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墓地推荐
北京墓地
 北京墓地 > 新闻频道 >

丧事过程,殡葬中关于丧事过程的解释

发布时间: 2021-08-20 08:40 阅读量:   文章来源:采编 作者:京诚墓地小编

丧事具体流程?

  1.家里客厅东西全部撤到别的房间,变成灵堂。
  2.烧香,点长明灯。三天不能灭,家人轮流守夜。
  3.家里来人吊唁,小一辈和父辈要跪着和客人一起磕三个头,客人还要在火盆里烧纸。
  4.花圈也送,看个人意愿。还有送帐子的。请人吹唢呐什么的。
  5.最后出门去殡仪馆时,要在家里撒硬币,路上在车里也要一直撒纸钱和硬币。
  6.火化完回家跨火盆,喝糖水,吃平安干。
  7.中午要宴请一起去殡仪馆的亲戚朋友。结束要送给他们每人一份寿碗。
  8.从老人家去世到火化入土整三天,然后全部结束,
  
  原发布者:wlg_007
  
  人有旦夕祸福  葬礼的流程(先准备一下吧)送终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  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这在当地是必行的礼节,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不然,人亡之后,突然去请他们督丧,他们是会借故刁难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请而不到,这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孝子长跪在门外,叩头回话,求得同情和谅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丧仪条件要尽量满足。因为,当地风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闹了别扭,丧事就无法顺利办理。穿衣  死者临
  
  移风易俗办丧事
  
  中国人向来重视生命,所以一般人都把死和生看得同样重要。
  
  旧时,有钱的丧家办丧事,为竭力表现“哀荣”,是十分讲究排场的。在一般人眼里,某家的丧事办得热闹不热闹,就是够不够哀荣的标准;出殡的行列越长,乐队越多,就越显得哀荣。于是,有些丧家雇了乐队、铜锣铙钹队,甚至雇人做“代孝子”,跟在花车或灵车后面..。其实,哀荣这句话是不通的,倒是“生荣死哀”的说法较切近人情。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旧俗已几乎绝迹。遗体的火化和捐赠给医院,已渐成风气,事实上,不论对生者或死者来说,火葬是最清洁、神圣、省事而又省钱的方式。
  
  将遗体捐赠给医学机构作解剖研究之用,是近几年观念上可喜的进步。有的死者甚至预留遗嘱或遗言,将眼角膜或肾脏捐给需要移植的病人。无论如何,生命是庄严神圣的,它的价值是无可代替的,临到最后一刻还能发挥它的效用,这才是真正的光荣!
  
  办丧事的经验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如果你的家人或亲友有不幸的消息传来时,最主要的是应力持镇静,因为人死不能复生,固然悲伤是情理中的事,但在悲伤之中,如能保持一分冷静,必定有助于即将进行的丧礼。
  
  试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就通常可能发生的事例而言,不外下列三种:
  
  一、意外事件突然发生:如心脏病突发,脑血管栓塞急救无效,遭遇车祸,飞机失事或自杀等。
  
  二、久病难治,医师束手无策,已嘱办理后事。
  
  三、原非重病,在医治过程中,由于疏忽或其他原因,导致严重并发症,急救无效。
  
  上述情况的第二种,因为大家心理上甚至于实质上已有准备,一旦不幸到来,就可按步就班办事,至于第一、三两种,因系突然发生,可能令人有措手不及之感,当时直系亲属固然是悲痛莫名,即一般亲友也众说纷纭,乱成一团,如果此时没有一个人冷静地出面来拿定主张,则日后的丧事可能办得毫无秩序,杂乱无章,贻人话柄。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一向认为办丧事是极严肃而重要的一件人生大事,办得妥妥贴贴将使死者“含笑于九泉之下”,办得不好则可能被人讥为“死不瞑目”,而“遗恨终身”。
  
  不幸既已发生,急也无用,倒是推出可靠、能干的人料理后事要紧,应邀主办丧事的人,非亲即友,首先得了解丧家的经济情况以及他们对丧事的意见。办丧事要记住一个重要原则:贵在严肃有序。
  
  一般来说,丧事可依以下顺序逐步进行:
  
  一、先将死者送往殡仪馆——一经医生鉴定并宣告死亡,无论在医院、家中或其他场所,应即以电话通知殡仪馆派专车将遗体运往冰库。遗体启程时,宜由亲友陪伴死者妻(夫)儿(女)一同前往,注意其家属中如有年迈或多病的,最好劝阻不必前往,以免悲恸过度,发生意外,到达殡仪馆后,照例登记,并即移入冰库。
  
  二、即时约人同办丧事——最好约几位稍有经验的亲友帮忙,分管总务、财务(收支款项)、布置、招待及其他杂务。
  
  三、与殡仪馆洽谈有关治丧事宜——通常殡仪馆的人员会问下列诸事:开吊时间、丧礼采取何种仪式(是否是宗教仪式)、家祭还是公祭等。
  
  四、灵堂的布置:灵堂布置以庄严肃穆为原则,正后方墙壁上扎“花牌”,有全花、半花两种,大致以深绿色为底,扎上黄色花朵图案。花牌的正前方置灵桌,灵桌后方正中央置四周扎有黄色鲜花的24 时遗像(用黑边镜框)一座,灵桌上通常置备鲜花(黄白菊花为主)、供果、供菜,中间放灵位,两
  旁置大香烛一对,另有香炉等,如有致送素花篮的可置放灵桌两旁,以八字形排开较宜。孝家挽联(死者之夫或妻及子女等挽联)挂在遗像两旁正后方的花牌上,其他各界人士致送的挽联挽幛则可分别挂在灵堂两旁墙壁上。花圈、花篮安放于入门两侧。灵堂内左右置长桌,放香烟茶水,并置座椅若干,均备吊唁者休息之用。灵堂门外小间左右或灵堂外两侧空地上置长桌,一边为收礼处,一边为签名处。关于灵桌上大蜡烛的颜色问题,一般均用纯白色,若丧家因死者高寿已逾七十或八十,而且子孙满堂,认为是福寿全归,希望点大红蜡烛的,当然,这种做法并无限制,不过灵堂内空气悲伤严肃,死者家属尚在痛哭流涕以表哀思,而点红烛,气氛上极不调和,丧事究非喜事,似以避免为宜。
  
  五、讣闻的刊发:为向亲友们报告死者逝世及吊丧时间地点,可口头通知,也可发小闻或登报纸讣闻。
  
  六、收礼处、签名处应注意事项:普通丧事各方送礼大致不外花圈、花篮、挽联、挽幛、奠仪(礼金)等五种,应置备礼簿及谢帖,一方面登记收礼项目及数量,一方面写谢帖交送礼者作为证明之用。礼簿记载得清楚,可作为将来回报的参考。在签名处这一边,通常是招呼来吊唁者签名,并随手送上一朵纸花供佩戴用。
  
  七、放骨灰用的盒子:骨灰盒有多种式样,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购。
  
  八、死者的化妆及穿衣等项:这些问题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会替你安排,倒不用费太大的心思,通常理发、修容、化妆都做得令人满意,至于穿衣,可根据丧家的要求办理。旧时,寿衣流行所谓“五领七腰”,五领是指穿五件衣服有五件领子,七腰是指穿各种裤子。这种习俗,现在城市是很少了。
  
  九、出殡的注意事项:参加“送殡”的人数要有约略的估计,不论亲友多少,要准备必要的车辆,以供送殡者乘坐。如果是中午时刻出殡,还需准备点心和饮料。
  
  报丧条
  
  报丧条,是人死的当天,通报死讯的纸条,也称报条,报丧条通常只通报家族、至亲及死者生前极为熟悉的好友,多用分送方式,但也有登报启事的。如今利用电话通知,非常方便。
  
  说明:长辈的丧事,用白色纸,幼辈的丧事,用古铜色纸,上角贴红签,书写亲友的姓名地址。
  
  嗯,基本上就一直守在灵棚就好了,需要你做什么会有人告知你

丧事的流程

  家人去世以后去找殡葬车我们这边打96144不知道你们那边什么电话,然后在人不行之前去买寿衣,殡葬的人来了以后会帮你的亲人穿衣服,在这之前你可以擦拭家人的遗体,穿好寿衣之后,将实体抬入纸棺中,送往殡仪馆寄存,在此说好火化日期,一般3天,按照时间来算午夜12点以前都算一天,之后算新的一天,安置好遗体以后,回家布置灵堂,一般殡葬的会告诉你准备的东西,2糕点3水果一般,长明灯,还有油灯,香,乌盆,金山银山,童男童女,男马女牛身上需要盖死者的衣服,纽扣领子算剪掉,丧乐盒,需要包灰,留着给死者当衣服兜里的,死者的被扔到雨搭上,枕头出殡那天找个老头烧掉,之后就等朋友亲属少来祭拜上香,家属需要还礼表示感谢,客人走了不能送,这是规矩都不会挑的,然后3天以后出殡尤长子或者长女在灵车前摔盆,车队有了以后,老头烧枕头用五谷给家里撒遍,火化告别以后,就是答谢亲友去吃饭,然后就是头七上旺,3七送花,5七送粮,七7送船,在之后就是百天周年了,请采纳手打。
  
  家人去世以后去找殡葬车我们这边打96144不知道你们那边什么电话,然后在人不行之前去买寿衣,殡葬的人来了以后会帮你的亲人穿衣服,在这之前你可以擦拭家人的遗体,穿好寿衣之后,将实体抬入纸棺中,送往殡仪馆寄存,在此说好火化日期,一般3天,按照时间来算午夜12点以前都算一天,之后算新的一天,安置好遗体以后,回家布置灵堂,一般殡葬的会告诉你准备的东西,2糕点3水果一般,长明灯,还有油灯,香,乌盆,金山银山,童男童女,男马女牛身上需要盖死者的衣服,纽扣领子算剪掉,丧乐盒,需要包灰,留着给死者当衣服兜里的,死者的被扔到雨搭上,枕头出殡那天找个老头烧掉,之后就等朋友亲属少来祭拜上香,家属需要还礼表示感谢,客人走了不能送,这是规矩都不会挑的,然后3天以后出殡尤长子或者长女在灵车前摔盆,车队有了以后,老头烧枕头用五谷给家里撒遍,火化告别以后,就是答谢亲友去吃饭,然后就是头七上旺,3七送花,5七送粮,七7送船,在之后就是百天周年了,请采纳手打。
  
  移风易俗办丧事
  
  中国人向来重视生命,所以一般人都把死和生看得同样重要。
  
  旧时,有钱的丧家办丧事,为竭力表现“哀荣”,是十分讲究排场的。在一般人眼里,某家的丧事办得热闹不热闹,就是够不够哀荣的标准;出殡的行列越长,乐队越多,就越显得哀荣。于是,有些丧家雇了乐队、铜锣铙钹队,甚至雇盘龙台公墓人做“代孝子”,跟在花车或灵车后面..。其实,哀荣这句话是不通的,倒是“生荣死哀”的说法较切近人情。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旧俗已几乎绝迹。遗体的火化和捐赠给医院,已渐成风气,事实上,不论对生者或死者来说,火葬是最清洁、神圣、省事而又省钱的方式。
  
  将遗体捐赠给医学机构作解剖研究之用,是近几年观念上可喜的进步。有的死者甚至预留遗嘱或遗言,将眼角膜或肾脏捐给需要移植的病人。无论如何,生命是庄严神圣的,它的价值是无可代替的,临到最后一刻还能发挥它的效用,这才是真正的光荣!
  
  办丧事的经验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如果你的家人或亲友有不幸的消息传来时,最主要的是应力持镇静,因为人死不能复生,固然悲伤是情理中的事,但在悲伤之中,如能保持一分冷静,必定有助于即将进行的丧礼。
  
  试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就通常可能发生的事例而言,不外下列三种:
  
  一、意外事件突然发生:如心脏病突发,脑血管栓塞急救无效,遭遇车祸,飞机失事或自杀等。
  
  二、久病难治,医师束手无策,已嘱办理后事。
  
  三、原非重病,在医治过程中,由于疏忽或其他原因,导致严重并发症,急救无效。
  
  上述情况的第二种,因为大家心理上甚至于实质上已有准备,一旦不幸到来,就可按步就班办事,至于第一、三两种,因系突然发生,可能令人有措手不及之感,当时直系亲属固然是悲痛莫名,即一般亲友也众说纷纭,乱成一团,如果此时没有一个人冷静地出面来拿定主张,则日后的丧事可能办得毫无秩序,杂乱无章,贻人话柄。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一向认为办丧事是极严肃而重要的一件人生大事,办得妥妥贴贴将使死者“含笑于九泉之下”,办得不好则可能被人讥为“死不瞑目”,而“遗恨终身”。
  
  不幸既已发生,急也无用,倒是推出可靠、能干的人料理后事要紧,应邀主办丧事的人,非亲即友,首先得了解丧家的经济情况以及他们对丧事的意见。办丧事要记住一个重要原则:贵在严肃有序。
  
  一般来说,丧事可依以下顺序逐步进行:
  
  一、先将死者送往殡仪馆——一经医生鉴定并宣告死亡,无论在医院、家中或其他场所,应即以电话通知殡仪馆派专车将遗体运往冰库。遗体启程时,宜由亲友陪伴死者妻(夫)儿(女)一同前往,注意其家属中如有年迈或多病的,最好劝阻不必前往,以免悲恸过度,发生意外,到达殡仪馆后,照例登记,并即移入冰库。
  
  二、即时约人同办丧事——最好约几位稍有经验的亲友帮忙,分管总务、财务(收支款项)、布置、招待及其他杂务。
  
  三、与殡仪馆洽谈有关治丧事宜——通常殡仪馆的人员会问下列诸事:开吊时间、丧礼采取何种仪式(是否是宗教仪式)、家祭还是公祭等。
  
  四、灵堂的布置:灵堂布置以庄严肃穆为原则,正后方墙壁上扎“花牌”,有全花、半花两种,大致以深绿色为底,扎上黄色花朵图案。花牌的正前方置灵桌,灵桌后方正中央置四周扎有黄色鲜花的24 时遗像(用黑边镜框)一座,灵桌上通常置备鲜花(黄白菊花为主)、供果、供菜,中间放灵位,两
  旁置大香烛一对,另有香炉等,如有致送素花篮的可置放灵桌两旁,以八字形排开较宜。孝家挽联(死者之夫或妻及子女等挽联)挂在遗像两旁正后方的花牌上,其他各界人士致送的挽联挽幛则可分别挂在灵堂两旁墙壁上。花圈、花篮安放于入门两侧。灵堂内左右置长桌,放香烟茶水,并置座椅若干,均备吊唁者休息之用。灵堂门外小间左右或灵堂外两侧空地上置长桌,一边为收礼处,一边为签名处。关于灵桌上大蜡烛的颜色问题,一般均用纯白色,若丧家因死者高寿已逾七十或八十,而且子孙满堂,认为是福寿全归,希望点大红蜡烛的,当然,这种做法并无限制,不过灵堂内空气悲伤严肃,死者家属尚在痛哭流涕以表哀思,而点红烛,气氛上极不调和,丧事究非喜事,似以避免为宜。
  
  五、讣闻的刊发:为向亲友们报告死者逝世及吊丧时间地点,可口头通知,也可发小闻或登报纸讣闻。
  
  六、收礼处、签名处应注意事项:普通丧事各方送礼大致不外花圈、花篮、挽联、挽幛、奠仪(礼金)等五种,应置备礼簿及谢帖,一方面登记收礼项目及数量,一方面写谢帖交送礼者作为证明之用。礼簿记载得清楚,可作为将来回报的参考。在签名处这一边,通常是招呼来吊唁者签名,并随手送上一朵纸花供佩戴用。
  
  七、放骨灰用的盒子:骨灰盒有多种式样,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购。
  
  八、死者的化妆及穿衣等项:这些问题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会替你安排,倒不用费太大的心思,通常理发、修容、化妆都做得令人满意,至于穿衣,可根据丧家的要求办理。旧时,寿衣流行所谓“五领七腰”,五领是指穿五件衣服有五件领子,七腰是指穿各种裤子。这种习俗,现在城市是很少了。
  
  九、出殡的注意事项:参加“送殡”的人数要有约略的估计,不论亲友多少,要准备必要的车辆,以供送殡者乘坐。如果是中午时刻出殡,还需准备点心和饮料。
  
  报丧条
  
  报丧条,是人死的当天,通报死讯的纸条,也称报条,报丧条通常只通报家族、至亲及死者生前极为熟悉的好友,多用分送方式,但也有登报启事的。如今利用电话通知,非常方便。
  
  说明:长辈的丧事,用白色纸,幼辈的丧事,用古铜色纸,上角贴红签,书写亲友的姓名地址。

丧礼的过程有哪些

  倒 头
  "倒头",即当病人尚未咽气之前,就从原来住的炕上换到另外准备床板(叫太平床或吉祥床)上,说是不能叫死人背着炕走,否则不吉利。趁病人还没咽气,首先将寿衣给他穿好,咽气后,如果死者上边没有长辈就将尸体停放在堂屋正中,否则只能停放在偏房,叫"小殓"。然后就是报丧,丧家给至亲好友送信,请来"探丧",瞻谒遗容。接下来就是请"阴阳先生"来验视死者,开具"殃榜",说明择何是入殓等,亲属人等穿孝、戴孝,置办棺材,搭丧棚、设灵堂、停灵等。
  接 三
  "接三",即旧时死了人,三天之夕必须"接三",也叫"迎三","送三",说人死三天其亡灵就要到地府阴曹去了,或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金童玉女迎接去了。接三前要到冥衣铺按一定尺码、款式、质量糊一份车马、箱子;接三之日,要举行奏吹鼓乐,迎亲朋吊唁,焚化纸糊车马等活动。
  送 库
  "送库",是指给亡人祈建的道场圆满时,由丧属捧着给佛的黄表(荐亡文书)到指定的广场去焚化事先彩纸糊的楼库及其他纸活冥器。这时请和尚诵经--"禅经诵库",是必不可少的。成 主
  "成主",也叫点主、题主,是封建家族族谱后续仪程。此举多为仕宦之家所为。仕宦之家死了长辈,为了续上族谱,确立死者在宗庙的地位,在"发引"之前,择吉为死者在宗庙立个木头做的牌位(也叫"神主"、"木主")。牌位上书:"显考某公讳某某府君之位","位"字上边的一点须用朱笔点上一红点,叫做成主,也叫点主。  点主一般由死者生前友好来做,一般人家是请和尚点主,仕宦之家或富豪则请社会各流点主,前清遗老常给人家点主,如清末科状元刘春霖就曾给吴佩孚和上海大资本家、犹太人哈同点过主,徐世昌给袁世凯点过主。但不能请法官点主,因为他常用笔勾决犯人。点主时要举行仪程繁琐的点主仪式。
  发 引
  "发引",俗称出殡,即将灵棺从家里或庙堂抬到坟地去埋葬。经过辞灵、出堂起杠摔盆、扬纸钞、排出殡行列、下殡、葬后收尾等一整套仪程琐礼,方"入土为安"。
  烧 伞
  "烧伞"。迷信传说,亡人到"五七"(三十五天)时,在阴曹地府要过五殿阎君一关。五殿阎君是包公(包文正)转来的,他一生无女,很喜爱女儿和花朵,因此,如果亡人能用插上花朵的伞盖遮住身子,让包公误以为是少女,不加盘查,就可以顺利过关。所以,丧家照例由姑奶奶(已出门子的女儿)出钱给糊一把伞,并插上五朵石榴花,送到坟地焚化,叫"烧伞"。
  烧船桥
  "烧船桥"。人死六十天,叫"旮(音灰)河"之期,迷信传说亡人这天要在阴间过河,所以家属要糊船一只,金桥、银桥各一座,通过僧、道诵经"加持"后,予以焚化,亡人就可以乘法船,过金桥、银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彼岸了。人们把这一举动叫"烧船桥"。  旧历六月初六本不为节,因时值盛暑物医霉烂损坏,因此,老北京上至皇室,下至黎民都有晾晒、洗浴活动的习惯。
  一百天
  "一百天"。旧时,死人一百天是个大祭,完成百天大祭仪式以后,孝属们就可以脱去重孝(白孝袍)换成灰色的衣服,也可以剃头了。  富户办一百天也像"送库"那样,门前置大鼓锣架,设乐、挂白、兰两色彩子,或搭素花牌楼。院内搭大棚,设祭堂,悬影,摆供,请僧、道诵经办道场;糊楼库、墩箱、金山、银山,绸缎尺头等纸活等。有请亲友的,也有只念经送库,不请亲友的。请亲友,席面一般也是从简。一般户办百天,只是在家设奠,近亲来祭,也只是烧几个装有冥银的"包裹"了事。
  办周年
  "办周年"。旧时北京人给死人办周年办"单",不办"双"。父、母死后一年叫"小祥",可办一周年,也叫追祭。父、母死后二年叫"大祥",没有办二周年的。少数有办三周年的,以后则不再办,极个别的富户有办十周年的。 办周年也是旧时对亡人的一种凭吊形式。周年之日,门外置大鼓锣,设乐。院内搭席棚,设酒席招待来祭亲友。正厅设祭堂,堂上悬影设位。富户多用番、道、禅三台经,做永日功德。并备冥楼一座库两座,杠箱四只,其它纸活冥器不限。当天到晚间六时左右送库结束。

乡下发丧的大体过程及具体细节

  一个人(一般是最亲的,死者的儿子或兄弟)在前面举“孝旗”(书面语言这么说,就是那个白布拉子挺碎一块一块的),后面是由亲到疏一群人,必须哭,哭不出来就装,而且得很响。所有请的人需系白绸,游行完后到死者入棺处(就是棺材暂时搁放的地方)跟死者“说说话”,关系亲的必须“陪灵”(一般也就是儿子,兄弟)最后丧事发起者需置办一顿颇为丰盛的午饭,作“去丧气”,(这也许就是咱中国人的习惯,请客吃饭,丧事喜办吧~~~哈哈)
  
  中间还有一个环节,就是“摔盆子”,忘了在哪了,就是必须自己的儿子给自己摔,如果没有儿子就让侄子,反正不能让女儿摔,重男轻女吧~~~~
  
  曾经见过一个发丧的,儿子在前边喊:“孝子***谢kei(客)”后面人长长的哭。。回去我老喜了一阵子,学了这句话,用来骂俺班的某些同学····
  

你知道葬礼都有那些具体过程吗?

  中國傳統葬禮
  
  中國傳統葬禮的主色調為白色,故亦有白事之稱,與紅事(喜事)相對。隨死者的信仰和經濟情況,整個過程中經常混雜有關的佛教、道教或風水儀式。隨著現代化帶來的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世界文化的交融,現在的華人葬禮更是參雜了各宗教(佛教、道家)、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如日本)等,傳統治喪儀制,如喪儀、喪服制、孝服制等傳統已被『簡化』,依儒家制者已鮮有見聞。
  
  
  
  其主要過程有:
  
  
  
  小殮:為屍體淨身整容,穿上壽衣。這個步驟要儘早,甚至有時在斷氣之前就進行。因為過幾個小時,由於肌肉細胞死亡,會出現稱為屍僵的四肢僵硬現象,影響穿壽衣。壽衣不能用皮質,因傳統認為這樣死者會轉世成動物。
  
  報喪:正式通知遠近各處的親友死亡時間、情況和葬禮安排。經常有嚴格的形勢和順序規定。
  
  奔喪:親友攜帶禮品、禮金、輓聯、花圈等從外地來參加葬禮。
  
  停靈:又稱暫厝,將屍體在靈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來奔喪的親友;同時有助於確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靈堂可為家中房間、臨時搭制的靈棚、或殯儀館的專用房間。靈堂內設悼念條幅、死者遺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蠟燭、紙錢等。另外,在暫時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況下,將棺材寄放在寺廟等地,等待未來下葬,也可稱作停靈。
  
  守靈:停靈期間,已在場的親友,特別是死者的晚輩在靈堂輪流守護死者,接受奔喪者的弔唁。在整個葬禮期間,死者親近的晚輩(稱為孝子/孝女)穿不縫邊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繩或麻繩,腳穿草鞋,稱為孝服。
  
  大殮:當著家屬的面,將死者移入鋪有褥子的棺材,蓋上被子,釘上釘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內棺和放置隨葬品的外棺兩層。
  
  出殯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殯開始的標誌是孝子將一個瓦盆摔碎,稱為「摔盆兒」。由孝子執「引魂幡」帶隊,有樂隊吹打,沿途散發紙錢到墓地。下葬儀式有道士、風水師協助。
  
  燒七:下葬後,親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並燒紙錢,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還有類似的叫魂、燒紙錢等活動,稱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儀式稱為「斷七」,為正式葬禮部分的結束。
  
  守孝:按儒教的傳統[1],孝子應該守護在父母墓的周圍三年,期間避免娛樂、飲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燭祭品供奉寫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掃墓:親友于清明節、抑或重陽節期間修理、打掃墓地。
  
  喪服:清朝時,中國人(特指漢人)因為穿自己的民族服裝「漢服」,而被大批殺戮,可參照「剃髮易服」條目。經過百年抗爭,最終:活人不許穿,死人可以穿。於是在大約三百六十年前,漢族人死去之後,才可以脫下別族的長袍馬褂,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並在臉上蒙一塊白布,表示無顏見地下的列祖列宗。現在的喪服既是中國傳統服裝之一。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和讲究,如果完全按部就搬基本都会很累,相信死者在天有灵也不愿看到自己的亲人如此受累,还是从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