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墓地推荐
北京墓地
 北京墓地 > 殡葬改革 >

晚上办丧事,关于晚上办丧事有什么说法

发布时间: 2021-10-27 03:15 阅读量:   文章来源:采编 作者:京诚小编

一天中早晨办喜事,晚上办丧事有问题吗?

  没有什么问题,
  只是真的很不幸。
  希望家人节哀
  
  当然是白喜事好了!见过死去的人会身体健康的!

办丧事得讲究

  新中国成立前,丧事烦琐,讲究封建礼仪,主要过程为:送终 长辈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更衣 死者在弥留之际,脱下旧衣,更换寿衣,用白线扎腿,根数与卒年龄相等。
  中文名
  丧事
  拼 音
  sāng shì
  基本解释
  指人死后殓葬、哀悼等事情
  对应词
  喜事
  相关礼仪
  报丧,入殓等
  地 位
  中国传统习俗
  目录
  1释义
  2概述
  3布依族丧事
  4汉族丧事
  
  1释义编辑
  词目: 丧事
  拼音: sāng shì
  基本解释
  [funeral affairs;funeral arrangements] 指人死后殓葬、哀悼等事情
  对应词 喜事
  详细解释
  1. 泛指人死后殓奠殡葬等事宜。
  《周礼·地官·牛人》:“丧事共其奠牛。”《南史·宋纪上·武帝》:“己卯,禁丧事用铜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陆珪》:“ 陆 固好动,既恶小舲狭隘,又不耐丧事之扰,竟舍舟从陆。” 朱自清 《背影》:“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2. 特指灵柩。
  《后汉书·伏湛传》:“诏 隆 中弟 咸 收 隆 丧,赐给棺敛,太中大夫护送丧事,诏告 琅邪 作冢。”《南史·宋纪上·武帝》:“使兼太尉持节护丧事,葬以 晋 礼。”
  
  2概述编辑
  报丧 人死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
  
  接帐(关中地区外戚要送帐,以表哀悼)
  烧倒头车 人死后,全家痛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香案,摆供品,孝女烧纸七刀半(1刀纸100张),在门外烧纸车、纸马,谓之“烧倒头车”。
  送纸 孝子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至五道庙祭祀神鬼,其他亲人随孝子后面痛哭,谓之“送纸”,亦称“报庙”。
  吊纸(即吊唁)人死后,乡亲邻里人买些“烧纸”前去吊唁,并宽慰家属,吊纸者多为女性。由死者儿媳行礼、陪祭。
  磕孝头 亲友灵前吊丧,孝子磕孝头。意为老人死亡,晚辈有罪,以磕头来向亲友谢罪。
  批榜 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男左女右。父亡,殃榜上书“故先考享年月日,寿终正寝”;母亡殃榜上书“故先妣,享年月日,寿终正寝”。
  入敛 人死后第二天中午或晚上进行大敛入棺,谓之入敛,又叫成敛。成敛前铺棺,然后,死者由孝子包头,仰面朝天,放入棺材,周围塞棉花、草纸、死者衣袖放入2个面饼、1支九连环,谓之“打狗棒”。盖棺前,死者家属用棉球蘸香油,擦死者口、鼻、耳、眼,然后,由继承人“下扎”将棺盖钉死。全家痛哭,邻里、亲友持纸帛、果品前往吊唁。
  送行 入敛后,孝子拉着扫帚,拿托命纸及死者先前旧衣,端着灵牌,前往五道庙迎接亡魂。吹鼓手奏哀乐,所有吊丧者均绕庙3周,呼死者上车,后将命纸、旧衣放入纸车中焚烧,孝子大哭,亲友北面行礼,孝子答礼,谓之“送行”,俗称“接丧”。
  
  出殡
  出殡 又曰发送,指埋葬死者的礼仪。出殡前,亲友在灵前行礼祭奠,棺木抬出堂院,停放门口外。吹鼓手奏着哀乐,长子或其他继承人在棺前摔碎孝盆,扛起幡杆,长媳抱罐,其它子女及亲友紧随其后,走向墓地。灵柩有8人抬、16人抬、32人抬、64人抬。男人走到前面,妇女坐车在后,死者女婿沿路撒纸钱。有身孕的妇女不能到墓地。用彩纸糊成的飞禽、走兽、摇钱树、阴阳宅、童男、童女等须成双成对,由男孩送到墓地,用以陪葬。送葬路上,抬棺者放棺休息时,儿子跪在灵前,哭声不断,直到重新抬起为止。到墓地后,先焚烧随葬品,后落棺入穴,长子埋第一铣土,其它人则埋土成坟,招魂幡插上坟头,入土为安。下葬时,儿媳们均抢墓前一把土,俗称“抢财土”,相传谁先到家谁先发财。
  复山 出殡后第三天,要到坟上祭扫。届时用小猪、鸡、豆腐等供奉,烧化香亭、纸马,谓之“复山”。丧事到此便告结束。以后每年清明全家备祭口到墓前祭扫。
  祭日 死人埋葬第3天,亲人到坟前祭祀,用秫秸7根,横三竖四插在坟上,明曰“为死者插房子”。坟头重新填土,谓之“圆坟”。每7天一祭,直到“七七”。“五.七”时祭奠规模较大,家中儿女均到,坟前烧纸祭奠。死者死去100天,谓之“百日”,儿女均到。死后一、二、三周年,均举行仪式,儿女亲友持纸帛、供品到坟前祭奠;设酒席款待亲友,谓之“做周年”。
  
  孝服
  孝服 死者的嫡系子孙,批麻戴孝(县内满族,不批麻戴孝);旁系子孙,戴孝不批麻。死者有曾孙时,谓之“白喜”。曾孙戴孝,鞋帽上有红布条。持供品吊唁,近亲给孝袍、孝帽各1件;远亲给孝带1条,男人系在腰间,女人系在头上。死者儿女穿孝3年,父母双亡,其鞋为全白;只亡1人,其鞋面大部分蒙白布。守孝期间,儿女不给长辈拜年,不办喜事。
  棺木 棺木的大小、厚薄不等。富户所有棺木多以松、柏木为料,穷户所有棺木多以柳、杨、杂木为料,棺木前刻有“寿”字。贫苦人家也有苇席埋葬者。富户人家年过六七十岁就准备棺木,穷人家或暴病而死的,在人死后才开始做棺木,叫“赶热活”。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提出移风易俗,丧事简办。1960年,全县各公社建公墓,迁旧坟于公墓,薄棺埋葬。1969年1月开始火化,1975年全县基本实现火葬化。土葬和丧事大办之风又有抬头。
  
  3布依族丧事编辑
  马关县布依族丧事习俗较繁琐,履行若干仪式:
  给死者安慰喊话。刚断气时,给亡人喊话,即“你顶不起天应丢心了,你去要走黄泉大路,不要走毛草棵,你去要喝清凉水,不要喝迷昏汤”等语言。给亡人洗澡、理发、换新衣服,放含口银(用一小点碎银放在死者的舌头下面),意为死者有穿有吃、富裕。拴寿发带,用白棉线拴在死者的腰上,死者几岁拴几根,另添爹一根,娘一根,天一根,地一根。选“吉时”将死者装入棺内,垫、盖完毕后用金竹枝、桃树枝拍扫棺木,边拍边喊:“生魂出、死魂入棺木”灵柩停在堂屋中央,点长明灯在棺材底下。亲戚来吊丧时,孝子执孝棍叩头,吊丧者烧化钱纸敬亡人。孝子披麻戴孝,吃素饭、忌五荤,碗筷要用灰水洗擦干净。不坐高凳子,不上楼,不睡高床,铺地铺在堂屋棺材左右两侧守教;待安葬后,喝了芫麻汤表示开荤,才能喝酒、吃油、吃肉。做早起晚散:对寿高的死者要办斋事,富者请道师来为死者办一、三、五、七天的斋。
  死者停柩于堂屋时,由道师带着死者的后辈唱“朝安”,“祖世苦情”孝歌,内容为:一讲死者生前凄苦,二诉说后代人对死者的悲伤。
  打望山钱,死者有几岁打几张,再加天一张、地一张、爹一张、娘一张。请道师先生寻龙脉坟地,算出殡送葬之“吉日”。送葬时,敲锣打鼓,放鞭炮。男女孝子绕棺悼念,卧于路上搭三步桥,一、二步向前方,第三步转回头,身孝垫给亡人渡过。殡送至墓地,孝子先开挖。挖好后,用朱砂、雄黄、大米在井正中画八卦,而后放一只雄鸡进井去称,“跳井”。棺井冥钱“暖井”,随及移动棺柩入于井中,拨准方向,先由孝子先捧三把土盖棺,帮忙者才掏土盖棺,垒砌面坟墓。埋葬结束后,当天晚上,请道师全家人“叫魂”。
  孝子守孝三年,在婚丧喜事中不坐首席,坐于侧席:孝联不贴红联,贴黄、绿联、贴满三年后,才贴红联。
  自亡人亡日起,每隔七日烧一次钱纸,要烧到五七为止,子才换衣服,洗孝带,孝帕要包至一百天,满了一百天焚化百日冥财万贯,才洗孝帕,满一周年,还要烧一次周年冥财万贯包。
  做斋事,多为过去有钱人家办理的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了破除迷信的教育,丧葬习俗也逐步简化了。
  
  4汉族丧事编辑
  新中国成立前,汉族的丧事比较繁琐(天津为例),讲究封建礼仪,主要过程为:
  送终 长辈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
  更衣 死者在弥留之际,脱下旧衣,更换寿衣,用白线扎腿,根数与卒年龄相等。
  报丧 人死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
  烧倒头车 人死后,全家痛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香案,摆供品,孝女烧纸七刀半(1刀纸100张),在门外烧纸车、纸马,谓之“烧倒头车”。
  送纸 孝子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至五道庙祭祀神鬼,其他亲人随孝子后面痛哭,谓之“送纸”,亦称“报庙”。
  吊纸(即吊唁) 人死后,乡亲邻里人买些“烧纸”前去吊唁,并宽慰家属,吊纸者多为女性。由死者儿媳行礼、陪祭。
  磕孝头 亲友灵前吊丧,孝子磕孝头。意为老人死亡,晚辈有罪,以磕头来向亲友谢罪。
  批榜 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男左女右。父亡,殃榜上书“故先考享年月日,寿终正寝”;母亡殃榜上书“故先妣,享年月日,寿终正寝”。
  
  你好。这事全国各地风俗可能不一样,在北方(北京)丧事出份子是直接给现金,各区县贫富状况不同,所出份子也不同。这其中还要看吊唁者与丧家平日的关系,亲戚朋友份子钱出的多,一般是500元,亲戚当中走的近的,平日特别好的朋友份子钱要超过500元。一般同事关系、邻居出份子200~300元。丧家办丧事的头天、第二天会设置账桌,请人帮忙记账,账簿多是白本黑字。丧事出份子不能落后,北京城近郊区办丧事一般是三天,如三天内不知情,没有到场,这个份子就不要出了。民间讲究,这种事是没有后补的。

办丧事有晚上摆酒席的吗

  我们这里有,夜座,前一天晚上就可以知道第二天来多少人,以此来计划第二天摆多少酒席
  
  没有,办丧事晚上不摆酒席,对亡者不敬,同时,夜晚也是亡灵回家的时候,所以,夜晚不摆酒。
  
  死人酒和结婚酒可以办.其它酒政府才不等

办丧事要多长时间?

  在中国境内,一般丧事办理时间跨度为三天,从死亡日期算起。其次根据各自家里实际情况也可以用五天、七天来办理,一般天数是单数。(因为有很多家庭的子女亲人有可能在外地,甚至是国外,所以用时可能就会长点。)
  
  传统办丧事
  黄羊川人的祖先都是原来本地人和陕西,山西一带的难民们的后代。各自丧事相接合后慢慢发展为现在黄羊人民办丧事的种种仪式。大汉民族是从西北方迁徙中原南方等地区,逐渐繁荣扩张。这也是较具代表性的地区风俗。
  
  道士俗称“道爷”是黄羊川流传的民间道教派,谁家死了人,都拜请道士发丧。道爷发丧难免诵经,吹唢呐,打鼓敲锣。不同的道士穿着不同的道袍也不同。道爷是属于封建迷信的信徒,但是在群众中封建成份很多,又作为一种民俗。办丧事讲究很多,是讲究绘画,纸货,绘画棺才等。还有各种仪式,比如有:招灵,跑桥,忏灵,献饭报恩,升桥沐浴,迎武谒庙,升杆发文,打散等。现在反对迷信,但还是举行一些仪式,升桥沐浴,迎武谒庙,升杆发文等都取消不再举行。
  招亡
  在跑桥的前一段时间就是招亡,招亡还有一段小小的来历:按道教的说法,人去逝后,三魂七魄叫城隍爷够去了,儿女为了纪念仙祖,请来高僧高道,设立法坛,诵经超度亡灵,写上文书,朝城隍方向念诵经文,这里面得意思是让城隍爷大发慈悲,放开这位死去亡故的灵魂,超度灵魂,以免去亡故在阳世所犯的罪过,消去罪孽和消去惩罚,洗去身上的杀气,希望亡故能够早日升上天堂,去过自在的生活,远离地狱之门不受折磨的痛苦。
  招亡的经过也很精彩:招亡事先要有一些准备,首先就是让我们这些少年用绿纸搓成“绳子”,用小棒把“绳子”挑起来,沾一点儿煤油,这就叫绿灯,然后要准备好一根粗绳,一些祭奠品如:汤、饭、菜之类。剩下的就是高道的事了。就这样招亡开始了,场内摆了桌子,桌子上放上准备好的祭奠品,高道在桌前诵经 ,诵经过后,人们便把场内中的一堆草点燃。孩子们提着绿灯在点燃它,高道在前面走,孩子们提着灯一路插一路跑,意思是让亡故在黄泉路上走好。快到家门口时,孝子们便捏住事先准备好的绳子大声 哭泣,意即难舍亡灵,不让走,孩子们也在最后拉,直到屋内人把他们拉进去,之后他们便在灵堂前哭了起来,这便是招亡的过程。
  现在,农村还保留这种风俗习惯
  跑桥
  在死者入葬的前一天晚上,后人便请来道士进行跑桥。人们就忙着把长凳串联成两排,在凳子的中间穿上白布。然后在中间用桌子码起来。在最高处放上一斗粮食,又献上祭品,点上一根根蜡烛。把它们分别放在长凳的腿上和桌子的各个角上。一切准备妥当,“招王”也就开始了。
  听我的爷爷说:“用长凳串成串是表示让逝者平安地跨过阴间最难过的来年感座桥——金桥和银桥”。在这两座桥上守着很多鬼。饿死鬼、屈死鬼、流浪鬼等。逝者过桥时,他们就挡住去路。如果死者过不去这两座桥,就会永远停留在那里。在跑桥时,道爷时要不时地焚烧纸钱,要这些游荡在桥边的鬼魂让路。过桥时,孝子们要跟在后面跑,这样做是为了护送逝者。跑时,大儿子、二儿子把逝者生前的照片抱在怀里,躬着背,说是扶逝者过桥。过桥时,后人要拿一个镜子在凳子间绕一圈,以便让逝者看着走。儿子还要扶着照片在凳子间绕一圈,意思是说逝者已经过桥了。点着的灯自然是为了照亮逝者前进的道路。
  如果逝者平安地过了金银两座桥,逝者就会再一次投胎转世。跑桥的时候,在各各桥头上放着一个碗,这碗是子女用来烧纸钱的。这钱是烧给逝者用来买路过金银桥的。
  忏灵
  忏灵是跑桥之后举行的,忏灵的时候,献桌上供着猪肉,牛肉,鸡肉,羊肉,饼干,核桃,枣儿,柿饼,糖果,烟,酒等。主持仪式的是一个专门师傅。道爷称师傅为儒家夫子。儒家夫子主持孝子献饭,致悼词就是读祭文。起先,儿子,儿媳,侄儿、侄媳,首拜忏灵统统都跪在柩前,儒家夫子让大儿子和大儿媳捡供品,各样捡一点放在烧冥币盆中,叩头,读祭文,再下来是女儿忏灵,也是大女儿。捡完,叩头,然后儒家夫子读祭文,其次下来是女婿,外甥一次忏。剩下就是孙子们(包括外孙)。忏灵形式都一样,只不过读的祭文不同罢了。捡供品,叩头都由师傅说着进行,比如捡供品师傅说让你捡那一样东西你就捡那样。忏灵时奏着唢呐,忏灵完后,大家一起哄上去抢供品,夺喝祭酒,人们认为与灵魂吃喝东西十分吉祥,场面也显的热闹。这是丧事中最热闹的一次,场面红火,子孙兴亡,亡人安乐。
  打散
  打散就打发灵魂,人们拿着纸作,道爷手拿着家什。口吹着唢呐,执着经本,打着鼓点子,锣拔去打发灵魂,打散的良方是招地灵持方,除魂幡,其它纸糊集中起来还放好多冥币。念经停下来把表化,散到头饭中的黄米,奉酒,读祭书,之后,点着纸糊,魂幡不烧,东西们烧完后。道爷吹的吹打的打走在前面,大儿子打着魂幡,其它孝子哭哭啼啼地跟在后面回去。去后,大儿子头顶凉洚盆,旁边有二人扶着,倒在路上,就在这天儿子们的头都被剃光。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舅舅把棺盖钉住,钉时儿子头上顶着方盘放着木楔,一碗水,斧头,然后沾上清水把盖钉住。死人若是男性,棺木由村子里的老者们钉住。验棺封盖后,儿子们抬着棺材头去过关,每关都放两个板凳到地方上。盟威职站在灵前的高桌上,高举鹤儿幡左右摆动,口中念着“绕棺科”孝子们都少不了献饭奉酒,用人和杠子绑着棺材用十八人抬着,儿子们打着魂幡,抱着遗偈,走在前面,去下,最前面有一个人边走边撒着路钱。墓穴是已经打好的。埋的时候大儿子头顶着第一掀土,之后人们一人一掀土把棺材埋好。把魂幡烧在坟中并在坟上插上香,三日后添土。
  人死后,孝子们的哭声,唢呐的哀乐让人听后掀心裂肺,此时哀乐更哀,让人心里特别心酸。
  纸作是用五彩纸糊,器具有:沙竹杆(生长在沙滩中的一种植被,形如竹杆)、木头板、纸、浆糊等。然后就要用自己的巧妙去剪、折、糊、配色等(这些都是道爷(士)们做的)。主要糊纸人、马、轿车、珍宝斗、寿纸楼子、阴阳城。幡类有魂幡,香幡,引道幡,最讲究的是魂幡和金银山。魂幡即鹤儿幡,以仙鹤口衔幡,中条上写死人姓名,生死年月日时。后面画三魂亡魄图,其条彩条上写“意主野合游荡”“口吐一朵金莲”“鼻吸三味真火”“耳听万里人言”“眼观八方世界”……等十余条,还配有花,瓜蛋(形状好看的装饰品)等五彩缤纷花枝招展。金银山即藏宝山,及金银为首,下半部分一个像房子的东西,里面空空,后面有窗子。下面有台阶。上半部分就用彩纸糊成的彩旗插在四个角中,然后其余的地方糊上金纸叠成的三角形,最上面放上一个用彩纸糊成的花瓶:里面再插上纸糊上的鲜花,就这样一座座金斗建成了。银斗和金斗作法大致相同,只不过替换成金纸就成的。如果想要看它的样式多种多样,变化循常,就要亲自来参加,只有参观,才使你懂得它的一些传说和看到它的路庐山真面目。这就是关于丧事举办的一些礼仪。
  丧俗典故
  关于丧事传统习俗说为什么办丧事有这么多规矩呢?要想了解这些,那么就要搬典故。就要问道士,问老人。老人们常说:人死后,最终要去阴间(灵魂去的地方),去向阎王报到。人刚死后,他的灵魂将还在世界周游,只有超度才会使他的灵魂附体。但凡家里死了人,总要请道士(阴阳道士)念经为死者消魂。道士是引导死者去阴间的引路人,他能用梵语说通阴间的各个鬼门关。同时还要为死者准备聘礼(给阎王送的)盘缠,如:冥币、马、金银斗、仙鹤幡、童子幡、香幡、寿纸炉子等……。还比如说:念经(超度灵魂用的梵语),每当人家一死人,道士都要念。每天下午,道士敲锣,打鼓,吹唢呐,带头道士还要穿上法衣,孝子跟在后面,去找王。找王,先放一张长桌,道士在穿法衣道士两旁聚集在一起吹吹打打,法衣道士还要念经。孝子们哭声连片。把往日一些苦头全都蕴含在泪中,还要为死者倒自己的苦头。找王,是道士为死者的梵语。听说:这一瞬间,法衣道士还能看到死者,为死者指通明路,给他吩咐一些话。大小不同的幡子,象征着一个人的血脉,唯独有仙鹤幡象征人的五观相貌。比如金银斗是为阎王准备的聘礼,它专门有开路将军(阎王的附手)押送给阎王。升杆发文,使道士更有特色地为死者祝罪。寿纸炉子,一旦升起,就能招来各方神鬼和死者聚会。为死者说好话,这样必定要每天在寿纸炉子下献饭、酒、席为他们享用。
  还比如说:人间烧一个纸作的衣服,到阴间就是真正的衣服。因此那些金银斗、寿纸炉子、马等,一旦把它们在死者下葬那天烧了,那就豫示着丧事要完毕。听道士们说:死者死后发的丧事越大,那么,死者的罪孽越轻,转世就越快。
  
  传统办丧事
  
  黄羊川人的祖先都是原来本地人和陕西,山西一带的难民们的后代。各自丧事相接合后慢慢发展为现在黄羊人民办丧事的种种仪式。大汉民族是从西北方迁徙中原南方等地区,逐渐繁荣扩张。这也是较具代表性的地区风俗。
  道士俗称“道爷”是黄羊川流传的民间道教派,谁家死了人,都拜请道士发丧。道爷发丧难免诵经,吹唢呐,打鼓敲锣。不同的道士穿着不同的道袍也不同。道爷是属于封建迷信的信徒,但是在群众中封建成份很多,又作为一种民俗。办丧事讲究很多,是讲究绘画,纸货,绘画棺才等。还有各种仪式,比如有:招灵,跑桥,忏灵,献饭报恩,升桥沐浴,迎武谒庙,升杆发文,打散等。现在反对迷信,但还是举行一些仪式,升桥沐浴,迎武谒庙,升杆发文等都取消不再举行。
  招亡
  在跑桥的前一段时间就是招亡,招亡还有一段小小的来历:按道教的说法,人去逝后,三魂七魄叫城隍爷够去了,儿女为了纪念仙祖,请来高僧高道,设立法坛,诵经超度亡灵,写上文书,朝城隍方向念诵经文,这里面得意思是让城隍爷大发慈悲,放开这位死去亡故的灵魂,超度灵魂,以免去亡故在阳世所犯的罪过,消去罪孽和消去惩罚,洗去身上的杀气,希望亡故能够早日升上天堂,去过自在的生活,远离地狱之门不受折磨的痛苦。
  招亡的经过也很精彩:招亡事先要有一些准备,首先就是让我们这些少年用绿纸搓成“绳子”,用小棒把“绳子”挑起来,沾一点儿煤油,这就叫绿灯,然后要准备好一根粗绳,一些祭奠品如:汤、饭、菜之类。剩下的就是高道的事了。就这样招亡开始了,场内摆了桌子,桌子上放上准备好的祭奠品,高道在桌前诵经 ,诵经过后,人们便把场内中的一堆草点燃。孩子们提着绿灯在点燃它,高道在前面走,孩子们提着灯一路插一路跑,意思是让亡故在黄泉路上走好。快到家门口时,孝子们便捏住事先准备好的绳子大声 哭泣,意即难舍亡灵,不让走,孩子们也在最后拉,直到屋内人把他们拉进去,之后他们便在灵堂前哭了起来,这便是招亡的过程。
  现在,农村还保留这种风俗习惯
  跑桥
  在死者入葬的前一天晚上,后人便请来道士进行跑桥。人们就忙着把长凳串联成两排,在凳子的中间穿上白布。然后在中间用桌子码起来。在最高处放上一斗粮食,又献上祭品,点上一根根蜡烛。把它们分别放在长凳的腿上和桌子的各个角上。一切准备妥当,“招王”也就开始了。
  听我的爷爷说:“用长凳串成串是表示让逝者平安地跨过阴间最难过的来年感座桥——金桥和银桥”。在这两座桥上守着很多鬼。饿死鬼、屈死鬼、流浪鬼等。逝者过桥时,他们就挡住去路。如果死者过不去这两座桥,就会永远停留在那里。在跑桥时,道爷时要不时地焚烧纸钱,要这些游荡在桥边的鬼魂让路。过桥时,孝子们要跟在后面跑,这样做是为了护送逝者。跑时,大儿子、二儿子把逝者生前的照片抱在怀里,躬着背,说是扶逝者过桥。过桥时,后人要拿一个镜子在凳子间绕一圈,以便让逝者看着走。儿子还要扶着照片在凳子间绕一圈,意思是说逝者已经过桥了。点着的灯自然是为了照亮逝者前进的道路。
  如果逝者平安地过了金银两座桥,逝者就会再一次投胎转世。跑桥的时候,在各各桥头上放着一个碗,这碗是子女用来烧纸钱的。这钱是烧给逝者用来买路过金银桥的。
  忏灵
  忏灵是跑桥之后举行的,忏灵的时候,献桌上供着猪肉,牛肉,鸡肉,羊肉,饼干,核桃,枣儿,柿饼,糖果,烟,酒等。主持仪式的是一个专门师傅。道爷称师傅为儒家夫子。儒家夫子主持孝子献饭,致悼词就是读祭文。起先,儿子,儿媳,侄儿、侄媳,首拜忏灵统统都跪在柩前,儒家夫子让大儿子和大儿媳捡供品,各样捡一点放在烧冥币盆中,叩头,读祭文,再下来是女儿忏灵,也是大女儿。捡完,叩头,然后儒家夫子读祭文,其次下来是女婿,外甥一次忏。剩下就是孙子们(包括外孙)。忏灵形式都一样,只不过读的祭文不同罢了。捡供品,叩头都由师傅说着进行,比如捡供品师傅说让你捡那一样东西你就捡那样。忏灵时奏着唢呐,忏灵完后,大家一起哄上去抢供品,夺喝祭酒,人们认为与灵魂吃喝东西十分吉祥,场面也显的热闹。这是丧事中最热闹的一次,场面红火,子孙兴亡,亡人安乐。
天堂公墓 打散
  打散就打发灵魂,人们拿着纸作,道爷手拿着家什。口吹着唢呐,执着经本,打着鼓点子,锣拔去打发灵魂,打散的良方是招地灵持方,除魂幡,其它纸糊集中起来还放好多冥币。念经停下来把表化,散到头饭中的黄米,奉酒,读祭书,之后,点着纸糊,魂幡不烧,东西们烧完后。道爷吹的吹打的打走在前面,大儿子打着魂幡,其它孝子哭哭啼啼地跟在后面回去。去后,大儿子头顶凉洚盆,旁边有二人扶着,倒在路上,就在这天儿子们的头都被剃光。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舅舅把棺盖钉住,钉时儿子头上顶着方盘放着木楔,一碗水,斧头,然后沾上清水把盖钉住。死人若是男性,棺木由村子里的老者们钉住。验棺封盖后,儿子们抬着棺材头去过关,每关都放两个板凳到地方上。盟威职站在灵前的高桌上,高举鹤儿幡左右摆动,口中念着“绕棺科”孝子们都少不了献饭奉酒,用人和杠子绑着棺材用十八人抬着,儿子们打着魂幡,抱着遗偈,走在前面,去下,最前面有一个人边走边撒着路钱。墓穴是已经打好的。埋的时候大儿子头顶着第一掀土,之后人们一人一掀土把棺材埋好。把魂幡烧在坟中并在坟上插上香,三日后添土。
  人死后,孝子们的哭声,唢呐的哀乐让人听后掀心裂肺,此时哀乐更哀,让人心里特别心酸。
  纸作是用五彩纸糊,器具有:沙竹杆(生长在沙滩中的一种植被,形如竹杆)、木头板、纸、浆糊等。然后就要用自己的巧妙去剪、折、糊、配色等(这些都是道爷(士)们做的)。主要糊纸人、马、轿车、珍宝斗、寿纸楼子、阴阳城。幡类有魂幡,香幡,引道幡,最讲究的是魂幡和金银山。魂幡即鹤儿幡,以仙鹤口衔幡,中条上写死人姓名,生死年月日时。后面画三魂亡魄图,其条彩条上写“意主野合游荡”“口吐一朵金莲”“鼻吸三味真火”“耳听万里人言”“眼观八方世界”……等十余条,还配有花,瓜蛋(形状好看的装饰品)等五彩缤纷花枝招展。金银山即藏宝山,及金银为首,下半部分一个像房子的东西,里面空空,后面有窗子。下面有台阶。上半部分就用彩纸糊成的彩旗插在四个角中,然后其余的地方糊上金纸叠成的三角形,最上面放上一个用彩纸糊成的花瓶:里面再插上纸糊上的鲜花,就这样一座座金斗建成了。银斗和金斗作法大致相同,只不过替换成金纸就成的。如果想要看它的样式多种多样,变化循常,就要亲自来参加,只有参观,才使你懂得它的一些传说和看到它的路庐山真面目。这就是关于丧事举办的一些礼仪。
  丧俗典故
  关于丧事传统习俗说为什么办丧事有这么多规矩呢?要想了解这些,那么就要搬典故。就要问道士,问老人。老人们常说:人死后,最终要去阴间(灵魂去的地方),去向阎王报到。人刚死后,他的灵魂将还在世界周游,只有超度才会使他的灵魂附体。但凡家里死了人,总要请道士(阴阳道士)念经为死者消魂。道士是引导死者去阴间的引路人,他能用梵语说通阴间的各个鬼门关。同时还要为死者准备聘礼(给阎王送的)盘缠,如:冥币、马、金银斗、仙鹤幡、童子幡、香幡、寿纸炉子等……。还比如说:念经(超度灵魂用的梵语),每当人家一死人,道士都要念。每天下午,道士敲锣,打鼓,吹唢呐,带头道士还要穿上法衣,孝子跟在后面,去找王。找王,先放一张长桌,道士在穿法衣道士两旁聚集在一起吹吹打打,法衣道士还要念经。孝子们哭声连片。把往日一些苦头全都蕴含在泪中,还要为死者倒自己的苦头。找王,是道士为死者的梵语。听说:这一瞬间,法衣道士还能看到死者,为死者指通明路,给他吩咐一些话。大小不同的幡子,象征着一个人的血脉,唯独有仙鹤幡象征人的五观相貌。比如金银斗是为阎王准备的聘礼,它专门有开路将军(阎王的附手)押送给阎王。升杆发文,使道士更有特色地为死者祝罪。寿纸炉子,一旦升起,就能招来各方神鬼和死者聚会。为死者说好话,这样必定要每天在寿纸炉子下献饭、酒、席为他们享用。
  还比如说:人间烧一个纸作的衣服,到阴间就是真正的衣服。因此那些金银斗、寿纸炉子、马等,一旦把它们在死者下葬那天烧了,那就豫示着丧事要完毕。听道士们说:死者死后发的丧事越大,那么,死者的罪孽越轻,转世就越快。
  
  一般逢单出殡。
  1,3,7,不过没逢5出殡的。出殡结束即意味着办丧事结束。
  凶死一般一天就出殡,最常见的是3天出殡或7天出殡。
  夏天天热,放不得,3天出殡。
  冬天天冷7天也可以,一般情况是办老人的喜丧。(喜丧就是老人年龄大了,属自然死亡的)
  
  那些什么头7是怎么回事…

半夜路过人家办丧事,是好还是坏?

  不好不坏,我以前一天遇两次也和平常没什么不同
  
  梦见别人家办丧事,是吉兆。有官有财

四川人夏天夜里办丧事

  不是夜里办丧事。是家人去逝后要在屋外搭灵棚,灵棚昼夜要有人守着(大多是在打麻将),油灯、香蜡不灭。这样至三天后逝者火葬场火化后灵棚才可以撤掉。
  
  我有给我采纳吧

大半夜办丧事扰民,该不该举报

  我们这里也有一个办丧的,地方不够,直接把棚子在马路上支起来,没人去找过,因为这种事,你一辈子也遇不到几次,但是如果实在忍不了了,你可以去和死者家属沟通一下。就不要麻烦警察叔叔了。
  
  不应该举报相互理解嘛,你家以后也可能要办丧事的。
  
  算扰民,但是应该没人会管的,毕竟人家家里有人去世了,挺伤心的一件事。
  但是话说回来,活着的时候,子女多尽尽孝心,不要嫌老人家烦,就算再忙也多抽时间陪陪他们,比去了后再来后悔强得多,再怎么做,逝去的人也是回不来了。
  
  今天我也遇到了,打110没用,不管,打12369没用不管!其实不是不让他们敲敲打打,要有个度才是!现在农村过12点以后基本都不吹吹打打了!苏州经济这么发达的城市这种事其实也该是有个度的!过12点就安静一点吧!以上两个电话都没用于是拿着大号的小蜜蜂冲着那帮大师怼了几句:对面的大师你们可以继续,但请你们把你们的麦克风关了可以吗!你们已经扰民了!我们都是农民工明天都是要养家糊口的人!麻烦你们也能照顾一下没死的人!你们想一下你们自己家的子女大半夜的都两点了,还被别人吵得睡不着!想一下你们的老婆被吵得翻来覆去明天还要早起上班!你们心里舒服吗!大师们感谢你们的大慈大悲,佛祖也会感谢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