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的含义是什么?
殡葬是人类自然的淘汰,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燕尾服的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现在的多指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哀悼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从亡者停止呼吸时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依次为:
烧“落气纸”:即死者直系亲属,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之际,便置一瓦盆于灵床前,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意为让亡魂“持币上路”。
净身: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遭,称“三把”。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净身亦称“洗丧”。
换衣:给亡者换上干净衣裤鞋袜。若是青壮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应戴黑纱;老年人的裤带用白棉线合股系扎,合股线的支数以其年龄而定,老年人换衣称“穿寿衣”。
开吊;将亡者抬上灵床,置于灵堂的白布帐幔之后。供桌上置烛台香盆和死者遗像。直系亲属的女眷一边哭一边诉说死者生平,内容多为叙述死者一生中所经魔磨难,声调哀婉动人,凄切悲恸,称“哭灵”。亲友前来祭奠,进门前先放一挂爆竹,丧家亦燃放爆竹以示应答。吊客上香,通常以三炷为限,或鞠躬致礼,或跪拜叩头,皆由死者亲属中的男性直系晚辈在灵堂左侧跪拜答谢,称“孝子谢”。停灵时间以单数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开吊期间,有的延请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间还聘邀专门的民间艺人来唱“丧鼓”,其鼓词多为民间神话故事。吊客所送“祭仪”多为布料,须写好挽签悬挂于灵堂两侧,称为“挂祭帐”。
出殡: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称为“起灵”, 起灵时,孝子需将焚化纸钱的瓦罐掷碎在灵堂供桌之前,称为“甩盆”。抬灵床多为八名精壮汉子,死者亲属须排除在外。出殡亦称:“送葬”,有的请道士执桃木剑在前“开路”,孝子则披麻戴孝躬行于灵床(或灵柩)前引导,众至亲好友一路将其送至墓地。送葬队列行进途中,有亲友在道旁设香案“路祭”的,孝子须下跪答礼。
设灵与圆坟:亡者落葬后,家中应设灵位于厅堂左侧,称“设灵”;三日后亲人去坟前祭扫,称为“圆坟”。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亲人在每一个第七日应在灵位前点烛燃香,举行祭奠仪式,到第五个“七日”为止,称为“做五七”。三年孝满,遂将灵位焚化,谓之“除灵”。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移风易俗,提倡殡葬改革,过去的殡葬习俗也相应发生变化。
中华民族殡葬习俗和文化知识
殡葬文化是围绕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动而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
并且受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民风民俗、人情世故的影响和制约。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的说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万桐园公墓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编辑本段中华传统文化细品__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更头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于不正当的性行为造成的,这说明他们已经远离自己的信仰,沦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依斯兰教,都没有发展前途,因为它们都不能为科学思想所接受,最终会被人们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西山骨灰林,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以上各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语言和文字上的优势,这在以前的帖子中都谈到了,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中原丧葬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一)奉行儒家孝道,事死如事生
孔子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儒教极力倡导孝道,送终之礼尤为重视。受儒教孝道思想影响,丧葬礼仪中日益形成了葬前丧仪、五服制度、居丧守孝、祭祀亡灵等繁琐的丧俗;再者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古人心目中的两个世界,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朋曹地府,因此,古人总是按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为其安排后事,将现实社会的一切原封不动地搬到鬼魂世界,“事死如事生”是我国包括中原传丧葬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隆祭、厚葬之风盛行
居丧守孝是中原传统葬礼中的’重要内容。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五服”制度,其目的是按血缘亲疏关系,确定居丧守孝的亲疏近远,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居丧期间,不仅禁忌重重,而且还规定了七日一祭,百日、周年再祭,以及清明、春分、中元(阴历7月15日)、冬至扫墓的隆祭久祀制度。厚葬之风一直是中原传统丧葬习俗的重要特征之一。“人土为安”、“重殓厚葬”、“铺张浪费”是其重要表现。土葬在原始社会就开始了,当时中原一带人们多用土葬安埋遗体,因而土葬成为中原各地汉民族的传统葬法;“重殓厚葬”的殡葬观念影响至深,“棺椁必重、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以及排场铺张的奢侈之风,代代相因,上行下效,愈演愈烈,导致了历史上经久不衰的厚葬之风。
(三)等级森严、封建迷信盛行
早在我国奴隶社会的周朝时期,就形成了“贵贱有仪,上下有等”的丧葬制度。生前的社会地位不同,死后酌待遇也各有所异,古人通过丧礼,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鬼魂生活的冥界。在丧事中的封建迷信活动盛行,这也是河南传统丧葬习俗的又一特征,主要有:搭灵棚、做道场、看风水、择吉日、僧道念经、扬幡招魂、披麻戴孝、烧纸化钱、磕头跪拜、发丧送葬、大出殡、配阴亲、取鬼妻等。
人类经历了“弃尸”、“野葬”、“葬而坟之”的死亡文化过程。葬具是指装盛死者遗体或骨灰的器具。针对这两点本文主要对丧葬中的坟墓选择和葬具进行部分叙述。
(一)墓者没也,沉没、埋没之意。早期人类的亲情观念是以氏族为单位的,因此,墓而无坟也没关系,大伙葬于一处,很好找到。当私有制出现以后,当亲情范围缩小以后,人们需要单独埋葬、单独纪念,墓而坟之就开始了。
在阶级社会人分三六九等,坟墓自然也有等级。大的等级有:圣人坟墓称“林”,帝王坟墓称“陵”,贵族坟墓称“冢”,一般官员或富人称“墓”,平民百姓称“坟”。在同一等级之内,坟墓的大小、高低、排列、方向、装饰也有区别,后代不能超越先祖,小官不能超越大官等。
墓地有公墓、家墓、族墓、义地和乱葬坟之分。公墓一般由政府出面购地,多为穷人而设。明清两代政府为了倡导土葬禁止火葬,曾开设公墓。家墓就是一家之墓区,年代久远之后,就成为族墓了。义地是有钱人家的义举、善举,为少地、无地贫民购置的墓区。乱葬坟是最贫民化的一种墓区,地是无主的荒地,坟是最穷的人或无主的人。墓地有神道,即墓地的主道路,道路两旁有石人、石兽和松柏等。墓有墓碑,墓碑上刻有墓志铭,碑坐于墓台之上,墓台两侧有镇墓兽和松柏等。
中国人对死很看重,不仅表现在观念形态上,也表现在操作形态上,更表现实物形态上。帝王从登基那天起就关注两件事,一是长生不老、二是修墓。上有行之、下必效之,在民间活死人墓也比比皆是,规格也是尽其所能。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看重坟墓呢?
一是归宿感。中国人特别重视归宿,生时认祖归宗、认亲;要寻找组织、要找终生依靠的人或单位等;死时要叶落归根,要人家墓、族墓,要合葬等。这种强烈的归宿感正是专制政治下个体意识弱化的表现。生时的危机与不稳定反映在死亡文化上就是强化死后的安定,安定则表现在墓地的种种规制上。
二是永恒的需求。渴望生命永恒、渴望富贵永恒、渴望脱离贫贱是人类自私也是最本能的愿望,但是永恒是非现实的,转化这种永恒不也是一种永恒吗?因此,生命就延伸到了死亡,富贵就延伸到了墓穴。
三是伦理的需要。中国儒家的伦理学说在活人世界里维系作用是有限度的,因此,中国的封建统治者要把这种作用再强化到死者身上,以对死亡者态度衡量对活人的态度,即“事死如事生”。
四是宗法等级的需要。宗法等级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秩序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死亡之人生大事上也要体现出宗法等级来。
(二)葬具有棺、椁、匣、骨灰盒、罐等。在传统丧葬礼俗中,葬具也是根据死者生前身份而有所不同的。
棺。直接盛尸的器具。有木制的、金属制的,水晶制的、玻璃制的、银制的等。木制棺材讲究很多,据说楠木、檀木棺材有保护尸体不腐烂的作用。木制棺材用料也极讲究,三寸、七寸,甚至尺外者都有,重到几十人不能移动。。
椁。棺材外面的套棺。在封建社会,棺椁之用是有严格区别的。天子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平民则棺而已。棺罩。旧时出殡时罩在灵柩上的庙堂式的罩子。品级越高,棺罩越讲究。匣。多为未成年死者,殓尸之用。也为二次葬骨所用。状似棺但小。骨灰盒。盛骨灰的器具,多为木制或胶木制。骨灰盒为现代火葬之用。骨灰罐。流行于古代火葬,主要受佛教文化影响。
随葬品。随葬品就是伴随死者人葬的物品。有焚化、陪葬、死者随身等多种形式。随葬品有人、有实物、有象征性物品、有模仿性物品。随葬品有严格等级规定,它是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的标志。现代社会,随葬品仅仅成为一种象征,在农村等落后地区还比较盛行。随葬品的出现与社会意识、宗教信仰有关,“孝”意识起推波助澜作用。在奴隶社会时期,往往以人随葬,惨不忍睹,后来就以陶人随葬,算是一点进步。古代帝王多以实物随葬,盗墓之风遂起,帝王就以假墓疑之,有的帝王墓穴有十几处之多。一般民间多以象征物品随葬,一则经济实力不够,二则怕盗墓死者不安。
选择了墓地和葬具以后就是丧葬重的安葬方法,这是人们对死者遗体的处置方法,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安葬死者。远古时期,人死之后是如何处理遗体的,无可靠记载可考。根据传说及考古学、人类学研究成果发现,远古人类对死者遗体处理没有固定的习俗。人类祖先在200万年前出现在地球以后,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方法几乎同兽类相差无几。
我国最早有意识的丧葬活动是距今有1.7万年前的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对死者既有一定的仪式,又在死者遗骸周围撒上赤铁矿粉,并有石器等随葬品。丧葬习俗是伴随着“鬼魂”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由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所限,对自然界产生了种种神秘感,并根据经验和作梦的体会逐步产生了种种意识,进而影响到丧葬习俗尤其是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自从有了灵魂观念以后至今,人类对遗体的处理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按葬法分类有土葬、火葬、天葬、风葬、水葬、崖葬、塔葬、曝葬、腹葬、裸葬、路葬、树葬、洞葬、海葬、野葬、挂葬、船棺葬、铜棺葬、悬棺葬、石棺葬、瓮棺葬等等;按葬式分类有仰身葬、俯身葬、侧身葬、屈身葬、直立葬、解肢葬(割体葬)、一次葬、二次葬等。上述葬法、葬式归纳起来无外乎有以下两种:一是遗体保存法,认为灵魂须以尸体为依托和归宿,故尽量保存遗体,如土葬、悬棺葬、防腐葬等;二是遗体消灭法,认为灵魂应尽快脱离身体升天,故尽快消灭遗体,使灵魂得以安息,如火葬、水葬、天葬等。
安葬的方式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逐渐形成了以土葬为主的传统丧葬习俗。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安葬方式,有的被不断更新,赋予了新的内容,并不断的发扬光大,如火葬;也有的因繁琐、有碍环境而被淘汰,如悬棺葬、高架葬、瓮葬、水葬等。远古时期的葬法、葬式的形成和选择往往与人们生活的环境和地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实行树葬、风葬、露天葬的,多为生活在森林中的民族,如我国的古契丹人,将尸体悬挂在树上,三年后焚烧尸骨;如实行水葬者,一般生活在江河岸边,如我国少数民族的藏族、独龙族对非正常死亡者,扔尸体于江河中,任其飘流;再如实行火葬者,因其居住在高寒地区,火对生活的影响特别突出,进而影响到丧葬,如我国古代西北的氐羌族盛行火葬。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和环境的不同,从事的生产活动的不同,以及心理素质、宗教信仰的差异等诸多原因,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葬法、葬式习俗。加之由于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各民族的不平衡以及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表现在安葬方法上也是各有不同。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国风俗文化集萃
我们的先民对于死的观念是很质朴的,这一点从“死”字本身可见一斑。《说文》:“死,澌也。人所离也,从步从人。”段玉裁注:“形体与魂魄相离,故其字从步入。”死的甲骨文字形为,左边是残骨之形,右边是一个人在凭吊。可见,古人已经意识到死是生命的终结,出于对死者的爱或者尊重。埋葬凭吊死者的习俗由来已久。一些古文字为我们保留了古代丧葬习俗的特点及其沿革轨迹。
一、“苇”(吊)、“葬”与原始的野葬习俗
作为一种民俗现象,丧葬习俗的形成取决于该民族所处的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上古野蛮时代,人们通常将死者的尸体弃置野外,野葬成为上古社会最原始的丧葬习俗。“吊”(吊)、“葬”反映了这一习俗。《说文》:“吊,问终也。
中国丧葬的礼仪有哪些
中国丧葬的礼仪有哪些
1、通知亲友
如果死者家属有人不在时,在场的人第一件要做的事是通知死者家属。并通知一到二位能干的、与死者关系亲密的好朋友。死者家属及亲密朋友应以电话通知近亲戚,即使他们住地远,也应以电话予以通知,但如果打电话花费太贵时,朋友及较远远亲则可以用电报予以通知。
2、死亡证明书
死亡证明书应由负责照料死者的医生填写。如果是猝死或意外事件死亡,或在死时因某种原因没有医生在场时,则应由公医检验,确定死亡原因,填写死亡证明书。这种手续必须立即完成,因为其他一切事项均需等死亡证明书完成签证之后才能开始进行。
3、发布讣告
讣告是死者所属单位组织的治丧委员会或者家属向亲友或有关单位报丧时使用的通知或文书。讣告通常包括死者生前职衔、死亡时间、直系亲属名字、殡葬时间及地点等。
4、陪葬衣物
负责安排丧葬的人,应在死者家属协助下,将死者陪葬的衣服准备好,供死者穿用,陪葬的服装无严格的规定,可以穿死者生前喜欢的服装,也可以穿死者生前在正式场合穿用的服装。年轻女子死亡时多穿白色服装,小孩子则着学生装。结婚戒指一般都给死者带着下葬,而其他首饰都取下。现在大家都习惯在殡仪馆举行吊唁仪式、开追悼会。死者的家属也常常在这里接见前来吊唁的朋友。
5、收送花圈
参加吊唁和追悼会的人可以送花圈表示哀悼,花圈一般送到殡仪馆。死者家属可请一人专门负责花圈有关事宜,并记录送花圈的人名和单位,以便日后表示谢意。如果讣告已写明有“恳辞花圈”时,就不要送花圈了,另外赠送鲜花给失去亲人的要好朋友,也很有意义。丧事过后若能经常性地赠送一些鲜花,会使失去亲人的人因你持久的同情而感到安慰。
6、吊唁
现代丧事吊唁仪式大多都在殡仪馆举行。死者家属也在殡仪馆接见前往吊唁的亲友,这样的话,主持丧事的人应在发布讣告时把家属到达殡仪馆接受亲友前往吊唁慰问的时间予以公布。其他时间,人们想前往吊唁,但又觉得自己与丧家的关系不够密切而不便打扰时,则到殡仪馆会客间,在预先准备好的签名簿上签名后离开即可。
7、追悼会及其仪式
不论城市或乡村,不论单位或民众家庭,人死了,开追悼会来寄托哀思,是现在人们常用的应当提倡的一种新式丧礼。开追悼会既是悼念死者,也体现了社会文明,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8、遗体告别仪式
近年来,除了那些极有成就的名人学者以开追悼会的形式向死者表示哀悼外,一般人死了都只进行遗体告别仪式。
9、送葬
死者所有的家属得知殡葬时间,应即行参加送葬,如果讣闻写明为“家奠”时,则死者的朋友可以不必送葬。除非死者家属另有通知请求他们参加送葬。若讣告写有殡葬时间,地点时,可认为是正式邀请参加送葬。是否愿意参加,一切由自己决定。当然,如果你是死者家中的常客、或与死者家属为密友,不参加送葬,就会被认为是无情无义了。
10、骨灰安放仪式
安放骨灰盒的礼仪,一般在墓地进行。墓地一般立有墓碑。墓碑的正面刻有墓中人的姓名、立碑人以及立碑时间。碑的背面不刻写碑文。死者亲属肃立墓穴前,由承祀人(墓中人的子女)手捧骨灰盒缓缓放入墓穴。然后封穴盖顶。封穴毕,在墓碑前的亲属献上花圈、鲜果,并行礼致哀。
11、服孝
我国传统的丧服礼制比较复杂,讲究“穿白带孝”,不同的亲友穿不同的丧服,持服期也不等。现在丧礼、丧服大大简化,大多数人都尽可能地设法节哀,并避免让自己悲愁心情影响别人。而穿孝服则很容易让人回想起过去。况且,穿孝服也常常妨碍着穿着者过正常的生活。
自古以来,死亡就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严酷现实。死亡也许是人生中最神秘、最惊心动魄的事件。面对死亡,每一个人应把安详和勇气、生活的力量和慰籍留给活着的人们,这似乎成为人类精神上比宗教还要强烈的需求。因此,关于死亡和死亡以后的事情,从来就是各类宗教谈论的主要话题,也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无不探讨此问题。从遥远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就围绕着如何认识死亡、对待死者演出了一幕幕历史话剧。在民间中早已形成既相近又有区别的各种自成体系的丧葬文化。由于丧葬文化最贴近人类生活,因此颇受老百姓的关切,甚至将其视为最神圣的私事而加以严格管理。这样,就使丧葬文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并逐渐成为一种禁区文化。目前由于殡葬管理的法制化强制化,这些图片在现实生活中将成为历史。 旧时死者入土时,多少有一些陪葬品,其中以幽契最为值得注意。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人活着离不开土地,死后也离不开土地。土地作为一种财产,比货币更稳定,比金银更实际。由此便产生了一种人与鬼之间的土地契约关系,即幽契。 幽契又称“墓别”,亦称“冥契”、“买地券”。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唐宋以降传布于大江南北。幽契是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反映,世间的土地契约是保护土地财产私有权的手段,而幽契是人间契约的模拟,借以保护其阴宅的私有权,在迷信思想中地券是冥府公验的凭证,象征着神权,在墓中起着震慑邪魔、保护墓主魂灵的作用。
中国传统丧葬文化是怎样的?
套衫。为死者准备的衣服(寿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达十一件(但必须是奇数),先由孝男套上试穿,称为“套衫”。孝男穿好寿衣后,拿一个秤子,好像要称衣服似的,这就是告诉死者寿衣是子孙买的,要他穿了去见祖先。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