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去世 头七哪一天?百天哪一天?怎么算的这个?
头七是3月7日。烧百天是6月8日。
烧七、烧三七、烧五七、烧百天、烧周、烧三周等,时间计算从死亡当天计算,当天算作一天。只有三天“上梁”(圆坟),是从下葬开始计算,下葬当天算作一天。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非常重视对逝者祭奠仪式。祭奠仪式,包括,烧头七、烧三七、烧五七、烧百天、烧周、烧三周等。烧七、烧周,烧单不少双。烧五七时,女儿需要准备五朵花。
通过对逝者的祭奠:
1,可以增加亲人之间联络,增加感情,促进家庭和睦团结、社会和谐。
2,可以教育年青一代尊老、爱老、敬老,形成良好家风,良好家风推动社会风气进步与发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按我们这里3月1日去世,丧事在3日举办,头七在10日,百天在6月11日
如果满意别忘给个采纳哟!谢谢!
就是17日了。
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说认为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从亡者去世当天算第一天起,至之后的九十九天。合计称为百日
算上1号,头七是第三天,然后往后推算,一般做57就好了,没有传说的77=49天
去世的第一天算起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3.8。百天是6.10.求采纳
丧事百日如何算
中国各地丧葬习俗略有不同,在北方(北京)是以亡人去世那天算起,时间界限是,以夜12点为界,夜12点之前去世的,按当天算,夜12点以后去的按第二天算,以那天向后推算至100天。
有这个风俗 ,一般都要过百日后办喜事。
亲人去世一百天内能不能参加喜宴? 百日祭属于喜事还是白事?
按照老人的说法是不可以,因为迷信说发,不管是喜葬还是什么,去世的亲人因为不舍得离开自己的至亲,会留恋在其身边一段日子。所以,一般不建议去参加婚宴,怕对喜主有所冲撞。当然了,这是老辈的迷信说法,如果你们皆不在意,那也无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不必计较太多。
白事,不过现在这方面没有那么守规矩了,一切随意,生活嘛
一个地方一个习俗,有的地方讲究这些,有的地方不讲究,我建议你问一问当地的老人,或问一下你的朋友是否介意此事。附:下边是百日祭介绍
百日祭:是在逝者死亡满百天时举行的悼念仪式。届时儿女都要在死者坟前和家里的神位、灵屋前进行烧香、焚纸、拾魂等仪式。
一个地方一个习俗,有的地方讲究这些,有的地方不讲究,我建议你问一问当地的老人,或问一下你的朋友是否介意此事。附:下边是百日祭介绍
百日祭:是在逝者死亡满百天时举行的悼念仪式。届时儿女都要在死者坟前和家里的神位、灵屋前进行烧香、焚纸、拾魂等仪式。百日这天,死者的主要亲友和邻里都要前来参加祭祀活动,并将放在神位前的灵屋拿到坟前烧化。蒙丧家这天要宴请宾客,以示谢忱。做百日之后,死者家属即转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1.能;2。中性的,既叫“红白喜事”。
古语,红白皆为喜事。
人死后100天习俗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醒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之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称为“囚七”。每“七”均需上坟为死者烧纸钱,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七个“七”中如有一个以上的“七”与农历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称为“犯七”,如果没有“犯七”,孝子则要在“复山”前讨足一百户人家施舍的米,用来在“复山”那天招待前来致祭的亲朋。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你好!
人死后100天直系亲属要为逝者做“百日”,以作祭奠,怀念逝者。
具体要求:直系亲属要准备冥币、供品、纸烛、香、阴阳水(汤加生水),有的地方还准备花束(时间不定,有的地方是上午,有的是下午)。祭奠完毕要给逝者磕头或鞠躬。
大多数地方中午直系亲属要聚在一起吃一次饭,摆不摆桌都行。
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人死后的那一天开始计算,第七天叫:头七,第49天,即是七七,也称:毕七!
到了第一百天,就是:百七,亲人是要上坟,添土的!
第二年的忌辰叫:周年
第三年的忌辰叫:二周年
第四年的忌辰叫:三周年
三周年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专门的上坟忌日了,逢年过节会去祭奠一下!
烧七”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从逝者离世的当天开始算起,每隔七天为“一七”作为一个祭日,要做到七七四十九天,分别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其中“头七”、“三七”、“五七”、“末七”四个祭日是比较重要的。
通常是把灵牌边上的一束花拿去公墓边,能烧就烧了,不能烧就放在那儿,再把老人生前的衣物烧了。其他的该点点灯!
人死后100天直系亲属要为逝者做“百日”,以作祭奠,怀念逝者。
具体要求:直系亲属要准备冥币、供品、纸烛、香、阴阳水(汤加生水),有的地方还准备花束(时间不定,有的地方是上午,有的是下午)。祭奠完毕要给逝者磕头或鞠躬。
大多数地方中午直系亲属要聚在一起吃一次饭,摆不摆桌都行。
从去世当天还是出殡那天算起一百天,是百天祭日
从死者过世那天起算第一天,至第100天时可做百日祭(即烧第100天)。我
参加过多次百日祭,都是这么算的。
当然是出殡了,只有出殡了以后才能举行祭日
出殡?是丧俗中的大礼,也称“发引”。在老天津卫人眼里,看这家阔不阔,儿女孝不孝以及社会地位高低,看出殡的规模便可知道。人们把出殡的隆重与否不仅看成是死者的衰荣,也看作是生者的显赫。
出殡前一天夜里,全家及挚友守灵不睡,谓之“伴宿”。从停灵到出殡的时间各家不同,一般依财力而定。最长的停灵于“七七”即49天后下葬;贫穷市民人家,入殓后就就择日清晨抬往坟地下葬,叫“起五更抬”。?
出殡时间有早、晚两种。早殡在上午10点以前,目的是省钱;晚殡则在10点以后,要招待亲朋,摆设酒席饭菜,因此开销较大,一般能晾杠的家庭都出晚殡。出殡时间由阴阳生择定,出殡前一小时(通常在午时)要由武官主持祭门仪式,既请与自家有交谊且官职显赫有影响的武官站在茶房铺好的红地毯上,在门外大声吆喝一番,并在马路上朝门上看,放铁炮(后改鞭炮)6响祭门。此时,僧、道诵经,吹鼓手也随之在阴阳生指挥下奏乐,孝子跪于门里过道儿烧一张门神纸。武官祭门的目的是请门神爷放鬼魂出去,否则棺材动不了,鬼也出不去。武官祭门与文官点主一样受尊重,死者家属也要派专人用车接送,事毕同样送去一桌酒席致谢。
起灵前,要将棺木的材头钉钉死,钉时,孝子要喊“躲钉”。死者家人要用扫帚、细布等轻扫、轻拭棺材,谓之“扫材土”,这时茶房要让全家人高喊“留财”取谐音之吉,以祈求死者把财产、财运留传给后人。 起灵时要放鞭炮,死者次子将架在棺材下的凳子踹翻,并用柴禾棒将事先备好的一小陶碟击碎,名曰“摔牢盆”(现今是将瓷碗摔碎,越碎越好)。留在家里的亲友,把贴在宅门口的门报儿撕下。?
民国以前,大出殡讲究八大抬,即诰封亭(民国以后取消,成为七大抬)、铭旌、影亭、官轿、花亭、灯亭、灵亭(或家庙)、香炉。另有4张桌子,即香兽桌、朝服桌、古玩桌、鲜花桌,以及香谱、雪柳等各种执事一应俱全。这些均在赁货铺租赁。?
出殡时抬棺及各仪仗执事之人,是在杠房雇佣的。棺木上绑有大旗杆,外罩绣有花、鱼、云罗、伞盖等图案的棺罩。杠夫有8人、16人、32人、64人之分别。64人者称“六十四杠”。仪仗多是白底蓝黑图案,杠夫穿绿底圆点衣服,戴绿色高帽。
出殡序列十分严格,不能错位。通常由茶房安排。出殡队伍最前面是8杆红色旗,4面龙头铜锣,4把遮阳红伞,4把绿扇、金瓜、钺斧,朝天蹬、八大抬、四大桌,鹤童虎判和顶盔挂甲面目狰狞的2个开路鬼——方相、方弼兄弟的扎彩(其一手持三节棍、一手高擎七节鞭)、雪柳(雪柳的多少也看丧家主人花钱多少而定,有的可达标1百多棵)。执事后棺轿前为宾客,同辈按岁数大小排列,年长者居前。最初,以重孙、孙、大孝子、二孝子等顺序排列,后来,长子扛魂幡引导在前,次子等孝男、孙辈持哭丧棒依次向后排列。用一块白布,一端系于杠前,一端由大孝子牵于肩,诸孝子依次摞布在肩,随杠哭泣而行,谓之“扫灵”。哭丧棒的制作也有讲究,丧父用竹子为杖,取父之节在外;丧母则要用梧桐木为杖,取母之节在内。其后为棺轿。女眷们则要坐在棺后的车轿上,一路嚎陶大哭。这时长媳要抱定一陶罐,亦称“匣食罐”,内放饭菜,下葬时由孝男放置死者头前。若长子先其父亡故,长孙(津俗谓之“承重孙”)则要顶替其父扛幡引导于前,其叔父辈排列其后,抱罐者也是长孙媳妇。最后面是僧、道、尼唪经队伍,一组被称为“一棚”,棚越多越隆重,越显示丧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大部分棚经都是丧家出资雇佣的,也有亲朋赠送的。?
还有些显贵豪门,出大殡时,为炫耀豪富权势,请来军乐队,一路吹打,与僧、道念经相伴。同时,还请当时的军政权贵、在野名人,写来许多匾额,与亲友所送挽联、诔词、挽诗和横匾一并用数座五彩亭抬着,完全成为宣传本家权势的场面。?
殡仪队伍路过城门或桥梁时,要撒纸钱,谓之“撒路钱”。目的是打点孤魂野鬼,不要难为死者,使其能尽早到达“乐土”。殡仪队伍在中途的一定地点要停下来,因要抬棺到墓地光靠64名杠夫是不够的,必须中途轮换着抬,这样就得需要128人,一般人家都置办不起。所以,一旦走出城区就将各种仪仗、执事、棚经以及亲友及其女眷一并打发回去,只留直系孝男孝女,也叫“落蒇儿”。棺材或装车拉着或改用小杠抬着直至坟地,俗称“送葬下洼”,本主牌用官轿抬回,谓之回灵。棺到墓地,须用木钉将材身和材盖封牢,称之“下材钉”。下钉前,先由孝子举斧,象征性地在材上敲几下,并喊“爸(或娘)‘留财’”。?
下葬? 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挖穴深埋,填土后堆成坟头,叫“下葬”。穴位由阴阳生按照“五行”、“八卦”、“三元”、“四象”的方位派人刨好坟坑,内铺黄缎子,安放由香斗抱来的福寿果,四角各置一钱,撒五谷杂粮,其中黑豆较多,据说可以驱邪。棺材入土后,孝子把幡插在坟头上,插3下,拨3下,这样后辈可升官发财;另一种是棺材埋地下,上面四周扎苇把,外面随形培士,叫“浮厝”,这种方式只限于一些客死天津者,为便于以后迁回原籍,所以棺材大都较薄、较轻;材头探出很短,称为“行棺”。?
下葬后,一般都要在坟前立一长方形石质墓碑,碑文男女有别,若死者为父亲则写“先考×××府君之墓”或“先严×××府君之墓”;若死者为母亲则写“先妣×门×氏太夫人之墓”。墓碑的碑阳书写格式与铭旌、本主牌相同。碑阳上刻龙纹,中间为“流芳千古”、“名垂千古”等。碑阴写法不一,有刻“生卒年月日”,亦有刻行述者,即把生平、功德、为人、事迹写成传记。?
下葬后,要在坟前将纸钱、扎彩一并焚烧,每人都咬一口随身带来的小馒头,再吐到坟地里,差不多一个时辰后,就可离开坟地回家了。这时须将所穿孝服撕开一个口子,意为“活口”,以取吉利。进家门时要迈火盆,跨板凳,并在口中含块冰糖,这些都是防止把外面的晦气、鬼魂带回到家中。进家门后,大家还要争相抢吃小馒头和在坟前供过的供品,认为吃供果可长寿。孝男孝女们将白孝服脱下,换上灰色的。晚间要请僧、道诵经、烧纸并在灵位前上香添祭品。?
民国初期,男人丧偶后若不想续弦者,为妻送殡时则要身穿素服,头戴礼帽,手拿平身杖。娘家人见到姑爷这身装束,定会马上替孩子给姑爷磕头,意思是谢姑爷,并含孩子以后有福,不会受后娘虐待了。?
圆坟 是一种祭奠形式。在葬后3日举行,家属都要到坟前行圆坟礼,为坟培土。还要烧纸钱、上供品,并由死者孙子、孙女(童男童女)绕坟正转3圈,反转3圈,谓之“开门”。人们认为开门后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叙述衷肠,死者也可接到晚辈们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钱、食物等,在阴间生活富足,不愁钱花。?
圆坟后,丧礼基本结束。但在葬后三七、五七、七七、六十日时均设祭。五七时,必须由孝子亲手焚烧纸糊的彩人。据说以此可减轻死者生前罪过。六十日焚烧纸糊的船轿,传说可使死者的灵魂渡过混河。除此,在死者的诞日、祭日(一周年不得去上坟)和清明节等,晚辈再到坟前祭奠。其它祭祖活动几乎都在家中之灵牌儿前进行。?
老人死后,民权通行棺木土葬,丧葬习俗因死者年龄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少亡者除富豪人家备在棺木外,一般不备棺木;中年死亡者其礼仪也较简单。礼仪较繁者属老丧。老人死亡后,要经过置办棺木,制做寿衣、入殓、报庙、守灵、报丧、戴孝、吊唁、出殡、追祭、圆坟等程序,还要过一七、五七、百天、周年、二年、三年等祭日。建国后,国家提倡火葬,丧事从俭,但旧俗扰存。本县回族葬俗按伊斯兰教规规定,死者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戏,须速葬,薄葬。停尸不得超过三天,不陪葬衣物,一律土葬。殡葬之前,要“砌墓”,置办“经匣”。殡葬之日,由阿訇主持殡葬仪式,诵经超度。尔后子侄把,“榻布”放在架子上,亲朋随着送行,女子一般不送葬。丧葬期间,死者家属不设宴待客,远道亲朋,以便饭待之。死者殡葬后七天、四十天、百天、周年、二十年、四十年为祭莫日,俗称“做日子”。祭日请阿訇诵经缅怀死者,本地俗称“走坟”。
去世当天就算第一天,推算到第一百天就是了
迷信认为,只有出殡后,死者才会安息,进入阴间。未出殡期间,认为魂仍未走,所以出殡后才能算百日。
家中有丧事100天不能做客吗
看你们当地的风俗吧,我们这边没有这种说法,现在的丧事已经越来越简便了...
楼下那块空地上又有人搭灵棚办丧事了。
原来是那位终日在楼下徘徊的老妇人去世了。昨天还见她好好儿地坐在石凳上喃喃自语,今天见到的却是她那摆在灵柩前的遗照。
她可能是个受儿女遗弃的老人吧。每天可以在那似乎是她专用的石凳上见到她那佝偻的身影。她终日坐在那里,保持着同样的坐姿,双目无神地望着街上行色匆匆的男男女女。有时她会跟自己“聊天”,还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破口大骂。在别人眼里她是个精神失常的老太婆,但我觉得她是因为孤寂无助而造成了心理失衡。
她一日三餐都在石凳上吃,每顿饭也只有几块干面包和一壶开水。虽然如此,她却从不肯接受别人的施舍。有时她还索性不回家,就躺在石凳上过夜,如同流浪汉一样。
“死”对她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原以为丧事一定会草草了事,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丧事竟办得十分铺张。灵堂挤满了披麻戴孝的儿孙们,亲戚朋友也来了不少。在这里,大家除了尽情吃、喝,还有机会欣赏到乐队演奏的时下最流行的歌曲。“孝子贤孙”们为了解闷,在夜间守灵堂时公开聚赌,麻将声吵得附近的居民整夜无法入睡。
热闹了7天之后,他们才准备出殡。丧事办得有声有色,活像个一场欢送会。“孝子”贤孙”们都依照长幼次序排成整齐的行列向前走着,而脸上的表情却看不出半点儿悲伤之意。
家里有人去世之后为什么100天之内不能参加喜庆活动
按中国传统礼俗,家里有人去世叫守孝期,此期间不宜参加喜庆活动。
皇室官宦人家,书香门第及富有家族,氏族长辈中有人去世,一般服三年,平民百姓短则一年。服丧期间,不得操办喜事,也不能去参加别 人喜事活动。
我们现代服丧时限大都没这么长时间要求了,一般是一年。但是去他人处参与喜事活动,还是有约定之规,四十九天内是绝对不行的(旧礼俗传说,四十九天之内,亡故之人的灵魂还没有投胎,常盘旋在亡故之人家庭附近,因此说阴气太重,就是这个意思。)。最思想开放的人,人家也都十分在意这件事的,马虎不得!
在守孝期间,是不可以参加娱乐和庆典活动的,如果参加,官宦人家朝庭会降罪处罚。因此也就有了不得参加婚庆活动一说。由于守孝影响的时间太长,民间就自已往短了调整,出现了一年、百日或是几七的一说。
其实还是看你讲究不讲究,如果不讲究,无所谓。当然,自己家中出了丧事,不要给朋友带来忌讳,最好是百日之后再参加婚庆为好。服丧期间参加别人的婚庆活动,自己不在意也就罢了,可对人家也不尊重啊。
按我们中国人的老习惯,大多数地区要一年之内不参加喜庆活动。如果必须参加,有必要参加,能够与对方解释开,就不要参加了。这里参加与不参加,没有迷信的成分,只是各方面的心情、感情是否合适的问题。 相关信息 太王四神记在那可以看呀 出句:五月续花期【浪子规】 我于2008年7月14日,入深圳市某物业...... 感觉上面的这句话略土!求高人改下,但意思...... 上古卷轴5外交豁免 胸腺肽肠溶片的作用 郑州地铁 色彩构成教案 蒲地蓝消炎片的作用
每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吧。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觉得你可应该听你爸妈的,毕竟你是那个地方的人,应该遵守这样的习俗。虽然中国至今还保留着以前很多不成文的规矩,但你作为后辈在可以遵守的条件下应该听你爸妈的。如果你实在不好拒绝你朋友或是出于别的原因,可以和你爸妈商量一下啊,你在这里发牢骚怎么有用。。
有些话没别的意思,仅供参考!
有迷信者认为人归天100日内好像魂魄不走,参加这些婚嫁之类的对新人不好
我想最初的是因为家里老人去世心情问题,所以才不参加喜庆活动吧。后来形成习惯和风俗的话就不知道了。一个地方和一个地方不一样。不管外人怎么看,不管风俗怎么样。哥们的婚事肯定要去,家里刚去世个老人,还不是要做伴郎了。
当地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