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婚的新人为什么要避开丧事
这是一种传统的封建思想。目的是为了中国人都是避讳不吉利的事。刚结婚是喜事。喜事遇丧事是一种破喜的封建观念,所以部分地区都有这个习俗。刚结婚都会避开丧事或者不吉利的事!
是为了你们的将来着想,怕沾晦气。毕竟新人快要有自己的孩子了,万事要避忌。听下老人家的劝告,不要逞强。有些事情是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信不信由你。
肯定是说不吉利!地方习俗!有的地方不讲究!!
只是一种传统而已,是对往生者的一种安慰,害怕耽搁往生者走的路。
不吉利呀~~~呵呵
这是迷信吧!
刚结婚,参加葬礼好不好
婚丧嫁娶 人生百态 没什么好与不好
百无禁忌的 就看丧者的关系远近了 远的话去不去无所谓
如果近的话 送最后一程是个心意
不好的,中国有个习俗,结婚三个月不参加婚礼和葬礼,喜气就冲了,如果你不在乎,就别放在心上了。如果是领导的母亲,你就把礼金带到就可以了,不去大家会理解的。
还是不要参加为宜。
按照传统习俗,农村人去参加葬礼的时候,如果有的人身体非常虚弱,或者是新婚不久、正在怀孕的人,即将升官的人、即将远行之人、均不适合参加葬礼。容易招致灾难,破坏本身的喜事。如若非得去,可以穿上红色的内衣、内裤、红色的袜子,这样可以有效地回避掉晦气。参加完葬礼,要用水洗手去除晦气。
你这不是废话吗~~~ 这怎么会好啊~~~
喜事与丧事遇到一起 会是什么征兆
喜事与丧事遇到一起 的征兆应根据事情的先后顺序来确定:1、根据农村的冲喜论来说,一切不祥之兆会迎刃而解(这是喜事在丧事之说后之说)。
2、如果丧事在喜事之后,就是婚庆有不祥之感 ,两口子万事不顺,是一个多灾多难之年之说。
百无禁忌,这只是正常办事,不跟办丧事的抢就行,不然会被说成抢在死人前面找(早)死,那真不吉利了
对办丧事的不好,,如果自己办喜事也就是结婚没过100天自己家有丧事则没事,按照老理来说还好呢
悲喜交加,生活也一样,不管什么事,都要坦然面对,希望你能领悟!
婚丧是什么啊
喜事和丧事啊
婚---自己结婚
丧---直系亲属过世,岳父母、父母、配偶、子女等
婚丧嫁娶陋习华人怀思堂
近几年,虽然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社会习俗的变化却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些本已绝迹的旧风俗、旧习惯、旧传统又纷纷卷土重来,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刹是盛行,尤其是在婚丧嫁娶方面体现尤为明显。
婚丧嫁娶时大操大办,乱发请贴、乱发丧讣,风水先生、算命先生生意火爆,有的家里死了人,还大摆宴席,请道士做法场,请吹鼓手大吹大擂,请吊孝者哭唱吊孝。有的家庭“与时俱进”即已搞了非常隆重的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遗体告别仪式,而又转过头来按旧俗出大殡,整个丧事大办达一周之久;办婚事的年轻人,从订婚起就索要一两万元的彩礼,要三金,结婚时还要重金聘礼,要老人置办高档家俱,要豪华住房,并扬言现在不要结婚以后就晚了,说话也不算数了。结婚办喜宴,宴请亲朋好友,甚者长达半月。一些人说,现在是婚结不起,连死人也死不起了。不但当事人有这种感叹,亲朋好友也是一样,谁家办事都要送礼,“人情”成了许多家庭的经济上的沉重包袱,有的家庭一个人一年的份子钱达4000—5000元之多,占工资—半;人们戏称“喜宴请柬”为红色罚款单。
纵观大操大办者有三类,一是“专心谋财”类,即借此创收型。这类人多为当政者、有权者,以办婚丧事作为谋财手段,借手中权力的威慑力赚取钱财,君不见,有的干部父母已早逝,现在又认干爹干妈,等干爹干妈死后又为干爹干妈出大殡,办丧事。第二类,为附和类。是“收回成本型”。这些人从心理上讲不喜欢大操大办,但是看八达岭陵园见别人婚丧事都办,一怕栽面,二者他们也随了不少份子,付出了一定的成本,自己不能亏本,便借此机会给已随过份子的或即要随的发贴子,收回成本,于是也大操大办起来。第三类,为打肿脸充胖子类。多为平民百姓,自己没有条件办,也知道办事会花钱,会亏本,但是别人办事,怕自己不办事被人笑话,看不起,于是也就大操大办起来,结果办完事赔了一些钱,自己干认肚子痛。
这种不良风尚的形成有其社会背景,即(1)社会物质财富增多,经济发展使一些家庭有了经济基础;(2)餐饮业的发展为办事者提供了便利的条件;(3)社会上的一些干部带头办婚丧,群众照着干部的影子去做,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社会道德评价失衡;(4)攀比风盛行。这种风气是与我们建树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背道而驰的,人人深感其苦,深受其害。
婚丧事大操大办是封建、腐朽的遗毒,这种封建旧习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它反而会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它往往在老规矩风俗人情的外衣下,形成—种束缚和控制人们思想行为的无形力量,似如魔网罩在我们头上。我们提倡勤俭办一切事情。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历来有“成由节俭,败由奢”的看法。勤俭要求人们合理的安排开支,朴素节约,珍惜财富,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反对挥霍浪费行为。经济是家庭的命脉,勤俭直接涉及到家庭的幸福,勤俭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法则,而且是一个维护家庭发展和处理好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明进步和不断繁荣有着重要作用。
我们要大力提倡勤俭办婚丧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努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婚丧事大操大办的危害性的认识,从而以健康的文明新风代替旧风俗。
勤俭办婚丧事,就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倡导文明消费观,绝不盲目攀比,追求婚丧事中的高消费,要逐步引导人们增加精神消费的比例,如办婚事时旅游结婚,购买书籍,植育新婚纪念林等等。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一靠教育引导,二要靠群众自觉行动;另—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一是领导干部、共产党员要身体力行,各级干部党员要带头勤俭办婚丧事,要自觉抵制婚丧事大操大办,要自觉地说服亲朋好友不大操大办,切决不参与大操大办、不为大操大办者助兴捧场。各级干部要教育广大群众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去。要为办理婚丧事者送精神礼,送道德礼,不送物质礼。要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红白理事会要努力完善组织,健全规章制度,对招待亲友的范围、置办桌席的规模做出强令的规定,使红白事大操大办没有活动空间。要狠刹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如吊孝、念经、做道场、领魂、雇童男童女等等。要逐渐推广文明的婚丧事办理方式。如用遗体告别代替发丧、出殡,用播放哀乐代替吹吹打打,用献花圈、花篮代替披麻戴孝等,在婚事中唱流行歌曲,举办亲友演唱会,放有纪念意义的电影,栽植纪念树。
要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形成一种有利的舆论氛围,使人们对大办婚丧者不齿,使全社会不参与婚丧大操大办,对新事新办、新事简办的典型,要大树特树。要对那些平时不养不敬,死时大操大办的勇于鞭笞和批评。要靠全社会的力量形成一种正确的婚丧事办理观念,形成一种婚丧从简办理并不是违背道德良心、淡漠人情的行为,而是体现纯朴、善良、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
各级团组织要积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做新事新办的典范,勇于说服抵制父母为自己大操大办,广大女青年要以索要财礼为耻,要把结婚省下的钱用在学习技术、长本领、勤劳致富上。
婚事就是有人结婚叫喜事,丧事就是有人去世叫丧事
婚丧礼俗
一、丧葬
彬县人注重厚葬,有“埯葬半家当”的说法,葬礼愈厚能显示出子孙的孝心。由于过分铺张,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所以有“父愁子妻”“子愁父葬”之说。
1、预制棺椁,早做葬服。父母年迈过半百,就着手做棺椁,缝葬衣,木质讲究杉、橡、松、柏、枣,布衣讲究绫罗绸缎呢。工匠会精雕细刻,巧夺天工,样式有:三圆、四平、立桩卷盖、重底重盖、栽棕拨簧、阴刻阳雕、彩绘油漆。棺椁做成后的“交木”宴譨和做工时的饭菜要有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名茶醇酒,着重显示晚辈的孝心。“交木”的隆重,不亚于过生日,亲朋好友携带厚礼来相庆,少者数十人,多者数百人。
丧服一般是5-7套,男的外罩长袍马褂,女的外罩大袄长裙。丧衣要女儿或儿媳缝制。
2、迷信风水,选择墓地。父母殁后,要立即请所谓风水先生选择墓地,葬于何地能称王称霸,葬于何地能人财两旺何地不吉利等。奠礼、埋葬等一切事宜都听风水先生的吩咐。盖棺前的葬服穿着要由舅父和娘家人过目。
3、子孙守灵,嚎淘大哭。父母病危,子孙亲人要聆听遗言,不敢远离,死后守灵痛哭,直至埋葬。死后七天内忌讳五代以内的亲人 ,不准闯入别人家,否则给人家带来不祥。
4、出示讣告,筹办丧事。墓地和葬期完全由风水先生独自决定。讣告由他执笔,写清死者生卒年月日时及生平事略,及五代以内的孝子贤孙姓名全部写上,张贴于大门之外。如有曾玄孙辈,却不戴孝,而披红纱,以表死者四世同堂,人丁兴旺。
筹办丧事,首先在亲友中选择一位有筹办丧事经验的总管,代表主人邀请亲邻充当执客,分管各种后勤事宜。
5、隆重吊祭,筵请宾客。隆重吊祭,大宴宾客的这一日叫“奠”,一般是死后第七天。事前出讣告,让亲友乡邻有听准备。主人杀猪宰羊、修墓、请吹鼓手。大“奠”之日,根据亲疏远近,尊卑贵富,或献猪献羊,或赠旌赠帐,或捐帛捐钱,或敬香敬纸。如果是官宦人家的“官傧”事,则邀请有功名官爵的翰林、进士、贡生、举人、秀才,甚至卿相公侯,州官县令,亲临点“主”通“神”。
大“奠”之日一般“三献礼”,即孝子、孝孙、孝侄辈排列次序,分三个段次,行八拜九叩首之礼。礼仪进行期间,孝子由一人搀扶,匍匐嚎啕痛哭。
6、书写“铭旌”显扬德名。为恭维死者,主人攀有功名之人,籍其人之官衔名望,请为死者赐赠四字或八字之褒扬之词,用金粉写在绸条幅上,名曰“铭旌”。上结彩纸,树于大门之外,光耀门庭。
7、摔烧纸盆,出殡下葬。灵柩出葬之前,要由长子摔碎焚纸的灰盆。灵柩使用龙杠官罩。抬灵人讲究八抬、十六抬、三十二抬,鼓乐吹手,纸火魂幡在前,孝子哭丧队伍在后,所有孝子孝孙男女披麻戴孝各一行肩扯数丈白布,手持柳枝弯腰痛哭,缓行至墓地。
灵柩所过的路上,左邻右舍各家在门前烯放柴火,以防鬼魂窜入他家,带来不祥。
灵柩入穴后,风水先生要在棺木上搭上罗盘,确定棺木的位置。并在棺盖上放灯碗和酵面碗。
8、掩埋死者,引魂归家。由死者长子抱神主牌位或遗像,吹鼓手护送,边走边哭,呼唤其灵魂归爱。行至门前,由死者长媳迎牌位或遗像供奉在家。每餐在死者牌位或遗像前焚香烧纸,直至百日。
9、慎终追远,祀奉三年。老人殁后第一年为头周年,亲戚来家烧纸。二周年一般不举行仪式。三周年以禫服已满,孝事完毕,一般奠祭待客,到坟上去烧纸。去时吹鼓手迎上祭献的纸幡供品,孝子穿白戴孝跟随,到坟前烧纸完毕,即脱去孝服更换新衣,至此服期已满,惟余以后的清明、寒食、冬至梦纸祭坟。
二、嫁娶
旧时婚嫁大致有以下四个阶段。
1、相亲。在未正式提前之前,男方经人介绍,先从背地里观察了解某家女儿,如合适再托人提说。女方经再三了解后,由媒人提说双方见面,一般是女方来男家看看,叫“看过活”,如无异议,就算允亲了。
2、合婚讲彩礼。在允亲的基础上,女方要看生辰八字合婚,如不相冲相反时,再提出彩礼。彩礼多少不一。有不讲求彩礼的。也有贪图彩礼的。1931年以前,多者银子50两或银元50个,少者银子10两或铜钱30串;1931年以后,彩礼风气渐盛,有100个银元以上的。
3、订婚。经两家同意,择日举行订婚仪式。订婚之日,男方携酒两瓶及点心礼物由媒人领至女家,入室先给女主人作揖敬酒。如果女方接酒,则事已谐,再复敬酒,宣告事成,若女方不接酒,还须重新考虑。女主人接酒后,随之请女方宾客到男方家中去坐席。女方去时必须给男方赠以衣服鞋袜之类的礼物。1931年以前,女子本人一般在订婚这天去男方家中。其后,也有女子同媒人等同去男方家里。见面之后,互赠礼物,称为“换手”至此婚事方成。
4、结婚。一般女子及笄(15岁)、男子十七、八岁就可结婚。婚前一两月必须将彩礼送到女家。乡下亦有女方去男家接收彩礼的,统称“行财下礼”,然后双方各自进行下列事宜。
其一,男方领“庚贴”,打“局单”。庚贴是到公家去领,前期由县衙礼房经管,后由县署三科教育科经办。其贴类似现在的结婚证,1931年废止。贴分乾坤两种,内填男女姓名、年龄、属相、八字,盖有县印及填发人名章。领贴时,由男方同媒人去领,手续费铜钱一串,后改为银元一枚。“打局单”是男方私下叫阴阳先生办理,按男女生辰八字决定婚期,于一红贴上写明如何趋吉避凶、新娘上轿、下轿、入洞房之方向座位禁忌等,娶亲时交给女方按其指示办理。
其二,女方添箱陪嫁妆。女子出嫁前一天为“添箱”之日,亲友去家中赠送礼品,有衣服、脸盆、花粉、首饰之类。按其关系的亲疏远近,礼品有轻重薄厚不等,女方设席招待。赔嫁有两类:一是男方给一半,女方添一半;一是女方自愿的赔送。还有赔数目不等的“配婚钱”,男方按数添配,此归新娘所有和支配。
其三,男方迎娶,女方送嫁。婚期之晨,男方准备鼓乐花轿迎娶。选遣一“迎女”人偕同一男童,捉母鸡一只(按古制应是牵羊一只,后来用鸡替代,也示吉利之意),挟红毡包,内包新郞的“岁数馍”(一岁一个)及庚贴、局单,还要带上一包盐,一包艾叶(意为祝愿新婚夫妇有缘有爱),前去女家迎女。女方在原包内添上新娘“岁数馍”、两个红枣、两个核桃(愿早生儿女),交迎女带回。留下艾叶、盐,再各加一份,合在一起,盛饭碗内放入赔嫁箱柜中带至婆家。新娘出家门时,哭哭泣泣,不肯自行上轿,则由新娘的姑父或长辈背扶上轿。花轿至男家门前,鸣放鞭炮,由接女者二人搀扶下轿。新娘头顶红布盖头,进门时由接女的给肩上搭青铜钱一串,右手提一小斗粮食,左手提一壶水或醋,然后接引到铺路的红毡上,另有一人手捧内装草节和花红纸屑的升子,不断往新娘身上抛撒,边撒边 唱。什么“撒草撒草,俩口子相好,百年偕老,生个娃娃满院跑”等。入洞房后,稍事歇息,开始“拜天地”,男女婚人交帖,作“班辈揖”等仪式。礼毕便入席就餐。女方客人离席时,男方要给抬嫁妆的偿以“红封”钱数不等。
其四,客上添喜、闹洞房、抹花脸。洞房花烛之夜,亲友及新郎的朋辈,都来恭喜耍房。花样很多,有说笑话的,有表演动作的,有新点子,难题目,使新婚二人颇为难堪,然而又喜气融融。第二天,客人登门道谢,新郎出门拜客。新娘进厨房表演做饭手艺。上午请娘家“吃汤”,惟新娘父母不去。中午筵前“择大小”,所有客人都参加,新婚夫妇给来客一一磕头行礼,受礼者须赠以钱物。宴席开始后,戏耍者乘新郎父母不备,给其脸上抹花脸,惹人嘻笑。第三天为新娘“回门”,娘家来人迎接,下午送回,不过十天,新婚夫妇不能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