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礼教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祭”占了很大的比重。
甲骨文中的“祭”,左边是牲肉,右边是"又"(手),中间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古人杀牲,一是为自己吃,再就是常把牲肉放在祭台上,"祭"字就是有酒肉的祭祀,即牲祭。后来随着物质文化的提高,祭台上的祭祀物品丰富起来。满足祭祀的物质文化之后,精神文化开始发展,于是祭文便出现了。
祭文的种类多种多样,按祭祀对象分,有祭天地文,祭神文,最多的还是祭奠逝者的祭人文。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比较有名的祭文有袁枚的《祭妹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祭文是哀悼死者的文辞,应该以真挚的感情与质朴的风格写作为好。祭文是读给人听的,特别是给死者后人听的,所以内容以表彰死者功德为主,并要通俗易懂。旧时写的好的祭文,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多为亡亲亡友而作的追记、生平,称颂死者,念起来如哭如泣,如咽如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