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中的白幡有没有什么说法
解释:幡是引导亡人灵魂之物。一般只有孝子孝女扛(拿)。你在旁边扶着,别人听了感觉你也像“孝女”一样。其实,那就是个热心肠而已,做了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只能说明你是好人,没别的。
如果谁摸了幡谁就是孝子孝女,那你想想,就着一个幡,得有多少人摸过呢?!制作人(可能还不是一个人吧)、购买人、安放人、诵经的和尚道士、给打幡人拿过幡来的人,这只是过程中必须摸的人,丧事最少三天吧,摸的人多了,不要疑心那些不科学的说教。
首先告诉你,什么事情也没有,放心!!!!!
解释:幡是引导亡人灵魂之物。一般只有孝子孝女扛(拿)。你在旁边扶着,别人听了感觉你也像“孝女”一样。其实,那就是个热心肠而已,做了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只能说明你是好人,没别的。
如果谁摸了幡谁就是孝子孝女,那你想想,就着一个幡,得有多少人摸过呢?!制作人(可能还不是一个人吧)、购买人、安放人、诵经的和尚道士、给打幡人拿过幡来的人,这只是过程中必须摸的人,丧事最少三天吧,摸的人多了,不要疑心那些不科学的说教。你是西青区,我大爷、三个姑姑在南开和河西、一个远门姐姐在东丽。我参加的葬礼多了,很多不是孝子孝女的拿幡,什么事情也没有,哪个怎么了?都没有啊,若真有事情,谁还敢摸,放心吧!!!!!!
知道你提问题的原因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我不是告诉你了吗,没事。若真有事中国现在就不会有这麽多人了。在深一点的就不说了,你想想是不是啊???!!!
丧事亲朋祭奠顺序
各地都不一样。汉族大致是: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殓。“殓”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要尽量做得好,有的富贵人家是用珍贵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还要油漆彩画。办丧事要隆重,举行数日甚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 ,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这里,是孝子先行进行祭奠,,,然后依照血缘的近远,,陆续的祭奠。。在我们这里,,平辈人是不祭奠的。。
丧事具体流程?
1.家里客厅东西全部撤到别的房间,变成灵堂。
2.烧香,点长明灯。三天不能灭,家人轮流守夜。
3.家里来人吊唁,小一辈和父辈要跪着和客人一起磕三个头,客人还要在火盆里烧纸。
4.花圈也送,看个人意愿。还有送帐子的。请人吹唢呐什么的。
5.最后出门去殡仪馆时,要在家里撒硬币,路上在车里也要一直撒纸钱和硬币。
6.火化完回家跨火盆,喝糖水,吃平安干。
7.中午要宴请一起去殡仪馆的亲戚朋友。结束要送给他们每人一份寿碗。
8.从老人家去世到火化入土整三天,然后全部结束,
原发布者:wlg_007
人有旦夕祸福 葬礼的流程(先准备一下吧)送终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 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这在当地是必行的礼节,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不然,人亡之后,突然去请他们督丧,他们是会借故刁难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请而不到,这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孝子长跪在门外,叩头回话,求得同情和谅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丧仪条件要尽量满足。因为,当地风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闹了别扭,丧事就无法顺利办理。穿衣 死者临
移风易俗办丧事
中国人向来重视生命,所以一般人都把死和生看得同样重要。
旧时,有钱的丧家办丧事,为竭力表现“哀荣”,是十分讲究排场的。在一般人眼里,某家的丧事办得热闹不热闹,就是够不够哀荣的标准;出殡的行列越长,乐队越多,就越显得哀荣。于是,有些丧家雇了乐队、铜锣铙钹队,甚至雇人做“代孝子”,跟在花车或灵车后面..。其实,哀荣这句话是不通的,倒是“生荣死哀”的说法较切近人情。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旧俗已几乎绝迹。遗体的火化和捐赠给医院,已渐成风气,事实上,不论对生者或死者来说,火葬是最清洁、神圣、省事而又省钱的方式。
将遗体捐赠给医学机构作解剖研究之用,是近几年观念上可喜的进步。有的死者甚至预留遗嘱或遗言,将眼角膜或肾脏捐给需要移植的病人。无论如何,生命是庄严神圣的,它的价值是无可代替的,临到最后一刻还能发挥它的效用,这才是真正的光荣!
办丧事的经验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如果你的家人或亲友有不幸的消息传来时,最主要的是应力持镇静,因为人死不能复生,固然悲伤是情理中的事,但在悲伤之中,如能保持一分冷静,必定有助于即将进行的丧礼。
试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就通常可能发生的事例而言,不外下列三种:
一、意外事件突然发生:如心脏病突发,脑血管栓塞急救无效,遭遇车祸,飞机失事或自杀等。
二、久病难治,医师束手无策,已嘱办理后事。
三、原非重病,在医治过程中,由于疏忽或其他原因,导致严重并发症,急救无效。
上述情况的第二种,因为大家心理上甚至于实质上已有准备,一旦不幸到来,就可按步就班办事,至于第一、三两种,因系突然发生,可能令人有措手不及之感,当时直系亲属固然是悲痛莫名,即一般亲友也众说纷纭,乱成一团,如果此时没有一个人冷静地出面来拿定主张,则日后的丧事可能办得毫无秩序,杂乱无章,贻人话柄。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一向认为办丧事是极严肃而重要的一件人生大事,办得妥妥贴贴将使死者“含笑于九泉之下”,办得不好则可能被人讥为“死不瞑目”,而“遗恨终身”。
不幸既已发生,急也无用,倒是推出可靠、能干的人料理后事要紧,应邀主办丧事的人,非亲即友,首先得了解丧家的经济情况以及他们对丧事的意见。办丧事要记住一个重要原则:贵在严肃有序。
一般来说,丧事可依以下顺序逐步进行:
一、先将死者送往殡仪馆——一经医生鉴定并宣告死亡,无论在医院、家中或其他场所,应即以电话通知殡仪馆派专车将遗体运往冰库。遗体启程时,宜由亲友陪伴死者妻(夫)儿(女)一同前往,注意其家属中如有年迈或多病的,最好劝阻不必前往,以免悲恸过度,发生意外,到达殡仪馆后,照例登记,并即移入冰库。
二、即时约人同办丧事——最好约几位稍有经验的亲友帮忙,分管总务、财务(收支款项)、布置、招待及其他杂务。
三、与殡仪馆洽谈有关治丧事宜——通常殡仪馆的人员会问下列诸事:开吊时间、丧礼采取何种仪式(是否是宗教仪式)、家祭还是公祭等。
四、灵堂的布置:灵堂布置以庄严肃穆为原则,正后方墙壁上扎“花牌”,有全花、半花两种,大致以深绿色为底,扎上黄色花朵图案。花牌的正前方置灵桌,灵桌后方正中央置四周扎有黄色鲜花的24 时遗像(用黑边镜框)一座,灵桌上通常置备鲜花(黄白菊花为主)、供果、供菜,中间放灵位,两
旁置大香烛一对,另有香炉等,如有致送素花篮的可置放灵桌两旁,以八字形排开较宜。孝家挽联(死者之夫或妻及子女等挽联)挂在遗像两旁正后方的花牌上,其他各界人士致送的挽联挽幛则可分别挂在灵堂两旁墙壁上。花圈、花篮安放于入门两侧。灵堂内左右置长桌,放香烟茶水,并置座椅若干,均备吊唁者休息之用。灵堂门外小间左右或灵堂外两侧空地上置长桌,一边为收礼处,一边为签名处。关于灵桌上大蜡烛的颜色问题,一般均用纯白色,若丧家因死者高寿已逾七十或八十,而且子孙满堂,认为是福寿全归,希望点大红蜡烛的,当然,这种做法并无限制,不过灵堂内空气悲伤严肃,死者家属尚在痛哭流涕以表哀思,而点红烛,气氛上极不调和,丧事究非喜事,似以避免为宜。
五、讣闻的刊发:为向亲友们报告死者逝世及吊丧时间地点,可口头通知,也可发小闻或登报纸讣闻。
六、收礼处、签名处应注意事项:普通丧事各方送礼大致不外花圈、花篮、挽联、挽幛、奠仪(礼金)等五种,应置备礼簿及谢帖,一方面登记收礼项目及数量,一方面写谢帖交送礼者作为证明之用。礼簿记载得清楚,可作为将来回报的参考。在签名处这一边,通常是招呼来吊唁者签名,并随手送上一朵纸花供佩戴用。
七、放骨灰用的盒子:骨灰盒有多种式样,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购。
八、死者的化妆及穿衣等项:这些问题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会替你安排,倒不用费太大的心思,通常理发、修容、化妆都做得令人满意,至于穿衣,可根据丧家的要求办理。旧时,寿衣流行所谓“五领七腰”,五领是指穿五件衣服有五件领子,七腰是指穿各种裤子。这种习俗,现在城市是很少了。
九、出殡的注意事项:参加“送殡”的人数要有约略的估计,不论亲友多少,要准备必要的车辆,以供送殡者乘坐。如果是中午时刻出殡,还需准备点心和饮料。
报丧条
报丧条,是人死的当天,通报死讯的纸条,也称报条,报丧条通常只通报家族、至亲及死者生前极为熟悉的好友,多用分送方式,但也有登报启事的。如今利用电话通知,非常方便。
说明:长辈的丧事,用白色纸,幼辈的丧事,用古铜色纸,上角贴红签,书写亲友的姓名地址。
嗯,基本上就一直守在灵棚就好了,需要你做什么会有人告知你
丧事白包怎么写
葬礼礼金信封上写法: 一般写“奠仪”。后边写上签名,要写“阳上”,加与死者生前的关系。
丧事礼金随礼原则,根据民间说法单数比较好,当然,有些地方可能并无此忌讳,所以也不完全局限于此。
尾数加1,寓意依依不舍的意思,表达对逝者的悼念之情,钱不再多,根据双方的关系和自身的经济情况来定。
丧事礼金如何封包一般是用素色纸、白纸来封包,常用的是白色信封。白包封面可写上“奠仪”二字。这习俗已流传多年。
扩展资料: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应该不用写什么的把 送个花圈 写个挽联 包点钱就行啦
白纸黑字写
丧事礼金随礼原则
原则一、根据民间说法单数比较好(比如100、300、500、700、900等等),避免偶数是因为“双”与“伤”是谐音,有“伤心”的意思。当然,有些地方可能并无此忌讳,所以也不完全局限于此。
原则二、尾数加1(如101、301),一方面寓意依依不舍的意思,表达对逝者的悼念之情。另一方面因为按照中国传统习俗,亲友参加丧礼都会收到由亡者家属送出、内含一元硬币及糖果的吉仪。 一旦亲友送出的帛金是整数,扣除吉仪内的一元,尾数便为九,导致丧事“长长久久”不吉利之意。因此,便要特别在帛金内加入一元,以便扣除吉仪内的一元后,不会以九字作结。
XXX老伯(或其它称呼)千古!
YYY敬挽
丧事的流程
家人去世以后去找殡葬车我们这边打96144不知道你们那边什么电话,然后在人不行之前去买寿衣,殡葬的人来了以后会帮你的亲人穿衣服,在这之前你可以擦拭家人的遗体,穿好寿衣之后,将实体抬入纸棺中,送往殡仪馆寄存,在此说好火化日期,一般3天,按照时间来算午夜12点以前都算一天,之后算新的一天,安置好遗体以后,回家布置灵堂,一般殡葬的会告诉你准备的东西,2糕点3水果一般,长明灯,还有油灯,香,乌盆,金山银山,童男童女,男马女牛身上需要盖死者的衣服,纽扣领子算剪掉,丧乐盒,需要包灰,留着给死者当衣服兜里的,死者的被扔到雨搭上,枕头出殡那天找个老头烧掉,之后就等朋友亲属少来祭拜上香,家属需要还礼表示感谢,客人走了不能送,这是规矩都不会挑的,然后3天以后出殡尤长子或者长女在灵车前摔盆,车队有了以后,老头烧枕头用五谷给家里撒遍,火化告别以后,就是答谢亲友去吃饭,然后就是头七上旺,3七送花,5七送粮,七7送船,在之后就是百天周年了,请采纳手打。
家人去世以后去找殡葬车我们这边打96144不知道你们那边什么电话,然后在人不行之前去买寿衣,殡葬的人来了以后会帮你的亲人穿衣服,在这之前你可以擦拭家人的遗体,穿好寿衣之后,将实体抬入纸棺中,送往殡仪馆寄存,在此说好火化日期,一般3天,按照时间来算午夜12点以前都算一天,之后算新的一天,安置好遗体以后,回家布置灵堂,一般殡葬的会告诉你准备的东西,2糕点3水果一般,长明灯,还有油灯,香,乌盆,金山银山,童男童女,男马女牛身上需要盖死者的衣服,纽扣领子算剪掉,丧乐盒,需要包灰,留着给死者当衣服兜里的,死者的被扔到雨搭上,枕头出殡那天找个老头烧掉,之后就等朋友亲属少来祭拜上香,家属需要还礼表示感谢,客人走了不能送,这是规矩都不会挑的,然后3天以后出殡尤长子或者长女在灵车前摔盆,车队有了以后,老头烧枕头用五谷给家里撒遍,火化告别以后,就是答谢亲友去吃饭,然后就是头七上旺,3七送花,5七送粮,七7送船,在之后就是百天周年了,请采纳手打。
移风易俗办丧事
中国人向来重视生命,所以一般人都把死和生看得同样重要。
旧时,有钱的丧家办丧事,为竭力表现“哀荣”,是十分讲究排场的。在一般人眼里,某家的丧事办得热闹不热闹,就是够不够哀荣的标准;出殡的行列越长,乐队越多,就越显得哀荣。于是,有些丧家雇了乐队、铜锣铙钹队,甚至雇人做“代孝子”,跟在花车或灵车后面..。其实,哀荣这句话是不通的,倒是“生荣死哀”的说法较切近人情。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旧俗已几乎绝迹。遗体的火化和捐赠给医院,已渐成风气,事实上,不论对生者或死者来说,火葬是最清洁、神圣、省事而又省钱的方式。
将遗体捐赠给医学机构作解剖研究之用,是近几年观念上可喜的进步。有的死者甚至预留遗嘱或遗言,将眼角膜或肾脏捐给需要移植的病人。无论如何,生命是庄严神圣的,它的价值是无可代替的,临到最后一刻还能发挥它的效用,这才是真正的光荣!
办丧事的经验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如果你的家人或亲友有不幸的消息传来时,最主要的是应力持镇静,因为人死不能复生,固然悲伤是情理中的事,但在悲伤之中,如能保持一分冷静,必定有助于即将进行的丧礼。
试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就通常可能发生的事例而言,不外下列三种:
一、意外事件突然发生:如心脏病突发,脑血管栓塞急救无效,遭遇车祸,飞机失事或自杀等。
二、久病难治,医师束手无策,已嘱办理后事。
三、原非重病,在医治过程中,由于疏忽或其他原因,导致严重并发症,急救无效。
上述情况的第二种,因为大家心理上甚至于实质上已有准备,一旦不幸到来,就可按步就班办事,至于第一、三两种,因系突然发生,可能令人有措手不及之感,当时直系亲属固然是悲痛莫名,即一般亲友也众说纷纭,乱成一团,如果此时没有一个人冷静地出面来拿定主张,则日后的丧事可能办得毫无秩序,杂乱无章,贻人话柄。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一向认为办丧事是极严肃而重要的一件人生大事,办得妥妥贴贴将使死者“含笑于九泉之下”,办得不好则可能被人讥为“死不瞑目”,而“遗恨终身”。
不幸既已发生,急也无用,倒是推出可靠、能干的人料理后事要紧,应邀主办丧事的人,非亲即友,首先得了解丧家的经济情况以及他们对丧事的意见。办丧事要记住一个重要原则:贵在严肃有序。
一般来说,丧事可依以下顺序逐步进行:
一、先将死者送往殡仪馆——一经医生鉴定并宣告死亡,无论在医院、家中或其他场所,应即以电话通知殡仪馆派专车将遗体运往冰库。遗体启程时,宜由亲友陪伴死者妻(夫)儿(女)一同前往,注意其家属中如有年迈或多病的,最好劝阻不必前往,以免悲恸过度,发生意外,到达殡仪馆后,照例登记,并即移入冰库。
二、即时约人同办丧事——最好约几位稍有经验的亲友帮忙,分管总务、财务(收支款项)、布置、招待及其他杂务。
三、与殡仪馆洽谈有关治丧事宜——通常殡仪馆的人员会问下列诸事:开吊时间、丧礼采取何种仪式(是否是宗教仪式)、家祭还是公祭等。
四、灵堂的布置:灵堂布置以庄严肃穆为原则,正后方墙壁上扎“花牌”,有全花、半花两种,大致以深绿色为底,扎上黄色花朵图案。花牌的正前方置灵桌,灵桌后方正中央置四周扎有黄色鲜花的24 时遗像(用黑边镜框)一座,灵桌上通常置备鲜花(黄白菊花为主)、供果、供菜,中间放灵位,两
旁置大香烛一对,另有香炉等,如有致送素花篮的可置放灵桌两旁,以八字形排开较宜。孝家挽联(死者之夫或妻及子女等挽联)挂在遗像两旁正后方的花牌上,其他各界人士致送的挽联挽幛则可分别挂在灵堂两旁墙壁上。花圈、花篮安放于入门两侧。灵堂内左右置长桌,放香烟茶水,并置座椅若干,均备吊唁者休息之用。灵堂门外小间左右或灵堂外两侧空地上置长桌,一边为收礼处,一边为签名处。关于灵桌上大蜡烛的颜色问题,一般均用纯白色,若丧家因死者高寿已逾七十或八十,而且子孙满堂,认为是福寿全归,希望点大红蜡烛的,当然,这种做法并无限制,不过灵堂内空气悲伤严肃,死者家属尚在痛哭流涕以表哀思,而点红烛,气氛上极不调和,丧事究非喜事,似以避免为宜。
五、讣闻的刊发:为向亲友们报告死者逝世及吊丧时间地点,可口头通知,也可发小闻或登报纸讣闻。
六、收礼处、签名处应注意事项:普通丧事各方送礼大致不外花圈、花篮、挽联、挽幛、奠仪(礼金)等五种,应置备礼簿及谢帖,一方面登记收礼项目及数量,一方面写谢帖交送礼者作为证明之用。礼簿记载得清楚,可作为将来回报的参考。在签名处这一边,通常是招呼来吊唁者签名,并随手送上一朵纸花供佩戴用。
七、放骨灰用的盒子:骨灰盒有多种式样,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购。
八、死者的化妆及穿衣等项:这些问题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会替你安排,倒不用费太大的心思,通常理发、修容、化妆都做得令人满意,至于穿衣,可根据丧家的要求办理。旧时,寿衣流行所谓“五领七腰”,五领是指穿五件衣服有五件领子,七腰是指穿各种裤子。这种习俗,现在城市是很少了。
九、出殡的注意事项:参加“送殡”的人数要有约略的估计,不论亲友多少,要准备必要的车辆,以供送殡者乘坐。如果是中午时刻出殡,还需准备点心和饮料。
报丧条
报丧条,是人死的当天,通报死讯的纸条,也称报条,报丧条通常只通报家族、至亲及死者生前极为熟悉的好友,多用分送方式,但也有登报启事的。如今利用电话通知,非常方便。
说明:长辈的丧事,用白色纸,幼辈的丧事,用古铜色纸,上角贴红签,书写亲友的姓名地址。
为什么办丧事要称为白喜?
“白喜”“白喜事”
“白喜事”又称“福寿全”“全福全寿”“老喜丧”
这类称呼起源于春秋时期,寓意是逝者早安。
白喜事,专指达到一定年龄(一般在七十以上)的老人仙逝。
这是传统习俗中,安慰亲人的说法,也是一种唯心的说法,意谓人活到这个年纪,福寿尽享了,儿女的孝心也已尽到了,死了也是自然之事,是去“升仙”了,不必为之过度悲伤感,民间叫半喜半忧。
人死了办丧事引魂幡怎么写
1 、灵幡两边飘带所写的字:要求最后一个字必须占上"生"。 比如下面这个灵幡的飘带: 金童前引路乘龙东去 玉女送蓬莱驾鹤逍遥 解: 上一联"金童前引路乘龙东去",是九个字。从"金"字起"生","童"字念"旺","前"字念"死","引"字念"绝",再从"路"字起,往下念"生旺死绝",念到最后那个"去"字便占上"生"。 用此法查下一联,最后一个字也占"生"。 2、灵幡中间的飘带所写的字:要求最后一个字男占"生",女占"旺"。 比如故父名叫周永生,终年76岁,可写成:耄故显考周公讳永生之引魂幡 从"世"字起生,"故"字念旺,"显"字念死,"考"字念绝。再从"周"字起,往下念"生旺死绝",念到最后那个"幡"字,便占上"生"。 如果姓名是两字,就在"引魂幡"三字中间加个"宝"字,既"引魂宝幡"。 女占"旺",仿此法。 比如故母名叫孙桂芳,终年85岁,可写成:期颐故显妣周门孙氏桂芳引魂幡。 如果姓名是两字,就在"引魂幡"三字中间加个"宝"字,既"引魂宝幡"。 3、新葬(俗称生灵)用黄烧纸;覆葬(俗称熟灵)用红纸。 4、一般通用的样式就不写两边的飘带,在灵幡中间的正面上放写上"救苦天尊 ",下方写"垂光接引",背面上方写上"五方童子"下方写"华幡来迎",此种幡可多次使用,每次法事结束后封幡送灵,然后用符纸封于灵幡表面,下次法事时 可以继续使用。此种幡中间飘带的中间的飘带为一边圆一边方,通剪(贴)七个。 5、道教的魂幡写法 (正反两面,立写三行,录于下,(男幡)供参考(幡头,挂号略) 正面: 左:东来也存庚原命生于公元某年农历某月某日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某省某乡某村某号故居生长人氏 中:东极宫中下敕令 仰差青衣童子手执宝幡接引本坛当荐亡魂某公讳某法号某某随幡 早登仙界 右:西去兮大限不幸殁于公元某年农历某月某日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某省某乡某村某号享年几十几岁止也 反面: 左: 纪念凭火化 金童接引 中:大圣太乙寻声救苦天尊青华上帝 不可思议功德 右 追悼不回境 玉女来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