习俗?

  傣族十分看重长者的丧事,认为去世的老人劳苦一生哺育几孙,现离开了人世,应倾全力办好丧事,将其送到阴间过上更好的生活。因为在古代先民意识中,认为死亡仅是阳间生活的结束,阴间生活的开始,所以要举行各种仪式和隆重葬礼,陪葬许多贵重物品,让死者到阴间生活富足,不愁吃穿。古滇国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就是上述古先民思想意识的物证。花腰傣的丧葬习俗中,一直保存着古滇国遗风。现在虽然不再用贵重物品陪葬,但葬俗古风依然浓烈。《百夷传》是这样记载的:“父母亡……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死’;妇人聚众,击椎杆为戏,数日后而葬。”这种丧俗古风,特别是“一家有丧事,全村来帮忙”的团结互助精神,在花腰傣聚居的地方仍然普遍沿袭着。
  老人病危时,儿孙要守候床前“接气”,接到落气前的气,才可以香烟不断,家运昌盛。因而兄弟姐妹平时不合者,此时也要和睦相处,不记前嫌,共同料理好老人的丧葬事宜。老人咽气后,马上杀1头10多斤重的小猪,称为“断气猪”;召集近亲商议丧葬事项,派人通知亲戚前来奔丧。同时,请来有经验的老者把死者抬到正堂屋中,为其剃头和由子女为之沐浴穿寿衣,把一团糯米饭和一枚银元放在死者口中,装棺上盖,停放堂中,让人凭吊。全寨各家主动前来帮忙料理丧事,男人杀牛、杀猪、宰羊,妇女帮助拔鸡、鸭毛,洗菜做饭,接待来吊丧的亲属。
  接到丧讯的亲戚,立即请来吹呐、芒鼓班,抬看纸幡,牵着牛、猪、羊,用竹笼背着鸡、鸭,一路吹吹打打,前来奔丧送葬。家族血亲的妇女队伍,还要打着大红伞,十分壮观。来到寨外,燃放鞭炮,告之奔丧人来到。主家人听到后,身穿孝衣,头缠拖地长孝布,男人腰挎长刀,出门跪地迎接。进入家中,吊丧者背向棺材献上一碗糯米饭,表示让死者带到阴间食用,从此分别。吊丧中,主家的唢呐班与奔丧者带来的唢呐班乐声大作,比赛吹奏各种乐曲;芒鼓伴奏,气氛热烈,激荡山寨。
  出殡前夜,所有人都要守灵至天明。兄弟、儿女和亲戚家带未的喷呐、芒鼓班轮番演奏。子夜,主祭者抬出一盘糖果,上放一定数量的钱给唢呐、芒鼓班。他们即带头吹打绕棺,祭祀者随后吟唱跳舞;亲属一家接一家祭奠绕棺,吹打歌舞,众人随时可以加入,高潮迭起。跳得越热烈,死者家人越光彩,真是“歌舞达旦”,热闹非凡。
  蛋卜择坟地。丧葬出殡当天清晨,由寨子里公推出来的“龙头”与死者的长子,拿着1个鸡蛋,在棺材前跪地祷告,请死者的灵炎黄陵园魂附在蛋上,一起到“者林”(祭龙和埋葬祖先的树林)中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墓地。他们来到者林内看好地形后,由死者的长子将蛋从头上向背后扔去……蛋破碎了,便是死者愿意埋葬的地方;马上挖掘小坑,准备埋死者火化后的骨灰。若鸡蛋未破,则认为是死者用手接住蛋,要找另外的地方,必须另择地再掷蛋;摔破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安葬。
  发丧出殡。出殡时刻多在午饭后,死者的直系亲属男于腰挎长刀,手擎火把,在棺材前开路。抬棺木的“龙杆”两侧,死者的女婿、孙女婿们身着孝服、头戴拽地孝布,表示以孝布力死者铺路架桥,通向天堂。棺材后面跟随死者的儿媳、女儿、孙女等亲属和其他送葬的人们。妇女全部穿戴节日盛装,直系血亲打着鲜艳的大红伞,罩住自己的灵魂,不跟死亡的老人到另一个世界去。所有妇女腰上系着的央箩都是底朝天,表示死者不带走家里的财产。送丧的人们拿着死者生前使用过的东西,寨子里来送葬的邻居,每人抬着一根本柴,供火化时烧用。
  坟场上,男人们在棺木周围架起木柴,点火化棺。女人们在另一旁焚烧死者的遗物,让他带到阴间用。如遇死者生前用剩的硬币,烧不化时,后辈就到灰中去刨找;得到者意为祖先留给的钱财,大吉大利,十分珍惜。火化掉尸体,将骨灰埋人挖好的坟坑内,竖石为碑垒坟。亲属到坟前祭奠拜别,然后念着“死者去,生者回,生死离别……”等祷告词,返回家中。
  云南土著先民,远古大部实行火葬。从发掘出的滇国墓葬中,已明显可见汉文化的影响。花腰傣的丧葬习俗,既保留了远古先民的火葬习俗,又接受了其他民族装棺土葬及厚葬的习俗,因而也更耗费钱财。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云南基诺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基诺人实行独木棺土葬,不留坟冢。死者生前的生产、生活用品,作为殉葬品,过去,富者还要埋入一铜罗锅银子。
  寨子里人一死,乡亲们会帮忙放倒一棵大树,取其中一段,把中间挖空,将尸体殓进,挖地区1米深,把棺木放进墓穴,安埋妥当,在墓表搭盖小草房,或小竹房,内置竹桌,家属一日供奉米饭3次,连续1至3年。还有守墓数月,以示对死者的怀念。  数年以后,为了埋葬新的死难者,可把棺木尸骨挖出,抛散野外,再埋入新的尸体。据说,是为了不扩大鬼生活的地方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云南爱尼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报丧是爱尼族的一种子习俗。大凡一死人,都有要向亲戚朋友、本寨乡亲报丧,其方法宰杀一头肥猪,将其肉改作若干条手指般大的肉条子,用竹签穿好,分别送到亲戚朋友家里,插在自己屋檐上,把死讯通报给乡亲们,爱尼话叫“西捏着”(意为:有死鬼在家)。当人们看到报丧肉条后,便会拿着砍刀,自动来到死者家里帮忙。爱尼人死后,棺木需现砍现做,当乡亲们提出着砍刀来到死家里,死者家要用酒肉招待,乡亲们饭饱酒足后,即由一长者带领上山砍树制作倌材。上山先由长者动手砍3刀,然后现再指挥大家砍伐。
  当大树放倒以后,又要宰杀一头仔猪,先祭树神出鬼没,然后把仔猪肉分给非亲非故的乡亲们烤吃,大家才开始劈制棺材,分公棺和母棺。公棺为盖,母棺为底;公倌槽浅,母棺槽深。制作棺材,有的一天完成,有的则要两三天,这和家庭经济有关,富贵人家要求棺材精致,就费工费时;经济困难,备办不起酒席则只能粗糙简易,一天完工。
  当棺材抬回寨时,死者家属要迎棺。届时煮好少许糯米饭和鸡蛋,盛在饭盒里,由死者亲属端着,带上一帮童男女到寨边迎接,并在棺木女到寨边迎接,并在棺木前面引道,抬至家中。裹尸,这是爱尼人祖先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当人死后,即将尸体抬至木柱背靠而坐,用温水沐浴,更衣仰卧,由直系亲属按年龄大小,依次用布给死者盖脸,盖脸布大小不一,一般是按年长或是辈分大小而异,年长者则大;年小者则小。给死者盖完脸后,便开始裹尸,裹尸,裹尸布分为两种:一种是黑布;一种是白布。成年人死后(指已婚),用黑布裹尸;死者是未婚,父母又健在,则用白布裹尸。裹尸布一般都比较长,有的长达三四米,先把头脚两端用布盖蒙,将手置于胸前,用红绳把手脚的两个大拇指捆住,然后开始裹尸,并将眼睛、鼻子和嘴巴等部位剪一小孔,使眼、鼻、嘴露于外面,包裹停当则入殓。由于爱尼人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原始宗教,所以对人的死因十分重视,不是正常死亡的人,一般不准抬入墓地埋葬。如被雷打死的人、枪打死的、水淹死的、被野兽咬死的等等,都认为是有罪过的,不能举行葬礼,就地挖坑埋葬。如果是水淹死的,则捧水选葬地,就是用手捧一捧水,走到哪里,水漏至哪里,水漏完的地方,就是埋死人的地方。非正常死亡人的东西,不准带回家,否则,灾难就会带到家里。爱尼人对孕妇的安葬,和傣族一样,要剖腹取出婴儿,分别葬于两地。爱尼人选择送葬的日子很严格,除了要选择黄道吉日外,碰上打雷、刮大风,马鹿、麂子和野鸡进寨等,都不能送葬,即使尸体腐烂地,都不能出殡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传统殡葬都有哪些习俗?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从亡者停止呼吸时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依次为: 烧“落气纸”:即死者直系亲属,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之际,便置一瓦盆于灵床前,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意为让亡魂“持币上路”。 净身: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遭,称“三把”。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净身亦称“洗丧”。 换衣:给亡者换上干净衣裤鞋袜。若是青壮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应戴黑纱;老年人的裤带用白棉线合股系扎,合股线的支数以其年龄而定,老年人换衣称“穿寿衣”。 开吊;将亡者抬上灵床,置于灵堂的白布帐幔之后。供桌上置烛台香盆和死者遗像。直系亲属的女眷一边哭一边诉说死者生平,内容多为叙述死者一生中所经魔磨难,声调哀婉动人,凄切悲恸,称“哭灵”。亲友前来祭奠,进门前先放一挂爆竹,丧家亦燃放爆竹以示应答。吊客上香,通常以三炷为限,或鞠躬致礼,或跪拜叩头,皆由死者亲属中的男性直系晚辈在灵堂左侧跪拜答谢,称“孝子谢”。停灵时间以单数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开吊期间,有的延请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间还聘邀专门的民间艺人来唱“丧鼓”,其鼓词多为民间神话故事。吊客所送“祭仪”多为布料,须写好挽签悬挂于灵堂两侧,称为“挂祭帐”。 出殡: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称为“起灵”, 起灵时,孝子需将焚化纸钱的瓦罐掷碎在灵堂供桌之前,称为“甩盆”。抬灵床多为八名精壮汉子,死者亲属须排除在外。出殡亦称:“送葬”,有的请道士执桃木剑在前“开路”,孝子则披麻戴孝躬行于灵床(或灵柩)前引导,众至亲好友一路将其送至墓地。送葬队列行进途中,有亲友在道旁设香案“路祭”的,孝子须下跪答礼。 设灵与圆坟:亡者落葬后,家中应设灵位于厅堂左侧,称“设灵”;三日后亲人去坟前祭扫,称为“圆坟”。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亲人在每一个第七日应在灵位前点烛燃香,举行祭奠仪式,到第五个“七日”为止,称为“做五七”。三年孝满,遂将灵位焚化,谓之“除灵”。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移风易俗,提倡殡葬改革,过去的殡葬习俗也相应发生变化。
  
  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身”、“过背”、“老掉”。入殓,俗说“入棺”、“收殓”。安葬,俗说“过山”、“出葬”。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择“吉日、吉时”和安葬的“风水宝地”。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祭奠后,儿孙及儿媳孙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饭,俗称“食材(财)饭”。食材饭时,要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饭,酒斟二巡,饭盛二次量少。随意食菜,每碗吃一点。主持人要说些吉利话。出殡时,孝子孝孙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孙。行至村外交通道口处(城市、集镇走出街口)“谢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叩首。谢孝后,孝子才孙扶柩至坟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即参加筑坟。坟筑好后,有喝彩、撒粮米习俗。
  出殡的当天晚上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超度亡灵,俗说“做归山灯”。第二天,孝女、孝妇等穿孝服,首次上坟,俗说“拦山神”、“扌罗两朝”。
  办丧事: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再参加吊祭、送葬、吃饭。丧饭两餐(正餐),一荤一素,入殓时食素,俗说“归棺饭”、“斋饭”;出殡时食荤,俗说“出葬饭”。
  旧时安葬后,有的孝子还会昼夜在灵堂或坟前守护一段时间,俗说“守孝”。
  民间,素行土葬,且崇尚厚葬之风,繁文缛节,十分复杂。民间丧俗一般有如下程序:报丧,设灵,选墓,卜吉,辞灵,报庙,入殓,送城,出殡,行葬,安神等。?
  报丧。经属纩验证死者真正气绝之后,亡者门首竖柳枝白纸幡旗,子女家属成员围尸哭泣尽哀,然后进行招魂,以期死者复活。因为传统丧葬文化认为,人死乃是魂魄离开了躯体,魂升到天上,魄进入地下,若招唤及时,仍能复归,故此仪式在古代叫做“复”。具体做法是由死者亲属将死者衣服或卧具扔到正房上面,一边扔一边哀嚎死者的称谓,并于屋前树招魂幡,祝愿死者的灵魂能够安息,不要成为游魂野鬼。上面一系列工作完毕后,着人手执白色或黄色报表帖告诸亲友。?
  报丧之后,子女及儿媳披麻戴孝,不离灵堂。亲属晚辈要用白布幔鞋。当晚报庙,亡者家属要到土地庙叩头烧香,向当地土地神祈祷。次日晨送城,众亲属送死者到城隍庙报道。?
  民间传统认为,死人在床为尸,死人入棺为柩。设灵,就是为死者整容、穿衣,然后移尸正堂中间,等待亲友吊祭。传统丧制一般要停灵三天或一周,之后移尸入棺。?
  下葬前一晚,众亲属向灵柩举行告别仪式,俗称辞灵。次日晨饭后出殡。葬毕归家后主人将亡者遗像端放中堂,受晚辈敬仰。?
  人死之后,每七天为祭日,请亲友前来悼念亡灵,直到七个七日共四十九天为满。?
  解放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殡葬改革步伐逐步加大,南阳大地也同全国一样,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转变旧的丧葬习俗,改土葬为火化。在全市广大城镇,火化已成居民的自觉行动,火化已被大多数群众所接受,在部分山区县,群众对火化的认识和行动也朝着新风俗迈进。随着改革的深入,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大,革除陋习,丧事从简,已在全市逐渐形成新的风尚。?
  “福寿康宁,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无。”生死乃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我国古代丧葬制度沿革的轨迹,也可以了解到南阳丧葬习俗的基本风貌。生荣死哀,乃人之常情,古今一理。所不同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其中合乎科学的、合乎人之常情的内容必然要相沿成习,被人们保留下来,而那些封建迷信的内容或繁文缛节的程式则终将被人们所遗弃。
  
  殡葬俗指白事,在民间因地域和民族各有其独特的风俗。所谓殡葬,"殡"是祭奠或悼念死者,即丧礼;"葬"则是安葬遗体的行为。殡葬一方面是在安置死者,另一方面又是在安排招待那些前来治丧、吊丧的人群。丧葬习俗是处理死者遗体及相关的悼念方式,是构成了人生仪礼的最后一环。死亡意味着人生旅程的终结,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就有开始与结束。人有生死,就有生死的文化。殡葬文化是围绕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动而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并且受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民风民俗、人情世故的影响和制约。 中华民族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源远流长,数万年前就有了一定的丧葬形式。由于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对死人的崇拜,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发展到对死人的畏惧,沿着这条线发展到“厚葬薄养”的传统习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唯心主义“占上风的一个习俗文化领域。迷信的、封建的殡葬活动,在民间仍然流行并严重地存在。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当亲人临终时,亲属要给他穿好衣服,带上渡河线、买路线,如同给出远门的亲人整理行装一样。安葬之后,每逢节日、诞辰,亲属要上坟扫墓,焚纸送物,不仅带有点心、水果,还有巧克力、啤酒,甚至还要为死人点燃一支香烟,如此体贴周到的服务,孝子与亲友间的人情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是社会是社会习俗和文化的一部分。是生者为死者而建立、形成、发展起来的习俗和文化,也是社会礼仪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它反映并长期受制于社会传统。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走向文明,为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出现了殡葬服饰文化、公墓文化、殡仪馆建筑文化、殡葬设备和技术等等,内容非常丰富,这些新的学科分支形成殡葬文化学的学科群。 原始人对"弃尸"已经"看不下去",心中不忍。于是产生了殡葬。殡葬是人类自我意识达到高度清晰的产物,到文明社会,丧礼发展起来,后来变得越来越繁琐。比如,一位老人忙了一辈子,死后若不给一个"象样的"丧礼,不受到"郑重"的对待,人们总会觉得对不起死者,会认为后人"不孝"、死者一辈子"不值"等。即使是现代,如果丧事太草率,人们仍会觉得人生不完整。同时,重要人物的丧礼要格外的隆重,如为帝王筑陵墓。如果将大人物的丧事办得和小人物无差别,人们也会觉得太不应该。殡葬活动是生者筹办的、办给生者看的。告诉别人这样不会有始无终。心理需求也是人性的需求。就象吃饭、睡觉一类物质需求一样。只要不妨碍社会,就应当予以满足, 全部殡葬活动都是按照生者的生活模式而设计的,如生者的房屋称"阳宅",墓地则称"阴宅"。生者爱受人尊敬,因而人们也就百般地"尊敬"死者,给他们瞌头、上香。生者要吃饭,因而也就给死者上祭品等。因而,殡葬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文化。

农村土葬的风俗有哪些??? 急急急!!!

  土葬是将尸体装入棺材挖坑埋人地下的一种丧葬形式,也是自灵魂观念产生以后沿续时间最长、礼俗最为繁杂、流传最为广泛、使用民族较多的一种传统葬法。考古发掘的材料证实,我国土葬最早开始于北京山顶洞人,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洞深处,用土覆盖死者的尸体;到距今7000到5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2000多座墓葬中土坑葬已占绝大多数;到4000年前,无论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还是远离黄河、长江东北、东南沿海等地都已采用了土葬。
  就土葬使用的民族来说,除汉族以外还有壮族、傣族、布伦族、苗族、瑶族、藏族等10多个民族,在目前我国的56个民族中使用土葬的民族达40多个,其中汉族、彝族、布朗族、拉祜族、纳西族等以土葬、火葬并用;门巴族以土葬、火葬、水葬并用;裕固族以土葬、火葬、天葬并用;藏族以土葬、火葬、天葬、水葬并用。从古至今,土葬是使用民族最多的一种葬法,时至今日仍有10个民族有土葬传统,国家对其土葬传统予以尊重,不强迫他们实行火葬。
  就封建社会汉族土葬的具体方法来说,大致有以下三种形式:1、最简单的方式是把尸体直接埋入土坑中,或埋前用草席等略作包裹,这是历代极度贫困者或刑徒的安葬方法;2、最为普遍的方式是把尸体装人棺材里,将灵柩埋人土坑中,这种方法为占人口最多的平民使用;3、最为复杂与豪华的方法是尸体装入棺材后,棺外有椁,甚至有几层棺、椁,然后把装尸的棺、椁放置于土坑或砖室、石室之中,这种既复杂又费钱占地的安葬方法,只有帝王、贵族、官宦和富有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土葬习俗的形成,同人们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他们认为死者人土是人的必然归宿,《周礼》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韩待外传》中说“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礼运》也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以上可以看出,古人认为人死后形体埋人地下,脱离形体的灵魂才可以归于天。土葬与鬼魂观念有密切联系,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现代,人们在埋葬死者时,都要为之随葬大量的物品,包括各种用具二食物、装饰品等,目的是让死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更好
  土葬的礼仪繁琐复杂这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远古时期人们的丧葬极为简单,不立坟墓,也没有礼仪和祭祀,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适应统治阶级和礼教思想的需要,丧葬方式日益繁杂;迷信观念日益浓厚,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隆丧厚葬的土葬礼仪。要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种传统的丧葬观念至今对人们仍有一定的影响,成为推行殡葬改革的一大心理和思想障碍。
  我国多数民族尤其是汉族重视土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同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关。我国中原的广大地区,土地肥沃,农业文明悠久,百姓世代以农为主,视土地为生命之本(有地则生,无地则死),他们认为人死后埋于土中,是灵魂得以安息的最好办法,所谓“人土为安”成为汉人的信念,影响至深。
  2、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慎终追远的伦理情感。“生命是从泥土中来,再回泥土中去”这个观念根深蒂固。汉族崇尚黄色,历代帝王以黄作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居于中位,是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土葬符合汉人的生活习俗和传统观念。
  3、土葬对封建制度而言,土葬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只有土葬才能长久地保存死者生前的权势和地位,如雄伟的墓体,各种墓碑、石人、石兽及其它附属建筑。只有土葬才能经常在墓前进行各种象征性的活动,表示生者对死者的追悼之情,又显示了豪华的排场和满足宗法政治的需要。
  
  没人想落土为安就可以杜绝了

上一篇:中日殡葬文化

下一篇:殡葬文化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