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墓下葬流程和细节
下葬仪式的一般程序: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下葬之前还要由死着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种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衫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拦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永远怀念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有关怀念、纪念、祭奠、吊唁、扫墓、献花等虚拟到网上,使失去亲友的用户足不出户便可在网上祭奠自己逝去的亲人。
在美国、日本、西欧,人死以后,实行什么葬法土葬多还是火葬多
现在国家都是实行人死后火葬,然后骨灰下葬,如果没有钱买不起墓地,可以选择骨灰盒存放,有专门这样的地方。
你好!
土葬多,抬到墓地埋了。
不过也有很多火葬。
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土葬多
火葬以前比较多..
但一般的死都是用土葬.
你看看美国的墓园就知道了..
土葬多
火葬多
土葬多,抬到墓地埋了。
不过也有很多火葬。
日本丧葬是把骨灰放在墓碑底下吗此外他们是属于塔葬吗
日本丧葬和中国很类似,也是把骨灰放在墓碑底下,毕竟在秦朝及唐朝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这属于土葬,但是因为岛国土地很少,也成为奢侈的消费了。
其次,因为土地紧张,日本也盛行高楼葬,在大厦的天顶和最高几层,是放骨灰的绝佳场地。应该叫“高楼葬”,算是塔葬的变种
2017-06-10 06:05中国的是把骨灰放在墓碑前方或后方
是的。日本人把骨灰装在骨灰盒里,然后把骨灰盒放到墓碑下的洞里。这属于什么葬?我就不太清楚了。目前因为日本土地少,已经不太赞成这种葬法。把骨灰盒放在一排排的陈列箱里,外面放一张逝者的照片。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2017-06-10 06:10中国的骨灰在墓碑前方或者后方,想知道塔形墓是不是正下方
日本人去世一般会不会有陪葬品
没有,日本人没这个风俗
一、相对来说,日本人整体上并不重视自己(及自己先人)墓地的建筑,大概是因为崇尚死后归于自然的平淡精神,有一点自然主义的倾向。这些墓地跟同时代中国相似地位的人的墓地或其他纪念场所的规格根本没有可比之处,按照中国人的观点,简直就是乡间的野坟。中国地位显贵的人都在死后大造坟墓,甚至在生前就开始自己亲力经营建筑坟墓,同时也特别强调以陵墓的规格,突出自己生前的身份与地位,这和这些日本陵墓形成鲜明对比。
二、一般来说,这些墓地除了特别知名的几个政治地位较高的历史人物,不同人的墓地大小,和其生前的地位(如官位、封地、名声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从许多资料中我们就能够看出,几个室町幕府大将军及其亲戚的墓简直是不值一提,可谓是相当之简陋。
三、历史上政治斗争中失败、名誉扫地、甚至被视为罪人的人,其墓地规格和那些在斗争“正面人物”并没有系统性的区别。有时候,这些“罪人”的墓比正面的地位很高的大名的墓还要豪华。
四、这些墓很多是混在一起,或者在不起眼的乡间或城市的角落里。在观看日本电影电视时,我们偶然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墓园,这种小小的供养塔。
五、这些墓地多是公开的,露于地上的,并非隐蔽的。中国的封建达官显贵的陵墓很多藏于地下,害怕别人窃墓,害怕别人进行报复性破坏,希望死后清静。从这些日本墓地揣测,里面也没有多少东西,不像中国大搞陪葬品,因此不用害怕别人窃墓,另外似乎也不怕敌对者恶意的破坏,这说明日本人对墓园的一种态度,大约是肃然起敬、不去骚扰的态度。日本历史也不同于中国的习惯,没有“鞭尸”这种习惯,对人死后报复。如果我是明智光秀的后代,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我一定很害怕别人来破坏我先人的坟,得把它搞得隐蔽点。
六、这里说的战国时代大约是在十六、十七世纪,距离现在四、五百年。间隔时间如此之久,坟墓还能保存下来,充分说明了问题,即人们对坟墓的尊重。政治观点和利益针锋相对的政敌、仇人的墓,互相都能保存下来,未遭到破坏。如果在中国,早把仇人的祖坟给掘了,最终坟到哪里都找不到。像日本这种可以到处去考证四、五百年前的名人(而且是战国时代这样到处是撕杀和仇恨的年代)散布在乡间的墓,在中国也是难以想象的。
日本人死后没有陪葬品,中国才有,日本人死后比较讲究葬礼的排场,而且比较麻烦!一般都用火葬较多
日本人死后一般采用什么葬法
《入殓师》这部电影获得了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电影中有不少葬礼的场面。日本的葬礼有佛式,神式和基督教式等形式。最近也有举行无宗教色彩的人前式的。不过,90%都采用佛式葬礼。很多日本人都与固定的宗教、寺院结缘。去世后,要举行葬礼、火化、将骨灰装进骨灰盒里埋葬在先祖的墓地。遗属要在家里设佛龛来供奉死者的牌位,摆放供品、鲜花表示悼念。
参加葬礼的人都穿黑色的衣服也是为了悼念。事先还要准备念珠。参加葬礼的人给遗属的礼钱叫做奠仪。里面包的钱数为除了4,9以外的奇数。一般从5千日元到1万日元。不能放心钱,要放旧的纸币。
葬礼当天,参加葬礼的人到葬礼会场,向死者的家人表示哀悼,还有要举行僧人诵经、参加葬礼的人进香等活动,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告别。之后就是出殡了。葬礼的前一天晚上要守夜,会聚集很多亲戚、邻居,还要点长明灯。以前,守夜的时候穿着普通的衣服。最近,很多人是因不能参加告别式而是去守夜进行吊唁。这样一来,穿着丧服参加守夜的人多了起来。还有,不能比活动开始的时间早到。因为会给人一种“一直在等着这个时候”的印象。
日本只要不在“友引”(不宜出殡的日子)的日子举行葬礼就可以。火葬场在“友引”的日子也不营业。另外还有这样的一个习惯,就是从葬礼或者火葬场回来的时候,要在进门前在身上撒盐表示净身。
除了葬礼和守夜的时候,遗属还要做些什么呢?如果是近亲的人去世了,那遗属会在死者去世后的49天的哀悼期内保持身心清净。此后会有一周年忌日,三周年忌日,七周年忌日等亲属聚集在一起定期追悼故人。
火葬。
查考中国古代文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某些地区就有火葬习俗,如西部甘肃、青海等的少数民族地区。这在《列子·汤问》、 《吕氏春秋·义赏》、《荀子·大略》等篇均有记载。《墨子·节葬下》记载道:“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仪渠在今甘肃庆阳一带,这说明最晚在先秦时代,西北地区已有火葬,并且很流行了。因此,某些佛教徒与佛教学者认为火葬源自印度,自魏晋时才传于我国实为误传。
火葬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是以火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 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佛驿宫其中以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火葬留下舍利子而闻名于世,世界各地的佛教徒纷纷效仿死后火葬的葬式,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盛行土葬。自从二十世纪开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节约稀少的耕地。现时中国大陆的火葬比例为53%,美国为26%,英国为70%,日本则超过90%。
目前日本普通百姓基本都是火化以后,将存放在寺庙里;要么就海葬将骨灰撒到大海里。
日本人多地少,一般人根本想土葬根本买不起墓地。。
由于日本和尚是可以结婚生子的,寺庙也是可以继承的,所以日本和尚都很有钱的。。
目前法律规定只能火葬。
古代的传统是葬在棺桶中。注意是棺桶不是不是棺材,外形就是一个木桶。
受佛教影响,都是火化。
日本人死后怎么安葬,
你好!
火化然后找个寺庙安葬骨灰。
如有疑问,请追问。
遗体火化后,自己有坟茔的,就埋下,没有墓地的可以去庙宇、神社等地寄存。
日本天皇埋葬在哪里
在明治之前,关于天皇的葬礼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但从圣武天皇至孝明天皇的1100年间,天皇的葬礼大致以佛教仪式进行,在圣武天皇以前可能是日本古代习俗与中国仪式相混合,明治以后则是以神道仪式举行葬礼。
至于入葬方式,最早时进行土葬,持统女皇死后第一次使用了火葬,此后除极个别的外(醍醐天皇、村上天皇使用土葬),直到江户时代初期,历代天皇都是使用火葬。从后光明天皇开始,改为火葬和土葬相结合的形式,至孝明天皇时又改为完全的土葬。而且在采用佛教葬仪后,一般都选定寺院附近举行仪式。从北朝的后光严天皇开始,除后花园天皇外侨公墓外,都在泉涌寺进行。明治天皇的葬仪在东京青山练兵场进行,大正天皇和昭和天皇的葬仪在东京新宿御苑举行。
日本第88代天皇后嵯峨天皇时期,民不聊生,朝廷完全受到幕府的节制和摆布,后嵯峨天皇即位时连礼服都无钱置办,人民铤而走险,不仅潜入天皇起居室抢走天皇的衣服,甚至将鸟羽天皇陵、天武天皇陵都盗掘了,墓中的金银财宝被抢夺一空,持统女皇的骨灰被弃散在路旁的草丛中,装骨灰的银盒被抢走,百姓们大开天武陵时,只见玛瑙为室,金铜制门,遗骨系着银带,装饰着五颜六色的宝石,琥珀项珠置放在一旁。
关于天皇陵墓的形式,最初是前方后圆坟,景行、崇神、成务天皇陵以及神功皇后陵为其代表,陵墓长度约为200至300米。此后这类坟墓完全由人工建造,规模更大。仁德、应神、履中三位天皇的陵墓分别长480、418和364米,堪为世界古代帝王坟墓之首(据考古学家推测,除应神天皇陵外,其他古代天皇的陵墓都可能被盗)。在此以后是方形坟或圆形坟。持统天皇开始火葬后,陵墓形式也有很大变化。持统女皇的遗诏上说,她要丧葬时诸事俭省,无需厚葬,于是,她被火化后与其丈夫天武天皇合葬一处。元明女皇则在火葬处盖土、植树、建碑为陵而没有营造以前历代天皇那种大规模的陵墓。此后的天皇,除光仁、桓武两人营造了坟丘外,都继承了这种薄葬精神。但从后一条天皇开始,陵制又发生了变化。后一条天皇陵上建起了菩提树园三昧堂,此后一般都要在陵地建造佛堂、佛塔,直至仁孝天皇陵延续了700多年。期间从后深草天皇至后阳成天皇的24代天皇中有12代的遗骨安放在深草法花堂,俗称十二帝陵。此后从后水尾天皇至仁孝天皇的13代天皇都葬于京都东山泉涌寺内,孝明天皇陵则是位于泉涌寺后山的圆形陵墓。明治天皇陵位于京都伏见的桃山。大正天皇和昭和天皇的陵墓则位于东京西部的武藏,昭和天皇陵为上圆下方型坟墓,下方边长27米,上圆直径16.5米,墓高8.6米。这个密林之中的、紧傍大正天皇陵和贞明皇后陵的静谧的墓地,就成了87岁的昭和天皇的归宿。
不专业 不叫“陵墓” 叫大坑
古代天皇陵墓蛮大的,但是很难对好入座,基本都埋在京畿地方,具体的不知道,样子从图上看也是像山一样的。
后来平安时代,天皇提出薄葬,所以后来的天皇基本都葬在京都近郊,就一个坟头、一块墓碑(好像还是木头的),除了现在帮这些“皇陵”加了个栅栏,别的和普通人的坟没什么不一样。
日本全国各地有超过20万个古坟,大多是公元250年至538年间建成。日本最大型及最重要的陵墓是包括124位日本天皇在内的896个皇室坟地。有权威学者认为,在古代天皇陵墓中,只有天智天皇陵墓和天武天皇陵墓两处是正确的。继体天皇陵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宫内厅在日本历代天皇陵墓要览中认为继体天皇陵墓是位于太田茶臼山的古坟,而日本学者则普遍认为继体天皇陵墓是今城冢古坟。
日本学者极力呼吁公开日本皇室古坟真相,但是宫内厅认为天皇陵墓是皇室固有的财产,而不是把它当作国民共有的文化财产。
掩藏于日本大王坟墓和天皇陵墓的历史背景深不可测。学者认为,天皇陵墓包含着再构筑近年来争论不休的王朝论的珍贵史料。
其中有一处HO-KENOSAN古坟,全长90米的前方后圆坟,是公元240年左右建造。在这一古坟发现了被称为石围木郭的埋葬设施,
日本考古协会的专家和其他一些学者也一直在恳求官方开放部分皇陵,以“验明正身”。但专门负责打理日本皇室一切事务——当然也包括皇陵的日本宫内厅以担心打扰已故天皇灵魂安息为由,一直拒绝向公众开放天皇陵墓。英国《泰晤士报》甚至认为,日本政府严禁学者调查天皇皇陵,可能就是怕发掘出天皇是来自中国或朝鲜半岛的证据。
而且令日本皇室和宫内厅感到尴尬的是:当初指定某一个陵(主要是指早期天皇陵)就是天皇陵时很匆忙,很多指定有误,而且修建年代无法确定,还有的无法确定陵内下葬人的真实身份。也就是说,很可能悉心供奉的所谓天皇魂灵实际是属于某个王公贵族甚至普通人的。继体天皇(日本第26代天皇)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宫内厅在日本历代天皇陵要览中认为继体天皇陵是位于太田茶臼山的古坟,而学者则普遍认为继体天皇陵墓是位于日本高月市的一座古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