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有什么习俗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编辑本段其他注意
原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景仰园骨灰林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醒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各地都不一样。汉族大致是: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殓。“殓”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要尽量做得好,有的富贵人家是用珍贵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还要油漆彩画。办丧事要隆重,举行数日甚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环湖生态陵园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 ,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丧事有什么讲究
一、投诉(报丧):家里亡故了老人,主事人请事户族长辈协同料理几日发殡。夏秋一至三日,冬春三至七日都可。如有子女在远方需候,在夏天也不能超过五天。孝子出门报诉,身着孝服,手执丧棒,有一熟悉亡者亲属的人领着前去报诉,孝子每到一家侧跪门边,等被请的人见面,孝子叩头后再离开。绝对不能进家门。
二、超荐。(做道场、行大礼),道场分僧人道场、阴阳道场两种。僧、阴阳道场可在同一灵场堂念诵,但须僧念道停,轮换开进行,僧人超荐不破土、不上坟,送葬素斋素食不收报酬,但不是佛门子弟不去念经。阴阳道场有随堂食、三报食、铁罐食三种形式。凡家族少、儿孙少、家庭贫寒者多举行随堂食吊丧形式;家庭经济较富裕,亡人生前积恩布德、生财有道、勤俭持家好,众人尊敬的人家多举行三报食(报大地、报祖先、报父母养育恩)的吊丧道场;极少数家庭经济殷富。房舍数院、田地数顷,亡人生前为官清廉、威望高,年已过“寿喜”(七十岁)众人尊敬,后辈儿孙又在官场为官的,老人殁后儿孙为亡者“铁罐食”场面雄伟热闹,(有三个高贡,五个道士组成的念经道场)吹、念、纸活、挽联、出丧都十分讲究。
三、香蜡。灵堂要点香,日夜不停,绝对不能断了香火,蜡烛也一个道理。每天吃饭时间要先敬逝者,把饭盛好放于灵前桌上,筷子要竖插,不能横放。
四、卧草(跪草)。老人去世后,亡灵停放灵堂内,吊丧期间家庭妇女(妻、儿媳、出嫁女儿)跪于灵前门外两侧麦草上致哀,有吊丧者一来即大哭不止,哭声时断时续,直至客走为止。夜间有儿子守灵。
五、移灵。移灵过程中,亲属哭泣切忌泪水掉在逝者脸上,移灵过程中打伞挡住头部。
六、烧轿。出门的头天夜里23点至1点(子时),将逝者衣物、纸糊的童男童女、聚宝盆、摇钱树、现代人还加了电器等,在外边烧掉,意思是送行、探路。
七、出殡不能走回头路,去和回要选不同的路线。
八、出殡时孝子执白幡,隔一段时间面向帮忙者跪下谢恩。
九、入土后,不能哭(入土为安),要围绕墓地转三圈。
跟死者属性相客着在盖棺木的时候要回避,发丧时过桥要孝子跪送棺木。主要是看当地的风俗。才好说
各地风俗不同,不好说!办理丧事是一个谨慎不能出错的事情,给你地址你去参考www:bnjsw.com
百年家事网上面很详细
很多讲究的,灵棚那里要有家人在那里整天的守灵,烧纸,给前来悼念的人回礼,还有就是长明灯要一直要亮的,还有就是 不要随便给人看死去的老人,泪水不能滴到死去的人身上,还有就是做老人的儿女要给老人送江水,烧车,什么的,还有要给老人哭18层地狱所谓就是说省得老人到阴家遭罪/还有很多,我都不知道在那里说,跟死者相克的属性不能看老人你们是那里的 ,地方不同可能风俗也不同呢
不能笑
中国的丧事就是要披麻戴孝,还有庄严,对死者敬畏,老人家的去世的话为喜桑的
丧事礼仪注意什么
请问大家,民间传统办丧事该注意一些什么礼仪,谢谢。 旧社会办白事(丧事总管是为了筹备操持好这项丧事的人,他必须有办此种事的经验,并能与社会有
听长辈的,照顾好家里人。
一、参加吉礼,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不啼泣。 二、居丧不参加吉礼,只送仪物。 三、丧服不入公门,不观吉礼。 四、贺婚在众宾前,辞不谐谑。 五、临丧不笑。 六、里有殡,不巷歌。 七、饭于丧家,酒不赭颜。 八、佩会葬徽章者,礼终即卸去,不佩带他往。
好多事情,晚辈要遵从长辈意思
桌上贡品摆放为单数,不能摆(梨子,李子,荔枝)跟“离”同音水果
面对灵堂,右手边蜡烛取火上香
出殡长子要摔烧香的老盆(火盆)
穿着素雅,不佩戴首饰
戴的胳膊上的“孝”,遵从"男左女右"原则,指的是去世人,公公去世,你们的“孝”戴左胳膊
披麻戴孝一般只烧腰带,身上的布,一般留着两块是一个被里子,还有就是给小孩做小凉被,或压在床下,衣柜里(都意为老人保佑子孙之意)
照顾好自己的婆婆
你是在那个地方?因为地域不一样,习俗也不太一样
丧事顺口溜该怎么说
开眼光眼观六路看八方,开耳光耳听一切听八方。开鼻光一声坎坷闻味儿香,开嘴光下辈子不受罪吃嘛都香。开手光左手金右手银托金戴银奔西方,开脚光脚踩莲花去西天脚踩莲花西方接引。家属们再看老人最后一眼,都不许哭了。一会儿就该起灵啦!
儒家的丧葬观与我们如何正确对待送死问题
1、
儒家历来提倡孝道,并把送死或丧礼看成是孝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儒家的孝道观源于周代。周人受远古祖先崇拜的影响,在宗教观上表现为尊祖,在伦理观上表现为孝祖,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周颂》曰: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大雅》有:……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佑。周人这些话意即用追孝来表示子孙后代决心继承祖业,按祖先法式办事,这样一来才会燕及皇天、受天之佑。周人对死人,尤其对祖先的孝比对活人更重视。
孔子继承并发扬了周礼中的孝道观念,也十分重视孝在丧葬中的作用。孔子在回答弟子樊迟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伦语为政》)。当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太久时,孔子批评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贸》)。在丧葬上,孔虽然不主张厚葬,主张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导的孝道观,客观上对后世的厚葬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故《淮南子汜论训》曰: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立也。
2、
假如没有轮回,没有灵魂,人死后就一切都没有了。那么我们根本不需要墓地。说什么给后人留啥纪念的话,都是骗骗人的。假如你真的为世界或者自己的子孙做了贡献,你有没有墓地,别人都会纪念你。比如老子,我们在乎他埋在何处吗?假如你一生就没干什么有价值的事情,就算是子孙,也会很快把你忘掉的。你们有几个人,记得你们爷爷的名字和事迹的?如果没有,你指望你子孙记住你什么?你做了什么?
假如有轮回和灵魂,你需要有墓地吗?更不能有了。因为,假如你死后,居然以为墓地里面埋的某个人就是“你”,你的灵魂就被“拘禁”进了墓地,守着“你”早已分散了的“四大”傻傻的等。你就每天可怜叽叽地盼望你的后人来看看你,每天盼望清明节,这是不是太可怜了?这就是“永世不得超生”啊!多傻的事情。对自己和后人都不好!因此,佛教教你“四大皆空”,我们的身体并不是我们真实的自己,尸体就更不是了。拘泥于身体就是“我”,就违反了宇宙的真相,会带来不良后果的。西藏的葬礼,用火化或者天葬,水葬,让身体四大消失,重新回归于大地,不留任何纪念,是最好的,也是最自然的,最符合天道的丧葬安排。
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子女们走进深林,把我们的骨灰,随意地撒到某个树林里面,今后再也找不到,才最好。
儒家支持厚葬也没坚持必须厚葬。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学习学习
关于办丧事的习俗!
通常来说年三十当天去逝的不火化,家里也暂时不办丧事;
最关感的是看你所在地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如果是在农村的话比较麻烦,因为遗体要停在家里,如果是城市的话,可以打电话将亲人的遗体先送到殡仪馆暂时寄存,待初四或者初六再办丧事;
如果是农村的话,家里也不过年了,只需家人守候在亲人身边为他守灵就可以了,烧点纸,最好关起来门来,如果怕遗体腐坏,可以去租用冰棺来冷冻保存遗体,因为大过年的,谁都不希望看到有人办丧事;待年过年之后再择日安葬。
补充回答:建议将遗体停在家的客厅或者卧室中,将新贴的对联等都扯下来,紧闭大门,或者在大门上帖一个白色奠字,或者在大门口点一对白色的烛,告知来人家中有丧,不便拜年,然后家里安排人开始选择安葬的地方,然后择日在初四或者初六安葬,因为三天的话是初二,不方便,可以选择五天或者七天出殡!
我们老家的做法,家中老人去世后是要立即通知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的,他们会立即赶过来烧纸(我们当地叫做:早头纸),不论是在什么时间。否则那些没有被通知到的亲朋好友会埋怨你们不通知的。要在老人咽气前穿好寿衣。咽气后抬一张床放在主房的厅中,床头对着大门,将老人的尸体放整齐,尸体下铺黄色的单子,身上盖银色的盖布(铺金盖银,这些行头寿衣店都有卖的),然后立即点燃长明灯,长明灯旁放一个陶泥盆(乌盆,在里面烧纸),再根据有几个儿子,砍几根柳树枝,拳头粗细,截成60公分左右的长,上面缠绕着白色的纸条,就是哭丧棒(我们那里叫做:哀棍),老人的亲人们就开始跪在地上哭,使劲的哭吧。邻居们都赶过来了,帮忙找麻绳和购买白布,给子女们披麻戴孝,其他近亲属则只带孝。
然后就是守灵,尸体一般三天后方可火化,并且守孝三年。具体在春节的习俗上就是三年内不能贴大红的对联,不能放鞭炮等等。三年不能贴红对联是指老人去世后的三个春节,若老人年三十当天去世时已经贴好了对联等等,是需要撕下来的,以表示对逝者的哀悼。等过第二个春节时,可以贴春联,但是必须用蓝色的纸张书写,第三个春节用黄色的纸张书写。第四个春节就可以贴大红的对联了!
老人年三十去世,应该等到过完年以后再安葬。在此期间,停止一切娱乐活动,本着方便的原则让亲邻们正常过节,让村里的半仙们挑个节后的良辰吉日再办丧事(丧事的举行更是繁琐和复杂,您若想了解,我可以再唠叨唠叨)!
本人也曾经历过节日丧亲的悲痛,在当时除了悲伤和痛哭,已无心再关注什么节日不节日的了,希望逝者入土为安,生者节哀顺变、好好生活!!!
各地都不一样。汉族大致是: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殓。“殓”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要尽量做得好,有的富贵人家是用珍贵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还要油漆彩画。办丧事要隆重,举行数日甚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 ,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办丧事得讲究
新中国成立前,丧事烦琐,讲究封建礼仪,主要过程为:送终 长辈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更衣 死者在弥留之际,脱下旧衣,更换寿衣,用白线扎腿,根数与卒年龄相等。
中文名
丧事
拼 音
sāng shì
基本解释
指人死后殓葬、哀悼等事情
对应词
喜事
相关礼仪
报丧,入殓等
地 位
中国传统习俗
目录
1释义
2概述
3布依族丧事
4汉族丧事
1释义编辑
词目: 丧事
拼音: sāng shì
基本解释
[funeral affairs;funeral arrangements] 指人死后殓葬、哀悼等事情
对应词 喜事
详细解释
1. 泛指人死后殓奠殡葬等事宜。
《周礼·地官·牛人》:“丧事共其奠牛。”《南史·宋纪上·武帝》:“己卯,禁丧事用铜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陆珪》:“ 陆 固好动,既恶小舲狭隘,又不耐丧事之扰,竟舍舟从陆。” 朱自清 《背影》:“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2. 特指灵柩。
《后汉书·伏湛传》:“诏 隆 中弟 咸 收 隆 丧,赐给棺敛,太中大夫护送丧事,诏告 琅邪 作冢。”《南史·宋纪上·武帝》:“使兼太尉持节护丧事,葬以 晋 礼。”
2概述编辑
报丧 人死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
接帐(关中地区外戚要送帐,以表哀悼)
烧倒头车 人死后,全家痛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香案,摆供品,孝女烧纸七刀半(1刀纸100张),在门外烧纸车、纸马,谓之“烧倒头车”。
送纸 孝子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至五道庙祭祀神鬼,其他亲人随孝子后面痛哭,谓之“送纸”,亦称“报庙”。
吊纸(即吊唁)人死后,乡亲邻里人买些“烧纸”前去吊唁,并宽慰家属,吊纸者多为女性。由死者儿媳行礼、陪祭。
磕孝头 亲友灵前吊丧,孝子磕孝头。意为老人死亡,晚辈有罪,以磕头来向亲友谢罪。
批榜 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男左女右。父亡,殃榜上书“故先考享年月日,寿终正寝”;母亡殃榜上书“故先妣,享年月日,寿终正寝”。
入敛 人死后第二天中午或晚上进行大敛入棺,谓之入敛,又叫成敛。成敛前铺棺,然后,死者由孝子包头,仰面朝天,放入棺材,周围塞棉花、草纸、死者衣袖放入2个面饼、1支九连环,谓之“打狗棒”。盖棺前,死者家属用棉球蘸香油,擦死者口、鼻、耳、眼,然后,由继承人“下扎”将棺盖钉死。全家痛哭,邻里、亲友持纸帛、果品前往吊唁。
送行 入敛后,孝子拉着扫帚,拿托命纸及死者先前旧衣,端着灵牌,前往五道庙迎接亡魂。吹鼓手奏哀乐,所有吊丧者均绕庙3周,呼死者上车,后将命纸、旧衣放入纸车中焚烧,孝子大哭,亲友北面行礼,孝子答礼,谓之“送行”,俗称“接丧”。
出殡
出殡 又曰发送,指埋葬死者的礼仪。出殡前,亲友在灵前行礼祭奠,棺木抬出堂院,停放门口外。吹鼓手奏着哀乐,长子或其他继承人在棺前摔碎孝盆,扛起幡杆,长媳抱罐,其它子女及亲友紧随其后,走向墓地。灵柩有8人抬、16人抬、32人抬、64人抬。男人走到前面,妇女坐车在后,死者女婿沿路撒纸钱。有身孕的妇女不能到墓地。用彩纸糊成的飞禽、走兽、摇钱树、阴阳宅、童男、童女等须成双成对,由男孩送到墓地,用以陪葬。送葬路上,抬棺者放棺休息时,儿子跪在灵前,哭声不断,直到重新抬起为止。到墓地后,先焚烧随葬品,后落棺入穴,长子埋第一铣土,其它人则埋土成坟,招魂幡插上坟头,入土为安。下葬时,儿媳们均抢墓前一把土,俗称“抢财土”,相传谁先到家谁先发财。
复山 出殡后第三天,要到坟上祭扫。届时用小猪、鸡、豆腐等供奉,烧化香亭、纸马,谓之“复山”。丧事到此便告结束。以后每年清明全家备祭口到墓前祭扫。
祭日 死人埋葬第3天,亲人到坟前祭祀,用秫秸7根,横三竖四插在坟上,明曰“为死者插房子”。坟头重新填土,谓之“圆坟”。每7天一祭,直到“七七”。“五.七”时祭奠规模较大,家中儿女均到,坟前烧纸祭奠。死者死去100天,谓之“百日”,儿女均到。死后一、二、三周年,均举行仪式,儿女亲友持纸帛、供品到坟前祭奠;设酒席款待亲友,谓之“做周年”。
孝服
孝服 死者的嫡系子孙,批麻戴孝(县内满族,不批麻戴孝);旁系子孙,戴孝不批麻。死者有曾孙时,谓之“白喜”。曾孙戴孝,鞋帽上有红布条。持供品吊唁,近亲给孝袍、孝帽各1件;远亲给孝带1条,男人系在腰间,女人系在头上。死者儿女穿孝3年,父母双亡,其鞋为全白;只亡1人,其鞋面大部分蒙白布。守孝期间,儿女不给长辈拜年,不办喜事。
棺木 棺木的大小、厚薄不等。富户所有棺木多以松、柏木为料,穷户所有棺木多以柳、杨、杂木为料,棺木前刻有“寿”字。贫苦人家也有苇席埋葬者。富户人家年过六七十岁就准备棺木,穷人家或暴病而死的,在人死后才开始做棺木,叫“赶热活”。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提出移风易俗,丧事简办。1960年,全县各公社建公墓,迁旧坟于公墓,薄棺埋葬。1969年1月开始火化,1975年全县基本实现火葬化。土葬和丧事大办之风又有抬头。
3布依族丧事编辑
马关县布依族丧事习俗较繁琐,履行若干仪式:
给死者安慰喊话。刚断气时,给亡人喊话,即“你顶不起天应丢心了,你去要走黄泉大路,不要走毛草棵,你去要喝清凉水,不要喝迷昏汤”等语言。给亡人洗澡、理发、换新衣服,放含口银(用一小点碎银放在死者的舌头下面),意为死者有穿有吃、富裕。拴寿发带,用白棉线拴在死者的腰上,死者几岁拴几根,另添爹一根,娘一根,天一根,地一根。选“吉时”将死者装入棺内,垫、盖完毕后用金竹枝、桃树枝拍扫棺木,边拍边喊:“生魂出、死魂入棺木”灵柩停在堂屋中央,点长明灯在棺材底下。亲戚来吊丧时,孝子执孝棍叩头,吊丧者烧化钱纸敬亡人。孝子披麻戴孝,吃素饭、忌五荤,碗筷要用灰水洗擦干净。不坐高凳子,不上楼,不睡高床,铺地铺在堂屋棺材左右两侧守教;待安葬后,喝了芫麻汤表示开荤,才能喝酒、吃油、吃肉。做早起晚散:对寿高的死者要办斋事,富者请道师来为死者办一、三、五、七天的斋。
死者停柩于堂屋时,由道师带着死者的后辈唱“朝安”,“祖世苦情”孝歌,内容为:一讲死者生前凄苦,二诉说后代人对死者的悲伤。
打望山钱,死者有几岁打几张,再加天一张、地一张、爹一张、娘一张。请道师先生寻龙脉坟地,算出殡送葬之“吉日”。送葬时,敲锣打鼓,放鞭炮。男女孝子绕棺悼念,卧于路上搭三步桥,一、二步向前方,第三步转回头,身孝垫给亡人渡过。殡送至墓地,孝子先开挖。挖好后,用朱砂、雄黄、大米在井正中画八卦,而后放一只雄鸡进井去称,“跳井”。棺井冥钱“暖井”,随及移动棺柩入于井中,拨准方向,先由孝子先捧三把土盖棺,帮忙者才掏土盖棺,垒砌面坟墓。埋葬结束后,当天晚上,请道师全家人“叫魂”。
孝子守孝三年,在婚丧喜事中不坐首席,坐于侧席:孝联不贴红联,贴黄、绿联、贴满三年后,才贴红联。
自亡人亡日起,每隔七日烧一次钱纸,要烧到五七为止,子才换衣服,洗孝带,孝帕要包至一百天,满了一百天焚化百日冥财万贯,才洗孝帕,满一周年,还要烧一次周年冥财万贯包。
做斋事,多为过去有钱人家办理的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了破除迷信的教育,丧葬习俗也逐步简化了。
4汉族丧事编辑
新中国成立前,汉族的丧事比较繁琐(天津为例),讲究封建礼仪,主要过程为:
送终 长辈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
更衣 死者在弥留之际,脱下旧衣,更换寿衣,用白线扎腿,根数与卒年龄相等。
报丧 人死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
烧倒头车 人死后,全家痛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香案,摆供品,孝女烧纸七刀半(1刀纸100张),在门外烧纸车、纸马,谓之“烧倒头车”。
送纸 孝子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至五道庙祭祀神鬼,其他亲人随孝子后面痛哭,谓之“送纸”,亦称“报庙”。
吊纸(即吊唁) 人死后,乡亲邻里人买些“烧纸”前去吊唁,并宽慰家属,吊纸者多为女性。由死者儿媳行礼、陪祭。
磕孝头 亲友灵前吊丧,孝子磕孝头。意为老人死亡,晚辈有罪,以磕头来向亲友谢罪。
批榜 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男左女右。父亡,殃榜上书“故先考享年月日,寿终正寝”;母亡殃榜上书“故先妣,享年月日,寿终正寝”。
你好。这事全国各地风俗可能不一样,在北方(北京)丧事出份子是直接给现金,各区县贫富状况不同,所出份子也不同。这其中还要看吊唁者与丧家平日的关系,亲戚朋友份子钱出的多,一般是500元,亲戚当中走的近的,平日特别好的朋友份子钱要超过500元。一般同事关系、邻居出份子200~300元。丧家办丧事的头天、第二天会设置账桌,请人帮忙记账,账簿多是白本黑字。丧事出份子不能落后,北京城近郊区办丧事一般是三天,如三天内不知情,没有到场,这个份子就不要出了。民间讲究,这种事是没有后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