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墓地推荐
北京墓地
 北京墓地 > 殡葬改革 >

包拯墓地下葬视频,关于包拯墓地下葬视频有什么说法

发布时间: 2021-11-27 00:41 阅读量:   文章来源:采编 作者:京诚小编

人死后到入殓下葬的全过程

  风俗: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殡葬礼俗称“白事”。从老人馈然长逝的那—刻起,丧礼仪式便算开始。 在关中农村,过去人死后,最初,亲人除了嚎陶大哭外,手拿— 个瓦益一张纸,敲着瓦盆走到门外,烧了纸,这叫送终。送终后,再 将瓦盆拿回来,放置在死者脚前,名曰“孝盆”。在里面烧纸,给冥间 的亲人“送钱”,然后将尸体安放妥当,差人向死者的娘家、舅家报 丧。待亲戚子女到齐后,举行入殓仪式:先给死者剃头、洗身、然后 再穿寿衣,往舌头下压一小硬币,最后穿鞋戴帽,放进棺材。入殓后 在家搭一灵棚,设一香案,摆上水果、礼馍之类的供品,点一盏长明灯,白天晚上由死者家属守灵。守灵多为死者的子女,名曰“孝子”, 身穿白孝农,头戴白孝帽,腰里系一根粗麻丝,手握丧棒(用大姆指 粗的柳木做成,上缠白纸)。凡见有前来吊丧的不论生熟都要磕头, 以表感谢。 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死者亲属要请自乐班演唱秦腔,或者表 演木偶戏,有的演电影。亲友送的挽帐,悬于灵堂之上。孝子按辈份 大小,分跪灵堂左、右两侧,女眷则围坐在灵地的后侧,吹鼓手吹起 唢呐,声声悲伤凄楚催人泪下。喊呐声中,孝子按次向死者献酒,行跪拜礼。 翌日凌晨,开始出殡。一般由阴阳先生主持。随着一声“起”, 悲壮的唢呐声起。哭声连天。24人抬着棺木起身。前边是白纸做的 “白鹤”,“引魂幡”引路,两边是24杆纸幡及花圈花篮。后边吹鼓手 引导。孝子扯起一丈多长的白帐,牵引棺木徐徐前进。棺木周围是 女孝子,手把棺木放声唱哭,按照一定的”哭丧调”诉说对死者的思 念。全村人都来送殡,在大陆上燃起大火。到了坟地,棺材饶坟三周,然后放在墓前,孝子施礼送入墓穴。之后填土起坟冢,丧礼结 束。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 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杉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栏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2风俗 在旧时,祭祀墓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时候把一只公鸡杀死,用它的血来祭奠。公鸡不会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复扑腾,按照旧时的说法,公鸡死在墓穴里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的子孙就会兴旺发达。公鸡扑腾下来的鸡毛叫做"凤凰毛",必须要拣掉。 下葬之前还要由死者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已经研发出了一种可以直接放在墓碑两边的太阳能墓地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 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 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3风水 风水是一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充满神秘色彩的学问。风水的本质实际上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因为它讲究天人合一, 研究峦头、理气、环境磁场对人的影响,讲究水口、方位定吉凶,古称风水,现可称环境布局学。我们为客户调整风水实行优惠制,即先有客户出适当的费用,签订合同,做发了,客户再补剩余的费用。风水调整很神奇,要催官就给客户催官,要催财就给客户催财,百发百中。一次投资,三代受益, 要财得财,要官得官。 旧墓勘测 旧墓实地勘测风水吉凶福祸,能知道旧墓是否入泥入水入树根生白蚁、骨黑 ,此现象为大凶直接影响,子孙后代不得安宁,破财败家无疑,并出孤儿寡妇,疯哑残疾之人。知道骨是黄净,呈金黄出富贵之人,益旺子孙兴旺发达,鉴定其立向是否正确符合抽爻换象,三元贯穿,旺气旺卦等之法则,鉴定星峰、来去水、砂手明堂等一切环境和理气吉凶福祸等情况。 公墓点新穴 一定要符合来水大吉,去水之消砂纳水,星峰吉照,砂手有情,明堂宽广,聚气聚水,龟蛇守水口等。立向,来龙,坐向,来水,运用一卦纯清,抽爻换象、三元贯穿,生入旺入,,三元不败之大格局,达到子孙永世享受荣华富贵,兴旺发达。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风水在这里面有很大的一部分,在下葬之前,一定要请一个风水师好好的找一块风水宝地,以萌福后人。因为是中国几千年的形成的思维或者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随之而生的就有一些以谋利为主的骗子参与其中。 4择日下葬要有两个条件: 一、坟山的坐向。 二、死者的出生年月(主要是出生年,月只作为参考,俗称“仙命”)。 只有知道这两条才能避免择出来的日子与坟山及仙命相冲撞而出凶祸,并且把坐山和仙命的贵人及福禄调出来(从选择出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里表现出来),以使死者享安宁,生者获富贵。但如果实在不知到死者的出生年,则按“蒙拢大吉”下葬。而坟山的坐向是一定要的,否则就不须要择日了! 然而,埋葬先人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决不能草率!为了你全家人的平安,建义你在当地找一位有点名气的风水师主理。 5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 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第三天,出殡。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 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 灵堂内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殡前 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速通过。 车至殡仪馆前,将纸公鸡抛出车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鸡) 进入殡仪馆后领取尸体,办理火化手续。 下葬 在办火化手续之前,选好骨灰盒和一小型灵位牌。灵位牌可请工作人员代写。注意男、女的写法:先考、先妣。尸体取出后举行“开光”仪式。尸体从冷藏柜内取出时,长子抱头,其他人抱身,将尸体放到停尸车上。如需要移动时,仍是长子在尸体头部。开光前将尸体身上的红线剪开,将烧纸灰放入纸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内,再将尸体放入纸棺。意为子女给的上路钱。 殡仪员指导孝子(长子或长孙)开光。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殡仪员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开光辞男女略有不同。 开光时,家属不能哭,更不能将眼泪落在尸体身上。开光后,将尸体交给工作人员化妆。 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给工作人员。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 将遗像和灵位版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共五样(有的地方是四样),放鲜花、白酒、香烟等。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分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 烧东西。先烧纸几张,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烧七时”再烧。 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物上,以助燃。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 除留下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去吃丧宴。丧宴厅外备几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从殡仪馆回来的人在进入宴会厅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块糖。 丧宴开始前,家属列队,殡仪员主持。主持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属代表讲话。主要内容是感谢,略备薄酒,请大家享用。 丧宴进行中,主要晚辈血亲要到各桌敬酒。 领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币七枚,摆成北斗星状。然后选大块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应是头盖骨。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张。骨灰寄存,结束。 6土葬程序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礼仪风俗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 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在“风水宝地”的基础上,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下葬时,要预测大吉大利的日子,下葬时注意不要弄脏坟窝,比如吐痰、扔脏东西等。 第二:如果合葬,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根据父母的八字结合坟地的朝向、方位。如果老人一个先走了,另一个还活着,下葬时尽量“分盖”,也就是说,先下葬的骨灰盒要单独盖一个盖子封好,将来另一个下葬时就不用惊动原先的了。 第三:无论是迁坟还是新造坟,挖土动工或者下葬时,一定要根据八字结合坟地的朝向和方位选择一个吉日吉时。 第四:陪葬品的放置,千万要注意,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乱放,以免带来不利影响。最好先咨询专业人士。桃木制品、金属利器等辟邪物品磁场很大,不仅影响祖先的居住,更有可能给后人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不要放置。 第五:如果能够用念经、撒五谷等方法,更有利于亡者早日往生,对后人也有好处。 第六: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习惯,下葬也要尊重当地的风俗,要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进行。

包公陵在什么地方包公死后是铁棺入藏吗

  包拯去世后,灵柩由他的女婿护送老家合肥,墓地在公城乡。后来,金兵入侵,攻陷合肥,包公墓被破坏,当时的随葬器物也大多被盗。包公后裔将原棺和墓志迁葬于墓西三十多米处,原墓地被废为耕地。后来,当地官员误将包夫人墓当作包公墓,修葺一新,并盖有享堂。
  一九七三年,合肥文物部门对包公及其家族墓地进行清理,从包公墓葬中出土了包公遗骨及其墓志,同时还出土了包夫人董氏及他们的两个儿子、儿媳及长孙的遗骨。一九八五年,开始动工修建包公墓园,历时三年竣工。墓园共有包氏家族的六个墓冢,按宋制修建。
  包公墓 , 全称包孝肃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与包公祠紧紧相连。整座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包拯病逝与北宋嘉七年(1062年),次年由开封护丧归葬在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1973年建于此,1988年竣工。墓 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包公曾言: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墓园由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2.4米长的金丝楠木棺,棺内安放包拯遗骨。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寓包拯禀性峭直、刚毅之意。主要建筑上置有全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刘海粟、启功、溥杰等撰书的楹联。 出包公祠东行不远,即见河畔高地的绿树丛中掩映着一片红墙黑瓦的古建筑,那就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迁安重建的墓地——包公墓园。墓园外有神墙围护,内有神道贯通。园区规模宏大,建筑古朴典雅,满园苍松翠柏,地势起落有致,与相距不远的包公祠和相邻的清风阁遥相辉映。 北宋嘉祐七年春天(公元1062年),宋仁宗见包公年事已高,家中又无田产,曾下诏赏赐包公在庐州地界一片相当大的土地,以解决包公告老还乡之后的生计。包公坚持不受,只要了庐州城郊的一段淤塞已久的护城河。包公请人清理葑草,挖尽淤泥,以利舟楫。并嘱包家族人在护城河里植荷、养鱼,以水域养殖的收入聊补家用。这段护城河从此被人们称之为“包河”。 南宋时,包拯墓园曾遭到严重破坏,继又及其亲属墓进行重修。1956年,包孝肃公墓园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省市文博部门对包拯了清理发掘,出土包拯及其夫人、儿子、儿媳、孙子等六人墓志和包拯遗骨及其部分陪葬品。这为研究包拯生平、政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考证资料。1985年开始对包公墓园进行重建,1987年建成。重建的包孝肃公墓园,依据史料有关记载和原包拯墓发掘资料设计,园内建筑按宋《营造法式》建造的。 包公去世以后,皇上念他的功勋,照顾他的子女在朝为官,后来又赐了一位“恩生”,负责管理管理包公祠、包公墓和有关文物、文史资料,接待来访客人。“恩生”是世袭的,本人临终前,一定要按照立嫡、立长、立贤的原则确定好继承人。他是一族之长,大家都听他的。过去的“恩生”都住在香花墩上包公祠的旁边,便于打扫包公祠。包公祠那时叫孝肃祠。包家的人叫香花墩为包墩。包墩是包家的圣地,说是从包墩迁出去的,都是包家的子孙后代,包公子孙没有不知道包墩的。最后一代“恩生”是包公的35世孙包先海。解放后,包公祠由公家管理,包公画像仍保存在他那里。 墓旁有祭田数亩,“世奉免征”,由世袭的守冢户耕种。守冢户平时管理墓地,禁止牛羊放牧,游客来时供应茶水。清明时节,包公子孙扫墓,供应午餐两桌,鸡、鸭、鱼、肉八大盘,另加白酒和挂面,即当租课。 从北宋开始,每年春秋二季,都由庐州府学的校长和合肥的县长率领师生前往祭扫包公墓,由于这项活动,集德育、智育、体育于一体,深受师生们的喜爱,便形成了一种惯例,经久不衰。即使发生元、明、清的多次改朝换代,这项活动也沿袭未改。 当然,其间包公墓也遭到几次破坏。包公诞辰200周年时,南宋官员重修包公墓,写了一篇《重修孝肃包公墓记》,记载了包公墓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兵火之祸。1129年金兵占领庐州,所到之处对辽、宋贵族墓大肆发掘,摧毁他们的统治权威,掠夺墓中财宝。包公墓被金兵从上方掀开,墓中贵重物品被洗劫一空。 历经900多年风雨的包公墓,即使在封建社会也受到统治阶级和当地百姓的保护,怎么在新中国就保不住呢!吴兴汉有点想不通。 但是,在 包公墓 当时的形势下,包公墓要挪挪位置是在所难免的了。惟一还可以去做的,就只有对包公墓群进行一次科学清理,以保护好其中的文物,并力所能及地获得比较完整的发掘资料。在吴兴汉的积极呼吁下,省有关领导指派省博物馆、市文化局、市公安局等部门成立“包公墓清理发掘领导小组”,对包公墓进行科学发掘。 发掘包公墓就这样仓促上阵了。发掘小组从周围的小墓开始,没想到挖第一个墓就挖出了一个棺材和两合墓志,墓志已经遭到破坏,但还能看清是包公和夫人董氏的。这既让他们惊喜,又让他们感到迷惑。这个小墓就是包公墓吗?棺材里的遗骨是包公的还是董氏的?墓志怎么遭受的破坏?如果这是包公墓,那么还要不要再继续发掘? 正当大家心灰意冷时,世代看守包公墓的末代看墓人夏广宏说:“真正的包公墓在油菜田的田拐处,你们没有挖到。”他的话让发掘小组的人精神又振奋起来,大家一鼓作气在油菜田拐角处挖了下去,果然发现一处规格较高的墓葬。 墓室是用条石砌成的一个拱形顶地宫,地宫宽5米,进深4.8米,面积25平方米。地宫内有放置棺材的砖台,长2.15米,宽1.3米,高0.33米,保存完好,但棺材已经不见了。墓门下只留下两个石门窝,门前横砌了一个砖底座,原是放置墓志的。在清理地宫泥土时还发现一件男木俑,高34.6厘米,头戴道冠,正面刻了一“王”字,身穿方领外衣,腰束宽带,双手叠于胸前。据考证为“十二时神”之一。 后来,发掘小组对出土的资料考证,发现这处墓葬就是包公的原葬墓。1129年,包公墓遭战火破坏,包氏后裔将包公遗骨从墓室中迁出,安葬在董氏墓中。后人一直拜祭的包公墓却是一个“假包公墓”。 包公墓的发掘从1973年3月开始,同年8月发掘工作结束,历时4个多月,共发掘墓葬12座,出土包公和夫人董氏、大媳妇崔氏、小儿子包绶、小儿媳文氏、大孙子包永年等墓志六方,共一万多字,特别是包公墓志洋洋洒洒3000多字,为《宋史·包拯传》的3倍,开创了包公文化的新纪元。

包拯到底葬在哪里

  河南
  因为其籍贯河南
  曾说要葬于他的家乡
  包拯病逝于北宋嘉七年(1062年),追谥孝肃
  赠礼部尚书
  
  奉诏陪葬于永定陵西北。
  
  次年归葬故里
  
  安葬于庐州合肥县城东公城乡即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
  河南
  包拯墓位于巩义城南4公里的艺田镇后泉沟村岭上。这里东 有青龙山,西;庙洛水,南望嵩高,北与寇准墓遥遥相望,墓在永定陵区域范围内,东南一公里即为永定陵,南去半公里便是真宗和杨、刘二后妃陵。 包拯墓座北向南,墓象呈圆形,高5米,周长20米,墓前竖 清康熙年间所立石碑一通,高2.67米,中书大字“宋丞相孝肃包 公墓”。碑阴刻有“宋丞相包文公墓碑记”,因风雨剥落,大都不 可辨认。墓前神道两侧尚存有石雕象望柱、石羊和石虎。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公元999年生于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甲科进土,曾任建昌、天长知县,端州知州,累迁监察御史,又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除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嘉信六年(公元1061年),为枢密副使。嘉柏七年病逝于开封,终年64岁,赠吏部尚书,溢孝肃。 包公一生俭朴,做官后,居处日用、衣服、饮食如常人,不 搞特殊享受,不收受贿赂,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他曾说,后代子孙做官,如有贪赃卖法,不得归家,死后不能入祖坟。如不照他的话去做,就不是他的子孙。他不怕权贵,不徇私情,坚持 正义,为民请命。所...包拯墓位于巩义城南4公里的艺田镇后泉沟村岭上。这里东 有青龙山,西;庙洛水,南望嵩高,北与寇准墓遥遥相望,墓在永定陵区域范围内,东南一公里即为永定陵,南去半公里便是真宗和杨、刘二后妃陵。 包拯墓座北向南,墓象呈圆形,高5米,周长20米,墓前竖 清康熙年间所立石碑一通,高2.67米,中书大字“宋丞相孝肃包 公墓”。碑阴刻有“宋丞相包文公墓碑记”,因风雨剥落,大都不 可辨认。墓前神道两侧尚存有石雕象望柱、石羊和石虎。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公元999年生于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甲科进土,曾任建昌、天长知县,端州知州,累迁监察御史,又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除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嘉信六年(公元1061年),为枢密副使。嘉柏七年病逝于开封,终年64岁,赠吏部尚书,溢孝肃。 包公一生俭朴,做官后,居处日用、衣服、饮食如常人,不 搞特殊享受,不收受贿赂,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他曾说,后代子孙做官,如有贪赃卖法,不得归家,死后不能入祖坟。如不照他的话去做,就不是他的子孙。他不怕权贵,不徇私情,坚持 正义,为民请命。所以数百年来,在人民中间传颂着他许多故事,历代的小说、戏曲中,也塑造了他的生动形象,他成了人们心目 中清官廉吏的化身。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人民称他“包青天”。 史书上也说,“关节不到,有同罗包老。”包公在封建社会的宦海中,能够如此廉正,确实难能可贵。直到今天,人们称道好官,还是以“包青天”相比,可见包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   包公墓在解放前被盗,盗洞敞开,石刻倒地。建国后经过多 次修耷,如今游人如潮,都来瞻仰这位包青天。

包拯有后裔吗死后埋在什么地方

  有啊!墓志就此写得十分清楚,包公一生有过四个孩子:长子“子繶,太常寺太祝,先公卒”,过早地夭折了;两个女儿,一个远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一个许配给了“国子监主簿文效”。包氏家族繁衍至今靠的全是包公的这个次子包綖!
  包玉刚(1918—1991),上世纪80年代“世界八大船王”之一,原来竟是北宋仁宗皇帝时的龙图阁大学士、开封府尹包拯的29代嫡孙。包玉刚1964年意外得知自己原是包拯的后代。1964年10月,已离开故乡多年的包玉刚怀着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回到宁波访问,这次回乡之旅,他参观了江南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这一天,“天一阁”的古籍管理工作人员听说来访者是香港船王包玉刚先生,就特意将“天一阁”珍藏的一套《包氏家谱》捧出给包先生看。这套线装古本的《包氏家谱》记录了包家绵延繁衍的根系。包玉刚当即查看了《包氏家谱》,并顺着包氏绵延脉络查下去,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29代嫡孙,高兴得呼喊起来:“我是包青天的子孙!”
  包拯去世后,灵柩由他的女婿护送老家合肥,墓地在公城乡。后来,金兵入侵,攻陷合肥,包公墓被破坏,当时的随葬器物也大多被盗。包公后裔将原棺和墓志迁葬于墓西三十多米处,原墓地被废为耕地。后来,当地官员误将包夫人墓当作包公墓,修葺一新,并盖有享堂。   一九七三年,合肥文物部门对包公及其家族墓地进行清理,从包公墓葬中出土了包公遗骨及其墓志,同时还出土了包夫人董氏及他们的两个儿子、儿媳及长孙的遗骨。一九八五年,开始动工修建包公墓园,历时三年竣工。墓园共有包氏家族的六个墓冢,按宋制修建。
  如果你是指他自己的孩子的话,有的。但是只有一个儿子。而且包拯去世的时候,孩子才5岁。希望我没记错。包拯还写遗训给自己拿5岁的娃,说是贪官污吏不得埋进自己家祖坟,他自己就埋在包加祖坟

包拯死后葬在那里

  合肥东郊包拯家族墓地。河南巩县皇陵葬的是他的衣冠,合肥东郊葬的才是他的遗骨。
  
  合肥包孝肃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与包公祠紧紧相连。整座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园内的建筑按照由东向西整齐排列。主要的建筑有大型照壁、子母双石阙、神门、享堂。包拯病逝于北宋嘉佑七年(1062),次年由开封护丧归葬在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1973年开始迁建于此,1985年秋举行了奠基仪式,历时近两年,于1987年9月基本竣工,10月1日举行了落成典礼。包拯第二十九代孙、世界船王包玉刚及其亲属等二十余人也专程拜谒。墓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殖。包拯曾言“后世子孙仁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冢,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墓园由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组成。主要建筑有石阙、神门、石像生、享堂及墓冢等,规制甚为壮观。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2.4米长的金丝楠木棺,棺内安放包拯遗殖。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寓包拯禀性峭直、刚毅之意。祭祀包公的高大享堂,由五开间、三大殿组成,其内有20根丹红涂漆整木大柱支撑梁枋,高支的神龛中置放包公神位,神位前供桌上摆列铜铸香炉和一对烛台,显得古朴庄重。主要建筑上置有全国著名书法家赵赵朴初、刘海粟、启功、溥仪等撰书的楹联、匾额等。http://bbs.ahage.net/thread-55450-1-1.html
  你好!
  
  貌似就葬在了一个柳树下面 好象很惨 我记的我以前看过一个故事就包公葬柳牛 就是讲他如何被安葬的很凄惨的 你可以去查下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包拯的墓到底在哪儿呀

  包拯病逝于北宋嘉七年(1062年),追谥孝肃
  赠礼部尚书
  
  奉诏陪葬于永定陵西北。
  
  次年归葬故里
  
  安葬于庐州合肥县城东公城乡即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
  安徽那个,不过文革时好象被破坏了
  应该是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包公后人目前认为此墓为包公墓
  包公墓,全称包孝肃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包河南畔林区,与包孝肃祠紧连。园内面积1200平方米,包拯病逝与北宋嘉七年(1062年),次年由开封护丧归葬在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1973年建于此,1988年竣工。墓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包公曾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所以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 墓园占地1200平方米。由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2.4米长的金丝楠木棺,棺内安放包拯遗骨。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
  而位于河南巩义城南4公里的芝田镇后泉沟村岭上的包公墓,目前有两种可能:
  一、包公从头年五月去世直到第二年的八月才安葬,这中间,就历时一年三个月,这明显不合古代礼制,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天子驾崩是在七个月之内完成安葬,诸侯则是五个月,显而易见,已经大大超出当时制度规定的时间。如果没有特殊又特殊的原因,是绝对不可能允许的。这是犯了欺君大罪的。宋仁宗极可能一时动情,拟出让包公陪葬皇陵的圣谕,并下令营办冢墓。但是,丧礼过后,冷静下来,各种矛盾便逐渐突出。在各方面的责难之下,宋仁宗权衡利弊,不得不收回成命,乃令包公回原籍安葬。
  二、根本就是张冠李戴,是某位亲王的墓。

包拯的墓在哪

  包拯墓原址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包村,1987年迁至包河东南畔,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由中国著名古建筑家潘谷西先生设计并建成。由西向东,主要建筑物有照壁、子母双石阙、神道碑、祁门、望柱、墓前天福园公墓石刻群、享堂、包拯墓、墓室和葬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