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墓地推荐
北京墓地
 北京墓地 > 新闻频道 >

安葬文言文,关于安葬文言文有什么说法

发布时间: 2021-10-07 06:10 阅读量:   文章来源:采编 作者:京诚小编

丧在文言文中文翻译

  ①<动>丧失;失去。《鱼我所欲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耳。”
  ②<动>丧亡;灭亡。《六国论》:“五国既~,齐亦不免矣。”
  ③<动>葬;安葬。《寡人之于国也》:“是使民养生~死无憾也。”
  sāng
  <名>丧事。《肴之战》:“秦不哀吾~而伐吾同姓。”
  呷:读 xiā时,表示用嘴唇间的缝隙小口吸喝的意思。如:袁宏道《满井游记》中的“呷浪之鳞”,描写鱼儿小口地品尝着浪花。

关于安葬的古诗词

  尘归尘,土归土,你轻轻的来,正如你轻轻的走,不带走一分钱财。
  古诗一般情况下指唐朝宋初的文学,古诗词则泛泛地概括这两个朝代的文学名称 诗与词是不一样的,是有很大区别的 诗: 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词: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 诗。古代的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广义地说,楚辞和乐府诗也都可算作古体诗。 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创造,成为一种有浓厚色彩的新诗体。篇幅、字句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方言,大量用语气词"兮"。如《涉江》。 乐府诗:"乐府"原指掌管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采集歌词的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开始建立),后来也指采集来配乐的歌词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所写的作品。乐府诗一般是杂言,也有五言、三言、四言、七言等。最早的乐府主要是民歌,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汉代以后的文人,如曹操父子、李白、杜甫摹仿乐府写的诗也不乏佳作,白居易的"新乐府"(《卖炭翁》是其中一首)更反映了乐府诗的发展,写时事、创新题。他们的作品都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通俗明快,富有音乐性。歌、行、曲、引、吟、叹、怨、操等都是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并沿用后代。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叫一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偶数句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每个字用平声(相当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还是用仄声(相当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都有规定。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或五言,或七言。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句中各字用平声还是仄声也有规定,绝句用不用对仗都可以。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是绝句。 词。词还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名称。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开始是用来为某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为谱配歌词叫填词,填词所选定的调子叫词调,词调都有名称(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叫做词牌。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词牌也便成了说明文字声韵格式即词谱的名称。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早行"、"咏梅"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一首词只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一段叫一阕。双调中的两段,称上阕、下阕,或叫上片、下片,三叠、四叠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阕、第二阕……词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词谱中对每种词调的平仄、押韵都有规定。 曲。曲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宋、金时期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词,发展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又称北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另外,流行在南方用南曲演唱的叫南戏。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 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 杂剧是戏曲,有唱词、科介、宾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四折加一个楔子。一折相当一幕,楔子在开头或四折中间,相当于序幕或过场。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角色有旦、末、净、丑。全剧曲子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文言文《祭妹文》的翻译

  乾隆丁亥年的冬天,在上元县的羊山安葬了三妹素文,写文章祭奠说:
  唉!你生在浙江杭州却葬在这里,远离咱们的故乡七百里,当年那时候即使是奇特的梦幻,难道能梦到这里是你安葬的地方吗?
  你因为有坚守贞节的想法,遇人不合,导致了婚姻上的孤独不遇。虽说是命运在作弄,实际上是老天爷的安排;然而连累你到这种地步的,不能说不是我的过错。我从小跟着老师学习儒家的经书,你和我并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的事;一旦长大成人,就亲自去实行。唉!假使你不懂儒家的经文,也许不一定象这样苦守贞节。
  我逮蟋蟀,你在一旁动胳膊助力;冬天虫子僵死了,(你和我)一同到它的穴边(凭吊)。今天我收殓营葬你,而往事清清楚楚地浮现在眼前。我九岁的时候,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小?髻,披着细绢单褂进来,温习《诗经·缁衣》那一首诗。恰好老师开门进来,听见两个童子清脆响亮的读书声,不觉笑了,连声赞叹。这是(当年)七月十五日的事,你在墓地,应当清楚地记得吧。我二十岁左右去广西,你拉着(我的)衣服伤心大哭。过了三年,我中了进士回家,你从东厢房扶着书桌走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直笑,记不得话从哪里说起,大概说些长安中进士以后,家信报知的早晚罢了。总的说来,这些琐事虽然是陈迹了,可我一天没死,就一天忘不了。往事填满心胸,想起来就悲凄地哭不出声来,(它们)象形象那样清楚,可是走近追寻便消逝了。悔恨当时没有把幼年时期天真烂漫的情态,详细记录下来。可是你已经不在人世了,那么,即使岁月倒转,儿童时代还能再来,也没有能和我一起证实当年情况的人了。
  从你同高家恩断义绝回娘家以后,老母亲依靠着你侍侯,家里动笔墨的事仗着你办理。(我)曾经说过,女人当中最缺少懂得儒家经典和明白文章典故的,你嫂子并非不柔顺,可在这方面稍有些缺欠。所以从你回娘家以后,虽然为你伤心,可实在为我自己高兴。我又比你大四岁,世上岁数大的人先死,可以把身后(的事)托付给你,可没想到你比我先离开人世啊!
  
  前年我病了,你整夜地探问,(病)轻点就高兴,(病)重点就忧愁。后来虽然病势稍减,可是还起不了床,没有什么消愁解闷的。你来到床前,给讲述小说演义里面可喜可惊的事,姑且求得一时高兴。哎!从今以后我要是再病了,教我从哪里去喊你呢!
  你病了,我确信大夫说“不要紧”的话,远去扬州吊唁(别人)。你又怕我伤心,阻止别人去通知我。等到病情危急,母亲问希望哥哥回来吗?(你)强支撑着答应说“想”。我已在头一天梦到你来诀别,心里知道不吉利,(就)飞快地坐船过江。果然我在未时回到家,而你在辰时已经断气了。(你的)四肢还是温暖的,一只眼还没闲上,原来还在忍着死痛等待我啊。哎,伤心哪!早知道和你永别,那么我哪里肯远离出游,即使外出也还有许多心里话讲给你听,和你一起商量呢。现在完了!除了我死以外,是不会有见面的日子了。我又知哪天才死,能够见到你,况且死后有灵无灵,见着见不着,又终于是搞不清楚的。那么我怀着这无边的遗憾,天哪,人哪,竟然遗憾到底了!
  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了;你的女儿,我已经替你安排她出嫁了;你的一生事迹,我已经作了传;只有你的墓穴我还没安排。先祖的坟地在杭州,到杭州去要经过长江和运河,看情况难以归葬,所以按照母亲的心意把你安放在这儿,便于祭奠。在它旁边安葬你的女儿阿印。那下边的两个坟,一个是父亲的侍妾朱氏的,一个是我的妾陶氏的。羊山地势宽阔,往南看是一片平原和洼地,往西看是栖霞山,刮风下雨或一早一晚,寄居在外的魂灵有伴侣,应当不至于孤寂。所可叹的,我从戊寅年读了你哭侄子的诗以后,到如今还没有男孩,只有两个牙牙学语的女孩,生在你死以后,才一周岁。我虽不敢说自己年老,而牙齿已经活动,头也秃了,(我)心里明白,谁知道在人世还能有几天!阿品远在河南做官,也没有子女,九族没有可以继承的人了。你死我来安葬,我死的时候谁来埋葬呢?你如果有灵,能够告诉我吗?
  唉!(你)活着时候的事已经没法想象,死后的事又无法知道,哭你既听不到你的回答,祭祀你又看不见你来吃。纸线的烟灰在飞扬,北风广漠而猛烈,哥哥我回家去了,还在不时地回头看你啊。悲痛啊!悲痛啊!
  上面的原文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全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是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失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碟,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已辰时气绝。四肢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乾隆三十二年冬,葬三妹素文在上元的羊山上,并作这篇文章来致祭:
  唉!你生在浙江,却葬在此地,远离我们的故乡七百里了;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你因为坚守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嫁了一个品德败坏的丈夫而被遗弃,以致陷在孤苦落拓的境地,虽然这是命中注定,是上天的安排,然而连累你到这种地步,也未尝不是我的过错。我幼年时跟从老师诵读四书五经,你同我并肩坐在一起,爱听那些古人的节义故事;一旦长大成人,你立即亲身来实践。唉!要是你不懂得经书,也许未必会象这样苦守贞节。
  我捉蟋蟀,你紧跟我捋袖伸臂,抢着捕捉;寒冬蟋蟀死了,你又同我一起挖穴埋葬它们。今天我收殓你的尸体,给你安葬,而当年的种种情景,却一一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发髻,披了一件细绢单衣进来,共同温习《诗经经》中的《缁衣》一章;刚好老师开门进来,听到两个孩子琅琅的读书声,不禁微笑起来,连声“啧啧”称赞。这是七月十五日的事情。你在九泉之下,一定还清楚地记得。我二十岁去广东,你牵住我的衣裳,悲伤痛哭。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衣锦还乡,你从东厢房扶着长桌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相视而笑,记不得当时话是从哪里说起,大概是说了些在京城考进士的经过情况以及报信人来得早、晚等等吧。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只要我一天不死,就一天也不能忘却。往事堆积在我的胸中,想起来,心头悲切得像被堵塞似的。它们像影子一样似乎非常清晰,但真要靠近它抓住它,却又不见了。我后悔当时没有把这些儿时的情状,一条一条详细地记录下来;然而你已不在人间了,那么即使年光可以倒流回去,儿童时代可以重新来过,也没有人来为它们对照证实的了。
  你与高家断绝关系后回到娘家,堂上老母,依仗你照料扶持;家中的文书事务,期待你去办理。我曾经以为妇女中很少明白经书的意义、熟识古代文物典故的人。你嫂嫂并非不够温柔和顺,但在这方面稍有不足。所以自从你回家后,虽然我为你而悲伤,对我自己来说却很高兴。我又比你年长四岁,或许象世间通常那样年长的先死,那就可以将身后之事托付给你;却没有想到你比我先离开人世。前些年我生了病,你整夜都在打听、探望病情,减轻一分就高兴,加重一分就担忧。后来虽然我的病情稍有好转,但仍半卧半起,感到没有什么好取乐消遣;你来到我的床前,讲一些稗官野史中使人好笑和使人惊奇的故事,给我带来一些欢乐。唉!自今以后,我如果再有病痛,教我从哪里去呼唤你呢?
  你的病,我相信医师的话以为不要紧,所以才远游去扬州。你又怕我心中忧虑,不让别人来给我报信。直到病已垂危时,母亲问你:“盼望哥哥回来吗?”,你才勉强答应说:“好。”就在你死前一日,我已梦见你来诀别,心知这是不吉祥的,急忙飞舟渡江赶回家。果然,我于未时到家,而你已在辰时停止了呼吸,四肢尚有余温,一只眼睛还未闭紧,大概你还在忍受着临死的痛苦等待我回来吧。唉!痛心啊!早知要和你诀别,那我怎么肯离家远游呢?即使出外,也还有多少心里话要让你知道、同你一起商量安排啊!如今完了,除非我死,否则就没有相见的日期。可我又不知道哪一天死,才可以见到你;而死后究竟有知觉还是没有知觉,以及能相见还是不能相见,终究是难以明白的啊!如果如此,那么我将终身抱着这无穷的遗恨,天啊!人啊!竟然这样完了吗!
  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了;你的女儿,我已替你嫁了出去;你的生平,我已写了传记;只有你的墓穴,还没有安排好。我家祖先的坟墓在杭州,但是江广河深,势难将你归葬到祖坟,所以请示母亲的意见而把你安葬在这里,以便于祭奠扫墓。在你的墓傍,葬着你的女儿阿印,在下面还有两个坟墓,一个是父亲的侍妾朱氏,一个是我的侍妾陶氏。羊山空旷辽阔,朝南是一片宽广的平地,西望面向着栖霞山;风风雨雨,清晨黄昏,你这个羁留在异乡的精魂有了伴侣,当不致于感到孤独寂寞。可怜的是,我自从戊寅年读了你写的哭侄诗后,至今没有儿子;两个牙牙学语的女儿,在你死后出生,才只有一周岁。我虽因母亲健全而不敢说自己老,但齿牙摇动,头发已秃,自己心里知道,在这人世间尚能活几天?阿品弟远在河南为官,也没有子女,我家九族之内没有可以传宗接代的人。你死有我安葬,我死后由谁来埋葬呢?你如果死后有灵的话,能不能告诉我?
  唉!生前的事既不堪想,死后的事又不可知;哭你既听不到你回话,祭你又看不到你来享食。纸钱的灰烬飞扬着,北风在旷野里显得更猛,我回去了,但又连连回过头来看你。唉,真悲痛啊!唉,真悲痛啊!
  http://wenwen.sogou.com/z/q865158972.htm

文言文翻译。魏惠王死,葬有日矣 全文。

  【提要】
  
  
  用言辞攻克那些顽固之人,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谋略和口才水平出来。事在人为,战国时代的辩论家惠子就能说服几乎谁也说服不了的君王。
  
  【原文】
  
  魏惠王死,葬有日①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驰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注解】
  
  ①有日:有了确定的日期,也就是将日期确定好了。
  
  【译文】
  
  魏惠王死了,举行葬礼的日子已经确定下来了。但是那天天上下起了大雪,地上的积雪深得几乎能没到了牛的眼睛,城郭的路无法通行,太子准备用木板修成栈道来送葬。群臣大都谏阻太子,说:“雪下得这么大还要送葬,百姓必定会感到痛苦。国家的开支又恐怕不够,请延期举行葬礼吧。”太子说:“做儿子的因为百姓辛苦和国家开支不够,就不按期举行先王的葬礼,这是不符合道义的。你们就不要再说了。”大臣们都不敢再劝说,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犀首。犀首说:“我也没有办法劝说他,这事只有惠子能够办到,让我去告诉惠子。”
  
  【原文】
  
  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水啮①其墓,见棺之前和②。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驰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驰期,更择日。”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因又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注解】
  
  ①啮:咬,这里是侵蚀的意思。②和:棺材两头的木板。
  
  【译文】
  
  听了犀首的话,惠公说:“好吧。”就驾着车去见太子,说:“举行葬礼的日期已经定下来了吗?”太子说:“已经定下来了。”惠公说:“过去周王季历埋葬在终南山的山脚下,从地下渗漏出来的水侵蚀了他的坟墓,露出棺材前面的横木。周文王说:‘啊!先王一定是想再看看群臣和百姓吧,所以才让渗漏的水把棺木露了出来。’于是就把棺木挖了出来,在上面搭起个灵棚,百姓都见到了,过了三天之后才改葬。这是文王的义举啊。现在举行葬礼的日期虽然已经定了下来,但是外面雪下得太大,甚至没到牛的眼睛了,灵车无法行走,太子为了能按期下葬就不顾困难,这是不是有些急于将先王安葬了事的嫌疑啊?希望太子改期安葬。先王一定是想稍微停留一下,再来扶持一下他的国家,安抚一下他的百姓,所以才让雪下得这么大。据此推迟葬期,来另外选择吉日,这是和文王一样的大义啊!遇到像这样的情况还不改日安葬,想来是把效法文王当作羞耻了吧?”太子说:“你说非常好。那就延期安葬,再择吉日吧。”惠子不仅仅是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并且还让魏太子不匆忙安葬先王,而借此机会宣扬了文王的义举。将文王的仁仪昭示于天下,这难道是很小的功劳吗?

殡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殡 <动>
  (形声。从歹,宾声。“歹”,本作“歺”,音??,隶变以后成为“歹”。汉字部首之一。从“歹”的字多与死、坏或不吉祥等义有关。本义:停柩待葬)
  同本义
  殡,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说文》
  于我殡。――《论语·乡党》
  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死者殡在屋内。――《北史·高丽传》
  又如:殡宫(古代称下葬前临时安置灵柩的地方);殡阶(西阶。周代人停灵柩于西阶之上,犹宾礼也);殡棺(入殓而未葬的灵柩)
  泛指丧葬事务
  殡 bìn停放灵柩;把灵柩送出埋葬或火化:~葬、送~、出~。
  【殡车】出殡时运送灵枢的车。
  【殡葬】出殡和埋葬。
  〈动〉
  1. (形声。从歹,宾声。汉字部首之一。从“歹”的字多与死、坏或不吉祥等义有关。本义:停柩待葬)
  2. 同本义 殡,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
  〈动〉
  1. (形声。从歹,宾声。汉字部首之一。从“歹”的字多与死、坏或不吉祥等义有关。本义:停柩待葬)
  2. 同本义 殡,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说文》于我殡。——《论语·乡党》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 曲沃。——《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死者殡在屋内。——《北史·高丽传》
  3. 泛指丧葬事务 道秩长殡,法筵久埋。——孙稚圭《北山移文》
  4. 又如:殡丧(泛指丧葬之事);殡服(在殡殓时穿的丧服)
  文言文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歹,宾声。“歹”,本作“歺”,音 è,隶变以后成为“歹”。汉字部首之一。从“歹”的字多与死、坏或不吉祥等义有关。本义:停柩待葬)
  2.
  同本义 [keep a coffin in a temporary shelter before burial]
  殡,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说文》
  于我殡。——《论语·乡党》
  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 曲沃。——《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死者殡在屋内。——《北史·高丽传》
  3.
  又如:殡宫(古代称下葬前临时安置灵柩的地方);殡阶(西阶。周代人停灵柩于西阶之上,犹宾礼也);殡棺(入殓而未葬的灵柩)
  4.
  泛指丧葬事务 [funeral and burial]
  道秩长殡,法筵久埋。——孙稚圭《北山移文》
  5.
  又如:殡丧(泛指丧葬之事);殡服(在殡殓时穿的丧服)
  
  基本字义
  1.
  停放灵柩或把灵柩送到墓地去:~葬。~敛。~仪馆。出~。送~
  
  常用词组
  1.
  殡车 bìnchē
  [hearse] 出殡时运灵柩的车
  2.
  殡殓 bìnliàn
  [lay in coffin and lury] 为死者更衣下棺,准备埋葬
  3.
  殡仪馆 八达岭人民公墓 bìnyíguǎn
  (1)
  [funeral home;funeral parlor]∶供停灵治丧的处所
  (2)
  [funeral chapel]∶设有殡仪礼拜堂的房屋
  4.
  殡葬 bìnzàng
  [funeral and burial] 出殡和下葬

生不能再一起,死也要葬一起。用文言文怎么说

  生不能同寝,死则同穴
  【提要】
  
  用言辞攻克那些顽固之人,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谋略和口才水平出来。事在人为,战国时代的辩论家惠子就能说服几乎谁也说服不了的君王。
  
  【原文】
  
  魏惠王死,葬有日①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驰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注解】
  
  ①有日:有了确定的日期,也就是将日期确定好了。
  
  【译文】
  
  魏惠王死了,举行葬礼的日子已经确定下来了。但是那天天上下起了大雪,地上的积雪深得几乎能没到了牛的眼睛,城郭的路无法通行,太子准备用木板修成栈道来送葬。群臣大都谏阻太子,说:“雪下得这么大还要送葬,百姓必定会感到痛苦。国家的开支又恐怕不够,请延期举行葬礼吧。”太子说:“做儿子的因为百姓辛苦和国家开支不够,就不按期举行先王的葬礼,这是不符合道义的。你们就不要再说了。”大臣们都不敢再劝说,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犀首。犀首说:“我也没有办法劝说他,这事只有惠子能够办到,让我去告诉惠子。”
  
  【原文】
  
  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水啮①其墓,见棺之前和②。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驰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驰期,更择日。”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因又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注解】
  
  ①啮:咬,这里是侵蚀的意思。②和:棺材两头的木板。
  
  【译文】
  
  听了犀首的话,惠公说:“好吧。”就驾着车去见太子,说:“举行葬礼的日期已经定下来了吗?”太子说:“已经定下来了。”惠公说:“过去周王季历埋葬在终南山的山脚下,从地下渗漏出来的水侵蚀了他的坟墓,露出棺材前面的横木。周文王说:‘啊!先王一定是想再看看群臣和百姓吧,所以才让渗漏的水把棺木露了出来。’于是就把棺木挖了出来,在上面搭起个灵棚,百姓都见到了,过了三天之后才改葬。这是文王的义举啊。现在举行葬礼的日期虽然已经定了下来,但是外面雪下得太大,甚至没到牛的眼睛了,灵车无法行走,太子为了能按期下葬就不顾困难,这是不是有些急于将先王安葬了事的嫌疑啊?希望太子改期安葬。先王一定是想稍微停留一下,再来扶持一下他的国家,安抚一下他的百姓,所以才让雪下得这么大。据此推迟葬期,来另外选择吉日,这是和文王一样的大义啊!遇到像这样的情况还不改日安葬,想来是把效法文王当作羞耻了吧?”太子说:“你说非常好。那就延期安葬,再择吉日吧。”惠子不仅仅是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并且还让魏太子不匆忙安葬先王,而借此机会宣扬了文王的义举。将文王的仁仪昭示于天下,这难道是很小的功劳吗?
  生不同衾 死同穴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
  见《诗经.王风.大车》
  生未同衾死同穴!

省葬在古文言文中的释义

  “省葬”是两件事,省、葬。省:读xǐng,探视家中老人。葬:处理家中去世老人的安葬事宜。
  如:“初,先生在赣,闻祖母岑太夫人讣(fù),及海日翁病,欲上疏乞归,会有福州之命。比中途遭变,疏请命将讨贼,因乞省葬。”
  这段文字意思是:
  起先,王守仁在江西,听到祖母岑太夫人去世的消息,并且爷爷王华(海日翁)也病了,打算上疏请假回家,赶上有去福州的命令。等到半路上遭遇兵变时,便上疏请朝廷派军队来讨贼,于是就请求借此机会回家探视祖父的病情并处理祖母的安葬事宜。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