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民族都有哪些安葬形式
1.苗族:苗族现今保存有完好的悬棺葬和洞棺葬,据说此举是为了方便苗家后人打回中原是将已故祖先带回故土入土为安。2.壮族:人死后,停尸于正厅。以柚叶、桃叶或姜煎水浴尸换装。入殓时孝男孝女放声号哭,也有唱《丧歌》的习惯,表示诀别。一般停尸三日。亲戚故旧来吊,洒酒供祭。将死者生前喜爱的器物置于尸旁,用铜钱遮眼、塞口,或填以糯米饭、茶叶,意为使死者在往阴间的路上有赶路饭和买路钱。有的以朱砂点五官,叫做“开光”。尸体遮盖白布。擂鼓或燃放鞭炮志哀。如死者为妇女,还必须向外家报丧,俟外家来人“见面”后方能入殓。有些地区,子女为父母办丧事,要请两位歌师分扮舅甥,通宵达旦以问答形式唱“哭丧歌”,赞颂死者生前美德,并劝喻世人应尊敬长辈,不忘祖恩。 壮族有“二次葬”的传统。 一般葬后三年揭棺,捡取骸骨放入陶缸内,置于岩洞或土洞中,选择“吉壤”再行安葬,称“二次葬”。至此,死者才成为祖先神灵而受供奉。对非正常死亡的,被认为将变成恶鬼,因此必须火葬。请道公诵经打斋,骨灰随道公跳过火坑,才承认其阴魂与祖先神灵有同等地位。3.藏族: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因为这是不太好的。4.土族:一般行火葬,部分地区行土葬。土族人禁忌众多,主要有,忌吃圆蹄牲畜(马、骡、驴)肉;忌在畜圈内大小便,认为这会影响牲畜的生长;忌讳用有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不能问客人“吃饭没有”或“吃不吃饭”等话;在客人面前吵、打孩子是最大失礼,会被认为是下逐客令;进土族人家,必须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应后,才能入院内;年轻妇女的卧室不得随意进入,不能同未婚姑娘开玩笑;忌客人数他们的羊只;在佛堂、大殿内忌吸烟、吐痰、乱翻乱摸和大声喧哗;忌从僧侣的跪垫和其他物品上跨过;忌对酥油灯打喷嚏和咳嗽;在佛堂里转经轮时,必须从左向右,不可逆转;寺院附近禁止打猎和随地大小便。 5.侗族: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6.怒族:贡山的怒族有重丧的习俗;福贡、碧江怒族的先民行火葬,有氏族墓地。现行土葬。 7.瑶族:瑶族的丧葬因地区和支系不同而异。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过去兴岩葬,现行土葬。“拉珈支”瑶族成年人行火葬、未成年人行土葬、婴儿行挂葬。连南八排瑶人死后,行尸体绑于椅子上。出殡时,抬轿似地将尸体抬至墓穴入棺,人们称为“游尸葬”。
二、报丧
三、停尸
四、出殡
五、安葬
六、悼念
七、等级葬制 丧礼改革及其他
土葬,火葬,水葬.和悬棺等.
你可以转转就知道了啊
人死了。有多少种安葬方法
火葬 土葬 水葬 冰冻起来也有 捐葬 也有人给荒葬(乱葬岗) 。。。。
土葬,就是最普遍的方式. 海葬,火化后把骨灰撒在海里. 山葬,就是死了直接放在山上,.让鹰吃.吃得干净的话说明那人在生的时候心好.
哪种骨灰安葬方式好
1.骨灰堂:室内骨灰架寄存,是目前骨灰安放的主要方式;
2.骨灰墙:在墙壁上砌格子,将骨灰盒放入,用石板封闭;
3.骨灰亭:亭式建筑,亭内、外墙可以存放骨灰,类似骨灰墙寄存;
4.骨灰廊:彩画地上长廊,墙内存放骨灰,石板封闭;
5.骨灰深葬:将骨灰存入地下室封闭,地上为亭;
6.骨灰林:将骨灰埋入选择好的树下,做简单标记;
7.骨灰墓:地下修建墓穴,地上立碑;
8.骨灰撒海:随时办理登记手续;
中国人的丧葬后事颇为讲究,有许多禁忌事项。各地的风俗方式虽有不同,但料理不当,一来是对逝者的不敬,二来会引起非议,遭到周边人的排斥和避而远之。所以,中国人自古就重视丧葬择日,趋吉拒凶的认识尤为重要。
1.避开重丧日:重丧,指的是一个人去世后近则百日内,远则一年左右,家人或者亲戚中又有人相继去世的情形。
2、避开对长子、长孙不利的日子:中国传统历来重视长子长孙,视他们为儿孙的代表人物,在家族事务处理上,长子长孙的重要地位体现得都很明显。
此外,安葬时祭拜要注意,烧香不要烧劣质香等香,这样会打扰先人的同时带来不好的运势影响的。一般是烧天然香的,这建议到无相铜炉官网定好点的天然香祭拜的。还有,安葬完毕的话,可以佩戴吉祥物护佑,同时为你开运转运的。这个同时到无相铜炉定为宜。
您要是有信仰,比如说信佛学佛,能放在寺院的莲位也很好,而且属于做功德用来兴建寺院,位置也是永久性,我头像有方式,希望帮到你。
最好是海葬,环保、卫生、不占用土地,而且以后你只要对着大海就可以悼念死者。
现在常见的是土葬,占用土地,悼念比较麻烦
我国人死后有哪几种安葬方式呢
火葬(目前比较大众的方式)土葬(国家不允许的方式,因为占有国家宝贵的土地)海葬(比较流行的方式)捐献(利国利民,但很难让人接受的方式)
两种土葬和火葬
土葬,火葬,海葬,天葬
葬礼有几种形式
有多少种具体没统计过,只说一些我听说过的吧,希望你能用的上。
回族葬礼:
回族称死人为“无常”、“归真”或“殁了”,切忌说“死”。称尸体为“埋体”,称送葬为“送埋体”。对埋体主张速葬,不得超过三天。回族不信风水地脉,只要是平稳干燥的地方就可做墓地,实行土葬。人咽气后,守护者将遗体头北脚南放置,亲友吊唁,送以钱、物,以助葬费,但禁止送花圈、帐联。亡人的面容身体要美观清洁,埋体要经过修面、修胡须,理掉过长的头发,其他部位过长的毛发也要剪短或剃掉。还要修剪手指和脚趾甲,清除污垢。 葬前要给“埋体”清水净身(俗称“着水”),再穿上用新白布制成无袖无领的“开凡”。男人的“开凡”通常为三块,一块叫“皮拉汗”(波斯语坎肩之意)是覆盖前身的白布;一条叫“小卧单”,是垫在身下相当于褥子的白布;一块叫做“大卧单”,是在外层包裹整个“埋体”的白布。女人的“开凡”还要增加用做盖头和裹胸(也叫缠腰)的两块白布。举行转“费达”(赎罪)仪式。然后举行站“折纳孜”(殡礼)的仪式。殡礼主持人一般是有名望的阿訇。仪式开始时,将“埋体”置于“塔布提”匣子中(一种底层可以抽拉的无盖的大木匣子),抬到葬地,置于墓穴之上,头北面西,主持仪式的阿訇为亡人祈祷,并带领大家念“赞主词”三次。仪式后,即送“埋体”入坟,葬穴为长2米,宽1米深约2米的直坑,在直坑底部向西侧挖一洞(以平放遗体为限)。当埋体按照教规放入洞内后,再将洞门用土坯封住,并用黄土填满直坑,地面用砖、土筑成脊形坟墓。与此同时,在送“埋体”的沿途中,要为亡人散“乜贴”,数额大小不等,根据家庭条件而定。并将亡人衣物散给洗尸人员和亲友,有的还要给前来送“埋体”的众人散白帽戴孝。亡人葬后逢七 、二七、三七、四十天、百日、周年、三年、十年,都要请阿訇念经,表示纪念。
柬埔寨葬礼:
古代柬埔寨人的丧葬形式有四种:水葬、火葬、土葬和鸟葬。现代主要是火葬。每当病人垂危之际,就在病床上方挂一幅上面画有佛像的布画,在床旁挂一面专门用于丧葬仪式的锣。几个人,一般是家族内的人围着病人,手拿经书,口诵经文,为病人祈祷早点脱离苦海,直至病人咽气。病人一咽气,马上敲锣,村里人听到后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助给死者清洗全身,换上寿衣,把死者的两个大拇指捆在一起,或双手成合十状,然后用白布把全身裹起来,再抬进棺材,盖上棺盖。一切就绪后,派人到寺院请五名或更多的和尚前来做法事。其中地位最高的和尚坐在一顶轿子上,其余的站在棺材的四个角上,为死者超度亡灵。和尚诵经一结束,家人、亲朋好友便嚎啕大哭,表示悲痛和哀悼。然后准备把死者抬到寺院去火化。在去寺院的送葬队伍中,寺院住持走在最前面,手举一面悼念亡灵的旗幡,住持后面是死者的亲生儿子。从前,有的死者的儿子为表示孝敬和悲痛而剃去头发和眉毛;有的一百天之内不理发;有的死者的妻女每天向寺院施斋送饭,整整坚持一百天;还有的在祖父或父亲火葬的这一天落发出家。尸体一般不在家中久停,死后立即火化,只有在儿女或亲人多数在外地,为等候其归来才可多停几日。也有将死者埋葬一年半载后再挖掘出来火化的。
维吾尔族的丧葬:
维吾尔族的丧葬按伊斯兰教教规实行土葬。亡者临终前,家属要请念经人做祈祷,人亡后即向亲友报丧。对前来的亲友各散发一块白布,男系腰带,女顶手巾。亡人的亲属站在门口迎送吊丧。一般是晨亡午葬,晚亡次晨出葬。死者被净身后裹以白布(男三层,女五层)。出殡前亲属与遗体告别,然后奖遗体放入“者纳子”(清真寺公用抬尸的灵床),抬到清真寺,由伊玛目、阿訇诵经诉祷后,送往墓地安葬。送葬时已婚妇女不得前往墓地,只能在家中哭泣。墓穴是深长各2米、宽约1米的直坑,直坑西壁挖一个顶为弓形的偏洞。将尸体头北、面西、足南安放在偏洞中,然后用土块封闭沿口,动土填平直坑,地面填成鱼脊背形坟堆。此时阿訇和会念经的人开始诵经,为死者祈祷。死者安葬后,家属三天内不动炊烟,亲戚邻居给丧家送饭食。亡人有三日、七日、四十日、一周年的忌日。家属要在每个忌日过“乃孜尔”,请阿訇诵经,以表示对亡人的悼念。
蒙古族葬礼:
旧时蒙古民族的平民百姓,特别是牧区的贫苦人民,其葬礼是比较简单的。人死前,全家人以至诸亲好友都守在其边。死后,全家举哀,通常不设灵堂,不摆供献,不穿孝服,不烧纸,不用音乐,不给亲友通讣闻。但是差不多都请喇嘛念经。死者没有文字遗嘱,仅口头嘱咐牲畜等遗给某人,遗骨送至何处。倘若死于暴病而没有遗言,其子向呼图克图(活佛)求问死之遗志,以便遵守,按照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家中如长辈死了,忌讳说"死了",应说"老了",以示尊敬。蒙古族的丧葬礼仪,经过元、北元(明)、清各朝代,七百多年中,有许多变化,加之各地自然、经济、文化条件不同,丧葬礼仪也不一样。一般分深葬、野葬、火葬、土葬----几种,其中石葬、深葬、风葬属于宫廷葬法。
塔葬是我国藏族的葬仪之一,是藏族最高贵的一种葬式,又称灵塔葬。只有极少数大活佛死后才能实行这种葬礼。先把尸体脱水,再用各种药物和香料处理后藏入塔内,永久保存。在布达拉宫内有这类灵塔。禅宗名刹少林寺的塔林即是埋葬历代高僧遗迹。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尸塔式
即将尸体用盐水抹擦,风干后,涂上香料等贵重药物,放在专制的金质或银质的塔内,长期保存起来,以供人膜拜。这种葬法一般百姓难以采用,只在达赖、班禅及少数有名望的大活佛、大土司和其他首领去世后使用。这种葬仪比较隆重,辖区的百姓必须参加自愿送礼。
2. 灰塔式
将尸体火化后的骨灰,殓入金质或银质的小塔内作长久纪念。这种葬法一般对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使用。
3. 土塔式
即将尸体火化后的骨灰,盛入木匣和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净地,上面堆土,墓成塔形。
在进行塔葬时,有的还同进在塔里放上一些经典书籍、佛像、法器或金银财宝,以供生者纪念、膜拜。当地群众对这种塔一般称为灵塔或灵骨塔。
享受这种葬礼的仅限于达赖、班禅或其他大活佛。大活佛圆寂后,遗体用各种名贵药材及香料反复脱水,干后用绸麻包裹,装入灵塔内永久保存。灵塔分金、银、铜、木、泥几种,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达赖、班禅圆寂后要建金灵塔,而甘丹赤巴只能建银灵塔。灵塔存放在各寺院里。
说说中国的丧葬类型有哪些
1.土葬
除汉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汉族贵族的棺木有数重,外层叫“椁”,内层叫“棺”,制作很讲究。有钱人家会在棺盖雕刻精美的动物图形。一般百姓的坟墓是很简便的,他们选择一块“吉地”之后,就在那里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后在上边堆成圆锥或土堆儿。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坟区,俗称祖坟地。每座坟头都按家族辈份的大小,前后依次排序,以便后世能辨别清楚,哪个坟属于哪一辈。人们把死后能埋入祖坟,看作一种礼遇,是做人的起码条件之一。因为许多人不能入祖坟,如优伶、娼妓、暴病、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汉族死在外乡的人,一般也不能回乡安葬,即使千里迢迢运回尸体,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谓“野鬼不能见家神”。
汉代崇尚黄色,历代帝皇都以黄色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人死后葬于土中,被认为是使灵魂得到安息最好办法。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有地则生,无地则死”的传统观念,所以土葬千百年来一直是汉族人民的主要葬法。
2.火葬
火葬是我国最古老,并对现今社会影响最大的丧葬习俗,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火葬,火葬开始之时,首先在部分游牧民族中盛行,这在先秦之时就有记载。《墨子·节葬下》云:“秦之西有仪渠国,其亲戚死,聚薪柴则焚之, 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列子·杨朱》也曾记载曼平仲的话:“既死,岂其我哉,焚之亦可”,到了东汉后期,佛教也传入我国,佛教徒实行火葬,汉族一般百姓实行火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宋元时期。《宋史·礼志二十二》说:今民人俗有所谓火化者,……河东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许多地方建有“化人亭”,《大元圣政国相典章》记有:北京路百姓父母身亡,往往置于柴薪之上,以火焚之,这一时期的火葬,往往与家境贫穷,无钱或无地埋葬有关。有的属客死异乡,路途遥远,难以扶尸回乡而火化;个别情况属战死沙场,军情紧急,火焚了事。在民间,对部分传染病死者,也采取火化方式,这时间,汉族火葬也曾受儒学干扰,宋大祖赵匡胤、南宋高宗赵构,都曾下诏禁止火葬。
3.崖葬
崖葬又名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广居南方的濮越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被认为是世界大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岩缝或人工木桩把棺木悬置在嘴壁之上,或者将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之中,悬棺葬的葬地都是选在面临江河的绝壁高岩上,其葬具多为船棺,长2-3米,宽约半米多,形体似一只船,分为头、尾和仑三部分,头尾翘起,仓为棺枢,安放尸体。
广义的悬葬又指在石崖上穿凿洞穴作为墓室的一种具地方特色的墓葬结构形式。在四川三峡崖洞中,曾发现战国时代此类崖墓,这一阶段的崖墓室,距地面高一些,低者二三米,高者一二十米,有的业于缓坡崖上,有的开于悬崖峭壁之中。墓分为单室墓,夫妻合葬有双室墓,家族合葬的多室墓三种,通常在墓室内外崖避上雕刻有各种图案,有的还铭刻有铭文,死者姓氏及一些吉祥语。
4.天葬
天葬是我国青藏高原藏族人民采用的一种很特殊的埋葬方式。天葬有专门的场地,那里地势平垣、开阔,中心点上得有一块平坦的石头。送葬的家属把死者抬到这里,就远远地避开。天葬场有专门的师傅。他先将尸体用绳索捆绑在石头上,然后举起锋利无比的刀子,将尸体剖开,皮肉、内脏。骨骼各自分为一堆,一般分八大块。骨骼(包括头骨)必须用石头,细细砸碎,拌上一些酥油糌粑。这些工作做完后,天葬师围绕着那石头,点燃一堆堆柴禾,并在火上洒上酥油。这时,整个天葬场烟雾滚滚,酥油的气味四下飘,不一会儿,大批的秃鹫就从四面八方飞来。性急的拥在火堆旁边,性悠的展开巨大的双翅在空中盘旋。当天葬师估计这些天葬使者足以一次解决问题后,便扬起双臂,向天空“呜嘎!呜嘎!”地呼唤。还不等天葬师退离葬场,成百只鹫鸟就从天上、地下一齐扑上尸堆。整个葬场你争我夺,残烟缭绕。一片啄食吞咽的声浪令人惊心动魄。再过半小时,天葬场留下几丝血污,使四野空空了。藏族人认为尸体不被吃净,死者不会升天,是不吉利的,因此总是等秃鹰饿时才举行。
送葬的人在远处目睹这个场景,心里是平静安宁的。他们认为死者已被鹫鸟带上蓝天,他的灵魂安然无恙地回到佛祖身边去了。他们心安理得地返回家园,路上没有一个人抽泣和号哭(外族人及藏族女性禁示参加天葬)。
5.二次葬
二次葬是在采取埋葬、火葬、风葬等等方式后,对尸体作二次或以上的处理。我国南方地区台湾、福建、广东和广西的汉族和壮藏,自古以来比较流行二次葬。人死后即棺殓土埋葬。待三五年后尸体腐烂后再择吉日,发 金山陵园 开棺,检取骨殖,将骨头擦洗干净、晾干。再按照次序分头、颈、胸腰、下肢装入特制的陶瓮。俗称“金塔”。这种二次葬又称二次洗骨葬或二次捡骨葬,至今在福建、广东、广西的女村地区还保留此种葬俗。
6.现代葬俗
解放以后,国家为了节约土地,杜绝疾病蔓延,规定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其余一律采用火葬。人死后,被送往殡仪馆停放,尸体赤裸冰冻存放。为了延长保存时间,殡葬人员会在死者脚板底扎一个洞使死者的血全部放走。
尸体送到殡仪馆后,一般三天内举殡,举殡分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两部分。遗体告别仪式时设置“灵堂”,灵堂四周排满花圈,花圈上挂满亲朋戚友的挽联。告别仪式开始先播放一段哀乐,悼念者默哀三分钟,之后向死者三鞠躬,最后绕遗体一周,瞻仰死者遗容。长子手捧死者遗照领悼念者去小礼堂开追悼会。追悼会主要是表彰死者生前功迹,因过于形式及劳民伤财,现已基本取消。遗照一般不用彩色,且用“炭烧瓷相”,以示永久存。
举殡后“灵车”--现称“专用车”把遗体送到火葬场--俗称“大烟囱”,经大火焚烧后尸体化为灰。亲人可根据情况把骨灰放入骨灰盒保留,也可把骨灰撒入大海、植树等。
土葬、火葬、天葬、水葬、崖葬、塔葬、树葬、船棺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