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随礼怎么写 白事红包怎么写
一、丧事随礼写法
丧事礼金信封按照古代的书写习惯,一定要竖着写,这是汉民族的习俗,适用于全国大多数的地域,大多数都以旧式中文书写法来写。其要点如下,
1、竖写;
2、从右至左,左边第一行与纸面顶部空两个字位置开始写。痛悼(哀悼)**大人,***先生千古。
3、正中行纸面上下空格几乎相当写上。写上“永垂不朽”等敬语。
4、末行,从纸面的底部约空余两个字位置。写上*****敬挽即可。
注意,从纸面看,三行是从右至左。右中左一行比一行位置低。
二、白事红包写法
白事礼包一般不具名和致辞,把礼包送给相关司仪人员即可。但是为避免发生因为忙漏登记的情况下也可以具名,
具体做法是,现成的白事专用封包不需要致辞,只在封包正面左下角具名*****敬即可,那种无致辞的空白封包则在正面顶部居中竖排写上“牛眠之敬”,在左下角具名即可。
扩展资料:
丧事礼金随礼原则
一、根据民间说法礼金单数比较好
比如100、300、500、等等,避免偶数是因为“双”与“伤”是谐音,有伤心的意思。当然有些地方可能并无此忌讳,所以不完全局限于此。
二、尾数加1
如 101、301等一方面寓意依依不舍的意思,表达对逝者的悼念之情;另一方面因为按照中国传统习俗;
亲友参加丧礼都会收到由亡者家属送出的内含一元硬币及糖果的吉仪,一旦亲友送出的帛金是整数,扣除吉仪内的一元,尾数变为九,导致丧事长长久久不吉利之意,因此便要特别在帛金内加入1元,以便扣除吉仪内的一元后不会以九字作结。
随着微信红包的使用普及,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少的便利,但是在丧事随礼时,因系白事,所以并不太适合使用微信红包的形式。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比如发红包给其他人,请其他人代为随礼,如果实在没有合适人选,也可以用微信转账的方式给对方。如果再不行,必须使用红包形式,那么要写上一句“请节哀顺变”的语句来包装下。当然,对方肯定也不会不在意。
你好,丧事随礼都有专人登记的,不用自己写,白事,没有送红包的,更不用写什么
晕,只有喜事送红包的。哪有白事送红包的?白事一般是上门直接送,不宜发红包的。如果主人没有通知,一般不主动送礼。
过去,亲友长辈都要写称呼并加敬称。现在什么都改革,可以简写。
最简单的写法就是六个字:
中间写大字——奠仪
左下小字款——某某某具
或者:
(右上写称呼)某某 千古
(左下送礼人名款)某某 敬挽
不能用红包!!!只能用白纸做封,两头还不能封口。
丧礼不论多少钱,一定要加一元零钱,以确保礼金不成双数。成双就犯大忌了!
中国民间葬礼
丧葬是整个社会文化基因之一,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中,葬法虽多种多样,葬俗亦百态纷呈。但它实际上始终作为一个象征系统而存在,它不仅象征人们头脑中的彼岸———鬼神世界,也象征着人生彼岸的现实世界。反映了芸芸众生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观念和看法。它是人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认识所形成的,有其时代的烙印。
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资料表明,丧葬习俗不是人类在诞生时就具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一种现象。早期人类,人死以后并不埋葬,而是在死后就地抛弃尸体,置之不理。如《孟子·滕文公》篇:“盖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人类最初的丧葬活动是为了保护尸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智力逐步增长,产生了灵魂观念,认为人具有“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人的死亡是“灵魂”离开了“肉体”,所以“肉体”就没有知觉。将来,“灵魂”还会回到“肉体”里来。因此,活着的人要把死者的“肉体”保护好。这种对“肉体”的保护行动,就是早期的丧葬活动。
我国的丧葬礼俗在旧石器晚期已经出现。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发现下室有墓葬的遗存。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氏族成员之间贵贱的进一步分化, 丧葬仪式也逐渐增加了宗教的仪式行为。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已基本具备。
在我国古代,人死之后,由于地域的不同,丧葬习俗也不一,有“三葬”、“四葬”之说。《大唐西域记》卷二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飘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中国历代葬礼》云:“远古时期,葬法葬式的形成或选择往往与人们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实行树葬的,多为生活于森林中的民族,如我国古契丹人,将尸体悬挂于树上,三年后才焚烧尸骨;水居民族,如独龙族对非正常死亡者,扔尸体于江河中,任其飘流;中国西北的氐羌民族,因生活在高寒地区,火于生活的重要性特别突出,丧葬便盛行火葬。以火为媒介,让死者的灵魂随着冉冉上升的烟雾飘入天堂。”(万建忠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第1版)
由于历史、地理和民族的原因,古代宕昌、参狼、白马和邓至羌氐民族聚居的今甘肃陇南地区,普遍存在着火葬、石棺葬、石棚葬和悬棺葬的葬式、葬法习俗,并且沿袭到近现代。现分述于后:
一、石棺葬。以石头为原料制作葬具,历史悠久且流行广泛,我国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地区都有发现。《华阳国志·蜀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周失纲纪,蜀先
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纵目,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今日,在白龙江、白水江中上游的宕昌、舟曲、武都、文县与岷江上游的四川松潘、茂汶、平武等地同属古代羌民族“石文化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文物普查中,发现今舟曲和宕昌等地马家窑文化和寺洼文化遗址中,大都存在土坑石棺葬墓。即四周和上下皆用大身岩板或麻岩片覆裹的葬式。它与岷江上游早期氐羌人石棺椁的石棺葬文化属同一时期、同一类型。从墓葬中采集到的陪葬品,有板岩石刀、磨谷器、刮削器、砍砸器等,其质地坚硬,形制规整,磨制精细。可见,古代羌人石制技艺之高精。
二、石棚葬,又称石桌坟。是在地面上竖立四块石板,上面再覆盖一块石板而制成的墓室。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器时代,欧洲西部分布较多,考古发现在我国东北辽东半岛等地也有这种墓葬。据考古研究认为石棚距今已有9000 年的历史。
在今宕昌县南阳地区至上世纪七年代尚存此葬法。初步考证,拟为隋唐时期从辽东迁徙西来的,曾统治过的时为宕州的吐谷浑部族从老家带来的一种葬式,后被羌人后裔接受并传承于后世。
三、火葬。即用火焚化死人遗体,将骨灰放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的一种葬式。中国真正的火葬可上溯到原始社会,近年考古工作者已提供了大量的中国火葬习俗源于原始社会的证据。甘肃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甘肃临洮县寺洼山史前文化遗址时,发现了一个盛着人类骨灰的陶罐。寺洼文化层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青铜文化。这就充分证明了我国火葬之俗可远溯到原始社会晚期。
查考我国古代文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火葬习俗。如我国西部的甘肃、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这在《列子·汤问》、《吕氏春秋·义赏》、《荀子·大略》等篇均有记载。《墨子·节葬下》记载道:“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新戚死,聚柴薪而焚之”,仪渠在今甘肃庆阳一带,这说明最晚在先秦时代,西北地区已有
火葬,并且很流行。
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寺洼山遗址属氐羌族原始文化层带,而今陇南地区的土著文化皆属寺洼文化范畴。故在上世纪出土的许多古墓葬中,发现了成堆的人骨焚烧遗存,证明了《太平御览·四夷部》引《庄子》曰:“羌人死,燔而扬其灰”的火葬习俗之记载。此一习俗在武都、宕昌和舟曲的藏族(本属羌族后裔)中仍沿用至今,不过其方法较过去进步文明多了。
四、悬棺葬,又名“风葬”。此一葬俗,笔者曾于上世纪70年代初,在宕昌县境内的岷江(古羌水)沿岸发现过多处。因初来乍到,颇感奇特,问及当地人,都叫它“架干葬”,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后来在偶读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石棺与虹桥”条时方解开了多年来的心头之谜。
原来,这“架干葬”就是“悬棺葬”,又名“风葬”,实质上是一种洗骨葬,换言之就是实行二次葬的每一次葬法。其方法与步骤是:将新死未腐之尸体放在用整块木头刳成的“独木舟式”“船棺”中,悬挂于高山绝壁之上,任凭风吹雨打,让尸体的皮肤、肌肉、毛发等很快腐化分解而只剩下骨骼,然后取出,再放入特制木匣或陶罐中,藏到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内,并在洞旁凿一石龛,放入死者的木雕偶像,穿以生前所着衣服,称之曰“鬼堂”或叫“享堂”,并有栏杆或窗檑门槛之类为围护之用。这种葬式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与“栏杆式”住宅建筑风格一样,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因素,而且二者通常多半“共生”。这种葬式,曾广泛地分布在我国四川、云南、广西、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其北沿甚至伸展到陕西渭水、甘肃羌水、河南洛水流域。
据《北史·宕昌传》说:“宕昌羌者,其先盖三苗之胤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三苗在尧舜时的原始部落,屡屡作乱,在战争中常吃败仗,尧遂命舜“窜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包括陇南白龙江流域的羌戎)至今分布在武都县坪垭乡、宕昌县官鹅乡和舟曲县拱坝、博峪乡聚居的藏民族有三苗血统。故其祖先的葬式承袭着苗民和巴人的“悬棺葬”式。“悬棺葬”的地方与放棺方法,参合中外所记,可分为“岩桩葬”(即将棺木搁置于插入峭壁的木桩上)、“岩洞葬”(系插棺于峭壁的天然洞内或置棺于岩腔内)、“崇墩葬”(则置棺于 岩的突出处)等。其地点一般多在靠近河流的悬崖上。棺木多是从山顶用绳索垂吊下放在提前予置好的岩桩或岩洞里,其位置离地面越高越显其子孙之孝心。而现在所谓的“移风易俗”实乃是对古代火葬传统的继承。
此外,在宕昌羌的后裔中,至今尚传承着“娱尸”的习俗。亲人故去,号啕痛哭本是人之常情,然而有的民族在办丧事时却长歌当哭,蹁跹起舞,甚至还要唱戏,其热闹气氛与婚礼一样,这就是学者们称之“娱尸”。历史文献对“娱尸”多有记载,如“《峒豀纤志》谓:“苗人亲死,则聚亲族笑呼歌舞,谓之‘闹尸’”。云南《马关县志》谓苗人之丧礼,“自人死时,即敲鼓吹芦笙以乐鬼,昼夜不停,直至埋而后已”。民国33年所修《汶川县志·风土志》卷五谓羌人丧俗是“丧葬有闹丧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欢”有的文人墨客更是以“耕织辛勤淳俗在,婚丧歌唱古风存”的动人诗句来赞誉羌族的习俗,至今在茂汶羌区一些村寨羌族的丧葬仪程中,特别是“大夜”(入葬前一天晚上)的时候,释比(巫师)要围绕死者的遗体边跳“莎朗”(丧葬舞)、边唱哀歌,情景十分动人,让人们在对死者的悲痛中,也获得一些精神的安慰。现为藏族的宕昌少数民族中,每逢丧葬都要请“苯苯”(宗教职业者)念《苯苯经》和跳“强巴舞”(又称“苯苯舞”)俗称“牛头马面舞”(因舞蹈队伍中有头戴牛头和马头面具者———既为牦牛羌和白马羌部族图腾崇拜之族徽)。“娱尸”三天后,在送丧的路上,整个舞队按着铃声、鼓点,忽进乍退,左旋右转,踏着“干巴路”的舞步,在岷迭山地上以古老、粗犷、肃穆的原始舞蹈,为远去的故人送行,并寄托亲人的哀思与期盼。
郁闷 肯定是自己问自己答的哦
九江丧事上,“八仙”抬棺材上山前,那段喊词是什么?
.(出行前的掌彩词)夫矣,天地开张,日吉辰良。主车令我来系车梁。此木出自何处,长在何方?此木出在湖广地界,长在燕南山上。哪个看见木出土,哪个扶木长成材?日月看见木出土,露水扶木长成材。何人打马树下过,何人说好做车梁?张良打马树下过,鲁班说好做车梁。张良就把树来伐,鲁班就把树来量。二丈四尺做车梁。扎成车梁还需竹,此竹出在何处,长在何方?此竹出在湖广地界,长在花梅山上。孝子寻到,来扎车梁。
夫矣,天地开张,亡人请出,请在车上。乌漆棺木黑油油,有福之人在里头。高梁瓦屋他不住,一心只奔九龙头。九龙头上是活地,代代子孙穿朝衣。孝子前面哭哀哉,双手端起纸灵牌。只为今生父母,手捏七寸拄杖。头戴麻布纱帽,身穿白布龙袍,腰系黄丝玉带,脚穿刘备草鞋。
夫矣,主车送我一匹纱,亡人背上花几花。左花三圈出天子,右花三圈中状元。先花龙头,子孙代代出诸侯;后花龙尾,子孙做官清如水;再花龙腰,子子孙孙玉带飘。龙头龙尾花起来,众位八仙听言章:昨日孝子的父母,今日犹如自己的爹娘。
九江民俗(抬丧掌彩词)
(出行前的掌彩词)夫矣,天地开张,日吉辰良。主车令我来系车梁。此木出自何处,长在何方?此木出在湖广地界,长在燕南山上。哪个看见木出土,哪个扶木长成材?日月看见木出土,露水扶木长成材。何人打马树下过,何人说好做车梁?张良打马树下过,鲁班说好做车梁。张良就把树来伐,鲁班就把树来量。二丈四尺做车梁。扎成车梁还需竹,此竹出在何处,长在何方?此竹出在湖广地界,长在花梅山上。孝子寻到,来扎车梁。
夫矣,天地开张,亡人请出,请在车上。乌漆棺木黑油油,有福之人在里头。高梁瓦屋他不住,一心只奔九龙头。九龙头上是活地,代代子孙穿朝衣。孝子前面哭哀哉,双手端起纸灵牌。只为今生父母,手捏七寸拄杖。头戴麻布纱帽,身穿白布龙袍,腰系黄丝玉带,脚穿刘备草鞋。
夫矣,主车送我一匹纱,亡人背上花几花。左花三圈出天子,右花三圈中状元。先花龙头,子孙代代出诸侯;后花龙尾,子孙做官清如水;再花龙腰,子子孙孙玉带飘。龙头龙尾花起来,众位八仙听言章:昨日孝子的父母,今日犹如自己的爹娘。
夫矣,抬着乌龙路上行,众位八仙要齐心。上坎下岭,不要慌忙;转弯磨角,大家商量;逢桥过水,不要癫狂。力大的莫吃力,力小的莫惊慌。
夫矣,众位八仙听分明,前后左右点一巡。前面站的十二个,后面站的有六双。抬到紫金山,葬在活龙口。吉日良辰已择定,子子孙
孙福禄兴。一望荣华富贵,二望代代兴隆,三望三朝元老,四望四季
发财,五望五男二女,六望六六大顺,七望七子团圆,八望八仙庆寿,九望九世同株,十望富贵万年。
夫矣,众位听真,人数点清。掌彩完毕,百事大吉。八仙站正,乌龙动身。
(途中歇行的掌彩词)夫矣,众位八仙听分明,途中歇息莫久停。
八仙站正,乌龙动身。
(抬到墓地歇肩前掌彩词)夫矣,乌龙抬到紫金坡,神皇土地笑哈哈。我问土地笑什么,正等老龙来回窝。众位八仙听开怀,请把乌龙放下来。
百度百科:八仙 就有了,还蛮全的,你看下:
铁拐李
先说铁拐李,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肉身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修练于砀山岩穴中,有次应师父老子之约,行“元神出壳”法术,赴千里之外华山,数日后回归,发现其肉身被其徒误焚,突见附近一饿殍,灵机一动说“即此可矣。”即从饿殍脑门而入,神魂归壳后则成一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看来他是一位民间口耳相传,诸事附会而成的道家仙人。
|---传说
又称铁拐李,相传姓李,名玄,又叫李凝阳、李洪水、李孔目。据说他本来长的十分魁梧,相貌堂堂。在砀山洞中修行。因为约定要参加老君的华山仙会,临走时对弟子说,倘若元神七日不回返,则将尸壳焚化。于是留下尸壳,元神外游。不料到了第六天,弟子家中来人报信母亲病危,弟子们无奈就烧了尸壳。当弟子回家后,不久李铁拐的元神回归,无处可托。忽见林中有一饿死的人尸,则从他的前额脑门进入,站起来之后,才觉不行,赶忙从葫芦里倒出老君所赠的仙丹,葫芦忽然闪出金光,映出一个丑陋的形象,黑脸蓬头,卷须巨眼,右脚还是瘸的,正在惊讶,身后忽然有人鼓掌,回头一看,正是老君,情急之下,心想把元神跳出。就在这时,老君制止说:“道行不在于外表,你这副模样,只须功夫充满,便是异象真仙。”于是授他金箍一道收束乱发,授予铁拐一根助拄跛足。李铁拐还常背一葫芦,据说里面装有仙药,降到人间时,专门用来治病救人。
汉钟离
汉钟离
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的是钟离权。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声更大。元时,金真道奉为“正阳祖师”。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
百度百科:八仙 就有了,还蛮全的,你看下:
铁拐李
先说铁拐李,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肉身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修练于砀山岩穴中,有次应师父老子之约,行“元神出壳”法术,赴千里之外华山,数日后回归,发现其肉身被其徒误焚,突见附近一饿殍,灵机一动说“即此可矣。”即从饿殍脑门而入,神魂归壳后则成一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看来他是一位民间口耳相传,诸事附会而成的道家仙人。
|---传说
又称铁拐李,相传姓李,名玄,又叫李凝阳、李洪水、李孔目。据说他本来长的十分魁梧,相貌堂堂。在砀山洞中修行。因为约定要参加老君的华山仙会,临走时对弟子说,倘若元神七日不回返,则将尸壳焚化。于是留下尸壳,元神外游。不料到了第六天,弟子家中来人报信母亲病危,弟子们无奈就烧了尸壳。当弟子回家后,不久李铁拐的元神回归,无处可托。忽见林中有一饿死的人尸,则从他的前额脑门进入,站起来之后,才觉不行,赶忙从葫芦里倒出老君所赠的仙丹,葫芦忽然闪出金光,映出一个丑陋的形象,黑脸蓬头,卷须巨眼,右脚还是瘸的,正在惊讶,身后忽然有人鼓掌,回头一看,正是老君,情急之下,心想把元神跳出。就在这时,老君制止说:“道行不在于外表,你这副模样,只须功夫充满,便是异象真仙。”于是授他金箍一道收束乱发,授予铁拐一根助拄跛足。李铁拐还常背一葫芦,据说里面装有仙药,降到人间时,专门用来治病救人。
汉钟离
汉钟离
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的是钟离权。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声更大。元时,金真道奉为“正阳祖师”。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咸阳人,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
|---传说
他姓钟离,名权,字云房,号正阳子。京兆咸阳(今陕西)人,据说是东汉时期人。有关他的出生非常生动,说有一天,一个巨人大踏步的走进他母亲的内室,大声说道:“我是上古黄神氏,当托儿于此。”顿时,只见异光数丈如烈火,随之汉钟离降生。他一出生就像3岁的小孩一样大,天生一副福相,顶圆额宽,耳厚眉长,口方颊大,唇练如丹,乳圆臂长,更为奇怪的是他昼夜不声不响,不哭不吃。一直到了第七天,他突然说了一句话:“身游紫府,名书玉京。”这一句惊动了他的父母。因为紫府、玉京是天上玉帝的宫城,所以,以为他是神仙转世,父母希望他长大成人多掌大权,因此起名“权”。据说钟离长大以后,任朝廷的谏议大夫,后来奉召出征吐蕃,战败,隐居终南山。遇到东华帝君王玄甫,得到长生真诀、金丹火候及青龙剑法。后来又遇到华阳真人,教他太乙九圭、火符金丹,洞晓玄玄之道。最终在崆峒山紫禁四皓峰得到玉匣秘诀,成了一位仙人。传说他在唐朝的时候度化了吕洞宾,是道教北五祖之一。他的形象常常是袒胸露乳,手摇棕扇,大眼睛,红脸膛,头上扎了两个丫髻,神态自若。是个闲散的汉子。
张果老
张果老
张果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新、旧《唐书》有传,武则天时,隐居中条山,时人皆称其有长生秘术,他自称年龄有数百岁,武则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见,张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将其奇闻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张果又再次装死,气绝很久才苏醒,使者不敢进逼。玄宗闻知,再次派徐峤去邀请。张果只得进京。据说唐玄宗对其传闻有疑,曾
人死了办丧事引魂幡怎么写
1 、灵幡两边飘带所写的字:要求最后一个字必须占上"生"。 比如下面这个灵幡的飘带: 金童前引路乘龙东去 玉女送蓬莱驾鹤逍遥 解: 上一联"金童前引路乘龙东去",是九个字。从"金"字起"生","童"字念"旺","前"字念"死","引"字念"绝",再从"路"字起,往下念"生旺死绝",念到最后那个"去"字便占上"生"。 用此法查下一联,最后一个字也占"生"。 2、灵幡中间的飘带所写的字:要求最后一个字男占"生",女占"旺"。 比如故父名叫周永生,终年76岁,可写成:耄故显考周公讳永生之引魂幡 从"世"字起生,"故"字念旺,"显"字念死,"考"字念绝。再从"周"字起,往下念"生旺死绝",念到最后那个"幡"字,便占上"生"。 如果姓名是两字,就在"引魂幡"三字中间加个"宝"字,既"引魂宝幡"。 女占"旺",仿此法。 比如故母名叫孙桂芳,终年85岁,可写成:期颐故显妣周门孙氏桂芳引魂幡。 如果姓名是两字,就在"引魂幡"三字中间加个"宝"字,既"引魂宝幡"。 3、新葬(俗称生灵)用黄烧纸;覆葬(俗称熟灵)用红纸。 4、一般通用的样式就不写两边的飘带,在灵幡中间的正面上放写上"救苦天尊 ",下方写"垂光接引",背面上方写上"五方童子"下方写"华幡来迎",此种幡可多次使用,每次法事结束后封幡送灵,然后用符纸封于灵幡表面,下次法事时 可以继续使用。此种幡中间飘带的中间的飘带为一边圆一边方,通剪(贴)七个。 5、道教的魂幡写法 (正反两面,立写三行,录于下,(男幡)供参考(幡头,挂号略) 正面: 左:东来也存庚原命生于公元某年农历某月某日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某省某乡某村某号故居生长人氏 中:东极宫中下敕令 仰差青衣童子手执宝幡接引本坛当荐亡魂某公讳某法号某某随幡 早登仙界 右:西去兮大限不幸殁于公元某年农历某月某日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某省某乡某村某号享年几十几岁止也 反面: 左: 纪念凭火化 金童接引 中:大圣太乙寻声救苦天尊青华上帝 不可思议功德 右 追悼不回境 玉女来迎
修水人捡坟对联大门对联
慎终追远缅怀逝者; 厚养薄葬树立新风。 (慎终追远:终:人死;远:远祖,指驾鹤远去的亲人。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办理丧事,追念逝去的亲人。)
你好!
深入狼窝,壮士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沧浪亭中,吴郡名贤占一席;桃花坞里,金阊遗迹足千秋。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临祠大哭,至今墓木为余悲。照耀千秋,念当时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立胆义为昭千古;存心从忠著万年。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 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农村丧事24拜礼,怎么拜?求图?
二十四拜按步位分前中后三个步位,礼拜数分前七后八中九拜,前七拜中间第四拜时到贡案桌敬香,中九拜时第五拜时到贡桌敬酒,后八拜时第四或第五拜时到贡桌送纸钱。三里不同,十里改规矩,一家之谈,见笑。一般是儿女行的,兄弟姐妹12拜。 二十四拜礼也叫‘大礼’。行礼时须有唢呐伴奏。行礼者面对供桌,从东南始,作一揖,四叩头,站起;左脚向左前方跨一步,作一揖,四叩头,站起;右脚向右前方跨一步,作一揖,四叩头,站起。右脚向右後方退一步,作一揖,四叩头,站起;左脚向左後方退一步,作一姆,四叩头,站起;右脚向右方平迈一步,作一揖,四叩头,站起。
二十四拜有那些细节
即将失传的山东肥城市民间丧事二十四拜的视频或者图解
农村丧事的礼节,又作揖,有磕头的那些,图解? 谢谢。
举弓
祭奠时,有懒九拜,十三拜,二十四拜和三十二拜。这是我们兰考的规矩
喜欢传统葬仪,痛恨葬礼新办。
向世者磕头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