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墓地推荐
北京墓地
 北京墓地 > 殡葬改革 >

民间丧事锣鼓,关于民间丧事锣鼓有什么说法

发布时间: 2021-10-17 00:10 阅读量:   文章来源:采编 作者:京诚小编

丧礼的习俗以及禁忌

  原发布者:xiao865
  
  丧事民间丧葬的一些禁忌  丧葬本是禁忌及忌讳较多的仪式,在民间关于丧葬的一些禁忌分别都有哪些呢?民间丧葬六大忌讳事项又是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民间丧葬的一些禁忌民间丧葬六大忌讳事项1、忌出葬时,抬棺者说「重」字:在出殡时,抬棺者应保持肃静,禁讳说到「重」这个字。  若不小心脱口而出,可能会生出变故,如棺柩更重而更加抬不动,或是于行进间,抬捍断裂导致棺木掉落地上。  2、忌带孝者观看建庙、婚嫁,或接触产妇及婴儿:因一般人认为带孝者身上带有不祥之气,所以凡是与神事及喜庆有关的场合,如建庙、安灶,或是婚礼、喜宴,都应避免参加。  否则在带孝者的凶气感染之下,将导致建庙不灵,或新婚夫妻感情不睦。  丧事而若带孝者接触到产妇或婴儿,将致使产妇难产,以及婴儿夭折等不幸的事发生忌参加丧礼的人,与亡者生辰八字相冲克因「子午相冲,金木相克」的道理,如果亡者是子年出生的,那么不论亡者的亲朋或好友,凡是午年出生的人,都不能参加送葬仪式。  此外,孕妇、婴儿,也禁忌送葬,恐怕沾染到不祥之气。  3、忌参加丧礼的人,与亡者生肖相冲克:在丧礼上,通常会贴有一张告示牌,说明有那些生肖是与死者的生肖相冲克,必须回避。  有的还会在灵堂里放一盆水,给来参加丧礼的来宾洗涤,以除不祥之气。  4、忌入殓时啼哭,将眼泪滴在亡者身上:在举行入殓仪式时,亡者的亲友应当保持冷静。  此时忌讳有人啼哭,否则会使亡者不忍

人死了办丧事引魂幡怎么写

  1 、灵幡两边飘带所写的字:要求最后一个字必须占上"生"。 比如下面这个灵幡的飘带: 金童前引路乘龙东去 玉女送蓬莱驾鹤逍遥 解: 上一联"金童前引路乘龙东去",是九个字。从"金"字起"生","童"字念"旺","前"字念"死","引"字念"绝",再从"路"字起,往下念"生旺死绝",念到最后那个"去"字便占上"生"。 用此法查下一联,最后一个字也占"生"。 2、灵幡中间的飘带所写的字:要求最后一个字男占"生",女占"旺"。 比如故父名叫周永生,终年76岁,可写成:耄故显考周公讳永生之引魂幡 从"世"字起生,"故"字念旺,"显"字念死,"考"字念绝。再从"周"字起,往下念"生旺死绝",念到最后那个"幡"字,便占上"生"。 如果姓名是两字,就在"引魂幡"三字中间加个"宝"字,既"引魂宝幡"。 女占"旺",仿此法。 比如故母名叫孙桂芳,终年85岁,可写成:期颐故显妣周门孙氏桂芳引魂幡。 如果姓名是两字,就在"引魂幡"三字中间加个"宝"字,既"引魂宝幡"。 3、新葬(俗称生灵)用黄烧纸;覆葬(俗称熟灵)用红纸。 4、一般通用的样式就不写两边的飘带,在灵幡中间的正面上放写上"救苦天尊 ",下方写"垂光接引",背面上方写上"五方童子"下方写"华幡来迎",此种幡可多次使用,每次法事结束后封幡送灵,然后用符纸封于灵幡表面,下次法事时 可以继续使用。此种幡中间飘带的中间的飘带为一边圆一边方,通剪(贴)七个。 5、道教的魂幡写法 (正反两面,立写三行,录于下,(男幡)供参考(幡头,挂号略) 正面: 左:东来也存庚原命生于公元某年农历某月某日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某省某乡某村某号故居生长人氏 中:东极宫中下敕令 仰差青衣童子手执宝幡接引本坛当荐亡魂某公讳某法号某某随幡 早登仙界 右:西去兮大限不幸殁于公元某年农历某月某日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某省某乡某村某号享年几十几岁止也 反面: 左: 纪念凭火化 金童接引 中:大圣太乙寻声救苦天尊青华上帝 不可思议功德 右 追悼不回境 玉女来迎

人死了办丧事本该悲痛怎么反而锣鼓喧天的庆贺??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问题,涉及社会信仰,政治环境,民族风俗和生活质量等多方面因素.就传统方面来说,古代人对丧葬之礼就已十今重视,《史记*礼书第一》就说:"(周王朝)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并定下"大路之素帱也郊之麻絻丧服之先散麻,一也,三年哭之不反也."等涉及丧葬的繁文缛礼.历代王朝,更是不厌其烦地制定.规范上至皇帝.皇族,下至黎民百姓的丧葬之礼.请看<明史》的记载:“洪武元年,御史高元侃言:'京师人民,循习旧俗。凡有丧葬,设宴,会亲友,作乐娱尸,竟无哀戚之情,甚非所以为治。乞禁止以厚风化.'乃令礼官定民丧服之制。”可见此风并非今日盛之.
  新中国建立以后,政府历来提倡厚养薄葬,移风易俗,节俭办丧事,但由于几千年来的积习,加上近年来百姓生活好转,手头宽裕,讲排埸,比阔气的风气作祟,故此种现象屡见不鲜。

什么是民间大锣鼓?

  民间大锣鼓包括“大锣鼓”与“八音锣鼓”两种形式。大锣鼓完全使用打击乐器,有大鼓一只,马锣四面以上,可多至几十面。大钹一副、铜金一面,还可加小钹一副。大鼓是领奏乐器,起鼓、行锣、煞鼓,其句法节奏变化全凭鼓手指挥。鼓点和句法的花样,各地方不完全相同,但要力求整齐。人数也可多可少,要便于游行又不失热闹。旧时,每个乡村角落普遍有大锣鼓。人年假(农历十二月廿五日)后至出年假(农历正月初五)期间,青少年、儿童最喜欢打锣鼓,邻村之间还有大锣鼓比赛。元宵节期间还有“祭春”“迎灯”等习俗。其时大锣鼓一齐出动,如大埔西河镇正月十六晚的“扫街灯”活动,各村的锣鼓班纷纷集中漳溪圩,热闹喧嚣,鞭炮不断。大锣鼓聚集斗闹成为元宵节的标志之一。

关于山西民间艺术敲锣鼓的作文,最少300字就可以了。先谢谢了

  锣鼓是晋、豫、陕一带地方特色的民间打击乐器表现形式,曲牌众多,打法多样,气氛热烈,表演丰富,形式多样。即可单独表现,也可为民间舞蹈伴奏,是这一带欢庆节日、婚庆喜事中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俗以锣鼓为活跃身心,激人奋进,驱邪庆喜的主要器具,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套集资购买的锣鼓,俗叫“一套家伙”;在乐器搭配上,通常以班鼓、大鼓、大锣、堂锣、大钹、小钹(俗叫大、小“叉子”)、碰铃(或配一木鱼)七件为一套;每一个曲调叫一个“牌子”,或一个“番子”,传统的锣鼓演奏曲牌有“蝴蝶穿花”,“喜鹊噪梅”,“凤归巢”,“鱼咂嘴”,“包老催”等十八个番子,统称“锣鼓十八番”,成为民间定型的锣鼓经,无论何庄、何人打锣鼓,一定要按照传统的锣鼓经演奏,绝对不准错不准乱。
  本地几乎是人人爱敲锣鼓,人人爱看、爱听敲锣鼓,有“听了打鼓上墙头”之谣;每到节日鼓庆或丰收农闲,随时都能凑在一起一班人敲几番锣鼓热闹;渔民出海,船上一定要带一套锣鼓,遇到大鲨鱼,捕鱼满载或与邻船相遇时,都要敲锣鼓。很多人家祖孙三代都爱敲锣鼓。每年正月十五玩花灯和四月初八佛诞节前后的庙会上,各村庄都要组织锣鼓班子与别村比赛,赢了光彩,输了再练,下次见高低。
  
  鼓是精神的象征,无视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
  流传于山西临汾地区的洪洞、霍县、汾西等地的“威风锣鼓”是汉族人民古老的、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过去多在庙会,祈神、求雨等活动中表演。演奏者在敲击大鼓、锣、钹中倾情舞动,把自己生命的律动和祈求丰收的愿望都融汇于表演之中。表演者配合默契,整齐划一,气势磅礴,威风凛凛。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舞,从而增强求得好年景的信念。这该是《易.系辞》“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意境。
  关于威风锣鼓的名称和表演的气势密切相关,但民间的传说中,还渲染着神话的色彩,说它与“尧王禅让给舜,又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有关。按当地说法:尧的家乡在洪洞羊懈村,舜在神里村(一说在万安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样懈村群众组成威严的仪仗和锣鼓队去神里村迎姑娘回娘家;四月初八又送她回婆家。由于是仪仗锣鼓迎送,威风无比,所以称“威风锣鼓”。骆谷的套路有三番:“要往游康衢”、“华封三祝”、“万民颂尧王”,三者都是纪念和赞颂尧王的宏恩大德。尧舜禅让是后人加以渲染的描述,民间有关尧王的说法虽无考证,但却说明当地群众对太平盛世,丰衣足食的想往;对关心群众疾苦的清官之期望。“华封三祝”源于尧王传说的吉祥祝词,祝愿尧王“多富(福)、多寿、多男子”;民间吉祥图案中,把佛手、蟠桃、石榴三者象征“华封三祝”。因此,当地村民以“华封三祝”寄寓多福、多寿、多子孙的愿望。
  当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后,“威风锣鼓”也发展成为展现新农民心声的动态形象。1990年9月山西临汾,410名农民组成的“威风锣鼓”队在北京第八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大显身手,他们敲出、舞出震撼大地的强音,显示出今日中国人民豪迈的气概。

农村丧事24拜礼,怎么拜?求图?

  二十四拜按步位分前中后三个步位,礼拜数分前七后八中九拜,前七拜中间第四拜时到贡案桌敬香,中九拜时第五拜时到贡桌敬酒,后八拜时第四或第五拜时到贡桌送纸钱。三里不同,十里改规矩,一家之谈,见笑。一般是儿女行的,兄弟姐妹12拜。 二十四拜礼也叫‘大礼’。行礼时须有唢呐伴奏。行礼者面对供桌,从东南始,作静安墓园一揖,四叩头,站起;左脚向左前方跨一步,作一揖,四叩头,站起;右脚向右前方跨一步,作一揖,四叩头,站起。右脚向右後方退一步,作一揖,四叩头,站起;左脚向左後方退一步,作一姆,四叩头,站起;右脚向右方平迈一步,作一揖,四叩头,站起。
  
  二十四拜有那些细节
  
  即将失传的山东肥城市民间丧事二十四拜的视频或者图解

农村丧事孝歌歌词

  《哀叹词》
  痛尔父(母),哭尔亲,养育儿曹恩义深。
  朝提袍挈劳苦辛,三年怀抱始离身。
  儿长大,亲不存,牙床空对泪淋淋。
  要相见,隔幽冥,有负亲恩似海深。
  难效目莲把孝行,十八地狱去寻亲。
  叹人生,总是空,生死从来万古同。
  高年彭祖今何在?不免南柯一梦中。
  哀尔父(母),念尔生,粉身碎骨报难全。
  思笑语,忆容颜,尺素难申罔报恩。
  肝肠断,泪涟涟,悠悠愁恨销眉尖。
  思辗转,难报恩,惟愿英灵早上天。
  生前有酒几时醉,滴酒何曾到九泉。
  叹人生,实堪怜,光阴荏苒几多年。
  陟屺(岵)空瞻徒泣血,辟诵哀号枉呼天。
  叹尔父(母),今已亡,千秋永别实堪伤。
  柔情儿女心头肉,严(慈)亲恩泽胜穹苍。
  黄泉地,路迷茫,教人何处觅椿(萱)堂。
  徒垂泪,枉思量,望断云山抱痛长。
  诵经惟有苍穹听,愿祈尔父(母)往西方。
  叹人生,若蜉蝣,大限来时万事休。
  富贵功名都是幻,荒草蓬蒿土一丘。
  忆尔父(母),德弥彰,殷勤创业振纲常。
  和邻里,睦乡邦,教诲儿曹有义方。
  宜永寿,乐高堂,如何一旦返仙乡。
  情难舍,德难忘,哀思不尽地天长。
  绕棺相看无由会,惟叩灵魂一炬香。
  叹人生,世事烦,奔波劳碌几时闲。
  堆金积玉今何用,过隙驹光指顾间。
  思尔父(母),痛凄怆,越思越想越难当。
  始受室,重义方,儿孙此日赖恩光。
  心欲裂,倍凄凉,海枯石烂怨洪荒。
  生死地,竟难忘,三魂杳杳不回乡。
  俯棺泣奠亲知否?惟愿神灵永显杨。
  叹人生,空自忧,光阴迅速实难留。
  万古江山依旧在,不知人换几多俦。
  念尔父(母),育尔身,朝朝暮暮战兢兢。
  盼儿长,望儿成,儿生作息俱留心。
  乳哺满,已全形,高堂一别没踪寻。
  视不见,听无闻,徒伤儿女哭空庭。
  今宵往返陪灵柩,哭断肝肠刺破心。
  叹人生,奈此何,光阴似箭月如梭。
  惟存德泽留芳远,万古名传 百世歌。
  
  
  
  资料拓展:
  孝歌是我国孝道文化的一种,在我国南部地区普遍流行。当长辈去世以后,在将要下葬的前一夜他的后代要为逝去的长者守夜,就是围着他的棺材拿着香不停的转,谓之转香。这种习俗体现了一种传统的孝道理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孝歌
  
  歌词:
  一眼看见灵堂 , 不由泪水往下淌,亲爱的妈妈你棺材里睡,女儿好像做梦一样。我的好妈妈,再叫一声我的亲娘,孩子我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转眼之间我失去了娘。
  妈妈呀 ,孩子的亲妈呀,娘疼儿的一幕幕我终生难忘,这一切好像梦一场。娘, 孩儿把娘想,娘你回头在望望,你的孩子都跪在你灵前,你怎舍得把俺都撇光,跪在灵前把泪滴,哭声妈妈你在哪里,叫声妈妈你回来吧,儿女们想念你。
  妈妈呀,我的妈妈呀,孩子千呼万唤叫声我的妈,妈妈你咋不搭理。妈,忘不了娘送儿把学上,娘在村口等儿把学放,孩子病了疼坏了娘,更怕儿又火烧饭烫,娘为儿受尽苦难,娘为儿常把心担,娘为儿受十分之苦,儿却三分也没报完。
  妈妈呀,我的亲妈呀,想起娘对儿的好,不由孩儿泪流满面。妈,妈呀,叫声我的好妈妈,不由泪水顺腮而下,心中的痛苦难以表达,孩子我没了亲妈,妈妈你回来吧,再看一眼你的女儿吧,临死之前也没能陪陪你,令生我愧对妈妈。
  妈妈呀,我的好妈妈,你想儿念儿死不瞑目,女儿却辜负了妈妈,妈,孩儿对不起你啊,不晓得孩儿来给你赔罪了。妈妈你睁开眼,回头再看看俺,你的女儿跪在你面前,你咋就不理俺,孩子的妈妈呀,你为什么不说话,女儿多想在你面前撒娇
  妈妈你回来吧,妈妈呀,我的亲亲的呀,孩子我真想随你一起走,去阴间孝顺妈妈,妈,妈呀,再叫声我的亲娘,想起妈妈痛断肠。从此后娘一去再也不回头,孩儿心里好悲伤,想娘再见不到娘,盼娘娘在不能还阳,娘的恩情永记心上,想起俺娘大哭一场。
  娘啊娘,我的亲亲的娘,孩儿有苦还跟谁诉,孩儿有苦还去跟谁讲,跪在灵前把泪流,孩儿心里好难受。妈妈你回来吧,再拉拉孩儿的手,跪在灵前泪悲啼,妈妈一生没少受屈,吃苦受累都是你,从没想过你自己。
  传统农村丧事流程:
  1.农村实行土葬,也就是说人死了之后第一件事情,是需要去买一个棺材来放置是遗体。
  2.然后如果说没有修坟墓的,就一定要赶快去修坟墓,一般会找一些道士来看一些风水,找一块有利于家族的未来的土地,然后就会着手坟墓的修建工作嘞。
  3.然后如果说没有修坟墓的,就一定要赶快去修坟墓,一般会找一些道士来看一些风水,找一块有利于家族的未来的土地,然后就会着手坟墓的修建工作嘞。
  4.一般情况下,道士做法的时间是三天左右,差不多三天的时间坟墓也该修好了,就会把棺材放进坟墓里面。在下葬的那一天,一般会宴请邻居以及亲朋好友,以此是来慰藉死者的亡灵。一般情况下,道士做法的时间是三天左右,差不多三天的时间坟墓也该修好了,就会把棺材放进坟墓里面。在下葬的那一天,一般会宴请邻居以及亲朋好友,以此是来慰藉死者的亡灵。
  
  
  
  拓展资料:
  孝歌,又叫丧堂歌,顾名思义,即在丧事堂中所唱的歌,“孝歌”它是“挽歌”其中的一种形式。这是咸丰活龙坪人的一种传统习俗,若家有人过逝,必操办丧事和唱孝歌,灵柩在家中停几天就要唱几晚。据说是为了超渡亡魂、给死者洗冤减过,让亡者顺利上路,无惊无扰地在极乐世界生活。
  丧事,读音:sāng shì,指人死后殓葬、哀悼等事情。新中国成立前,丧事烦琐,讲究封建礼仪,主要过程为:送终 长辈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更衣 死者在弥留之际,脱下旧衣,更换寿衣,用白线扎腿,根数与卒年龄相等。报丧 人死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提出移风易俗,丧事简办。1960年,全县各公社建公墓,迁旧坟于公墓,薄棺埋葬。1969年1月开始火化,1975年全县基本实现火葬化。近年来土葬和丧事大办之风又有抬头。
  
  农村丧事孝歌歌词:
  第一节:头歌
  人生贫富不一般,为而为女受苦难。
  有儿须当送学馆,读的书多活人前。
  养女又得教针线,绣的花好免人嫌。
  打骂受气勿寻短,黄金棍子出大贤。
  良夜朝朝一天星,女是娘群带一根。
  裙在身上穿的紧,免在地下打扫尘埃。
  切莫由她到处混,黄昏点灯早出门。
  如今世人心不正,口水淹死许多人。
  风吹落叶遍地黄,父母为儿昼夜忙。
  父买天地儿享受,母打钗环女梳妆。
  无常一到天书降,并无儿女替爹娘。
  养儿养女手凄凉,死去空手见阎王。
  灵前焚香起青烟,爹娘一死不能言。
  口中不吃阳间饭,翻身跳出红尘间。
  一家大小齐叫喊,阎王不肯放回还。
  任你哭得肝肠断,眼泪汪汪也枉然。
  第二节:思亲
  灵前点灯放光华,哭声爹来哭声妈。
  空把儿女来养大,一去黄泉不归家。
  空把儿女来养大,幸苦好似雪中花。
  阴司不通阳间路,守住棺材热泪洒。
  灵前化纸一堆灰,爹妈一去永不回。
  父不叫儿倒开水,娘不叫女接茶杯。
  铺床不见爹妈睡,洗衣不见爹娘披。
  样样恩情难割舍,守住棺材哭悲伤。
  灵前美味摆一台,爹娘阴司不回来。
  灵前杯中摆杯筷。美酒贡献俩边排。
  不见父亲来喝酒,不见娘亲来吃菜。
  爹娘隔了阴阳界,守住棺材哭哀哀。
  一盏孤灯照亮堂,哭声爹来哭声娘。
  苦心养育成空想,只见灵牌字俩行。
  养育恩德苦劳大,儿女时刻丢不下。
  行也思来做也想,白天黑夜哭爹娘。
  
  
  
  拓展资料
  基本概念:
  送行:
  入敛后,孝子拉着扫帚,拿托命纸及死者先前旧衣,端着灵牌,前往五道庙迎接亡魂。吹鼓手奏哀乐,所有吊丧者均绕庙3周,呼死者上车,后将命纸、旧衣放入纸车中焚烧,孝子大哭,亲友北面行礼,孝子答礼,谓之“送行”,俗称“接丧”。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丧事《基本概念》
  
  丧事孝歌有很多版本,主要是因为地区不同,文化差异不同。
  如旬阳地区孝歌---还阳歌
  
  还了阳来还了阳,还了锣鼓又换腔,阴鼓改成阳鼓打,教歌改成草歌唱;
  还了阳来还了阳,还了锣鼓又换腔,边鼓打得咚咚响,马骡子打得叫昂昂;
  还了阳来还了阳,还了日头还月亮,前半夜打的太师鼓,后半夜又打两头忙;
  还了阳来又还阳,送子娘娘进孝堂,送子娘娘早送子,送了一对状元郎;
  还了阳来又还阳,青苗土地进孝堂,保佑五谷多丰登,保佑粮食装满仓;
  还了阳来又还阳,玉皇大帝进孝堂,保佑风调多雨顺,保佑万担装满仓;
  还了阳来又还阳,教家今晚好风光,千百纸扎和孝帐,黑猪白羊献两旁;
  还了阳来又还阳,孝家住的好屋房,住得前庭并后院,门前一对金旗杆;
  还了阳来又还阳,孝家住的好地方,住在盘龙山顶上,子子孙孙状元郎;
  还了阳来还了阳,孝家住的卧龙岗,卧龙岗里出贵子,状元榜眼控花郎;
  还了阳来还了阳,看见金龙缠玉梁,左缠三转出贵子,右缠三车出皇娘;
  还了阳来还了阳,看见金龙缠竹杆,左一缠来右一缠,超度亡上西天;
  还了阳来还了阳,孝家房大好出丧,只准千年出一个,再过万年出一双。
  
  
  
  陕南孝歌---忆父赋
  清远有胜景,初春百花开;独坐禅院里,面对凤凰台;凤凰涅盘地,我心自悲哀;
  去岁今日里,慈父尚健在;四十而立年,犹爱老父怀;父坐高凳上,子坐矮木台;
  父执子之手,子抚父膝盖;背靠父胸膛,幸福观自在。子离家乡走,父送村口外;
  沿途多嘱咐:盼子早归来;创业如征战,成败莫挂怀;莫学楚霸王,自绝望乡台;
  落难须牢记,卷土可重来;根收枝落叶,门为游子开;
  荣辱不可忘,忠义挂胸怀。酷暑烈日炎,父出捡薪柴;
  盛夏忧严冬,勤俭范后代;
  忍痛装笑脸,生怕子悲哀;子怕父伤心,逗父把心开;
  扩展资料:
  孝歌是我国孝道文化的一种,在我国南部地区普遍流行。当长辈去世以后,在将要下葬的前一夜他的后代要为逝去的长者守夜,就是围着他的棺材拿着香不停的转,谓之转香。这种习俗体现了一种传统的孝道理念。
  
  歌词如下:
  孝子伤心流泪拜,引亡来进九重门。 进了孝家九重门,九天玄女下凡尘, 葬在龙头出天子,葬在龙尾出公卿。 九重门上道古人,孟宗哭竹孝双亲, 二拜亡者早托化,早生托化往生方, 三拜亡者多荫佑,荫佑儿孙代代昌。 礼应灵前有四拜,还留一拜等烧香。 拜了起来还有礼,解手钱财烧与你, 孟宗哭竹生冬笋,万古流传到如今。
  九重门上烧钱纸,地狱门开放善人,孝男孝女伤心拜,引亡来进十重门。进了孝家十重门,十人姊妹出游春,去年游春十姊妹,今年只见九个人,且问一人归何处,白茅山上葬新坟。十重门上道古人,董永行孝孝双亲,家贫卖身安葬父,天差织女结成亲。十重门上烧钱纸,地狱门开放善人,孝子伤心流泪拜,引亡来进十重门。
  进门只进十重止,再不乱步向前行,十一二重烧钱纸,引传亡魂来伴灵。进了门来落了心,手中幡子有交承,自古男幡放在左,女人幡子右边存,田真传下哀堂礼,将幡放在木当中,放下幡子还有礼,低头礼拜奉亡魂,一拜亡者宽心坐,宽心稳坐一炉香,
  
  亡者受钱归宝库,阴司路上作盘厘。再有钱财凭火化,烧与伴魂童子郎,伴魂童子受钱纸,陪奉亡者木中存。再有钱财凭火化,烧与引魂童子郎,引魂童子受钱纸,早生指引往生方。再有钱财凭火化,烧与哀堂正福尊,正福神灵受钱纸,若海化作百连池。又有钱财凭火化,烧与田真三宝郎,田真三宝受钱纸,千和万合到天明。
  化了纸来我转身,退步回头寻坐场,孝家排我东方坐,木德星君占坐场,木德星君占了位,歌郎移步到南方,南方原属丙丁火,火德星君占坐场,来到南方无坐位,歌郎移步到西方,西方本属庚申金,金德星君占坐场,金德星君占了位,歌郎移步到北方,北方原属壬癸水,水德星君占坐场。
  
  拓展资料
  丧葬习俗 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就目前情况看, 丧葬习俗懂的人不多,但是,做白事司仪行当的人却不少。
  解放以后,国家为了节约土地,杜绝疾病蔓延,规定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其余一律采用火葬。人死后,被送往殡仪馆停放,尸体赤裸冰冻存放。为了延长保存时间,殡葬人员会在死者脚板底扎一个洞使死者的血全部放走。
  尸体送到殡仪馆后,一般三天内举殡,举殡分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两部分。遗体告别仪式时设置“灵堂”,灵堂四周排满花圈,花圈上挂满亲朋戚友的挽联。告别仪式开始先播放一段哀乐,悼念者默哀三分钟,之后向死者三鞠躬,最后绕遗体一周,瞻仰死者遗容。长子手捧死者遗照领悼念者去小礼堂开追悼会。追悼会主要是表彰死者生前功迹,因过于形式及劳民伤财,现已基本取消。遗照一般不用彩色,且用“炭烧瓷相”,以示永久存。
  举殡后“灵车”--现称“专用车”把遗体送到火葬场--俗称“大烟囱”,经大火焚烧后尸体化为灰。亲人可根据情况把骨灰放入骨灰盒保留,也可把骨灰撒入大海、植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