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被安葬在哪里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焚。
定陵的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但是由于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主要指文化大革命和破四旧)。因此,它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明定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大峪山东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年号万历)及其孝端显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陵。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驾崩,享年58岁。同年九月上尊谥为“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十月三日葬定陵,庙号“神宗”。
明定陵坐西朝东,地面建筑布局呈前方后圆,象征“天圆地方”。定陵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地面建筑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前有院落三进,后有宝城一座。
定陵地下宫殿在地下27米处,规模宏大。墓室由5个极其高大宽敞的石筑殿堂联结组成;从进口到后墙长87米;前、中、后三殿和左右配殿有5重雕刻精美的石门。
定陵卫的营房建于昌平城内。
明朝十三陵中的定陵
北京十三陵中的定陵,是明朝皇帝中唯一被挖掘开来的陵寝
和硕温恪公主死后被安葬在那里她陵墓的详细仔料。
葬于内蒙古赤峰市以西约60 公里的松山区大庙镇公主陵村,老哈河支流阴河(英金河)北岸,最初是公主府,公主去世后改府为园寝。现已遭到破坏。王府驻地:现赤峰市松山区王府乡,原建筑规模叫喀沁旗王府更加气派,后在建国后由于保护不力,致使大批文物丢失。建筑损毁。现今,惟有几座建筑屹立,成残垣断壁之状!
看参考资料 很详细
和硕温恪公主(1687-1709) 人物彩绘
【圣祖第十三女】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生,和硕温恪公主。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生,四十八年六月薨,年二十三。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七月,20岁的八公主被封为和硕温恪公主。 康熙四十五年七月,下嫁仓津。仓津,初名班第,博尔济吉特氏,袭翁牛特部杜凌郡王。尚主。雍正五年,坐事夺爵 无附载------------------《清史稿 公主表》 公主是清代唯一一个帝王万圣至尊亲自陪送下嫁的公主,也是官方记载的清朝唯一的死于难产的公主。 四十五年七月癸巳,上幸巴颜额尔追地方,翁牛特诸台吉及众蒙古列跪道左奏言:臣等翁牛特地方向来谋生甚艰,蒙皇上遣官训以谋生之道,禁止盗贼加以养育,又赐牛羊使孳生蕃息,臣等俱已各得其所矣,今公主下嫁多罗杜楞郡王仓津,又蒙圣驾亲临光荣无比,合词迎驾欢呼动地。是日,上驻驿和硕温恪公主第。--------------------------《清圣祖实录》 [1]康熙四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丁卯,康熙往塞外避暑行猎。这次他是九月二十三日回京的。八公主就死于这个时间段。
编辑本段额附博尔济吉特氏·仓津
另外,多罗杜楞郡王仓津之祖母郡主为英亲王阿济格第四女。 博尔济吉特氏生活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在皇太极入关时期,作为漠南蒙古曾给与了清朝极大的支持,尤其在军事上。后为了安抚边疆,清朝采取怀柔之策,在长城以北设立40几家蕃王,相互牵制。以维护国家安定。 其中四十几家蕃王中,以翁牛特右翼旗实力较强。颇受恩宠,康熙四十五年(1706)和硕温恪公主,嫁给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翁牛特部杜棱郡王仓津。康熙四十八年六月去世,年二十三,因难产生下一双胞胎女儿后薨逝(参考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二日在京的胤祉得到公主去世的消息时,给康熙上的奏折折子)。 公主逝世后,裕亲王福全第六女郡主在康熙五十五年丙申九月,下嫁翁牛特多罗杜棱郡王仓金;仓金雍正五年革郡王、额附,郡王雍正十年壬子六月初一日子时卒,年三十二岁。
编辑本段和硕温恪公主之死
皇十三女(八公主),是胤祥的同母妹妹,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生,康熙四十五年七月封和硕温恪公主,下嫁翁牛特杜楞郡王仓津(四十五年七月戊午封下嫁翁牛特多罗杜楞郡王仓津公主为和硕温恪公主,授仓津为和硕额驸。《清圣祖实录》)。康熙四十八年六月卒,年23岁。 感觉康熙是比较喜爱这个女儿的,年20岁出嫁,已经不小了,所嫁的地方又在热河附近,而且当年公主嫁给仓津的时候,康熙还到公主家去了。(四十五年七月癸巳,上幸巴颜额尔追地方,翁牛特诸台吉及众蒙古列跪道左奏言:臣等翁牛特地方向来谋生甚艰,蒙皇上遣官训以谋生之道,禁止盗贼加以养育,又赐牛羊使孳生蕃息,臣等俱已各得其所矣,今公主下嫁多罗杜楞郡王仓津,又蒙圣驾亲临光荣无比,合词迎驾欢呼动地。是日,上驻驿和硕温恪公主第。《清圣祖实录》) 康熙四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丁卯,康熙往塞外避暑行猎。这次他是九月二十三日回京的。八公主就死于这个时间段。 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二日在京的胤祉得到公主去世的消息,给康熙上折子。 臣胤祉等谨奏:为奏闻事。 窃本月二十一日夜亥时,八公主产下双胞胎,因甚虚弱,不醒人事。在彼护理之大夫霍桂芳、戴君选等未及用药,一面往报在京值班之臣胤褀、胤佑,故皆未赶上,即时薨。今除臣胤祉、胤褀等与礼部、工部、内务府总管等共同按例料理丧事外,臣等叩请皇父,公主妹业已如此,圣躬甚属要紧,务须精心养神。此不但我等之福,且又天下众人之福。再者,公主之事,臣等尚未奏闻太后祖母,俟皇父命下之日,再行奏闻。所有大夫等奏书,谨并奏以闻。 臣胤祉、胤褀、胤佑、胤祹、胤祯。 朱批:著奏闻皇太后。近来朕体稍弱,不甚强健。公主乃已嫁之女,为彼令朕做何事?只是照常养身罢了。至随朕来此之妃嫔等,匿而不令闻之。 看康熙的话有一种表面麻木,内心绞痛的感觉。他说,我近来身体不太好,公主已经是嫁出去的女儿了,我又能做什么,我会照常养生的。然后还嘱咐不要告诉“随朕来此之妃嫔等”。 附一:公主产下二女 公主产下二女,皆安然无恙。 附二:大夫诊治书 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 六月二十一日亥时,大人霍桂芳、戴君选请得八公主产下双胎,六脉全无,牙关紧急,四肢逆冷。随用人参汤及童便,不能下咽,即时暴脱。谨此启闻。 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臣胤祉等谨奏: 窃于二十四日午时,捧回臣等本月二十二日奏闻折,奉御批:著奏闻皇太后。近来朕体稍弱,不甚强健。公主乃已嫁之女,为彼令朕做何事?只是照常养身罢了。至随朕来此之妃嫔等,匿而不令闻之。钦此钦遵。奏闻太后祖母。臣等闻近来皇父圣躬稍弱,不甚强健,不胜忧虑。伏乞皇父,好生保养圣躬,以副固安施孝生态文化陵园天下众人感激之情。人心诚切,感召天和。闻皇父照常养身罢了之旨,思念皇父不已。近两日来,臣等急欲得知天颜万安。为此谨具奏请万安。臣等临奏不胜仰望之至。 臣胤祉、胤祺、胤佑、胤祹、胤祯。 朱批:朕体安 胤祉看到康熙的话,立刻就体会到康熙丧失爱女的痛苦和对无常生死的无奈,于是“不胜忧虑”“伏乞皇父,好生保养圣躬”,还说“闻皇父照常养身罢了之旨,思念皇父不已”,可见对康熙故作淡然地担忧,也可见胤祉深知八公主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这个消息一直到四十八年七月初六日,康熙才对胤祉说“公主之事不必再隐”了,消息匿而不发竟有半月余。
编辑本段和硕温恪公主陵
和硕温恪公主深受康熙宠爱!死后康熙亲自为其篆刻碑文。葬于内蒙古赤峰市以西约60 公里的松山区大庙镇公主陵村,老哈河支流阴河(英金河)北岸,最初是公主府,公主去世后改府为园寝。现已遭到破坏。王府驻地:现赤峰市松山区王府乡,原建筑规模叫喀沁旗王府更加气派,后在建国后由于保护不力,致使大批文物丢失。建筑损毁。现今,惟有几座建筑屹立,成残垣断壁之状! 赤峰市在伪满期间,饱受日伪侵害,蒙古人屠杀驱逐殆尽。在赤峰市内,仅有十几家与博尔济吉特氏有亲缘关系的蒙古族家庭得以幸存。 博尔济吉特氏现大部分改姓鲍,仍在王府居住。
编辑本段珠胎毁月——和硕温恪公主
“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 以上这段话来自《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说起永泰公主,相信大多数朋友都不了解。她是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关于她的死因,历史上向来说法不一。有人说她是被祖母武则天杀死的,也有人根据墓志铭中“珠胎毁月”一句,断定她是因为难产而死。在这里,飘飘不打算就这个问题进行更多地说明,之所以将永泰公主墓志铭上的一段话记录在上,只是为了用这段话中蕴含的“难产、早逝”的含义引出几百年后,又一位与永泰公主有着相同命运的清朝公主——和硕温恪公主。 在整个清王朝三百年的历史中,一共记载了两位因难产而送掉性命的皇室女性,巧合的是,她们都跟康熙皇帝有着亲密的关系。一个是康熙的嫡妻孝诚仁皇后,另一个就是本文的女主角,康熙的女儿和硕温恪公主。 十三女(1687—1709):和硕公主。玄烨之十三女。其母为玄烨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贵妃,与二十二子允祥、十五女同母。康熙二十六年(1687) 十一月二十七日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20岁时受封为和硕温恪公主。是年嫁与博尔济吉持氏蒙古翁牛特部杜凌郡王仓津。仓津是蒙古翁牛持部札萨克多罗杜凌郡王毕里哀达赍次子,初名班第,赐名仓津。康熙三十二年(1693)袭封郡王。雍正五年(1727)以擅请准噶尔使入藏熬茶夺沦罪削职。康熙四十八年(1709)六月公主去世,时年23岁。 康熙三十八年闰七月,妃子章佳氏去世了。在她的身后,留下了三个年幼的儿女。他们是:怡亲王胤祥、和硕温恪公主、和硕敦恪公主。 说起章佳氏,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她就是后来因儿子怡亲王的贤能,而得到雍正追封的敬敏皇贵妃。 其实,在康熙年间,章佳氏的地位并不算突出,只是一名普通的妃子,死后也只被追为“敏妃”。但到了雍正年间,由于儿子选对了政治方向,并且在朝中大展才华,得到了新君的器重与信任。作为母亲的章佳氏也因此被追赠了皇贵妃的头衔,同时被赐予附庙的殊荣,成为了清朝第一位得以附庙的妃子。 应该说,敬敏皇贵妃是一个母以子贵、死后哀荣的典型。所不同的是,她“母以子贵”的对象不是皇帝丈夫,而在继立的新君。 在章佳氏去世时,温恪公主只有十三岁。这个年纪对于当时的女孩子,很难说是大是小。不过按照康熙朝公主们出嫁的年龄来看,十三岁应该算是不大的年纪吧。在这之后,康熙皇帝让德妃抚养胤祥,而温恪与敦恪公主也交给了其他的妃嫔抚养。 这种少年丧母特殊经历使温恪公主养成了稳重、谨慎的性格。在那段日子里,温恪公主一面处处谨慎的应对养母,一面尽心的照顾年幼的妹妹。从温恪公主与敦恪公主的寿命上看来(一个死时23岁,一个死时19岁),也许是继承了母亲的遗传,姐妹二人的身体都很孱弱。在风雨交加的皇宫中,她们就像是两株柔弱的嫩柳,对于命运是那样的力不从心,只能被动的随风摇摆。 好在,对于温恪公主这个失去了母亲的娇弱女儿,康熙皇帝还是心存怜爱的。这种怜爱一方面是对女儿,另一方面想必是来自对章佳氏的一份歉疚之心。 应该说,章佳氏是一个幸运的母亲,因为她生下的三个孩子全都长大成人了,所以没有像其他妃嫔那样尝受过失去子女的痛苦;但章佳氏却不是一个幸运的妻子,尽管为丈夫生下了三个子女,可她到死也没能得到一个名份上的认可。下面是《清史稿》中对于章佳氏的记载: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事圣祖为妃。康熙三十八年,薨。谥曰敏妃。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亲王允祥贤,追进封。妃又生女二,下嫁仓津、多尔济。 飘飘请大家注意“事圣祖为妃”及“谥曰敏妃”二句。这“事圣祖为妃”中的“妃”字其实很不好理解。在清朝皇宫中,“妃”是皇帝妻子的其中一个等级,地位次于皇后、皇贵妃和贵妃。但“事圣祖为妃”里的“妃”真是指的是这个“妃”吗?飘飘个人认为,此“妃”绝非彼“妃”,而是指的“庶妃”。那么何谓“庶妃”呢?庶妃其实就是从来没得到过任何封号的(哪怕是贵人),没有名分,未被正式认可的妃子。 我们都知道,如果是真正的“妃”,那么在其妃号之前,都有具体的称谓,比如说:德妃、荣妃、宜妃等等。而章佳氏却是在死后才被追封为“敏妃”。这个“敏妃”才是我们前面说到的真正的妃子。因为追封往往都是比从前高的名份,这也说明了,章佳氏在生前只不过是一名庶妃。康熙的后妃中,有庶妃称呼的还有:钮祜禄氏,张氏,王氏和刘氏。 从这件事上,我们不禁看出了一个小小的细节,那就是康熙对于章佳氏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我们先来看看章佳氏为康熙诞育皇子的日期吧:允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温恪公主生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敦恪公主生于康熙三十年正月。允祥与温恪公主的生日相差一年,而温恪公与敦恪公主的生日则相差了三年。 这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章佳氏在初进皇宫时受到了康熙的宠爱,以至于在一年之内连续生下一子一女。但是,她却没能一直将皇帝留在自己的身边。一开始,康熙还对这个楚楚可怜的小妃子充满怜惜,可时间久了,这种怜爱便无法在激起皇帝的兴趣。于是很快,个性温顺柔弱的章佳氏便慢慢在康熙的视线中淡化了,快到康熙还未来得及给她一个应有的名份。 在沉寂了两年后,康熙在无意间又想起了章佳氏——那个始终默默无闻的女人。于是,章佳氏又有了第三个孩子。这时的章佳氏多么希望再能生下一名皇子,她明白自己软弱的性格是不可能与其他妃子争宠的,因而只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这几个孩子的身上。康熙三十年正月初六,在皇宫为庆祝新年的一片张灯结彩中,章佳氏生下了敦恪公主。而这时已是儿女成群的康熙皇帝正在一心一意的与来自漠西苍狼一决高低,这个小小的女孩儿并没有能引起他更多关注。就这样,章佳氏最后一点希望破灭了,然而她就是她,性情决定了她永远不会主动地引起皇帝的注意。这算是清心寡欲吗?章佳氏不知道,她只知道,从此以后,她又被丈夫遗忘了,成了姹紫嫣红的皇宫中又一段平淡无奇的插曲。 当章佳氏最后一次进入康熙的视线时,是太监对他报告的章佳氏的死讯。这时,日理万机的康熙皇帝突然惊呆了,就在自己不经意的忽视之间,章佳氏便去了。八年,对于一个一心建功立业的君主来说是多么的短暂。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耗尽了所有的青春与心血的苦苦的期盼,却成为了一生、成为了永远…… 此时望着章佳氏留下的三个年幼的子女,康熙心中充满了愧疚。现在,他依然可以及其章佳氏的温驯与柔顺。还是那句话:人,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但是,对于一个妻妾成群的皇帝来说,这种留下遗憾的女人,章佳氏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接着,章佳氏被追封为“敏妃”。别怪康熙太吝啬,对于一个没有名份的庶妃来说,这已经是极大的恩典了。 章佳氏走了,但她还给康熙留下了三个孩子,面对这三个失去母亲的子女,康熙心中充满怜惜。当然不只是康熙,生前谦虚有礼,处处与人为善的敏妃在后宫中还是有着不错的人缘的。于是,其他的妃嫔,对温恪公主兄妹也都存着一份恻隐之心。不过这里面最为甚者,便是皇太后了。 尽管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但几十年来与康熙间的母子之情,早已使得皇太后将这些皇子公主们视若己出。眼看着没娘的小孙女,皇太后自然较别人有着另一份偏爱。加上温恪公主温柔懂事,祖孙二人的感情也就十分的亲密。 在皇太后身边,温恪公主又享受到了久违了的关爱。也正因为这种少有的,来自皇宫的人情味儿,使得失去母亲的温恪公主并没有变的孤僻敏感。相反的,她学会了感恩,而且更加的热爱生活。尽管在皇宫中她显得那么渺小,可她仍然努力生活,努力使生命充满绚丽的色彩。 就这样,温恪公主慢慢的长大了,也到了该婚配的年龄。在女儿婚嫁的问题上,康熙皇帝始终遵循着政治为先的原则。这并不会因为温恪公主幼年丧母的经历而有所改变。这一次,康熙为温恪公主选择的夫婿是翁牛特部杜凌郡王仓津。 翁牛特部是漠南蒙古的一个部落,在古北口外,至京师七百六十里,属于昭乌达盟。平时我们听到的关于这个部落的机会并不算多,它既不像科尔沁,是朝廷在蒙古的亲信;也不像喀尔喀,拥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更不像准噶尔,干脆以反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翁牛特一直是寂静的,直到今天,能够让我们想起它的,恐怕也只有这位温恪公主了。 了解蒙古情形的人都会发现,当时漠南蒙古六盟中(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昭乌达盟无疑是除哲里木盟以外与清政府关系最为亲近的盟派。这一点从下嫁公主的情况就可见一斑。昭乌达盟各部在清朝统治时期共迎娶了八位皇室公主,她们是:哈达公主、固伦敖汉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端献长公主、固伦荣宪公主、和硕温恪公主、和硕和婉公主、固伦寿安公主。 在温恪公主下嫁翁牛特部之前,昭乌达盟中的主要部落巴林、敖汉、扎鲁特都先后成为了皇家的姻亲,有的甚至已经娶来了两位公主。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康熙皇帝有意平衡昭乌达盟各部之间的关系,这才决定将温恪公主嫁到翁牛特。 关于这位八额附的名字,我们在这儿还要多说一句。清朝历史上一共有两位额附改过名字。一位就是本文中的仓津,另一位是和硕寿臧公主(道光第五女)的额附恩祟。恩崇初名思醇,他之所以改名是因为穆宗登基后,为避皇帝名讳而改为恩祟。那么仓津又为什么要改名呢? 飘飘认为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因为重名的原故。飘飘不太清楚“班第”在蒙语中的含义,不过相信一定是一个不错的名字,以至于蒙古贵族里很多人都以此为名。就拿额附们来说,在清朝一共有五个额附都叫班第:一个是敖汉公主的额附,一个是太宗十二女的额附,一个是固伦端敏长公主的额附,一个是固伦纯禧公主的额附,一个就是这位温恪公主的额附。在温恪公主指婚给仓津时,仍然还有两位名叫班第的额附在世。有鉴于此,康熙这才决定从新赐给他一个新的名字:仓津。 除此以外,飘飘认为其改名的另一个原因是康熙对这位未来女婿有着不错的印象。大家都知道,在封建王朝中,尤其是清朝,皇帝赐名对于臣子来说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它表现了皇帝给予的莫大的恩赐与荣宠。举个例子来说,在乾隆朝时期,乾隆皇帝就曾为重臣傅恒的第三子赐名“福康安”,就因为皇帝的这个赐名,福康安的两个哥哥的名字也都由原先的“傅”字头改为了“福”字头。因而其重要性就可见一斑。 正因为这样,皇帝其实也并不常常会有这样的举动,尤其是对一个已成年的臣子。所以若说重名,那早在纯禧公主下嫁的时候,就该为她的额附班第改名了,而之所以到了仓津才得到这样的待遇,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显示出了皇帝对他的喜爱与重视。当然,这其中既包括对仓津的,也包括对温恪公主的。 康熙四十三年,康熙皇帝为温恪公主与仓津指了婚。听到这个消息的温恪公主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般,有着说不出的各种滋味。一方面,出嫁离家总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情;而另一方面,对于即将到来的新的生活的向往,也使温恪公主的心中闪过一丝丝的喜悦。这些年,每当她在祖母身边时,都会听到了很多关于蒙古,关于草原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她的心中成为了一种美丽的憧憬,而如今,那片神奇的土地马上就要真实地呈现在她的面前,并即将成为她的第二个家。从此,温恪公主以往对于生活的幸福的憧憬有了沉实和确定的走向。 然而好事多磨,还沉浸在父亲北巡带来的翁牛特已修建好公主府,婚事也准备妥当的好消息中的温恪公主,却突然病了。这一病非同小可,它不令温恪公主的身体倍受摧残,也使得康熙不得不在无奈的情况下,无限期的推迟了这桩婚礼。 这一年的冬天似乎特别的寒冷,入冬后的几场大雪将整个北京城都覆盖成了银白色的世界,而此刻温恪公主的心情也一如这天气一般,寒冷而凄凉。在送走皇帝、太后和其他来探望的人之后,温恪公主独自躺在床上。屋里那么的安静,她甚至可以听到窗外下雪的声音,那声音直刺穿了她的心底。 太医说了,如果能熬过这个冬天,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就没有大碍了。可是,我能挺过这个冬天吗?会不会像着窗外的白雪一样,天一暖,就融化了呢?我的草原,我的未来,难道就要这样永远的埋葬在这片凄凉苍茫的白色之中了吗? 正在温恪公主胡思乱想的时候,门外悄悄走进一个人。那瘦瘦的身影,轻飘飘的脚步,温恪公主再熟悉不过了,是妹妹,她的亲妹妹!敦恪公主来到姐姐的床前,背在后面的双手仿佛藏着什么东西。与此同时,一阵清冽的芳香传到温恪公主的鼻中,这个季节怎么会有花香呢?莫不成,是梅花!敦恪公主笑嘻嘻的将藏在身后的一只带着残雪的梅花递到姐姐面前。看着这枝灿烂绽放的花朵,温恪公主笑了。原来春天已经来了,不过不再外面,而是在梅花的花心里。 当然,也可以在人的心里…… 就这样,温恪公主用她那份对生活强烈的爱支撑过了这个寒冷的冬天。到了康熙四十五年,温恪公主已然恢复如初了。看到女儿身体康复,康熙皇帝心中也十分开心,两年前的那桩婚事终于可以成行了。 康熙四十五年,温恪公主正式受封为和硕公主,并且下嫁仓津。临行前,温恪公主认真地向父亲、祖母和诸位母妃颗了一个头。她是真正受整个皇宫的抚育长大的,可从此,她就在也不属于皇宫了。未来会是怎样没人知道,但是她却始终充满了信心。鼓乐响起,温恪公主那朵风干了的梅花小心翼翼的揣进怀里,在送亲队伍的护送下启程了。 这一年的翁牛特草原到处充满了喜悦与歌声,草原的百姓用真诚的祝福迎来了翁牛特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大清公主。 婚后温恪公主的生活其乐融融。仓津虽然不是一个十分体贴的丈夫,但却也中规中举,而最重要的是,温恪公主那努力生活的热情支持着她始终保持着一份乐观平实的心态。 两年后,温恪公主怀孕了,这是她期盼已久的事情——成为一个母亲。小时候,她失去了母亲,但却得到了更多人的照料。现在,温恪公主多么希望将众人给予她的那些爱,以母亲的身份全部交给自己的孩子,让他(她)也同样能够体会到被爱的幸福。 孕后的温恪公主按惯例回到了京城,在这里,她可以受到最周到的照顾。怀孕与回家双重的喜悦使温恪公主忘记了妊娠带给她的巨大的身体上的不适。看着腹部一天天的隆起,温恪公主始终沉浸在将为人母的无限喜悦中。可另一方面,危险的阴影也正一步步地向她逼近。 温恪公主的身体自小就很孱弱,加上前两年的那场大病,使她的元气受到了巨大的损伤。对于这样的身体来说,怀孕生子本就是一件十分辛苦而危险的事情,而温恪公主怀的这一胎,却也十分与众不同。六七个月的时候,温恪公主的肚子就已经如待产孕妇一般,待到后来,就更加大得明显。温恪公主在佛祖面前求签的时候,占到了一支双星报喜的吉签,这就是上天给她的启示吗?温恪公主手中握着这之签,苍白的面孔上露出一丝甜甜的笑容:我的孩子,额娘等着你们! 康熙四十八年六月,康熙皇帝启程去承德秋猕了。温恪公主因有身孕在身,便留在了京城。此时,她的身体已经被身孕拖得十分虚弱了,她双脚无力,浑身酸软,只能每天躺在床上。太医霍桂芳等人专门在府内为公主生产进行护理。 这天夜里,在一阵剧烈的疼痛之后,温恪公主开始了艰难的生产过程。北京酷热的盛夏天气,温恪公主在产房内痛得浑身大汗。嬷嬷紧紧抱住了她的上身,并将一块手巾让她咬在嘴里。温恪公主一面随着稳婆的指示用力,一面用手死死的抓着身边的被褥。在几次痛昏过去之后,温恪公主已经奄奄一息。不过,她的头脑还是很清醒,她在心里轻轻的呼唤着:孩子,快出来吧,不要再难为额娘了! 随着一声婴儿清脆的啼哭声,温恪公主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女婴。可是痛苦远远没有结束,因为温恪公主怀的是双胞胎! 稳婆一边擦着头上的汗,一边焦急地对太医说:公主再这么下去可就危险了,一下子生两个,实在太难了,要是真的不行,干脆…… 太医点点头:还是想办法保住公主的性命要紧! 听了他们的话,温恪公主急得大声地喊着:不,保住我的孩子!我要我的孩子! 夜深了,已经到了亥时,筋疲力尽的温恪公主终于用尽最后的力气生下了第二个女孩儿。看着身边一对可爱的女儿,温恪公主无限安慰地笑了。这时的她只觉得很累,真得很累!只想闭上眼睛好好的睡上一觉,好好的睡上一觉。于是,在看了女儿们最后一眼之后,她睡着了,嘴角还挂着幸福的笑容。 只是这一睡,就是上千年,再也没有能在醒过来…… 此刻的康熙皇帝还在沉浸在因太子被废而带来的痛苦之中,来到这塞外水好之处,本想好好的修养一番,可是,北京却传来了皇五子胤祺和皇七子胤佑的奏折:八公主殁了。折子后面又写着一些劝慰康熙的话语,最后写道:“公主生的两个女儿都好。” 原本等着外孙出生的康熙皇帝等来的却是女儿的死讯!康熙愣了一会儿,提起笔回复儿子,让他们先不要告知宫中嫔妃,只先告诉太后吧。写完,康熙放下笔,木然呆坐,不再说话了。这时的他,再也没有悲伤的力气了。 温恪公主走了,带着她对生活全部的热爱。不过,她走时依然充满感恩,毕竟上天让她在世上留下了自己的血脉,那是她生命的延续,是她对生活所有热情与感悟的真实表达……
和硕温恪公主深受康熙宠爱!死后康熙亲自为其篆刻碑文。葬于内蒙古赤峰市以西约60 公里的松山区大庙镇公主陵村,老哈河支流阴河(英金河)北岸,最初是公主府,公主去世后改府为园寝。现已遭到破坏。王府驻地:现赤峰市松山区王府乡,原建筑规模叫喀沁旗王府更加气派,后在建国后由于保护不力,致使大批文物丢失。建筑损毁。现今,惟有几座建筑屹立,成残垣断壁之状!赤峰市在伪满期间,饱受日伪侵害,蒙古人屠杀驱逐殆尽。在赤峰市内,仅有十几家与博尔济吉特氏有亲缘关系的蒙古族家庭得以幸存。博尔济吉特氏现大部分改姓鲍,仍在王府居住。
咸丰皇帝死后多久被安葬的
咸丰帝
死于:咸丰十一年七月(1861年8月22日)
葬于: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二日(1865)
所以 是死后4年左右 被安葬.奕詝在位十一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31岁。上庙号文宗,谥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葬于清定陵。
楼上的错了
咸丰十年是1860年
1861年才是咸丰十一年
咸丰帝
死于:咸丰十一年七月(1861年8月22日)
葬于: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二日(1865)
所以 是死后4年左右 被安葬
==============
四年还算短的。。
还有历经三朝的。。。
咸丰的原配皇后 孝德显皇后 萨克达氏
萨克达氏死于道光年间 在同治年间才入葬 历经三朝。。。
清朝并不刻意追求地宫和棺椁的密封,也不注重尸体的防腐
但是皇帝皇后的外椁要漆饰49遍之多
是为了表示死者的尊贵
但却在密封和防御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会的啊,慈禧他们不是用一些咸鱼海鱼来遮盖气味的吗
当初回京的时候,慈禧等人怕事迹败露,除了采取些防腐措施外,还用了些味重的东西来掩盖,一路上就说皇上病重,抵京之后才宣布皇帝已驾崩
安葬关羽的现今位置
在当阳还要过去,顺着临沮河往上走,经过如今的远安县,直到回马,在此处被吕蒙所擒,孙权下令所杀
被分尸
不清楚
尸首在洛阳 尸身在当阳
湖北当阳关陵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冬,关羽大意失荆州,退守麦城,在当阳西北被吴兵伏获遇害。孙权担心刘备复仇,将关羽首级献给了远在洛阳的曹操。操识破其“嫁祸于人”之计,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厚葬羽首于洛阳城南;其正身,孙权以侯礼葬于当阳。这就是民间常说的关公“头定洛阳,身困当阳”。
关陵,坐落在当阳城西五里处。陵庙坐西朝东,面临沮水,与景山遥遥相望。宋代以前,关羽古墓只是一座林木掩隐的土丘,南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襄阳太守王铢对关羽墓培土加封,并“始建祭亭,环以垣墙,树以松柏”。元代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玉泉寺主持僧慧珍,派僧人到关羽墓地,修葺山门,看管陵墓。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当阳知县黄恕上书朝庭,请为关羽墓地建庙。得宪宗恩准,才大兴土木,形成庙院,建筑群体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目前占地达98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阳人发愿修复关陵,如今这片红墙黄瓦更加金碧辉煌。陵园山门仿古汉建筑,进山门,迎面为神道碑亭,亭内竖立一通清道光十年(公元1831年)大碑,正面镌刻二十四字: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墓道
过碑亭,沿中轴线排列着“汉室忠良”石牌坊、三园门、马殿、拜殿、大殿、寝殿、陵墓等。两侧尚有华表、钟楼、鼓楼、碑廊、斋堂、圣像亭、伯子祠、启圣宫、佛堂、春秋阁等建筑。由于历史的原因,玉泉山早期曾派僧人管理关陵,留下了佛教的诸多印记,也留下了今日关帝庙内的佛堂、斋堂等建筑。
中轴线尽头的关公古墓,高七米,周长六十八米,墓顶古木参天,绿阴蔽日。古墓原有通道可进入墓室,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幼年的我曾随父亲一起循墓道进入墓室,见墓顶如苍穹覆盖,顶端垂下两串铁链,悬吊着巨大的棺室。两边配有长明灯等祭器。墓室四周,有四个巨大的水缸,也许是当年用来盛灯油之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封堵了墓道,现在,人们只能在墓前凭吊进香。古墓前的祭亭亭柱之上,有一幅石刻楹联:
群山拥神宅,杯土涵太虚。
河南洛阳关林关帝像
全世界有如此众多的关帝庙,我认为首先要感谢一位历史老人——三国风云人物曹操。据《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五年春,(操)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当时曹操在洛阳,已有66岁,且正在大病之中,他接到孙权派人从当阳送来的关公首级,一下就看破了东吴“嫁祸于人”之计。重情爱才的曹操,也许感觉到了自己将不久于人世间,以王侯之礼,在洛阳城南厚葬了关羽。当年正月二十三日,曹操逝去。厚葬关羽,也许是曹操在世时做的最后一件大好事。试想,如果当年曹操不在洛阳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首级,恐怕孙权也许不会以王侯之礼在当阳安葬关羽身躯,甚至也许不会有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关帝庙殿了。
河南洛阳关林二殿 关氏唯一的守林人、关公后裔关俊玺女士 就在此工作
随着关羽被皇家屡屡敕封,洛阳关林也曾多次更名。汉时,这里称“关冢”,明代称“关王冢庙”,清顺治称“关帝陵庙”,康熙时称“关夫子冢庙”,至道光年间,“关林”一名问世后宣告尘埃落定。在中国封建社会,百姓之墓称坟,王侯之墓称冢,皇帝之墓称陵,圣人之墓才能称林。武圣关羽与文圣孔子齐名,安放关羽首级的地方,当然名正言顺地称为“关林”了。
汉时,关林只有一堆封土。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在关冢前立坊,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开始建庙。关林建筑风格与北京故宫相仿,沿中轴线排列着舞楼、山门、仪门、拜殿、文殿、武殿、春秋殿、石坊、碑亭、关羽古墓。
关林文殿又称大殿,高约二十米,殿顶琉璃覆盖,五脊飘逸。文殿内,关羽帝王像高达6米,关帝头戴十二冕旒帝王冠,身着锦绣龙袍,凤眼蚕眉,面贴赤金,端严正坐,两侧为关平、周仓、王甫、廖化等诸将,造像高大,栩栩如生。武殿又称二殿,殿中塑“关公怒视东吴戎装坐像”,关羽身着绿袍,外露铠甲,头戴纶巾,双眉紧蹙,怒视东南三国吴地,关帝两侧,关平捧印,周仓持刀,仪态逼真。
在当阳还要过去,顺着临沮河往上走,经过如今的远安县,直到回马,在此处被吕蒙所擒,孙权下令所杀.具体资料如下:千古一将——关羽关云长@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山西”。 这位故乡河东解州的千古名将,年轻时就急公好义,扶危济困,因杀死侮辱民女的县尹而亡命天涯。从此,“桃园三结义”——与刘备、张飞结义起事,“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降汉不降曹”——刘备谋诛曹操不成,兵败投奔袁绍,被曹操俘虏的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诛颜良,斩文丑”——为报曹操知遇之恩,助曹操解白马之围;“过五关斩六将”——得知刘备下落,不畏艰险前去寻找;“火烧赤壁”——关羽率一万水军在此战中立下重大功勋;“水淹七军”——关羽率军攻打樊城,活捉于禁,力斩庞德,“威震华夏”;“败走麦城”——一孙权派人抄关羽后路,关羽兵败麦城,壮别人世。
尸首在洛阳 尸身在当阳
湖北当阳关陵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冬,关羽大意失荆州,退守麦城,在当阳西北被吴兵伏获遇害。孙权担心刘备复仇,将关羽首级献给了远在洛阳的曹操。操识破其“嫁祸于人”之计,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厚葬羽首于洛阳城南;其正身,孙权以侯礼葬于当阳。这就是民间常说的关公“头定洛阳,身困当阳”。
关陵,坐落在当阳城西五里处。陵庙坐西朝东,面临沮水,与景山遥遥相望。宋代以前,关羽古墓只是一座林木掩隐的土丘,南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襄阳太守王铢对关羽墓培土加封,并“始建祭亭,环以垣墙,树以松柏”。元代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玉泉寺主持僧慧珍,派僧人到关羽墓地,修葺山门,看管陵墓。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当阳知县黄恕上书朝庭,请为关羽墓地建庙。得宪宗恩准,才大兴土木,形成庙院,建筑群体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目前占地达98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阳人发愿修复关陵,如今这片红墙黄瓦更加金碧辉煌。陵园山门仿古汉建筑,进山门,迎面为神道碑亭,亭内竖立一通清道光十年(公元1831年)大碑,正面镌刻二十四字: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墓道
过碑亭,沿中轴线排列着“汉室忠良”石牌坊、三园门、马殿、拜殿、大殿、寝殿、陵墓等。两侧尚有华表、钟楼、鼓楼、碑廊、斋堂、圣像亭、伯子祠、启圣宫、佛堂、春秋阁等建筑。由于历史的原因,玉泉山早期曾派僧人管理关陵,留下了佛教的诸多印记,也留下了今日关帝庙内的佛堂、斋堂等建筑。
中轴线尽头的关公古墓,高七米,周长六十八米,墓顶古木参天,绿阴蔽日。古墓原有通道可进入墓室,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幼年的我曾随父亲一起循墓道进入墓室,见墓顶如苍穹覆盖,顶端垂下两串铁链,悬吊着巨大的棺室。两边配有长明灯等祭器。墓室四周,有四个巨大的水缸,也许是当年用来盛灯油之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封堵了墓道,现在,人们只能在墓前凭吊进香。古墓前的祭亭亭柱之上,有一幅石刻楹联:
群山拥神宅,杯土涵太虚。
河南洛阳关林关帝像
全世界有如此众多的关帝庙,我认为首先要感谢一位历史老人——三国风云人物曹操。据《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五年春,(操)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当时曹操在洛阳,已有66岁,且正在大病之中,他接到孙权派人从当阳送来的关公首级,一下就看破了东吴“嫁祸于人”之计。重情爱才的曹操,也许感觉到了自己将不久于人世间,以王侯之礼,在洛阳城南厚葬了关羽。当年正月二十三日,曹操逝去。厚葬关羽,也许是曹操在世时做的最后一件大好事。试想,如果当年曹操不在洛阳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首级,恐怕孙权也许不会以王侯之礼在当阳安葬关羽身躯,甚至也许不会有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关帝庙殿了。
河南洛阳关林二殿 关氏唯一的守林人、关公后裔关俊玺女士 就在此工作
随着关羽被皇家屡屡敕封,洛阳关林也曾多次更名。汉时,这里称“关冢”,明代称“关王冢庙”,清顺治称“关帝陵庙”,康熙时称“关夫子冢庙”,至道光年间,“关林”一名问世后宣告尘埃落定。在中国封建社会,百姓之墓称坟,王侯之墓称冢,皇帝之墓称陵,圣人之墓才能称林。武圣关羽与文圣孔子齐名,安放关羽首级的地方,当然名正言顺地称为“关林”了。
汉时,关林只有一堆封土。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在关冢前立坊,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开始建庙。关林建筑风格与北京故宫相仿,沿中轴线排列着舞楼、山门、仪门、拜殿、文殿、武殿、春秋殿、石坊、碑亭、关羽古墓。
关林文殿又称大殿,高约二十米,殿顶琉璃覆盖,五脊飘逸。文殿内,关羽帝王像高达6米,关帝头戴十二冕旒帝王冠,身着锦绣龙袍,凤眼蚕眉,面贴赤金,端严正坐,两侧为关平、周仓、王甫、廖化等诸将,造像高大,栩栩如生。武殿又称二殿,殿中塑“关公怒视东吴戎装坐像”,关羽身着绿袍,外露铠甲,头戴纶巾,双眉紧蹙,怒视东南三国吴地,关帝两侧,关平捧印,周仓持刀,仪态逼真。
千古一将——关羽关云长@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山西”。 这位故乡河东解州的千古名将,年轻时就急公好义,扶危济困,因杀死侮辱民女的县尹而亡命天涯。从此,“桃园三结义”——与刘备、张飞结义起事,“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降汉不降曹”——刘备谋诛曹操不成,兵败投奔袁绍,被曹操俘虏的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诛颜良,斩文丑”——为报曹操知遇之恩,助曹操解白马之围;“过五关斩六将”——得知刘备下落,不畏艰险前去寻找;“火烧赤壁”——关羽率一万水军在此战中立下重大功勋;“水淹七军”——关羽率军攻打樊城,活捉于禁,力斩庞德,“威震华夏”;“败走麦城”——一孙权派人抄关羽后路,关羽兵败麦城,壮别人世。
康熙的陵墓安葬在哪里
康熙的陵墓位于清东陵。
清东陵在河北省尊化县的昌瑞山下,是清朝入关以后营建的最大的陵墓区。整个陵区划分为前圈和后龙两部分,前圈是陵园建筑区,后龙是衬托山陵建筑的北隅,范围很广。
东陵背依昌瑞山。历史记载,这块地方是由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清入关之后,有一次顺治皇帝狩猎,偶然来到昌瑞山下,停辔四顾,惊叹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说完就取出佩仍向远处,对侍臣说:"落处定为穴。"由此开辟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陵墓区。清东陵的陵园布局以孝陵为中心,东边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边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和咸丰皇帝的定陵。陵园里一共葬有一百五十多人,包括五个皇帝、十五个皇后,还有很多皇贵妃、贵人、常在、答应、格格、阿哥等。
1.康熙死后葬于清东陵。
2.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占地80平方公里。
3.清东陵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死后葬于清东陵,既今天的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内葬有顺治帝孝陵、孝庄的昭西陵、乾隆帝裕陵、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康 熙帝的陵墓为景陵。
一座陵墓,埋葬了一位皇帝,四位皇后,四十八位妃嫔和一位皇子,这样的埋葬规格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就是康熙皇帝的景陵。
从空中看,景陵整体上呈半圆形,地位高者列前居中,地位低者居后。景陵地宫内,除了葬康熙皇帝,还有孝成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和敬敏皇贵妃。景陵妃园寝内葬有四十八位妃嫔和康熙的皇十八子胤衸。四十八位妃嫔中,包括贵妃1人,即温僖贵妃;妃11人,即慧妃、惠妃、宜妃、荣妃、平妃、良妃、宣妃、成妃、顺懿密妃、纯裕勤妃、定妃;嫔8人,贵人10人,常在9人,答应9人。敬敏皇贵妃原本和妃嫔们葬在一起,后来移葬在景陵地宫内。景陵妃园寝正中是温僖贵妃,景陵双妃园寝葬抚育过乾隆的康熙妃嫔悫惠皇贵妃和惇怡皇贵妃。
景陵为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陵寝,位于唐山遵化马兰峪清东陵昌瑞山脚下,清孝陵东约一公里处。景陵背靠昌瑞山,南望象山,峰峙山川,山水交映,可谓是景物天成,“上吉佳壤”的风水宝地。自建成后就引起了盗墓贼的觊觎。1945年日本投降后,清东陵附近的一些土匪掀起了继孙殿英之后的第二次盗掘清东陵文物的狂潮。同年9月,当地一个姓张的人纠集约300余人对景陵展开了大规模的盗掘,将尘封了200余年的景陵地宫打开,并把随葬珍宝全部盗走,康熙皇帝及四后一妃的骸骨散落在地宫之中,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清东陵埋葬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孝庄文,慈安,慈禧等十五位皇后,香妃等一百三十六位妃嫔
河北省易县永宁山清西陵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还有皇后妃嫔,其中包括珍妃
清东陵中的景陵,位于唐山遵化马兰峪清东陵昌瑞山脚下,清孝陵东侧1公里处。该陵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十日动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
与康熙帝同葬景陵的有: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辅政大臣索尼孙女,废太子生母,康熙十三年因难产而死,年仅22岁)、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女,康熙十七年逝世)、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佟国维之女,康熙二十八年病逝,死前一天立为皇后)、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雍正帝生母,康熙时为德妃,后尊为皇太后,雍正元年逝世)、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皇十三子怡亲王胤祥生母,康熙时为敏妃,康熙三十八年去世,入葬景陵妃园寝,雍正元年追封为皇贵妃,迁葬景陵)。
康熙陵墓内为什么安葬了四十八个后妃
根据《皇朝文献通考》记载,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殡天,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奉安于景陵地宫。孝恭仁皇后、敬敏皇贵妃一同奉安。《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二》:景陵在昌瑞山,孝东陵之东。孝诚仁皇后合葬,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祔葬,敬敏皇贵妃从葬。
《皇朝文献通考》同时记载了康熙去世之时礼部的议报:礼部议:隆恩殿中一间寝室奉安圣祖仁皇帝神位居中,孝诚仁皇后神位居左、孝昭仁皇后神位居右、孝懿仁皇后神位居左次、孝恭仁皇后神位居右次,敬敏皇贵妃神位居右一间,均南向。每年清明、孟秋、望冬至岁暮,行大飨礼,恭请帝后神位南向,敬敏皇贵妃神位东向,祭献行礼均与孝陵礼同。
慈禧的定东陵和乾隆的裕陵 惠妃陵康熙的景陵 ,清东陵有多少皇室坟墓:共建有15座陵寝(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公主园寝1座),埋葬帝、后、妃及皇子、公主等共161人。 第一次被盗 乾隆裕陵和慈禧定东陵地宫. 第二次被盗 1945年8月份,其时日本人已投降,主角是土匪王绍义。他乘日军投降后时局不稳之便利,率领一伙人盗掘了清东陵内的四陵——咸丰皇帝的定陵、同治皇帝的惠陵、康熙的景陵、慈安太后陵。 整个清东陵14座陵寝,157人的墓几乎无一幸免。 还有清西陵的崇陵光绪的陵墓被盗
有句古语,8个字,大体意思是父亲的尸体还没安葬,兄弟就在灵堂上开始争财产了,请问是哪句
《史记·伯夷列传》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伯夷、叔齐劝周武王出兵。
停尸不顾,束甲相攻。典故来自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电视上,清朝康熙皇帝曾用这个典故来警告他那些夺嫡的儿子们。
尸骨未寒,情何以堪
或者是:尸骨未寒,兄弟反目
你好!
《史记·伯夷列传》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伯夷、叔齐劝周武王出兵。
打字不易,采纳哦!
今骨肉未寒,岂可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