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盆”从哪来,有啥丧事意义?
"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 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不过也叫"吉祥盆"。
在农村老人去世了,在出殡的时候。孝子会端起盆子摔了,摔的越碎越好,统常都叫劳盆。当然这个劳盆必须由长子带劳,也是由说些的。古代有句谚语。长兄如父,长嫂如母之说。父母下世了,一切的重担就落在长兄身上,家庭的大小事物,和生活琐事。年幼的兄弟姐妹,培养和成长。都有长兄处理带劳。
按旧时说法,人死后的灵魂踏上黄泉路,途径一座奈何桥,过了桥到达望乡台,去世人会最后一次回首人间,滚滚红尘中那不尽的爱恨情仇,顷刻便将化作过眼云烟。思之及此,悲从中来,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到阴曹地府后,诸鬼魂依次接受九殿阎罗的盘查、审讯,最后根据他们各自生前的善行恶举,或坠入地狱,或投胎为人。
在我们国家河南,山东,东北这些地方都有这样的习俗,除了这些地方还有少部分地区也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摔盆用的盆是死者在死后那几天用来祭奠烧纸用的瓦盆,有些地方把这个盆叫做金钱盆,也有些地方叫聚宝盆。这是因为这个盆就是专门用来烧纸钱,烧元宝之类的,直径也就4寸左右,深一寸多,底部有一个圆孔,在北方只要是有丧事这个盆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出殡那天这个盆变的很重要,需要孝子摔吉祥盆。
谁摔瓦盆,谁会继承死者的遗产,这就出现了争议。不过这样的事很好解决,按照远近亲疏关系,如果女儿想摔,当然是第一选择,如果女儿不愿,那么侄子才可以代劳。不过女儿如果放弃了摔老盆,也等于放弃了对父母的继承权,这在村里是约定俗成的。为了防止以后会闹什么矛盾,还是女儿摔瓦盆的好,除非女儿放弃对父亲的继承权。
这个盆叫阴阳盆,但也有称叫吉祥盆,这个盆的意义是死者的锅,将就一次摔碎,而且越碎越好,摔得越碎,越有利于死者携带。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丧盆”是用来盛装烧纸钱,在没有出殡之前,家人们会在丧盆里烧大量的纸钱。在出殡时,由逝去的人的长子进行摔丧盆,同时也要把丧盆摔碎摔响。据说这样,才能把盆和钱都能带到阴间,在那里才会不愁吃喝。
主要的意义在于:灵魂在进入到阎罗殿后会到孟婆那里喝孟婆汤,投胎前,她连哄带吓,让每个魂灵服下一碗孟婆汤,亦称迷魂汤,这样便可把前生之事忘得一干二净。行文至此,诸公或许早已明白:丧家之所以准备带眼儿的瓦盆,就是为了把迷魂汤漏掉,以免死者误饮,忘掉阳间的亲人。
丧盆是民间的一种丧葬风俗,为了表示悲愤,通过摔盆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悲痛,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的不舍。
丧事摔老盆是啥意思
"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 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不过也叫"吉祥盆"。 这个仪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是关系非 常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 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 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 出殡的顺序一般为: 草龙--铭旗--孝灯--吉灯--放生笼--铭旌--香亭--像亭--魂轿--纸桥- -乐队--灵柩--遗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亲友。 当然,各地风俗不同,出殡的队列、形式也有差别。富裕人家仪式隆重讲究,冥器齐全,穷 人家的葬礼,则可能要简单得多,讲究也会少一些。
"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 子",不过也叫"吉祥盆"。这个仪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是关系非 常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 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 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
丧事摔老盆见身上有啥说法?
丧事摔老盆见身上有啥说法?首先我们得说明,这个摔盆子可不是单纯一个地方的规矩,很多地方丧葬时都有这项规矩。这个摔盆子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程序,而且有人摔不碎的话,还会被人当成个笑话看,这充分说明了摔这个盆子的重要性。那么,这个盆子代表啥呢?一个最直观的比喻就是,这个盆子是去世人收东西的一个盛具。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这样的盆子下面是有眼的,并不是个完全的实底,下面会钻出几个眼。
丧事摔老盆见身上有啥说法,你想说的应该就是办什么方式,谁摔了的吧,也了解不了你这句话的含义,所以这里无法帮你解答,希望你谅解。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丧事摔老盆
代表着忘掉过去的事情,我们这边也有这样的风俗习惯,
去给送饭之后,回来之后也要踏火盆的呀。
丧事摔老盆儿健身上了,我们这边没有什么说法不知道你们那边的风俗。
我只知道办丧事,发行的时候又摔那个烧纸的盆子,但一直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说法。
为何人死要摔盆
为什么白事“起灵”前“摔盆”?
现以“老北京民俗”说明:
盆儿,又叫“吉祥盆”、“阴阳盆”“老盆”等,直径4寸左右,深1寸有余,正中有一圆孔,瓦质。
据说阴间有位王妈妈,要强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汤使其昏迷,以至不能超生。丧家儿要准备有眼儿瓦盆,有眼儿的瓦盆可将迷魂汤漏掉,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误饮。盆儿在起杠时由长子摔碎,父死用左手,母死用右手,如果盆儿没摔碎忌摔二次(由抬扛者踩碎)。
旧时代,一些客居北京的外乡人,有的摔大花盆、花绿盆,有的摔治丧期间用来烧纸的大沙锅,也有的摔一块瓦,其意义各有说法。河北三河县的人客居北京,出殡摔大泥盆,盆下钻有7个孔。为什么要钻7个孔呢?据说是诸葛亮吊孝留下的。诸葛亮至柴桑口吊祭周瑜,东吴在灵前地下埋了火药,其引芯就在丧盆底下,所以盆底特意钻了孔。等孔明一烧纸,引着炸药,必定炸死孔明。而孔明能掐会算,命赵云预先带一块新砖放在盆子下面,假说是视周瑜“财帛高升”,于是破了东吴的火药之计。摔盆时要用砖,为何用砖呢?据说可以避邪镇宅。把砖捡回来,放在大门影壁前,任何邪魔外祟不敢侵入。如果是年高、福寿双全的老人正常死亡,捡回摔盆用的砖,称为“借寿砖”,意为借用死者的福寿。如果把砖垫在水葱花盆底下,谓之“水砖长寿”。家宅当获福、禄、寿三星的庇护,因此说拾此砖放于门前为“吉星高照”。还有的说,用这块砖给小男孩压书,孩子将来一定是“一品文章锦绣成”,可望“三元及第”。若给女孩压活(刺绣、衣服、鞋帽之类的手工活)定会心灵手巧。总之,这类传说不一而足。
结束了阳间的生活。开始了新的历程。
我常给人主办丧事。
外姓人
只能说地方习俗不一,陕西的秦兵马俑周边就不摔纸盆的,它是将纸盆一起放在了坟墓里边的,是让故人把钱盆一起带走的意思。说不定秦始皇当时也是这样的,哈!
表示悲愤到极点.
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把里边的荞麦皮等和枕头套一起烧掉;另一项礼仪是“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不过也叫“吉祥盆”。这个仪式十分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或是关系非常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要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瓦盆一摔,杠夫起杠,则为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
农村丧礼习俗中,起棺前“摔盆”有何讲究?“摔盆”有什么寓意?
中华历史悠久,五千年历史长河流淌下来,沉淀了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集中体现就是“讲究”,小到一个字的组成,再到婚丧嫁娶,大到宗庙祭祀,都有成套的礼仪规范,这些礼仪与规范无疑是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无形的财产。
时针今天和大家一起讨论的就是婚、丧、嫁、娶里面的丧俗文化。当然全套的讲究真的是太多了,我年纪轻轻也体会不来那么深,先就起棺前的“摔盆”来讨论下,起棺前“摔盆”的讲究与寓意,以及为什么要摔盆。
起棺前“摔盆”的讲究与寓意当时针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对于这些办百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悲伤的事情。因为他们的亲人永远的离开了他们。但这在小孩子的眼里,这是一件稀奇事,因为这事不经常看到,话说经常看到不就坏事了吗。只要是村里有老人去世,不管离得远近,时针也要去凑个人场。
这边如果有人去世,现在基本上是三天时间,并不是三整天而是三个自然天。尤其是第三天的下午,在下葬之前参加葬礼的人是最多,也是最隆重的时刻。整个送葬的队伍按照亲疏远近,长幼有序的原则,先去“报庙”。
这个庙应当就是所讲的宗庙,话说农村目前现行的“庙”确实是有点袖珍。再也没办法出现流浪汉夜宿古庙的事了。这一块是被简化了,古代一个大的家族就有一个统一的宗庙,香火不断,里面有族谱,甚至一些行为不端之人连族谱都上不了,这在当时来看算是一件比较大的事情了。
随着时间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快,也就慢慢淡化这一项了。但是送入墓地之前去报备一下还是保留了下来。报备完了之后,还有一件比较明显的事情就是“摔盆”。将盆子摔个稀碎,这里的盆子可不是家中常用的洗脸盆、洗菜盆,材质也不一样,这里的盆是瓦罐盆,而且这个盆下面还有几个洞。那么这个“摔盆”有什么讲究呢?
在北方 一定要有火锅 ——红红火火 四喜丸子——喜庆 鱼——吉庆有余 鸡——吉祥 其余的就看自己的口味了
农村举行葬礼时,摔盆子是什么意思?
摔盆子这一项仪式,并非存在于在我国所有的农村,而且对它的说法也是不尽相同的。我的老家是河南的,在我们农村的葬礼中,就有摔盆子这一项仪式,它代表的是“岁岁平安”。
我国从古代开始,葬礼上就已经出现了“击缶 ”的形式。击缶的意思就是“击缸”,“缶”是古代的一种瓦质乐器。因为古代的穷人较多,很多人没有经济能力去为自己死去的亲人请上一个乐器班子来为他送行,所以便采用了击缶的形式来送自己的亲人入土。
在中国长江以北,摔盆是一个相对普遍的习俗。当家里有人去世时,会在棺材前放一个陶盆用来烧纸。当棺材入土时,长子就会在路上将这个陶盆摔碎。而且是声音越大越好、摔的越碎越好。摔盆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醒死者是时候上路了,希望死者在去阴间的路上可以走得顺畅。
摔盆子必须是由死者的长子长孙来完成。在老人死后,通常是由老人的长子长孙来摔盆。如果老人没有儿子,就会由血缘关系密切的子侄来取代完成这项任务。当然,让子侄摔盆也是有着非凡的意义,摔了盆就意味着他成为了死者的孝子。因此,死者的全部或大部分财产就应该由摔盆的子侄来继承。如果这个家庭没有后代,那么就没有人替死者摔盆了,那死者就不能安心地走,这在古代是禁忌。所以,古人才会那么重男轻女、重视香火的延续。
摔盆必须得一次摔碎。在我河南的老家,亲人去世后,一般都是会在家中停放个三五日再下葬。下葬当日,会由死者的儿子在去往下葬的路上,在路口摔盆。而且,必须得一次摔碎,而且是越碎越好,这样就代表了“岁岁平安”,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老人出殡时,孝子为什么要摔盆,为什么越碎越好,有什么讲究呢?
摔盆子之后就开始正式的出殡了,而能做这个工作的人也必须是至亲。所以,谁能摔这个谁就是死者的继承人,在古代没有法律管理的情况下,就是靠这个继承家产的。
出殡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伴随起杠,还 有两项礼仪:一项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把里边的荞麦皮等和枕头套一起烧掉;另 一项礼仪是"摔瓦",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不过也叫"吉祥盆"。这个仪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是关系非 常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 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
在古代平民穷买不起葬礼上用的钟鼓,也请不起那些乐队。为了符合礼仪有钟鼓声,他们就用摔盆子来代替钟鼓声。
农村出殡时为何要长子摔盆?这个习俗从何而来?
旧时代,一些客居北京的外乡人,有的摔大花盆、花绿盆,有的摔治丧期间用来烧纸的大沙锅,也有的摔一块瓦,其意义各有说法。河北省三河市的人客居北京,出殡摔大泥盆,盆下钻有7个孔。为什么要钻7个孔呢?据说是诸葛亮吊孝留下的。诸葛亮至柴桑口吊祭周瑜,东吴在灵前地下埋了火药,其引芯就在丧盆底下,所以盆底特意钻了孔。等孔明一烧纸,引着炸药,必定炸死孔明。而孔明能掐会算,命赵云预先带一块新砖放在盆子下面,假说是视周瑜“财帛高升”,于是破了东吴的火药之计。摔盆时要用砖,为何用砖呢?据说可以避邪镇宅。把砖捡回来,放在大门影壁前,任何邪魔外祟不敢侵入。如果是年高、福寿双全的老人正常死亡,捡回摔盆用的砖,称为“借寿砖”,意为借用死者的福寿。如果把砖垫在水葱花盆底下,谓之“水砖长寿”。家宅当获福、禄、寿三星的庇护,因此说拾此砖放于门前为“吉星高照”。还有的说,用这块砖给小男孩压书,孩子将来一定是“一品文章锦绣成”,可望“三元及第”。若给女孩压活(刺绣、衣服、鞋帽之类的手工活)定会心灵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