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是什么意思?具体风俗是什么?亲人三七那天该做什么
人死后,每隔七天做一次佛事,设斋祭莫死者,称为“烧七”。“三七”即第三个“烧七”,也就是人死后的第二十一天。“三七”亦称“散七”,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称谓,或上坟焚香接亡灵回家,家中设奠。也有“三七”由女儿或者儿媳办理烧纸钱、烧香的说法。
烧七之俗南北朝时就已流行。自古以来,烧七成为丧葬礼仪中的一俗,丧家逢七举行道场功德,为亡者修福,俗信可以超度亡魂,使之免入地狱。其活动颇多,而福安园公墓且有简易与隆重之分。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
扩展资料
自古中国丧葬风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风俗,即:在墓公开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序。(骨灰盒在殡仪馆寄存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
目前常常将做七改动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替代)、三七、五七、七七、(如今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风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
参考资料来源:民政部- 头七,丧葬风俗?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烧七
烧七: 烧七即“过七”,从老人死亡之日算起,每七天作一个祭奠的日期,称作“烧七”。第一个七天叫“头七”,第二个七天叫“二七”,以此类推,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的最后一天称为“尽七”。烧七时,孝子们要到墓前焚烧冥纸冥钱,恸哭一场,以示哀悼。此为小祭。 追问: 是有人在梦里跟我说他三七要到了,但我爸说姥爷的三七已经过了。我以前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三七这个词…而且大姥爷去世前我还梦到过他 回答: 呵呵,这是给你托梦。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 追问: 那要是不去有什么后果不…这是好还是坏啊…心里怵的要命…外面风还刮的大 回答: 信者有不信者无,这是习俗…….▁▁▁▁▁pr3级2010-12-14不要说不去什么后果佛山陵园啊?因为怎么说他也是你的亲人~~他去世了你如果赶不回去或者回去不了 你可以在你那里帮他老人家烧点纸嘛!!!这是你该做的
人死至七日称“头七”,然后逢七日有“二七”、“三七”以至“七七”或“十七”,民间认为每七日死者要过一阎罗,故请僧道诵经、焚楮,以为“超度”。逢七日,必以竹为箱形,糊以纸,里面装钱纸,谓之“篑”,或装纸袋内,谓之“包袱”,或包袱上书写死者姓名,生殁时日。时人认为“不经之甚”,但相沿成俗,莫之或易,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有烧包袱的。
出殡为第一天,第三天圆坟。死亡那一天为第一天,第二十一天为三七,全家去坟上敬酒、烧纸。第三十五天为五七,去坟上烧纸。
丧事中女儿做三七是怎么回事
就是超度的意思,时间总共是三七就是21天。
你说的情况有些不明确啊
根据你提出的问题
压根就不知道你想要问什么
什么女儿拿多少都没说清楚
建议你理清思路
之后再来提问吧
丧事的做七是什么回事?
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
扩展资料
“一七”,即人死后七日,丧家举行隆重仪式,设灵位、供木主,上香叩拜,烧纸箱焚楮镪,请僧道诵经、拜忏。
“二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祭奠,烧纸楮,请道士诵经等。
“三七”,亦称“散七”,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称谓,或上坟焚香接亡灵回家,家中设奠。
“四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焚纸楮进行祭奠。
“五七”,在七七中,五七祭仪尤重,这天,丧家举行祭奠,焚楮烧纸,请僧人、道士放焰口。亲友也携纸钱、锡箔元宝(也有送现金)助祭,丧家要办酒席招待。
“六七”,祭奠一般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焚纸楮祭奠。
“七七”,又称“满七”,“断七”,祭过此七,烧七即完成。“七七”后,孝子才可“弟头”、“修面”和到亲友家做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做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丧葬·悼祭
做 七
做七,亦称烧七、斋七、理七、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间俗信对此尚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例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倍受重视,另有“回煞”仪式;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等。事实上,做七习俗并不是儒家所倡导的传统丧葬礼俗的内容。有关做七习俗的来源及其信仰内涵等问题,至今聚论纷纭,尚无定论。
民间相传,做七习俗始于唐初,大致情节是: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曾嘱咐太子:死后每隔七天须由亲人为其摆一次荐宴,烧一回纸钱,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灵魂得以顺利超度。其中“五七”的置办,尤应丰盛,等等。太宗死后,太子遵旨一一照办。其后公卿百姓纷纷仿效,由此形成做七习俗。这种故事当然于史无征。有人指出,做七习俗虽然自唐初起盛行,但早在南北朝时已见有关记载,《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根据上述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见《瑜珈论》)。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这种由佛教“生缘说”催生的做七习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应视作当时佛教盛行的产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斋说》,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其根据之一便是“伤礼”,不合儒家对人情哀戚的讲求,这也能反证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相反,也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本于道教。从该俗的实践看,做七既请僧众诵经,也请道士诵经,而民间关于做七由来的种种解释,多与道教的地狱结构及功能的宣传相吻合。清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二还结合做七习俗起于元魏、北齐的历史背景来对此论证:“按元魏时,道士寇谦之教盛行,而道家炼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为断,遂推其法于送终,而有此七七之制耳。”他还引证《韩琦君臣相遇传》:宋仁宗驾崩,英宗初即位。光献太后对宰臣韩琦说:“当初立他(指英宗)为皇太子时,臣僚多有言不当立者。恐他见后心里不好,昨因斋七,并焚于钱炉矣。”这个引证别有深意——众所周知,宋朝自太宗以后,道教一直备受尊崇,到真宗时更受到无与伦比的偏爱,还出现一个所谓“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成为赵宋皇家的祖宗,从而使道教跃居“国教”地位。如果做七是佛教所创,很难想像会替已故皇帝行此奠仪的。
还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此外如天以阴阳二气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万物,谓“七政”,人得阴阳、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气亦惟七;以及《易·系·复》曰“七日来复”,《礼记·檀弓上》日“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来,也都是后世做七习俗的信仰内涵所在。不过这些观念和旧礼又是怎么具体变成做七习俗的呢?仍是一个迄今无人作出说明的疑问。
还有人推测,做七习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时“国人”于父母葬后迎其魂灵于殡宫的祭祀仪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灵得到安息。按礼制规定,举行虞祭的时间和次数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区别,士之丧三虞,大夫之丧五虞,诸侯之丧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为期。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诸侯的七虞之礼。再往后,秦并六国,改朝换代,只要有条件谁举办七虞都行,最终流变成了通行民间的做七习俗。
上述诸见以及相互间的驳难,各有一定的根据和理由,可见做七的起源与涵义之谜,仍有待继续剖析。
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此俗汉代尚无记载,大约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南北朝时已多行之,后世沿而不改。佛教《瑜珈论》谓人死后,为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如七日终,不得生缘,则更续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以故有“七七”之期及逢七追荐之俗。一说,人初生以七月为腊,一腊而一魄成,经七七四十九而七魄具;死则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经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泯,此为道教魂魄聚散之说。第七个七日,民间又称为“断七”、“尽七”、“满七”。比较受重视的是头七、五七与尽七。《北史.胡国珍传》:“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至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牡丹亭.遇母》:“空和他做七做中元,怎知他成双成爱眷?”《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又第四回:“光阴弹指,七七之期已过。”参阅明田艺蘅《春雨逸响》。
做七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每隔七天由亲人为其摆一次荐宴,烧一回纸钱,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灵魂得以顺利超度。
我是这2个月才知道的```
丧葬“三七”有什么规矩?
这是一片故事,里面就是丧葬的过程。 算是了结了一桩大事:奶奶的三七结束了。舒口气先。 尽管小时候也参加过不少葬礼,但正因为是小时候,记得的是在当时的自己看来非常劲爆的事情。比如说从大瓮里拖出一条剥了皮的长蛇,它还能在瓦楞间扭动,虽然拖这条长蛇出来的意义我忘了。再比如说给死者换衣服,我凭借瘦小的身躯灵活地挤进忙活的大人中,瞪大了双眼看人体构造……还比如说……哎呀,举不出例子来了。看看我这从小就破的记忆力,sigh吧。 这次的丧葬过程体验得比较完整,但也体验得比较疲惫,在不停的折锡箔、磕头、肩膀酸重(飘飘上身?)中度过。 以下,全是乡下的各路丧葬规矩,不包括详细的意义讲解。 初丧 领回尸体后(因为并不是死在家里),换下脏衣服,擦干净身体,换上新衣服,佩戴首饰如戒指耳环之类。盖上干净的被单,脸上必须覆一块方今遮住所有五官。床榻摆放于客厅,众人一一磕头。大门外放有一小碗,碗中清水过半,其上放一双筷子,头朝内朝外已忘。众人折锡箔变元宝,装麻袋无数,乃阴间钱财。折锡箔的方法多种,除元宝外,还需72个荷花亭,挂于床头,意义忘。黄草纸折成买路元宝。 剪麻布,披头上。儿辈腰间扎草绳,扎麻腰带,臂戴黑纱;孙辈只扎麻腰带,头披麻,戴黑纱;旁系同孙辈。麻布、黑纱的尺寸根据辈分有所不同。这是传说中的披麻戴孝。 因是猝死,无法立刻通知到所有亲戚,于是向殡仪馆借了个冰棺,放置一夜。其间,必须有亲儿子们守夜,女眷可以去休息,孙辈也可以。 第二天一早,先伺候好死者吃,然后活者吃,吃前磕头。 出殡,男眷负责抬棺上灵车,女眷负责哭丧。大儿子需凡事带头。抬出客厅前,需撑一把黄阳伞。抬好后,地上以石灰划出一小块地,众人持香正反方向走三圈。灵车开动。其间女眷必须狂哭,媳妇大喊“亲大人”三声,大媳妇带头,否则死者下去之后会被“别人”当小孩子;女儿大喊“亲娘”。 灵车上需有人负责沿途扔买路元宝,以求众神众魂开道。道地的话,一路上还需吹打。 火化回来,需选择另一条路线。骨灰盒在前,花圈在后。踏过火堆,手沾水。 摆放好骨灰盒,继续磕头。旁系将各自的丝绸被面悬挂起来,以表悼念。 下午火烧死者行李,包括两个衣服包裹,一根挑包裹的木条,一张床,一把椅子等。床上的寿衣摆放成人形,口袋中,周围,放满锡箔元宝。烧前先用扫帚赶跑某些东西(野飘飘),以石灰圈地,在东南西北四角各燃烧一小堆锡箔,持香正反方向走三圈。一把火烧。不可回头,照另一条路线打道回府。仍然踏过火堆,手沾水。 头七、二七 直系子孙齐到,磕头,折锡箔。 办丧事 通常做五七,也可以做三七,看小辈方便与否。 做七需宰牲,灵台摆放物有:活鸡,拔剩尾部的毛;活鱼,只去鳞;猪头,不做处理;豆腐皮,据说用来做垫下巴的手绢;面团捏出并蒸熟的猪头、小圆子、手、舌头;糕点水果等等。摆完死者的,还要摆老祖宗的酒盅碗筷。必须在没有鸟鸣的时候摆放灵台(这该起多早!)。其间,仍须有女眷哭丧。 中午、晚上请有来往的亲戚吃豆腐,并收账。 下午,火烧纸扎的房子,船,躺椅、库间、子孙桶,以及各个花圈。初丧烧的是死者自己的东西,做七烧的则是小辈的拜礼。步骤同烧行李,只是多了浇花一项。即使花圈都是绢花,也必须象征性的浇浇花,浇花桶也要烧掉。纸扎的东西里放满锡箔,使死者钱财无忧。 另外,还要放炮仗,出门三支,回家三支,意义不明。 七七,又称“断七”,丧期至此结束。以后只需清明、周年时扫墓祭拜。 真累。好,睡觉。
人下葬之后,三七。就是下葬的当天开始算得烧几天纸?
每七天烧一次烧到一百天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二十一
阎王说钱呀!
人死三七是从什么时候计算
断气当天就算一天,往后数吧.
楼上的"最好是从出殡后开始算"叫什么话啊.
最好是从出殡后开始算。
“做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此俗汉代尚无记载,大约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南北朝时已多行之,后世沿而不改。佛教《瑜珈论》谓人死后,为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如七日终,不得生缘,则更续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以故有“七七” 之期及逢七追荐之俗。一说,人初生以七月为腊,一腊而一魄成,经七七四十九而七魄具;死则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经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泯,此为道教魂魄聚散之说。第七个七日,民间又称为“断七”、“尽七”、“满七”。比较受重视的是头七、五七与尽七。《北史.胡国珍传》:“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至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牡丹亭.遇母》:“空和他做七做中元,怎知他成双成爱眷?”《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又第四回:“光阴弹指,七七之期已过。”参阅明田艺蘅《春雨逸响》。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死后是具尸体,灵魂有多重呢
出生
当然是去世那天啊
去世的第三个七天和第五个七天
人死后为什么烧一七,三七,五七,七七纸
七七祭日内正是逝者中阴期,亡人阳间意识还没有彻底断除,就是七七祭日内的逝者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还称不上所谓的鬼。(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刘德洪周易网)所以,烧纸祭祀是必须的。这头七回魂夜的第一个注意事项,就是逝者的家属在这天,一定要缅怀先人,万不可为了家庭琐事,口舌纷争矛盾,让逝者伤心遗憾,留恋红尘,不肯离去。头七当天的子时,会有牛头马面,大小二鬼,四位阴差鬼兵,护送逝者的魂魄,返还阳间家中。头七当天子时从窗户、烟囱等地入宅;当天亥时,由房门走出。家中后人,头七当天可以再家中摆放贡品,贡品当中要禁忌牛肉、马肉和狗肉,荤素搭配,越丰盛越好,以此来犒劳答谢四位鬼差,不让其难为打压逝者。同时,贡品中也可以摆放先人生前喜好的食物,受用上路。一):先人烧七日的计时方法是,是从去世当天,就算第一天开始计算,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周知明确,因为错烧先人七日,会阻碍先人在阴司里过关通行,大家切记切记。 (二):先人烧七日是不让烧全的,也就是七个七日祭,不可都进行祭祀。虽然逝者为大,但毕竟已经死去,给后人留福积福更大一分。故一旦祭祀全,即为福尽。 (三):七个七日祭中以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最宜祭祀。由于头七和三天圆坟相差很近,所以北方一代基本不上坟祭祀,反倒是南方更注重头七回魂祭祀。五七最为隆重。 (四):先人头七祭时,一般都要准备一桌“回魂供”进行祭祀,注:供品中是不可以有牛肉和马肉的,因为先人头七回魂是由牛头马面等鬼差护送回家,一旦出现,属大忌。 (五):头七祭祀是寓意先人亡魂最后一次还阳回家看望,看望完所有的亲人之后就正式踏上黄泉路,想回都回不来了。黄泉路的第一站就是望乡台,先人远望家乡回不来。
这是风俗,也是避讳,丧事逢单不逢双。喜事好事要成双。防止出现“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口实。头七由儿子办理 烧纸钱 烧香 备牲畜菜肴奠祭三七由女儿办理 烧纸钱 烧香五七由出嫁孙女办理 烧纸钱 烧香七七为满七 由儿子办理 烧纸钱 烧香 备牲畜菜肴奠祭七七祭日内正是逝者中阴期,亡人阳间意识还没有彻底断除,就是七七祭日内的逝者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还称不上所谓的鬼。(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刘德洪周易网)所以,烧纸祭祀是必须的。这头七回魂夜的第一个注意事项,就是逝者的家属在这天,一定要缅怀先人,万不可为了家庭琐事,口舌纷争矛盾,让逝者伤心遗憾,留恋红尘,不肯离去。头七当天的子时,会有牛头马面,大小二鬼,四位阴差鬼兵,护送逝者的魂魄,返还阳间家中。头七当天子时从窗户、烟囱等地入宅;当天亥时,由房门走出。家中后人,头七当天可以再家中摆放贡品,贡品当中要禁忌牛肉、马肉和狗肉,荤素搭配,越丰盛越好,以此来犒劳答谢四位鬼差,不让其难为打压逝者。同时,贡品中也可以摆放先人生前喜好的食物,受用上路。一):先人烧七日的计时方法是,是从去世当天,就算第一天开始计算,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周知明确,因为错烧先人七日,会阻碍先人在阴司里过关通行,大家切记切记。(二):先人烧七日是不让烧全的,也就是七个七日祭,不可都进行祭祀。虽然逝者为大,但毕竟已经死去,给后人留福积福更大一分。故一旦祭祀全,即为福尽。(三):七个七日祭中以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最宜祭祀。由于头七和三天圆坟相差很近,所以北方一代基本不上坟祭祀,反倒是南方更注重头七回魂祭祀。五七最为隆重。(四):先人头七祭时,一般都要准备一桌“回魂供”进行祭祀,注:供品中是不可以有牛肉和马肉的,因为先人头七回魂是由牛头马面等鬼差护送回家,一旦出现,属大忌。(五):头七祭祀是寓意先人亡魂最后一次还阳回家看望,看望完所有的亲人之后就正式踏上黄泉路,想回都回不来了。黄泉路的第一站就是望乡台,先人远望家乡回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